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潮文化作為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的新興亞文化,以青年為主要受眾,既是消費熱潮,又是文化思潮,背后蘊藏著多重因素的綜合驅動。國潮文化的流行具有深刻的文化、經濟和心理動因,是傳統集體記憶激活個體文化表達欲望、商業資本力量推動國潮文化產業發展、多元平臺助力國潮文化形成廣泛傳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國潮文化流行具有客觀性,也具有價值性,但也伴生著內容良莠不齊誘發青年審美觀異化、過度商品化耗損青年文化傳承想象以及消費狂歡行為導致青年價值觀偏差等不良影響。統籌考慮其辯證性作用,當下的國潮文化發展應以良好的文化態勢構建青年“價值場”、以優質的國潮內容塑造青年“審美場”、以青年的主體作用發揮消減“風險場”為基本價值遵循,揚長避短、守正創新,實現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和青年成才的多向度目標。
關鍵詞:國潮文化;亞文化;青年價值觀;風險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5-0116-0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其規制研究”(20BKS194)。
作者簡介:吳倩(1994-),女,江蘇徐州人,中國礦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近年來迅速興起的潮流文化,國潮文化以消費產品與文化作品為載體,融合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受到了以青年人為主的消費群體線上線下的大力追捧,形成“現象級”熱潮,并逐漸發展為廣泛而有生命力的青年亞文化。國潮文化的發展有助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青年消費生活的豐富,但也伴生著消費主義裹挾、文化娛樂傾向和價值導向偏離等突出問題,威脅青年價值觀的培育及養成。為了促進國潮文化的健康發展,使其充分發揮在傳統文化弘揚與青年價值觀引導方面的有益作用,有必要對國潮文化在青年中形成的廣泛流行現象進行分析與深思,以探尋國潮文化健康發展與有效引領青年價值的有效措施。
一、國潮文化流行的內在機制
國潮文化具有若干典型要素:以民族文化為主要審美情趣;以商業品牌為主要傳播載體;以潮流文化為主要表現形式;以青年群體為主要觀照對象。國潮文化體現了“國潮文化=(國貨+國粹)×(思潮+潮流)”的宏觀格局,以適應移動互聯網生活的“95后”“Z世代人群”與“00后”為主要受眾群體。百度與人民網研究院聯合發布的《百度2021國潮驕傲搜索大數據》顯示,國潮在過去10年關注度上漲528%。微博中關于“國潮來了”的話題,達到了305萬討論、47億閱讀量的巨大規模。抖音中關于“國潮”話題的視頻有338億次播放量,業已成為“現象級”熱潮。國潮文化之所以日益受到關注、形成流行之勢,具體原因主要在于如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集體記憶激活個體文化表達欲望
“集體記憶是指對過去事物形成的一種群體共同表征。”[1]獨特的集體記憶使族群代際之間能夠得到凝聚和延續。文化是抽象的存在,只有融入當代并建構了當代的集體記憶后,才能促進主體對族群凝聚感和文化自信的內在體驗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以古典文獻、文化作品等物質形式,又通過民族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性格特征、價值觀念、道德倫理、審美品位、民俗風俗等抽象形式延續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文化在集體記憶中起到紐帶作用,永續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了民族獨特的集體記憶,而民族的集體記憶又在不同時代被提取、重塑和建構為新的文化形式和集體記憶,由此促進了民族代際的傳承與進步。
一方面,民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化和認同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重新書寫的動力。集體記憶的核心是群體共享,承載著族群的共同理念,是族群獨特的精神符號,會內化成為族群的思想、文化、價值觀,最終以象征符號的形式被反復提取、重現和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潮文化的起源,也是國潮文化的內在發展動力。個體對集體記憶的認同促進了民族集體記憶在當代的新表達,并結合當代潮流文化催生了國潮文化的興起與發展。從國粹與古風到“儒釋道”優秀文化的新發展,集體記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聚焦了當代人的目光,中華傳統文化以文化符號的形式在國潮文化中具體表征:顏色鮮明,具有視覺沖擊力;意向豐富,能夠展現東方美感。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彰顯個性的需求使傳統文化的集體記憶在青年群體中展現力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青年群體作為新生力量個人表達的意愿空前強烈,更加渴望樹立獨特個性,獲得身份的認同感。“集體記憶不僅是被共享并存在于某個共同體中的個人記憶,亦是允許被社會成員所獲取的符號系統。”[1]因此,個體擁有對集體記憶提取和重新表征的權利,集體記憶在代際間傳遞,同時也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中被重構。人們如何建構集體記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集體記憶已經內化成為的精神內涵取向與當下的理念、利益和期待。集體記憶中的傳統文化養分能夠巧妙地與青年群體喜愛的流行元素相結合,既符合青年群體的審美觀,又能夠彰顯青年身份與民族榮譽感。
(二)商業資本力量推動國潮文化產業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文化資本化與資本文化化融合”,“消費動力與文化動力融合”[2]。國潮文化中有相當的文化元素、文化形態和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轉化成了現實價值和資本價值,進而又促使社會資本投向國潮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并實現了一定的社會互動,形成文化—資本運作模式,使國潮文化形成產業鏈,這是國潮文化興起的重要機制之一。
國潮文化的資本化主要以“粉絲”經濟形式為主,其運營模式是典型的以內容為核心的IP運營方式。以內容為核心,“粉絲”高度參與的國潮文化產業鏈建立了廣大的群眾基礎和審美認同。“IP是一個可供多維度開發的文化產業產品”[3],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潮流文化元素通過剪貼、改造和組合建構了國潮文化的內在張力和吸引力。以內容為核心的IP運營模式構建了國潮經濟體系,從國產“老字號”品牌的改造,到“漢元素服飾”“李寧新國潮”“故宮文創”“國潮AI市集”等,國潮IP幾乎覆蓋品牌、產品、傳媒、文化等全領域的內容消費,實現了縱橫多元的商業模式。
同時,消費文化在文化與資本的融合中起著中介作用,推進了國潮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整體消費升級,逐漸進入品質消費階段。消費觀念普遍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轉變,對產品內涵和文化的需求逐漸增長。而國潮文化的興起就開始于國貨領域,老字號品牌首先煥發生機,消費主義文化推動消費者為老字號品牌蘊含的情懷和記憶買單。隨著國潮文化與商業品牌傳播載體的融合,逐漸促成了從國潮萌芽階段的“國貨”到30的全領域消費習慣的養成。同時,就青年而言,“消費主義中的青年身份建構主要表現在平等和自由的體驗、自身價值的確認和群體歸屬感的獲得”[4]。青年以自身“資本”為消費基礎,受身份地位的影響追求著符合自身品位的消費品,建構與其他消費者可以進行區分的“場域”,以展現獨特的個人品質和社會地位,也促使青年成為國潮文化的主要受眾。
(三)多元平臺助力國潮文化形成廣泛傳播
文化戰略的持續發力促使國潮文化成為符合我國國情和國家政策的文化發展形式。其中,制造業的改造升級、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與新媒體的助力傳播都為國潮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
制造業升級改造、產業結構優化促進了國產品牌與國貨質量升級,為國潮文化提供了穩定的發展支撐。國潮文化看似是一時的社會現象,實際上是中國經濟與技術迅速發展的結果。現階段,國內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由傳統低價勞動力為核心的低水平、粗放式增長向“中國質量”和“中國創造”的發展模式突破。“李寧”“完美日記”與“故宮文創”等實體品牌依靠創新設計、質感品質與實用功能等獲得消費者青睞;《我在故宮修文物》與《我和我的祖國》等優秀文藝作品也依靠影視產業的迅速發展發揮著文化作品對社會思潮的影響力。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文化生產和消費提供了支持。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媒體傳播方式改變是小眾文化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搜索引擎等網絡文化生產組織可以通過“信息生產信息”改變文化傳播方式。以信息采集、建立數據庫、受眾檢索、分析處理和信息呈現為主要運作方式,通過競價排名和廣告等為盈利模式重新生產信息的模式,促進了熱門和潮流文化的發展。同時,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電商與互動平臺推動了文化產品和文化內容在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發展了新業態和新模式。例如,阿里巴巴與京東等互聯網商業平臺實現了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同時促進了國潮文化產品如“故宮文創”作品、“蘇杭刺繡”等不限地區和不限時空的可獲得性。
新媒體助力國潮文化廣泛傳播。以網絡為媒介的新傳媒時代,開放的平臺、去中心化和交互式的傳播方式為國潮文化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信息的傳播是開放和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媒體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信息和傳播的更新速度也更便捷和迅速。個性化的傳播內容也使少數群體的審美和觀念可以得到發布和傳播,讓個體價值和自我意識得到充分發掘。受眾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定制個性化信息內容,并尋找個性化的社交圈層。通過貼吧、論壇、討論組等平臺,國風、國漫、國貨等產品的擁護者迅速聚集,再經過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作用,使得國潮文化進一步升溫。而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推薦以及短視頻為主的后媒體時代,媒體平臺也主動通過跨界營銷打破自身“流量瓶頸”與“圈層壁壘”等媒體發展困境,實現了從流量到產品的雙贏。例如“百度國潮季”,一方面百度通過大數據整合國潮新趨勢,發揮媒體的信息整合作用;另一方面舉辦線下“AI市集”“識面織造間”等娛樂互動嘉年華以及“百度國潮盛典”等線下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多媒體技術融合,用優質、包含情懷的內容激發受眾的情感訴求,使個性彰顯與國潮文化情懷在社交平臺引發裂變式傳播。
二、國潮文化發展問題透視及風險探析
國潮文化的興起彰顯了中國經濟的騰飛,更體現了青年群體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對青年人的審美和價值觀起到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亞文化的發展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補充和探索。但是,現階段國潮發展仍面臨著諸多問題,青年作為國潮文化的主體,容易受到不良導向誘導,面臨著審美異化、價值觀偏差等諸多風險。
(一)低質內容引發青年審美觀異化
文化內容是影響青年價值觀和審美的重要渠道。“國風與潮流組合之后的‘國潮,最典型的特征是舊與新、小眾與大眾、傳承與創造發生碰撞又相互共生的一種文化現象。”[5]因此,國潮文化在發揮積極文化價值傳遞作用的同時,其內容創作與挖掘也相應地面臨著艱巨性與復雜性,出現了膚淺、低質等問題,對青年審美素養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響。
一是元素刻板與堆砌,缺乏文化精神內核,導致受眾審美疲勞,造成審美膚淺與同質化。例如,一些服飾和美妝等國貨較為簡單地結合漢字、仙鶴、祥云等圖騰進行設計,存在生搬硬套、刻板印象、元素簡單復制與粘貼等問題。盡管有些元素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符號,但是僅通過“產品+國潮符號=國潮”的簡單拼接卻極易構造出一種膚淺與單一的審美環境,不利于培養青年多元與創造性的審美素養。此外,傳統工藝、文化內核、大國風骨以及家國情懷等積極要素的彰顯不足也會導致國潮文化發展與傳統文化弘揚止于形式,從而抑制青年審美想象價值內核的生成。
二是偽國潮內容泛濫,誤導青年審美判斷,引發審美異化。受到國潮文化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的驅使,部分“偽國潮”作品跟風造勢,披著中國傳統特色文化的外衣,卻大肆產出宣揚審丑獵奇風格或迎合西方市場刻板心態等偽劣作品。例如,個別商家將日本浮世繪作品標注“國潮”兩個大字作為宣傳海報;更有甚者,打著中國風的旗號,刻意丑化國人形象與中華傳統,附庸西方對東方過時的審美標準與刻板印象,卻有支持者將其辯解為所謂“藝術分層次、頂流藝術從來就不是服務大眾的、這是一種高級審美”。如此“偽國潮”“偽國風”的作品不僅不能傳遞良性國潮文化,還極易誤導青年的審美判斷,同時影響其文化認知與價值取向。
(二)過度商品化耗損青年文化傳承想象
國潮文化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文化與資本的融合力量。其發展主要經歷了老字號品牌推陳出新、國貨品質升級與品牌化運營及文化與科技等各個領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崛起三個階段,并兼具了現代美學與中國傳統設計元素發展,國潮內涵不斷延伸和擴展。在此發展過程中,國潮文化商品化是尤為關鍵的力量,但同時也引發了很多問題。
過度商品化偽飾傳統文化復興盛景,損耗青年文化傳承與弘揚熱情。國潮文化的主要受眾是“95后”和“00后”的年輕人,他們深受互聯網影響,具有較豐富的物質生活,對精神需求與個性彰顯具有強烈需求,同時還具有濃厚的愛國情感與傳統文化復興情懷。談起國潮,年輕人的第一印象一般卻是“李寧”“花西子”等商業品牌而非文化作品與文化精神,國貨的火爆熱潮營造了一種傳統文化已經在新時代復興的假象,其過度商品化實際上是資本利益驅動下的一種極端表現。懷著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與使命感,青年人在虛假的“復興盛景”下自發通過消費行為實現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個性表達與文化自信的個體愿景,但隨著消費泡沫破裂與審美覺醒,青年人傳承文化的熱情與信心也會被過度商品化挫傷和消耗。
過度商品化的“國潮表達”也會窄化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通道。新媒體時代,“亞文化青年的形象從‘幼稚的受眾逐漸轉化為‘忠實的消費者和‘積極的生產者”[6],青年群體既是文化內容的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文化的傳承需要載體,包括制度、語言、書籍、網絡等,商品載體可以成為消費主義社會中的一種載體,重商品而輕文化的方式不利于文化內容的進一步生產,商品化的巨大利潤又導致了營銷狂歡和宣傳熱潮,致使其他文化作品和產出形式在媒體與消費時代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和忽視,窄化了青年文化傳播與創新的想象。
(三)“消費狂歡”誘發青年價值觀偏差
文化消費主義“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通過刺激人的需求鼓勵人們進行文化消費,從而使文化產業實現資本流通和資本積累”[7]。文化消費主義承載著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使人沉溺于感官享受,呈現娛樂化價值傾向。現階段,國潮文化的“消費狂歡”現象以青年為主要受眾,他們擁有為個人品位和審美進行付費的能力和渴望,在這種“文化消費主義狂歡”中極易迷失自我,受到錯誤價值觀誘導。
國潮文化“消費狂歡”加劇了“商品拜物教”傾向,造成精神荒蕪與自我迷失。“身處于文化消費時代的個體投身于文化消費之中,以消費為手段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將文化消費作為彰顯身份、張揚個性的方式,最終迷失于虛假的文化需求之中并被文化產品所統治,喪失了人的主體性。”[7]相比“千禧一代”,“Z世代”更關心的是“體驗”,善于嘗試去挖掘最好的價值和服務。他們更注重在國潮文化中尋找情感訴求、價值歸屬和社群認同,但現階段國潮文化發展的不完善與過度商品化也使他們被困于文化消費主義陷阱,逐漸喪失其傳承文化與個性彰顯的主體性。“購買商品=傳承文化與個性彰顯”的錯誤信念,導致青年沉迷于物質的占有與享受,容易產生自我精神缺位與價值虛無。
在資本驅動的國潮文化“消費狂歡”中,抄襲和重復現象較為嚴重,知識產權濫用現象較為普遍,導致青年知識產權觀念容易受到不良誘導,引發道德風險與認知偏差。國潮文化領域中文化創意來源復雜多元,缺乏系統的知識產權標準與監管體系,準入門檻低,質量良莠不齊,利用互聯網侵犯文化知識產權的現象較為突出,如部分企業跟風模仿或是過度追求資本,生產劣質產品或者利用“偽國潮”蹭熱度。部分企業缺乏抵御知識產權經營風險的策略和對知識產權的主動建構,致使受眾尊重知識產權的意識也比較淡薄。再加上剽竊、抄襲、濫用等非道德事件時有發生,青年容易受到錯誤誘導,產生非理性認知與道德失衡行為。
三、國潮文化發展影響青年價值觀的導引路徑
國潮文化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青年亞文化。“作為主導文化與大眾文化夾縫中的一種文化形態,創造性地調和了總體文化,緩和了兩者的沖突,成為青年表達自我、確立認同、增進社會交往和獲取話語權的主要方式。”[8]國潮文化能夠在青年價值引領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對國潮文化發展趨勢的探析和青年價值引領方式的研究刻不容緩。
(一)以良好的文化態勢構建青年“價值場”
青年價值觀的養成,既依賴于宏觀環境氛圍的熏陶,也需要特定環境的刺激和引導。國潮文化尚在摸索發展過程中,在發展模式與傳播方式上需要進行引領、監督與保護,以此促進國潮文化健康發展,為青年創造正向的生活和文化環境,以良好的文化態勢構建青年“價值場”。
對國潮文化作品和產品生產上的管理和監督十分必要。在內容上突出產品風格與格調,需要通過時間與內容量的積累達到質的變化,并且要建立一定的準入標準才能確保文化內容的質量。同時,創作者與投資方需要具有對內容的共同價值取向和價值觀,才有利于在保持商業運行的同時保證作品內容的質量。因此,文化生產企業也要在文化作品的質量和資本的利益訴求中尋找平衡點。與此同時,知識產權的完善也能夠為國潮文化發展保駕護航。一是需要政策的總體引領,明確國潮知識產權的指向性和規范性;二是主動構建相關文創產業知識產權,促進內部的競爭和合作共存;三是激發創新主體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促進國潮文化知識產權的創造和積極轉化。
根據當代青年“網絡棲居”的特點,對國潮文化傳播渠道進行強化和改進可以促進國潮文化健康發展,增強青年價值引導效果。這就需要促進載體的多樣化發展,提高媒體與青年的適配性。國潮文化傳播五大主要載體包括直播、短視頻、影視綜、文創和文旅,其中影視綜是國潮文化的重要展場。一方面可以樹立標桿性影視作品或者綜藝節目,如《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最大程度地宣揚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可以拓寬節目形式,重視用戶沉浸式體驗和參與感、代入感,使受眾與文化產生共鳴。直播和短視頻的呈現更具碎片化的特點且良莠不齊,多由國潮愛好者自發發布。媒體平臺可以對優秀視頻博主進行發掘與培養,扶植“輿論領袖”,同時積極對優質作品進行合理推送,擴大短視頻的系統性和影響力。
(二)以優質的國潮內容塑造青年“審美場”
目前國潮文化領域包羅萬象,內容涵蓋面廣,國貨和文化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青年審美逐漸轉向同質化與膚淺化,甚至出現審美異化。優質的國潮文化內容是提升青年審美文化素養的根本渠道,更會進一步影響青年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建構。
國潮文化優質內容應符合主流文化的發展趨勢,并不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和精神內涵。在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文化消費個性化的趨勢下,主流文化會受到影響,國潮文化要發揮亞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主流文化的積極作用。要注重在傳統與潮流中尋找到合適的立腳點,摒棄時尚文化中的糟粕,拒絕過度標新立異與低俗惡趣味,拒絕國風元素加潮流文化的簡單拼接,倡導傳統美學與現代設計藝術融合。例如,近期流行的國潮顏色如月白、黛藍、黎、鴉青、水綠等,就是受到傳統圖案、文物、文學作品與服飾等多種元素啟發而形成的國風配色,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特點和魅力,突出了文化的內涵和意境,又符合當代人的審美特點。
國潮文化內容的生產也要主動引領青年群體的審美和價值需求。潮流是群體對理想生活的個性美好追求,國潮文化的發展也要能夠表現受眾理想的精神世界,實現優質文化內容的生產,聯通青年的日常生活場景,滿足年輕一代的價值認同和情感需要。因此,國潮文化的創新發展要能訴諸情懷,滿足青年對童年的懷舊情懷和傳統文化的復古情懷;要能滿足審美多元化需求,彰顯青年個性打造個人標簽;要以開放的心態關注時代、關注未來,認識到青年群體是不斷成長的,審美和思維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以動態的眼光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豐富國潮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三)以青年的主體作用發揮消減“風險場”
國潮文化的影響主體是“95后”和“00后”群體,他們的典型標簽是規模大、消費力強、愛分享、文化包容度高、創意思維、渴望認同,比較強調個人風格和個人表達。鑒于其在場性和共情性優勢,國潮文化主要影響的是上述群體,同時還要依靠他們抵御消費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引發的風險。
一是要引導青年自覺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強化社會本位精神內核。以精神世界的正向追求與滿足替代不良誘導,以遠大理想和家國情懷增強青年文化傳承的信心和動力,擺正自身立場,主動投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中,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主動增強自身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同時,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青年群體厘清道德判斷與價值觀念,勇于抵制國潮文化中部分不良道德現象,在道德迷茫時作出正確選擇。二是要合理利用價值因素、視覺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達到塑造青年崇高理想和審美價值的目的。一方面充分依靠美學理論與技巧,另一方面要重視文化背后的價值、經驗與歷史因素。同時,還要引導青年群體警惕國潮文化中的“視覺主義”糖衣炮彈,主動汲取優秀傳統精神文化內核,塑造多元審美需求,獲得審美升華。三是要增強主體意識,提高應對能力,積極抵制“偽國潮”現象、抵御消費主義陷阱。在信息獲取碎片化與質量良莠不齊的國潮文化環境中,面對海量信息,青年要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與知識水平,增強辨別能力與審美水平,以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正確對待消費主義與亞文化發展現實問題,勇于面對心理挫傷與消費娛樂化風險,增強人生體驗與自我價值反思。同時,要注意西方敵對勢力與不良價值觀的滲透入侵,提高防范意識與警惕心理,深刻認識文化消費主義陷阱,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此外,要對網絡圈層中流行的文化消費熱點進行主動思考與剖析,學會適度消費與合理消費。例如,在面對時下火熱的聯名跨界營銷上,青年群體應理性看待聯名跨界主體之間的調性是否一致,是否擁有同頻的核心基因和屬性,警惕胡拼亂造、嘩眾取寵的營銷手段。
結語
綜上所述,既傳統又現代、既大眾又小眾、既傳承又創造的國潮文化不是徒有其表、轉瞬即逝的“網紅”現象,而是具有合理流行邏輯與長遠發展機制的文化傳承,是具有生命力的青年亞文化。但國潮文化的發展也任重而道遠,其復雜性使它面臨著引領不足、創新不足、抄襲模仿嚴重與過度商品化等發展弊端,給青年審美與價值觀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需要審慎對待與積極應對。因此,無論是對于國潮文化發展還是青年健康成長,因勢利導地構建國潮青年的價值導向,確保在青年價值塑造上占據主動尤為關鍵。就具體策略而言,對國潮文化的總體價值引領要立足以良好的文化態勢構建青年“價值場”、以優質的國潮內容塑造青年“審美場”、以青年的主體作用發揮消減“風險場”,充分利用國潮文化及其傳遞的價值信念,從而明確國潮發展的指向性和規范性,強化價值選擇與自我意識,主動辨別“偽國潮”錯誤誘導,并筑牢抵御文化消費主義侵蝕的防線。
參考文獻:
[1] 管健,郭倩琳.共享、重塑與認同:集體記憶傳遞的社會心理邏輯[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1(5):69-79.
[2]韓慶華,盧希悅,王傳榮.論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經濟發展的歷史新機遇[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46-51.
[3]蔡騏.社會化網絡時代的粉絲經濟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5,237(11):5-11.
[4]楊德霞.論消費主義與當代青年身份建構[J].當代青年研究,2013,323(2):34-40.
[5]邢海燕.“國潮”與“真我”: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的自我呈現[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1):130-138.
[6]馬中紅,陳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37-42.
[7]任鵬,丁欣燁.文化消費主義思潮對當代青年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8,286(4):65-69.
[8]別君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嬗變:評《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J].傳媒,2016(21):90-91.
【責任編輯:何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