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家工業遺產時空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以中國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為例

2022-05-26 09:31:34劉沛林李伯華黃曉杰曹揚意
熱帶地理 2022年5期

曾 燦,劉沛林,李伯華,黃曉杰,曹揚意

(1. 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長沙 410081;2. 長沙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暨鄉村振興研究院,長沙 410022;3. 衡陽師范學院地理與旅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作為傳承工業文明重要載體的工業遺產,見證了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工業發展進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科技、社會文化和藝術價值(Cho et al.,2014),其不同時期的遺產名錄標記了中國近現代化進程中重要歷史節點,承載著中華民族追求自主創新和發展進步的工業精神(崔衛華等,2011)。隨著中國進入工業和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或因設備陳舊、或因資源匱乏、或因技術瓶頸、或因污染環境等退出歷史舞臺而形成工業遺產,且其速度不斷加快,但退出的可以是工業的“形”,其內在的工業精神(“魂”)需要保護與傳承。中國工信部、住建部、文旅部、文物局及各工業城市高度重視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與研究,2016年,國家對工業遺產開展調查摸底,建立了工業遺產名錄,通過實施分級保護機制搶救瀕危工業文化資源,至2020年入選四批共164個國家工業遺產;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做好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尤其2018年《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使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因此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加強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及相關研究,有助于提升和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大力推進“中國制造2025”,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逐步實現科技創新型強國的目標,同時也可為共建“一帶一路”區域新格局提供思路與策略。

目前國內外工業遺產研究各具特色。西方是工業文明的發源地,國際工業遺產起源于20 世紀50-60 年代,1952 年美國學者首次提及“工業遺產”(Steinman,1952),英國學者在1955 年提出了“工業考古學”的概念(Michael, 1955),20 世紀60-70 年代英國最先建立全國性考古協會(GLIAS),目前國際對工業遺產的研究重點為工業革命時期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工業遺產測繪(Arias et al.,2006)與鑒定(Chapoulie et al.,2008)、工業遺產修復技術(Morillas et al.,2018)、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方式(Sallam et al.,2018)等。國內工業遺產研究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開始,最初是對國外研究的借鑒,總結成功模式(李蕾蕾,2002;謝紅彬等,2005)。后期在城鎮化浪潮與城市更新過程中將工業遺產與城市規劃及城市文化相結合(郭劍鋒等,2016),將工業遺產保護和景觀設計相結合(王偉嘉等,2020),將工業遺產與旅游發展相結合(謝紅彬等,2005;徐柯健等,2013),探討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新方法。其他方面,如引入5R 循環經濟觀念,研究分級保護以及不同類型工業遺存活化再利用的方式(肖立軍等,2013)。對工業遺產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差異性因素研究亦是當前學術界探討的焦點之一,其范圍涉及國際(崔衛華等,2017)、全國(戴湘毅等,2011;李江敏 等,2019;趙永琪,2020)、區域(劉麗華等,2016)、省域(王長松等,2017;佟玉權,2019)、市域(周志儀 等,2017;孫曉峰等,2020)等層面。其研究多基于GIS軟件定量分析空間分布格局,影響因素方面有研究認為世界遺產空間分布受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影響較多(崔衛華等,2017),全國層面則受歷史政策因素的影響(趙永琪,2020),也有研究認為主要受宏觀地理環境、社會經濟以及中國工業發展史的影響(李江敏等,2019)。21世紀以來雖然相關研究逐漸增多,但大部分局限于對國外工業遺產保護實踐經驗的借鑒,在保護、修復等理論層面的一般性研究不夠豐富。同時,中國工業遺產在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公布之前,多見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中,研究尺度不統一。國家工業遺產是國家工信部自2017年開始,從全國層面遴選1980年以前建成、具有鮮明工業特色和工業文化價值、主體保存良好、產權關系明晰的工業生產、儲運和活動場所,目前學術界對其相關研究較少。據此,本文以前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為基礎數據,研究工業遺產的時空分布特征,揭示中國國家工業遺產時空分布的動態趨勢及驅動因素,以期為中國國家工業遺產的后期遴選提供借鑒,并為工業遺產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提供理論指導。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最鄰近距離 最鄰近距離表示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地理指標,主要有集聚、均勻、隨機3種類型,采用此指標可獲得工業遺產空間分布類型,而最鄰近點指數是常用的判斷方法(王長松等,2017)。最鄰近距離rE為每個點與其最鄰近點距離r1的平均距離(崔衛華等,2017),公式為:

式中:n為點數;A為區域的面積;D為點密度;rE為隨機分布模式中最鄰近點的平均距離(即理論最鄰近距離);為最鄰近點之間的距離r1的平均數(即實際最鄰近距離);R為最鄰近指數。其中,當R=1,即=rE時,說明點要素為隨機分布;當R>1,即>rE時,說明點要素為均勻分布;當R<1,即-r1<rE時,說明點要素為集聚分布。

1.1.2 核密度 核密度(Kernel Density)反映地理要素在空間上的分散和集聚特征(王長松等,2017)。通過將工業遺產抽象成點狀要素,運用ArcGIS軟件Spatial Analyst模塊中的Kermel Density分析其空間分布特征,核密度函數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λ(s)是地點s處的核密度估計;r為核密度函數的搜索半徑;n為樣本數;w是地點l與s之間距離dls的權重。

1.1.3 集中趨勢演變分析 空間集中和演變趨勢能夠反映其集中程度和中心轉移方向(李伯華等,2015),利用ArcGIS空間統計分析功能中的平均中心(Mean Center)和標準差橢圓(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分析不同時期工業遺產轉移特征,從地理現象的空間變化來反映地理要素的中心趨勢、離散和方向(De Smith et al.,2009),計算公式為:

式中:xi和yi是要素i的坐標;{}表示要素的平均中心;n等于要素總數。旋轉角計算為: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截至2020 年12 月,國家工業與信息化部已公布國家工業遺產名錄共四批164 個(第一批11 個、第二批42個、第三批49個、第四批62個,港澳臺地區暫無入選遺產)。考慮空間結構,將跨地區明顯分布的工業遺產按照不同個數計算,如漢冶萍公司視為3處工業遺產(江西省安源煤礦、湖北省大冶鐵廠、湖北省漢陽鐵廠);考慮時間演變分析,將遺產核心物跨度明顯的分開計算,如將自貢井鹽視為3 處工業遺產(大安鹽廠1957、東源井1820、燊海井1835)。由于第四批北京衛星制造廠是對第二批的補充,故視為1處工業遺產,因此實際研究對象為176項工業遺產。數據處理過程為:首先收集工業遺產的名稱、地點,并借助百度地圖API 坐標拾取器獲取地理坐標;導入ArcGIS10.5中,將每一個工業遺產抽象為空間上的點,建立基礎數據庫;最后通過空間疊置、最近鄰點指數、核密度、集中趨勢演變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國家工業遺產產業類型多樣,目前國內工業劃分標準不一,將前兩批工業遺產按輕工業、重工業進行分類。

2 結果與分析

2.1 空間格局特征分析

2.1.1 總體分布特征 工業遺產之間的平均觀測距離為3 678.03 m,預期平均距離4 479.13 m,Z得分-4.6,顯著性水平P<0.01,最鄰近點指數R=0.82<1,說明中國工業遺產在空間上呈集聚分布。為進一步研究其集聚特征,依據式(3)分析核密度,結果顯示:中國前四批國家工業遺產空間分布呈現東南多、西北少,中部沿海地區分布密集,由東向西遞減,中部向南、北兩方遞減的格局(圖1)。在空間上形成3個高密度核心區和2個次密度核心區,有明顯的聚集態勢。其中,“三核”指京津冀核心區、長三角核心區、四川盆地核心區,“兩副”指核密度值都在1.27以上的江漢平原次核心和遼寧次核心區。從類型上看,兩批工業遺產以重工業為主,占比73.6%,輕工業占比26.4%。從遺產類型空間分布看(圖2),輕工業遺產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沿海、沿河區域,且在長三角地區呈現明顯的集聚特征;重工業遺產較輕工業分布分散,第三階梯也有少量分布,但在京津冀、東三省等地區分布密度大。

圖1 國家工業遺產核密度分析Fig.1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of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China

圖2 國家工業遺產產業類型Fig.2 Industrial types of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China

2.1.2 省域分布特征 中國164處(省級所有)國家工業遺產分布于27個省份,平均每省擁有工業遺產數6.07處,僅有11省達到平均值,廣西、海南、內蒙古、寧夏、香港、澳門及臺灣7個省區目前尚無認定。其中,四川擁有工業遺產15處,占總數的30.54%,居全國首位,其次為山東(12)、江西(12)、遼寧(11)。省域分布存在較明顯的三類區(圖3),Ⅰ類區在中國東北及東南沿海等“一線地區”,Ⅱ類區基本為中國三線建設的“三線地區”,其他為Ⅲ類區。其中,“三線”是指1964—1978年,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指位于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指包括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后方地區,共13個省區;二線指介于一、三線之間的區域。從區域概念來說,“三線地區”基本上是除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外的中國中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孫燕京等,2005)。

圖3 國家工業遺產(164處)省域分布Fig.3 P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s in China

2.2 時空間演變特征分析

2.2.1 年代分布特征 工業遺產時間跨度長且不均勻分布,綜合中國歷史及近現代民族工業發展歷程,將前四批劃分為5 個時期:鴉片戰爭之前、1841-1912 年、1913-1926 年、1927-1948 年、1949年以后(圖4a~e)。具體來看:1)鴉片戰爭之前(圖4-a):該時期跨度較長,其認定的33處遺產點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區域,87.9%為輕工業,以釀造、瓷器等為主,其中釀造產業占60.6%;重工業較少,共4 處,均為礦產(銅礦、金礦、汞礦、礬礦)。2)1841-1912 年(圖4-b):該時期是鴉片戰爭后到中華民國成立,屬于中國近代工業開端及民族工業初步發展階段,其認定的29處遺產點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沿海,內陸也有少量分布,遺產以重工業為主,新增工業類型為——造船、機械、軍工。3)1913-1926 年(圖4-c):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其認定的11處遺產點集中分布在中國沿海地區,產業類型主要為棉紡織業和面粉業等輕工業,此外,制煙、造紙、茶葉等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民族資本的輕工業門類漸趨齊全。4)1927-1948 年(圖4-d):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認定的28處遺產點主要位于華北和西南地區,數量較少且呈散點狀分布。仍以鋼鐵、礦業、軍工等重工業為主,遺產數占67.9%;輕工業以紡織業為主。5)1949-1980年(圖4-e):該時期認定的76處遺產點與中國前四批國家工業遺產空間分布格局基本相似,以重工業為主,占78.9%,輕工業較少。該時期根據中國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情況又細分為4個階段(圖4-f),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遺產點主要分布在中國第三階梯范圍內(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平原);“一五”時期(1953-1957年),19 處遺產點分散分布,以傳統重工業為主;“二五”時期(1958-1962年),20處遺產點分布較為分散,涉及到全國14個省市,85%為重工業,開始出現衛星制造、核工業等新型產業;“三線”建設時期(1963-1980 年),24 處遺產點主要分布在中國中部、西南地區。以國防、科技、電子等重大基礎設施、煤礦等重工業為主。

圖4 國家工業遺產年代分布Fig.4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heritages

2.2.2 空間演變特征 根據提取出的7期數據(考慮“一五”“二五”時期是中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體系建設期,將其合并為一期)的空間分布中心點和方向分布(圖5),對比分析中國四批國家工業遺產的空間中心遷移和演變特征。結果發現:1)總體上,從第一到第七階段其空間分布中心均有轉移,有4 次明顯轉折。第1 次為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由中西部內陸向東部沿海地區轉移;第2次為第三、第四階段,由東部沿海逐步向中部轉移;第3 次為第四階段到第五階段,遺產中心又出現在東部沿海區域;第4 次為第五階段到第六、七階段,遺產中心逐步向中部、中西部地區轉移。2)最先出現工業遺產的地方為四川、貴州、江西等地。3)新中國成立前,每階段遺產中心跨度較小;新中國成立后跨度較大。

圖5 不同年代工業遺產集中趨勢演變Fig.5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s'concentration trend in different periods

3 工業遺產時空分布差異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國家工業遺產的時空分布特征及不同時期出現的產業類型,可發現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古代工業大多受自然地理環境及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近現代工業雖離不開上述因素的影響,但更多受洋務運動、抗日戰爭、“三線”建設等中國近現代歷史及新中國成立后相關政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工業遺產空間分布中心的4次明顯轉折更能體現歷史及政策因素的重要性。

3.1 自然地理環境

不同的海拔高程直接影響工業遺產所處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環境、水文和資源條件,地形地貌的空間分布制約著水熱分布、交通通達度等,從而形成各具特點的工業類型和生產方式。中國地形分為三級階梯,第一階梯海拔在4 km以上,以高原為主;第二級階梯海拔1~2 km,多為盆地;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 m 以下,多為平原丘陵,地勢較低,自然資源較為豐富。通過將國家工業遺產分布圖與中國數字地圖高程疊加,形成工業遺產高程分布圖(圖6)。結果顯示,工業遺產區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第二、三級階梯交界處和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和四川盆地;較少分布在第一、二級階梯交界處或第一階梯處。從各階梯工業遺產類型看,第一階梯主要為重工業,其占地廣、對環境有一定污染,如采礦(云南易門銅礦、青海茫崖石棉礦老礦區、新疆可可托海礦務局)、發電(甘肅劉家峽水電站、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西藏奪底電站、納金電站等)、石油(甘肅玉門油田老君廟油礦、新疆獨山子煉油廠)及核反應、軍用器材修理、鋼鐵制造等;第二階梯地形復雜,工業類型既有重工業又有輕工業,但受地形限制,工業類型中重工業遺產以機器制造、化工、礦業為主,類型與第一階梯類似,輕工業遺產以釀造為主,如山西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及傳統釀造區,四川瀘州老窖窖池群及釀酒作坊、五糧液窖池群及釀酒作坊,貴州茅臺酒釀酒作坊等;較第二階梯而言,第三階梯自然條件更適合工業發展,因此遺產數量多且類型更為豐富,如重工業有造船、精密電子、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有瓷器、紡織、食品等。

圖6 國家工業遺產與地理環境關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3.2 社會經濟環境

3.2.1 人口因素 前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在中國東部的分布數量大約占全國92%,在西部大約占全國8%,與胡煥庸線的人口分布格局相一致。東部沿海地區尤以京津冀、長江中下游地區工業遺產最為密集,其原因為東部季風區,氣候適宜農業發展,農業發達,大量剩余生產資料催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為工業發展提供了人力基礎。同時京津冀、江浙滬商業區經濟發達,吸引大量人口遷移,充足的人口進一步促進工業發展。對西部而言,工業遺產集中分布在盆地地區,因盆地地勢較低,相比同區域的高海拔地區,盆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人口集聚,有利于工業發展。因此,人口作為工業生產的基礎,與工業遺產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其關系的緊密性,還需要進一步論證。

3.2.2 經濟因素 工業發展水平決定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又反作用于工業。一般來說,經濟對工業發展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有學者通過分析擁有世界工業遺產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發現世界工業遺產多集中于經濟水平發達地區(崔衛華等,2017),中國工業遺產的空間分布亦與地區經濟有關。江浙滬商業區和通商口岸沿海是工業遺產的稠密帶,該地區城市歷史悠久、商品經濟發達,擁有較為成熟的消費市場,因而紡織、釀酒等為居民提供生活消費資料的輕工業在此大量聚集。軍工、機械、礦業、冶金等重工業遺產則多分布在遼寧、山東、河北等省份,這些省份在歷史上開發較早、經濟基礎雄厚,同時也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加大投資力度建設的區域。而內陸和邊疆等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雖然礦產資源豐富,但或因區位偏僻,或因政策傾斜差異,或因技術水平不夠,總體經濟水平落后,所以以采礦工業為主的工業遺產較少。另外,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影響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道路交通、市政、通信行業等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工業遺產往往出現在上海、北京、浙江等歷來發達的地區。

3.2.3 交通因素 交通條件是影響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工業遺產的保護開發利用中起重要作用。工業遺產年代多為近代和近現代,現代的公路條件對其影響不大,因此本文的交通影響因素側重于水運和鐵路交通,將2004年全國河流分布圖和鐵路分布圖與工業遺產分布圖相疊加(圖7)。結果顯示,國家工業遺產和交通因素之間呈現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因生產原材料、工業產品等對道路交通要求較高,工業大多選址在靠近鐵路、水路等交通方便的區域。尤其是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在“三線”建設時期,為了滿足工業建設從北方和東部沿海內遷到西南和西北的交通需要,成昆線、川黔線和青藏線等重要鐵路交通線也在該時期建設并竣工投入使用,工業遺產也相對應地沿鐵路分布。

圖7 國家工業遺產與交通關系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ransportation

3.3 歷史文化環境

3.3.1 近現代列強侵華 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此國外資本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并獲取了在華投資工業生產的特權,大批由外國資本控制的工廠、礦場等生產基地在中國各大城市紛紛建立。其中,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臨海交通方便,且土地相對平整利于建設,是資本主義國家投資設廠的重點地區。而長三角地區是當時外資進行工業生產的首重之地,遍布著大量的外國工業項目,并逐漸建設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聚集區。該區域既可沿海岸線抵達中國的南北區域,又可沿長江進入中國內陸地區,對全國的工業生產具有深遠影響。這一客觀因素造成了國家工業遺產空間分布中心的第一次轉折,由中國的中部向東部轉移。

3.3.2 民族主義的驅動 甲午戰爭后,民族矛盾日趨激化,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對民族工業的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呼吁設廠自救,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實業家們“實業救國”的愛國熱情。甲午戰爭后中國開始進入民族工業初步發展時期,期間更是出現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大量工業企業的地區分布開始由沿海、沿江、口岸城市逐步向內地城市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初期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才見露頭,如漢陽鐵廠,創建于1889 年,后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辛亥革命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以私人資本為主,同樣側重于發展輕工業。這也解釋了圖4-c 中工業遺產以輕工業為主的現象。同時,民族工業的發展也促使工業企業由東部沿江沿海向中部轉移,國家工業遺產空間分布中心出現第二次轉折。

3.4 政府政策環境

政府政策因素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工業遺產的分布與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三線”建設等國家官方主動發起的工業生產運動具有緊密聯系。

3.4.1 洋務運動奠定工業空間格局 近代工業遺產主要是以洋務運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代表的工業建設,此階段遺存的工業遺產也是工業遺產名錄的主要構成部分和代表性遺產部分。洋務運動是晚清洋務派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以挽救清朝政府的統治,通過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國家資本為主,重點是發展重工業(廖慧貞,2011)。洋務時期中國開設了近30 個近代兵工業,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洋務派面臨諸如財政、原料和燃料等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后期在繼續創辦軍事工業的同時,打出求富的旗號,大力舉辦民用企業,先后創辦了20多個以燃料、原料、紡織生產為主的民用工業。洋務時期的工業遺產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原料充足的中部城市,多以軍工、造船、紡織為主,如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太原兵工廠、大生紗廠等。洋務運動以國家資本發展重工業,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空間格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焦會琦,2015),既為興辦各種工業企業的地區帶來最新社會思想和生產技術,也為這些地區落戶眾多工業企業創造了條件,更為工業遺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4.2 五年計劃/規劃促使工業化起步 1949-1952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的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恢復交通運輸業,大修鐵路,其中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龍江森工樺南森林鐵路就是在該時期修建的;同時修復機器設備,改革工礦企業,國民經濟得到了有效恢復。“一五”“二五”時期是中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體系建設期,是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奠基期。其認定的工業遺產集中在東北、西部以及部分內陸的大中型城市,原因有:一是既考慮到利用原有工業基礎,又考慮備戰和改變沿海地區工業過于密集、分布不合理的情況;二是針對朝鮮戰爭爆發后的國際形勢以及當時中國國防工業極端薄弱的情況,將國家安全放在緊迫的地位加以考慮;三是舊中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已經成為工業化中的瓶頸部門。

3.4.3 國家重大戰略調整生產力布局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工程相當大一部分布局在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且大多數布置在中西部地區,這一戰略部署很好地解釋了國家工業遺產空間分布中心的第四次轉折,由中國東部向中部轉移。1963-1977年的認定的國家工業遺產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分布中心繼續深入西南部,以常規兵器、電子、戰略核武器以及航空、航天為主。如攀枝花等大型鋼鐵冶金基地,葛州壩、納金等水電站,貴州和漢中的航空基地,重慶、四川的核工業基地。這與中國政府自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三線”建設息息相關,它是逐步改變中國生產力布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的戰略大調整,建設的重點在西南、西北,1964-1980年,國家將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工業作為發展重點。

4 結論與討論

以2020年以來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批共164 個國家工業遺產為研究對象,運用GIS 平臺的相關空間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中國國家工業遺產的時空分布特征并探討其影響因素。得到的主要結論有:1)中國國家工業遺產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顯著的正空間自相關性,且這種相關性隨著時間變化不斷增強;工業遺產呈現東南多、西北少,并在空間上形成了“三核兩副,片狀分布”的分布格局,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四川盆地三大核心集聚區與江漢平原、遼寧兩大次核心集聚區。2)從遺產類型看,輕工業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沿海區域,且長三角地區呈明顯集聚特征;重工業較輕工業分布分散。3)工業遺產在省域范圍內分布較不平衡,存在較為明顯的三類區。4)從時間演化看,工業遺產空間分布中心有4次明顯轉折,新中國成立前,不同時期遺產中心跨度較小;新中國成立后跨度變大。5)中國古代工業大多受自然地理環境及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而鴉片戰爭之后,中國近現代工業雖離不開上述因素的影響,但更多受洋務運動、民族工業發展、抗日戰爭、“三線”建設等中國近現代歷史及新中國成立后相關政策的影響。

從當前國家工業遺產的分布看,集中分布在自然環境好、人口密度大、經濟水平高、信息流通暢的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而廣東、西北部地區分布的數量較少,廣西、寧夏等地區甚至空白。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區內蒙古、新疆、西藏等省份工業發展落后,滿足國家工業遺產評選要求的較少;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南部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的廣東省,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更新”成為時代發展和規劃的主題,大量的工業遺產被廢棄與拆除,其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情況嚴重滯后。因此,各省份應當充分認識保護和評選國家工業遺產的重要性,應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各自轄區內的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將開發和保護合理銜接,更好地推進城市有機活化。因此,如何科學合理地評選、保護和利用中國不同地區的工業遺產(核心保護物)是值得政府、學者和開發商共同思考的議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97色| 亚洲永久色|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 欧美啪啪一区| 欧美区一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日韩黄色精品|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色综合狠狠操|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777|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91在线高清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欧美在线黄| 国产激情国语对白普通话|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美女91视频|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国产99视频在线|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第一福利影院| 国产一在线观看| 日本国产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二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中文一级毛片| 国产另类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swag在线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日本91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久久性视频|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男人天堂|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啪啪国产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a级毛片网| 亚洲精品va|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看国产毛片|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67194亚洲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