摘要:法治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具有重要意義。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開闊視野,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法治教育資源的價值。具體做法有:用透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融入生活中的法治教育資源,抓住課堂生成的法治教育資源。
關鍵詞:法治教育資源;教材;生活;課堂生成
法治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法治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應開闊視野,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法治教育資源的價值。
一、用透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
教材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學校法治教育必須重視教材的運用。在日常教學中,適時適度地對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挖掘教材文本的法治教育價值,能收到“一材多用”的效果,真正實現變“教材”為“學材”。這就需要教師在對教材文本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切中法治教育的“氣門”,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法治教育“附加值”。潘海東,崔維云.破解高中思想政治課法治教育難題——基于文獻研究的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6(11):42。
(一)整合思政學科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
思想政治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主陣地,現行統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法治教育資源。教師可以圍繞不同主題,對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開展教學。
比如,從“依法治國”的角度,教師整合必修3《政治與法治》中與公民、政府、黨三個主體相關的教材文本,設計了“依法治國,我們共同努力”的探究主題,提出兩個問題:
1.從不同主體的角度闡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如何落實的。
2.說明不同主體要如何作為,才能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隨后,開展師生課堂討論、小組合作交流與匯報,教師總結、補充。最終,得出結論: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公民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要求黨依法執政。
除了整合與法治教育直接相關的教材資源外,教師還可以跳出單本教材,勾連思想政治教材的其他分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哲學與文化》等相關資源進行模塊整合。
比如,在教學必修2《經濟與社會》的第二課《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國家對網絡平臺直播帶貨監管的事例,結合社會爭議,設置“國家的干預會不會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明白:市場經濟也是法治經濟,國家依法監管有利于規范市場秩序,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二)整合其他學科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
正如鐘啟泉教授所說:“人類的知識是人類通過世世代代的相互協作共同建構的,個體知識的發展也是在眾多人的貢獻與協作之下促成的。”鐘啟泉.課程的邏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1。法治教育中,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合力。教師可以整合不同學科的法治教育資源,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使法治精神真正入腦、入心、入行。
“政史不分家”“論從史出”,歷史學科具備與思政學科整合的基因。必修3《政治與法治》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憲法教育。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內容時,教師可整合歷史學科的相關內容,設置議題“從歷史脈絡中探尋我國政黨制度的必然性”。要理解并說清這一問題,必然要學習“四史”。通過“四史”的學習,學生能深入理解我國政黨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實現“政治認同”和“法治意識”的“雙豐收”。
當然,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一定要做到適時、適度、適宜,牢固確立思政學科的主體地位,避免出現沖淡教學主題、喧賓奪主的現象;而應像植物“嫁接”一樣,要尊重植物的原生特性,選準“接入口”,控制“接入量”,才能無縫對接,和諧共融。
二、融入生活中的法治教育資源
融入生活中的法治教育資源,符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為學生“法治化”地生活提供科學指導。
(一)設計生活化的沖突情境
學生有時存在“虛假表達”的現象:課堂上“堅決守法”,課后卻“僥幸違法”。這樣的“虛假表達”很難通過紙筆檢測出來,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處處遭遇“紅燈”。因此,我們不能滿足于卷面分,應使法治教育真正做到知、情、意、行相統一。教師可整合生活中的法治教育資源,設置沖突情境,打通生活與學習的二元架構,使學習與生活共生共進。
比如,筆者圍繞“守法從身邊做起”的主題,創設“紅燈闖不闖?”的沖突情境:
一天,C同學上學途中遇到了紅燈。如果等紅燈就會遲到,遲到是違紀,不但自己會被批評,還會影響班級積分;但如果闖紅燈,就違反了交通法規,是違法行為。這時,路口沒有交警,C同學陷入兩難境地:闖不闖紅燈呢?我們在生活中還會遇到哪些類似的價值沖突?我們該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馮克誠.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論著選讀(上)[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89。。通過這樣的沖突情境,學生直面生活中的法治現象,連接了課堂與生活,在思辨中強化了法治認同。
教師在法治教育中堅持生活化的原則,整合生活中的法治教育資源用以解決當下問題,使得法治教育接地氣且有意義。
(二)引入真實的案例資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動,貼近學生實際,利用案例教學、實踐教學,從生活實踐中提煉案例,注重將核心理念、重要概念與學生生活中能夠接觸的事件相結合,與學生的理解能力相適應。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這些案例可為法治教育提供源頭活水。
教師可先精選一些典型案例,在保證案例真實性的前提下,根據教學需要對案例進行刪減、摘取,再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相關探究問題。
比如,針對“正當防衛”這一熱點問題,教師引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6起正當防衛不捕不訴的典型案例,設計如下思考題:
1.比較這6起案例,從中找出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
2.結合案例,說明如何理解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
3.如果遇到了案例中的不法侵害,你將如何做?
4.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正當防衛不捕不訴的典型案例有何積極意義?
通過對問題的共同探討,教師帶領學生深入理解正當防衛的要件,學會區分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了解如何正確應對不法侵害,知曉國家機關公布案例的警戒和教育意義,實現由法治知識的學習向法治情感和法治行為的升華。
三、抓住課堂生成的法治教育資源
布魯姆提出: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能成為一種藝術了。課堂上,部分法治教育資源的形成是動態的、實時的。法治教育中,教師抓住生成的法治教育資源,不但能增強課堂的靈動性,而且能提升學生的法治思維,使法治意識深入學生的認知深處。
(一)捕捉生成的思維火花
我們知道,預設過多也會使課堂有“走過場”之嫌,失去課堂的靈動。為此,教師需要彈性預設,將預設當成課堂生成的“敲門磚”,拋磚引玉,啟發學生深度思考。
比如,在教學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依法納稅”的內容時,有學生對材料中“一些明星補繳稅款免受刑事處罰”不理解并提出質疑,認為這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是課堂上極有價值的生成。筆者結合學生的這一生成,設計了如下探究問題:
1.查閱資料說明,同樣是偷稅行為,為什么有的明星免予處罰,有的受到了處罰?
2.刑法規定,行為人在稅務機關規定期限內補繳應納稅款可免予刑事處罰,是否合理?
查閱資料和小組討論后,學生的匯報如下:
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行為人由于主觀不明或客觀受限而逾期沒有交稅,所以刑法規定,行為人在稅務機關規定期限內補繳應納稅款可免予刑事處罰,是符合情理的。
生根據法律規定,任何逃稅案件,首先必須接受稅務機關的處理。稅務機關沒有處理或者不處理的,司法機關是不得直接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
生也就是說,在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行為人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接受了稅務機關的處理,便不追究刑事責任。只有行為人超過了稅務機關的規定期限而不接受處理,司法機關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這相當于給了犯錯者彌補的機會和時間。
生我補充一點。行為人在進入刑事司法程序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接受行政處罰的,仍要追究其刑事責任,需要按照逃稅罪定罪處罰。
通過探究,學生不但明白了我國法律的內在機理,也理解了中國式法理思維——法、理、情的融合。在適度普法的基礎上,也要讓學生體悟:我國刑法是有溫度的。
(二)善用生成的美麗“錯誤”
“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如果利用得好,“錯誤”也可以成為一種資源。教學中,這種“錯誤”可能來自學生,也可能來自教師自己。這些“錯誤”往往是反面的典型案例,對于辨別概念、糾正學生的認識和行為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對這些“錯誤”,不能簡單地以“不對”定性了結,而應當從中分析錯因,找出避錯方法,實現“錯誤”的資源轉化。
比如,在學習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社會爭議解決”的內容時,有學生認為勞動爭議可以選擇協商、調解、仲裁、訴訟任一程序來解決,有學生則認為勞動爭議訴訟一定要以勞動仲裁為前提。顯然,學生對我國勞動糾紛解決的途徑不甚了解,認識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據此,教師在呈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相關規定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辨別:哪些情況下,法院受理勞動爭議不以勞動仲裁前置為原則?進而,讓學生明確:勞動爭議的一般解決程序是“調解—仲裁—訴訟”,仲裁前置是一般性原則,但有例外。教師對這一“錯誤”的利用,使學生知曉了法律文本,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認識,有利于學生正確、合法地維護自身權益。
可見,在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內容開發與利用各類法治教育資源,多維度拓寬資源的整合渠道,有助于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鄭鵬嬌.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2] 姜琳琳,隋立華.法治教育一體化貫通的思維向度[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5).
[3] 林紅花.整合法制教育資源,提高學生法治素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