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娣
(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武漢 430079)
2017 年國務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實施全民智能教育項目”。2018 年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促使教學必須隨之改革,才能與時俱進,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離散數學作為現代數學的重要分支,一直被認為是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離散數學課程的學習枯燥乏味,教學內容多且難度大。有的教師照本宣科念PPT,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法單一,這種方式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學習效果極差。因此,迫切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手段,加強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提高離散數學課程教學質量研究較多。筆者長期關注《軟件導刊》,該刊幾乎每年都有相關論文發表。自2007 年至今,每年發表論文篇數以及發表年度趨勢如圖1 所示,這些文章的關注點各有側重,具體見圖2。
Fig.1 Publised paper numbers for discrete mathematics from 2007圖1 離散數學領域自2007年以來發文數量
Fig.2 Statistics of paper numbers for sub areas in discrete mathematics圖2 離散數學不同方向發文數量統計
文獻[1]指出需要發掘數學與計算機學科的結合點,提升數學類課程的應用性,才能將數學類課程講解得更加通俗易懂;文獻[2]研究了多種教學輔助方式,幫助解決理論性課程內容枯燥、學生難以理解等問題;文獻[3]認為需要重視實例探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文獻[4]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提出適用于獨立學院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知識框架+基礎實驗+交流平臺;文獻[5]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實現教學方式變革,以更好地促進學習者學習,提高教學效果;文獻[6]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三方面對離散數學教學作了分析和探討;文獻[7]將計算機安全結合到離散數學教學中,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實踐進行改進;文獻[8]認為教學內容要少而精,新而實,解決教學內容多與教學時數少的矛盾,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文獻[9]指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方法;文獻[10]通過例證說明使用SPSS 統計軟件分析學生成績,能挖掘出學生的潛在能力,從而幫助教學。
以上方法大多提及了信息技術在促進教學方面的好處,所用工具也各不相同。
如何結合離散數學的教學現狀,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學質量,相關研究有:劉玉珍等[11]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常亮等[12]、徐周波等[13]從培養學生能力出發,張千里[14]從課程改革出發進行研究,為后續研究奠定基礎,但存在一些問題,如全部按照數學專業中離散教學的教學模式,內容多,難度大,且有相當部分并不是其他專業必須學習的;教學內容過于飽滿,教師急于趕進度,多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較差。近年軟件的發展日新月異,增加了很多教學中需要的功能,有助于進行離散數學教學改革[15-20]。
離散數學內容十分豐富,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全面深入地學習和掌握,但因為學時有限,就要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與學生專業關聯性大的就多講深講,將離散數學的知識更好地與專業課相結合,反之則采取大致了解,課后閱讀的方式。將有限學時充分利用,充分體現離散數學課程的基礎性和靈活性。
傳統課堂一般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滿堂灌方式,看似信息量很大,實際學生掌握的很少,教學效果差。為此,應增加師生互動,適當運用分組討論、任務助推、情景教學等多種方法,根據教學內容,使用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案例驅動、循序漸進、精講多練,逐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離散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方式值得研究,可引進信息技術的先進手段,使課堂教學生動起來。以前采用C 語言等編程進行離散數學教學效果并不好。專業數學軟件mathematica(版本12.2)內置了大量與離散數學相關的函數,幾乎能覆蓋離散數學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應用,操作起來更加方便,學生稍加學習即可上機實踐。課堂案例可以是經典案例,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選取案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更高。
教學課程評價方式改革備受關注,應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而不是過去單一的期末考試成績。過程性評價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 個方面,比例分別為10%、20%、20%。課前主要考察學生學習網絡教學視頻情況,在線測試結果情況;課中主要考察學生課堂出勤情況、課堂交流互動情況、當堂作業情況;課后主要考察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期末采取閉卷考試,其成績占評價指標的50%。
一年的教學實踐證明上述改革措施有效,基于符號計算軟件mathematica 探索一些趣味問題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案例如下:
例1:列舉以seem 開頭的單詞,并按指定規則定義這些單詞與seem 的遠近,作出有向圖。
在mathematica 輸入以下函數命令:
Fig.3 Similiarty words graph for word seem圖3 單詞seem的相似詞有向圖
例2:最短距離問題和遍歷問題是離散數學中的經典問題。如果隨機生成10 個三維數組代表坐標位置,如何尋找一條最短路徑。
在mathematica 輸入以下函數命令:
程序生成10 組三維數組(略),并給出最短路徑的標號,同時作出圖4.
為了簡便可采取計算機自動生成虛擬數據,也可讓學生課后查找真實數據,如根據幾十個城市坐標,設計周游世界的旅行路線,如圖5所示。
Fig.4 shortest path for numbers圖4 組數的最短路徑
Fig.5 Travel routes around the world圖5 周游世界旅行路線
為了更好地檢驗教改效果,在實驗班采用改革后的教學模式,并將改革前的教學模式作為對照班。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對比期末考試成績發現,對照班期末成績90-100分的11 人,占22%;60-89 分的27 人,占54%;60 分以下的12 人,占24%。而實驗班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各分數段明顯高于對照班,90-100 分的18 人,占36%;60-89 分的31 人,占62%;60 分以下的1 人,占2%。數據表明教學改革后,各個階段的學生成績普遍都有提升。
設置評教環節進行調研,結果是實驗班中約有94%的學生對這門課給予好評,充分肯定了新的授課方式,認為能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實踐動手能力。而對照班中只有約80%的學生認可這門課。
人工智能時代離散數學課程既是理論基礎又是實用工具,該課程的理論和方法都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針對課程中存在的難點探索了新的授課方式,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科素養,運用所學進行實踐創新。教學實踐表明,課程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效果是明顯的。通過該課程的教學研究,對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縷出了思路,為充分利用優質資源打造精品課程提供了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