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移動泛在”環境的定義,分析“移動泛在”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從基于大數據開展精準化思政教學、增強思想道德接受內容的吸引力、創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的模式三個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課教學策略。
【關鍵詞】“移動泛在” 思想道德接受特點? 思政課 精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9-0038-03
近年來,寬帶無線接入、傳感器應用等方面的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幾乎做到了讓用戶被網絡“包圍”,而且使移動終端設備的應用不再受線纜束縛。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互聯網體驗和更高質量的網絡服務。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以及網絡的全面覆蓋,“移動泛在”概念被提出。“移動泛在”環境,指由網絡技術、移動終端設備和學習資源等有機組成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在“移動泛在”環境下,學生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使用移動設備進行學習,這對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以及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均有積極的影響。
“移動泛在”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接受和認知呈現許多新特征。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牢牢把握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和認知規律,才能使思政課教學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本文深入分析“移動泛在”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并從基于大數據開展精準化思政教學、增強思想道德教學內容吸引力、拓展思想道德接受中介新模式等方面,探索“移動泛在”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策略。
一、“移動泛在”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
“移動泛在”環境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發生較大變化。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是指大學生立足學習實踐,在原有認知特點、思想道德觀和個性心理的構架基礎上,依據自身需要對思想道德教育接受客體所傳遞的信息做出反應和選擇,通過信息接受過程的精神活動作用,發揮主觀能動性,完成教育信息內化和外化的過程。筆者圍繞大學生知情意和個性特征等心理因素,以及環境、輿論、教育、載體等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息息相關的幾個方面展開調研,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梳理后發現,大部分大學生能夠堅持以學習為主的認知定位,學習之余會關注社會熱點、民生問題和國際事件發展態勢,對大是大非問題有比較明確的立場,同時工作態度、生活態度、學習態度比較積極向上,具備較高的時代素養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綜合調查結果,總結出當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接受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大部分學生獲取國內外大事件或者社會熱點問題等信息的渠道以網絡媒體為主,教師課堂講授也占學生信息獲取方式的較大比例;二是學生對手機的使用仍然在控制范圍內,而且用于獲取信息、學習、工作、日常閱讀等方面較多;三是大部分學生對網絡輿論有比較正確的認知和一定的自我判斷,知道在權威官網上求證事實真相,不會盲目跟風或者盲信輿論,少部分學生會受輿論影響做出錯誤的判斷;四是“移動泛在”環境下網絡文化癥候對部分大學生認知邏輯、道德判斷力、價值觀的形成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如語言表達和觀點表述上存在“斷章取義”“強詞奪理”“以偏概全”的論證邏輯;認知上存在“存在即合理”的誤區,在對某事件進行判斷和評價時個人情緒存在不理智的過度宣泄等。
二、“移動泛在”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策略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圍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存在的諸如“各自為戰,只顧一攤”,尚未形成強大合力;工作方式以“大水漫灌”居多,“精準滴灌”不夠;思想引導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差異較大等問題,指出下一步工作目標任務是聚焦重點領域創新內容、方法和載體,加快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精準供給能力,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水平。這些會議精神及工作闡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基于大數據開展精準化思政教學
大數據技術是一種新的信息處理技術,它把數學算法運用到海量的信息處理上,將一切信息數據化;同時大數據技術具有分析人們種種網絡行為的功能,大學生在網絡上留下關于工作、學習、生活和休閑娛樂等方面的痕跡記錄,經過大數據收集、分析后,得出相應的結果。近年來,網絡教學成為課堂教學重要的輔助手段,大多數網絡學習平臺都具備統計和分析功能,學生登錄學習平臺后,在網上參與簽到、搶答、問卷調查、學習測試等活動,平臺即時給出評價,評價的數據結果具有客觀性、可視化特點,可以實時反饋教和學的效果。數據分析結果作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指導與評價的參考,能夠為教師及時調整和完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提供客觀依據。高校思政課程是實施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因此,思政課教師在大數據分析判斷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個體情緒、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能夠判斷出不同性別、地域、年級、專業大學生的興趣傾向、學習水平、生活規律、認知特點、學業基礎等,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實現教學與評價的精準化。
(二)增強思想道德接受內容吸引力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思想道德接受的主要內容和范圍。在“移動泛在”環境下,互聯網逐漸成為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許多錯誤思潮借助互聯網、新媒體滲透到青年網民的頭腦,無形中與馬克思主義爭奪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大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歷史觀、法治觀的理論根據,而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因此要緊扣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對大學生成才的要求,不斷增強思政教育內容的吸引力,以提高思政課感染力、說服力,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牢牢植根于大學生的頭腦。
首先,思政教師要熟諳思政教育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些根本問題,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將馬克思主義真理性與時代性相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思政理論講解既要“有內涵”,也要“接地氣”;既要講清道理,也要凸顯情感;既要講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科學性,也要體現它的實用性和人文性。只有讓學生感受所學內容有親和力、感染力,學生才會從內心接受它、認同它,進而產生思想共鳴。例如,思政課教師善于理論聯系實際,講解理論時注重舉例論證。在課前先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大學生近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或有爭議的焦點,在課中引入作為論題,引導學生認清問題的本質,找出隱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如此一來,思政教育內容不再是呆板的論述,而是有生動的實際內容作為基礎的理論表達,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容易。
其次,由于“移動泛在”環境對大學生的思維邏輯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輿論,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判斷能力,使其成為“鍵盤俠”,甚至跟風盲從參與“網暴”,嚴重腐蝕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因此,思政課教學要設計相應的培養和鍛煉大學生辯證思維的內容,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辨別是非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討論或者辯論的形式開展相關活動。由于思政課課時有限,教師可以課前在班級學習群(QQ群、微信群)或者網絡學習平臺討論區布置討論(辯論)題目,讓學生圍繞論題,提前做好分組查閱資料和發言的準備工作。課中,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辯論),教師整體把控討論(辯論)的節奏、進度和方向。討論(辯論)結束后,教師就活動準備、討論(辯論)過程、發言內容等進行點評。學生通過參與討論(辯論),最終理解了論題實質,厘清了思想困惑,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辯證思維能力。
最后,高校思政課使用統一的教材,如果照本宣科,無差別地教學難以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最終無法切合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而因材施教。因此,思政課教師需要在教學內容上不斷創新,讓學生在更為豐富、鮮活的教學內容中產生學習興趣。首先,結合生源地特色、地區傳統文化、歷史人物、經典故事、品牌IP等,挖掘就近地區教學資源優勢,讓學生在思政課中因看到自己的家鄉而產生關注和學習該門課的興趣。如在講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時,可以以廣西、貴州、四川以及其他地區自然生態建設的成功案例或者宣傳視頻為佐證;在講述歷史自信時,可以展示陜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墓葬雕塑,河南的少林寺、龍門石窟,四川的武侯祠、永陵博物館,山東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等歷史古跡和文化遺跡。通過寬覆蓋的舉例和論證,增加思政教育內容的真實性、生動性與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思政課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在人人都可以是“媒體人”的網絡時代,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借助案例教學、研討教學等方法合理地開展媒介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學生對媒介內容正確選擇、解讀、辨別的能力,使其在面對龐雜、真假難辨的網絡媒介信息時,能夠辨真偽、識善惡、知美丑,保持對媒體信息的理性批判精神,樹立正確的媒介觀,堅持媒介權利和媒介責任的統一,養成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生活方式。同時,思政課教師要結合社會熱點,適時教育學生遵守網絡倫理和法律法規,引導他們自覺參與健康文明和正能量的網絡文化傳播實踐。
(三)創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的模式
思想道德接受中介即高校思政課師生教學互動的中間環節,在大學生接受過程中起到橋梁作用。在“移動泛在”環境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無疑是思政課師生互動的重要媒介,思政課教學理應跟上信息技術發展的腳步,在實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創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的模式。
傳統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以校內課外活動或校外實地參觀等形式開展,存在明顯的時空限制問題。在“移動泛在”環境下,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實踐教學中遇到的難題,讓學生獲得與現場實踐體驗相近的效果,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信息化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云”參觀教學。當下許多博物館、革命館、科技館等參觀類場館都具備線上參觀的技術條件,這有效解決了學生無法大批量現場參觀展館的困難。思政課教師可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將課堂教學與數字展館融合起來開展教學。在指定時間,組織學生用手機掃碼鏈接目標展館,進入展館的“云”參觀端口,根隨展館講解員的講解進行“云”參觀學習。在“云”參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也可以參與網上展館開展的互動答題活動,由此提升參觀的體驗感。
二是虛擬實踐“微體驗”教學。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用現代VR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紅色革命展館,讓學生借助VR眼鏡和沉浸式體驗機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參觀者還可以在虛擬空間化身某一歷史角色,以親歷者的身份回到革命年代。在VR實踐“微體驗”移情心理的作用下,學生對革命年代革命者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的創造精神感同身受,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立志成就事業、奉獻人生的理想信念。
三是以微視頻的形式展現實踐任務完成情況。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的考核標準應該以參與度和獲得感為主。在無法實現學生大批量參與實踐的情況下,以學生分組、教師分別指導的方式開展信息化實踐活動非常必要。首先,學生在教師布置的實踐活動主題范圍內,分組討論確定小組實踐選題方向,制訂實踐實施計劃;其次,小組協作開展實踐,實踐中利用手機將活動過程拍攝下來作為素材,再將實踐活動過程和實踐感悟整合制成微視頻;最后,在實踐結束后,班內進行視頻作品展示和互評,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實踐任務完成情況,既能達到實踐教學目的,又可以讓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產生探索移動智能設備應用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學要適應“移動泛在”環境,應先把握信息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接受特點,再借助大數據的分析判斷開展精準化的思政教學,不斷探索增強思想道德內容吸引力的方法,并且嘗試創新思想道德接受中介新模式,不斷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央視網.[2016-12-09].http://news.cctv.com/2016/12/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2]李林,符明秋.網絡文化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資助“基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接受特點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與評價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例”(GLUTNNSZ202009)、桂林理工大學2021年度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移動泛在’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精準化教學實踐理路研究”(2021B3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淑云(1977— ),黑龍江伊春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