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承璋,肖亞龍,張 錦,陳伊樂
(1.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3.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智媒傳播研究中心,湖南長沙 410083;4.長沙理工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湖南長沙 410114)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我們要抓住機遇、超前布局,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對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總體部署和戰略設計,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重要先手棋[1]?!?019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建設新文科、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對農、醫、工科的融合交叉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示作用[2]。2020 年,教育部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宣告高等院校新文科建設正式啟動。哲學社會科學開始打破壁壘,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以期培養出具有跨學科思維與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建設教育強國以及推進教育現代化離不開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使命的具體履行[3],既為傳統文科提供守正創新的機會,也是技術進步、行業升級和國家發展的實際需求。
新聞傳播專業應用性強,對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要求多樣化,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趨勢愈發明顯。此外,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推動媒體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領域廣泛應用。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借助信息技術相關學科資源,新聞傳播專業有了更豐富的探索路徑與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本文以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傳媒專業為研究對象,與學校的優勢計算機學科相結合,將大數據思維培養與實踐能力訓練有機融合,協助傳媒專業打造自身特色,探索新文科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傳媒學子提供更多就業優勢。
關于新文科的起源,趙奎英[4]認為其概念最早由斯隆基金會提出,該基金會發起的新文科倡議(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在1980-1990 年間斥資2 000 萬美元,定義、啟動并實施了一系列廣泛的課程和項目,將技術和定量素養納入古典文科的研究范疇;樊麗明等[5]認為新文科的概念源自美國希拉姆學院,目的在于實現文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將新興技術引入傳統文科的學習中;黃啟兵等[6]認為新文科是一個相對概念,相較于舊文科建設下的封閉式分科培養,大數據時代對融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新文科培養方針更加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并強調培養有國際視野、大國情懷的學生,推動中國融入世界;張雷生等[7]認為新文科建設是建立在文科自身屬性的基礎上,促進文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跨地域交叉融合的必要性決策。
目前新文科建設領域涌現大量研究成果,例如陳周旺等[8]認為建設新文科需要以人才為導向確立評價標準,推進人才教育規律、培養模式以及評估機制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郁建興[9]認為新文科建設需要通過系統思維進行轉型升級,中國的文科要構建自身的話語體系、范式以及理論,推動各學科淡化壁壘,使得傳統理工科在擁有科學實證性、思辨性的同時擁有思想性與人文性;華興夏[10]認為對于理工科優勢較大的高校,文科建設最好的方式便是依托優勢科目打造特色與專長;李哲濤等[11]認為綜合性大學要運用工科、文科資源培育優秀全面的人才,通過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促進各類學科繁榮。
各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核心大多在于跨學科拓展、實踐鍛煉與人文素養的綜合培養。例如,南京大學重點關注文科專業的深化發展,在專業課程、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力求培養擁有人文底蘊基礎,兼顧實踐和研究能力的復合型人才[12];吉林師范大學則側重于通識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系統化結合與創新[13]。
新文科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歸根到底是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2018 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中提出要培養復合型全媒體人才。由于新聞傳播學科對技術的變遷與應用極具敏感性,因此更應該推進該學科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培養學生的大數據思維[14]。
本文在學界提出的宏觀路徑以及以上院校具體實踐的基礎上,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傳媒專業,創新性地將中南大學極具優勢的計算機學科與傳媒專業相結合,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從學科資源結合、前沿課程設置、數據案例庫建設、專業實踐平臺打造4 個角度進行改革實踐,以期培養出專業素質過硬并具有強大數據思維的優秀人才,打造中南大學傳媒專業特色與優勢。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大數據思維創新人才應將守正創新作為基本原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新文科創新人才數據思維的培養要求以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為起點,既突出傳媒專業領域內文旅、文創、文媒的交叉,又注重史學、哲學與自然學科的融合。學生知識儲備應全面而豐富,在時間、空間維度上做到古今融合、中外貫通,還應具備能夠解決技術發展所帶來新的社會問題的綜合能力,避免因知識單一而陷入認知盲區。
借助中南大學工科的巨大優勢,積極探索文工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數據思維、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跨學科素養,在一眾老牌優勢文科院校中走出一條新文科人才培養特色道路,并能將其推廣至其他文科學科人才培養中。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以素質培養為目標,通過多渠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善于從海量數據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預測事物發展演變的趨勢,進而從中提取新觀點,得出新結論。
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滿足對數據采集、分析和處理的基本需求,將與決策相關的各種數據匯聚到一起并加以分析利用,可以幫助管理者作出更具前瞻性、更科學、更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決策。具備數據思維的傳媒人才能從海量數據中篩選出有效信息并進行分析、評估,充分考慮事物的聯動性和特異性,更好地厘清其本質和關鍵影響因素。此外,具備數據思維的創新文科人才善于運用系統思維推進工作進程,從整體出發關注事物主體對其他工作的制約因素,進而作出科學決策,提高辦事效率。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傳媒系包括廣播電視、數字出版兩個專業和融媒體卓越人才實驗班,定位于培養德才兼備、視野開闊、掌握最新傳播技能與方法的應用型人才,總體培養路徑如圖1所示。
Fig.1 Training path of new liberal arts tal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media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圖1 中南大學傳媒系新文科人才培養路徑
在新文科背景下,圍繞新聞傳播類傳統專業升級改造,全面梳理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和人文素質課程體系,加強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增加技術跨越、思維訓練、科學研究方法等信息類通識課程。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首先應是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而開設信息類通識課程可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使其高效掌握最基本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培養其數據思維,激發其獨立自主探索問題的潛能。通過設置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數據庫技術、數據結構等信息類通識課程模塊,使人文與數據科學高度融合,培養善于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數據搜索、挖掘、分析與運用的新文科創新人才。
對于傳媒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尤其是融媒體卓越人才培養來說,必須積極探索前沿信息,關注與融媒體密切相關的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技術[15]。因此,在信息類通識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信息類前沿課程模塊,構建大數據核心課程體系,如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Python 等,使學生及時接觸行業前沿領域知識,學習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熱點技術,以全面提升數據思維能力。
信息類前沿課程模塊建設必須堅持“信息前沿引領,專業實操立本”的基本原則,課堂教學必須聚焦行業熱點和前瞻性話題,以實踐訓練和情境決策模擬為教學切入點,邀請融媒體行業資深高管及專業導師進行分享,通過豐富生動的案例分析、情境代入式決策模擬、大數據分析工具應用等開展課堂交流、分享及互動環節,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行業前沿技術的平臺。
建設智能化媒體大數據案例庫,實現全產業鏈現場虛擬全集成,實施學科認知、理論教學、專業實驗、學科創新四級分層深化,建設既可以模擬現場又能實現創新設計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講解,使學生自主學習思考[16]。
新文科創新人才數據思維的培養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案例,以便為教學提供實踐支撐,這必須經歷長時間積累,僅憑教師個人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案例單一的問題。大數據案例庫可使教師從案例收集、整理、加工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擁有更多時間與精力進行教學設計、學生輔導與理論研究等工作。教師可根據教學目的與要求,從智能化媒體大數據案例庫中擇優選取相應案例開展教學,將學生引入實踐情境中參與分析與討論,進行現場體驗、模擬操作、仿真實驗、創新設計等,進而提高學生的智能化意識與實踐應用能力。
媒體融合和大數據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數據分析也是一項重要實踐技能,傳媒專業人才應具備相關知識儲備。案例庫既包含了傳媒專業知識,又包含計算機領域的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知識點,可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掌握數據分析技能,為未來就業奠定基礎。
產品生產過程中有大量數據產生,行業大數據意識和數據科學知識的不足是企業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原因之一?,F代化企業向大型化、精細化、高質化發展的趨勢使產業必然要走向智能化,而信息化、數據化是智能化的前提條件。
利用學科優勢,與行業案例相結合,打造國家級媒體大數據平臺,提升行業技術預測、研發設計、生產管控、貿易流通水平;建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和傳媒專業知識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探索智能化新興學科專業方向。例如,媒體人應具備運營管理能力,需要在同時經營若干不同但有一定相關度的產品和服務時,能夠實現成本節約而使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挖掘出衍生產品的價值,這些都需要學生具備數據思維并會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因此,智能時代高校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有了新需求,所衍生的新興學科專業方向值得探索。
2014 年,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傳媒系數字出版專業開始建設信息類課程體系,新文科建設路徑的實施為該專業畢業生提供了行業競爭優勢。以下詳細介紹教學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課程設置遵循交叉引領、實踐導向的原則,開設了較大比例的跨學科類(38%)、實踐類(35%)、方法類(23%)課程,其中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數字出版創意與策劃兩門課程獲評湖南省一流本科課程。
教學體系建設獲得4 項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9 項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其中,《融媒體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獲得湖南省第十二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融媒體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獲得中南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德育引領、專業融通、構建信息教育賦能下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實踐育人新模式》獲得中南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本課題組獲得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發表的教改論文獲得2020 年、2021 年湖南省計算機教育年會征文二等獎。
建設了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紅網、湖南廣播電視臺等聯合培養基地;聘請企業導師19 位;建設的融媒體智創空間獲得中南大學創客空間重點項目立項;一名學生獲評中國大學生在線十佳校園媒體人。
2021 年獲批湖南省機器視覺與醫療圖像處理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基地,成立中南大學智媒傳播研究中心、中南大學融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健康傳播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承辦傳播學頂級國際會議——國際傳播學會區域中心(中國)研討會,來自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國內外20 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師生齊聚會議。
院系學生在媒體平臺發布作品400 余篇,完成55 份高質量實踐報告,參與撰寫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入選國家“皮書”系列,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 余篇。2021 年,我系師生在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AEJMC)、國際傳播學會區域中心(中國)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Regional Hub(China)Symposium,ICA)上共發表會議論文5 篇并進行全英文報告。兩篇論文被新聞傳播學頂級國際會議——國際媒介與傳播研究學會2022 年年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IAMCR)錄用。
經過8 年的探索和改革實踐,數字出版專業升級改造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增加了大量技術類、新媒體類課程;與業界人士共建實踐融合課堂,在教學過程中邀請管理人員、一線工作人員參與課堂教學,推行融合式、啟發式情境教學,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其能夠自主學習專業核心知識,自發探索學科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積極投身于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數據思維和能力逐步完善。
數據思維培養對于新文科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南大學傳媒系新文科課堂沿著創新人才數據思維培養的正確路徑,持續加強基于大類培養的信息類通識課程建設、信息類前沿課程模塊建設與智能化媒體大數據案例庫建設,積極探索媒體智能化新興學科專業方向,最終培養出知識儲備更全面、思維能力更強、決策更高效的新文科創新人才,更好地滿足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