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秦星
摘 要:以近年來博物館研學融合發展的新形勢為背景,著重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現狀進行分析,探究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發展面臨的影響和問題,從中發現博物館教育新的發展思路和途徑,以及博物館教育開發的方式方法。在信息網絡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館研學與博物館教育功能發展越來越密切相連,這是新時代為博物館事業帶來的新課題和新挑戰,同時更能促進博物館教育事業的不斷創新和有序發展。
關鍵詞:博物館;博物館教育;博物館研學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32
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集納地,所承擔的功能、角色伴隨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狀況,也在不斷進行調整與變化。從最初高傲的威權展示到封閉的精英獨享,再到現在的開始面向處理公共關系以及融入大眾生活,同時后者也被提升到核心內容。“教育職能是體現當代博物館核心價值的主要職能之一。”①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博物館逐步邁向國際化和社會化,并在不斷強化公共服務功能的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趨勢和新的熱點,其中就包括博物館研學。如何讓博物館蘊藏的教育資源轉化為研學參與者感興趣的知識,讓博物館逐步成為提供精神滋養和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是博物館人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命題。博物館研學的普遍開展對于博物館來說不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發展所創造的新契機。
1 新形勢下博物館研學融合的相關政策
“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動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組成更加健全的社會教育網絡,既符合世界博物館發展潮流,是博物館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質,完善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形成終身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②近年來,我國對基礎教育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包括中小學學校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改革,另外也進一步提出了對學習方式、手段、途徑的變革。國家發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確提出關于中小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教育培養不可忽視。2016年底,包括教育部在內的11個部門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計劃要將研學納入其中;2017年9月,又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稱《綱要》),在《綱要》的第二部分“活動方式”中的“考察探究”要素方面,特別將“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方式及關鍵的要素之一。這些文件都充分說明,教育部已經將包括研學旅行在內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列入國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等規定的重要必修課程,成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第三方研學機構、旅行社對于博物館資源的利用也更為優化和靈活。這些方面都促使博物館要反思自身教育體系,找準自身教育定位,探索、拓展博物館教育功能。要加快職能轉化的步伐,緊跟國家導向,積極做好迎接研學教育時代的到來。
2 新形勢下博物館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
“20世紀后期,受世界上發達國家經濟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換的影響,博物館工作重心呈現出從‘以物為導向’到‘以觀眾為導向’的轉換。”③如果說之前的博物館通過增加觀眾服務設施、提供更多服務項目來提高服務質量,現在博物館已逐步轉變成擴大博物館開發的文化產品種類,以及提供各種調查問卷切實地了解觀眾們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務于觀眾。博物館的講解內容也不再限制于收藏和研究人員提供的拗口知識,逐漸趨于通俗化,更有利于大眾的理解。那么,隨著博物館研學的深入開展,也為當今博物館順應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新的課題,即新形勢下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應如何發展。
2.1 社會教育目標新定位對博物館教育的影響
首先,在社會教育對象方面,從局限于成人、學生單一群體再擴展至涵蓋大、中、小學教育的各個年齡段。這需要博物館展覽方式和展示手段多元化,內容圖文并茂,并配以多種形式。其次,在社會教育目的方面,從培養學生擴大知識面,到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思想,這種改變使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都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當教育職能占據首要地位時,參與型教育方法明顯更適用于當今的博物館。這樣新型的博物館教育方式有利于激發各個年齡段觀眾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從被動的旁觀者成為主動動腦、動手的角色。
2.2 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重點已經逐步轉變
博物館的教育,已經從最早的研究、展示,到后來的研究、宣傳、展示,再到當今的研究、宣傳、展示、互動,“通過人們參加活動,進一步落實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以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為基礎,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實現地方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引進來’‘走出去’和‘共同發展’”④,其教育工作的重點已經逐步發生了轉變。以前博物館的教育工作以傳承歷史文化為主,到如今的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基礎的文化教育、科技革命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博物館教育工作的重點發生了一系列轉變。已經納入基礎教育學分體系的博物館研學教育,必須重視科普的作用,同時也應該大力開展科學研究,寓教于樂,寓教于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當中,寓教于展覽當中。
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老化周期問題已經呈現出縮減趨勢,從之前的10年逐漸變成9年、8年,到后來5年、3年,再到如今的只有半年。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當今知識的更新已經達到了相當快的速度,這對于博物館來說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危機。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有專家已經明確指出“如果不能為創造新的東西做出貢獻的話,那就不能說盡到博物館的職能”,特別是在博物館研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
2.3 當今觀眾需求變化的影響
當今社會提倡人們“終身學習”,而博物館等于“老少皆宜的社會大學課堂和實驗室”,完全可以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場所。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網絡和電子設備的普遍應用,使人們能夠通過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獲取知識更加容易、寬泛和快捷。同時,不同的觀眾因為受教育程度、從業狀況等方面的區別會有不同的心理、文化及發展等方面的需求。博物館要采取更加新穎的方式和豐富多樣的手段進行展覽,力求能夠滿足各類人群,特別是博物館研學教學的需要。未來將實現以“實物”為主的社會化教學、以“環境”營造為主的感受化教學、以“科技”為主的現代化教學等規范有序的博物館公共教學,這樣就能避免為了增加經濟效益,參與的孩子并沒有學到太多有價值的知識,導致博物館研學教育只是走馬觀花。
2.4 數字化媒介對博物館教育的影響
在博物館中采用VR、3D光影、3D打印等高新技術,在視覺、感覺、聽覺等環節強化了觀者的體驗感。如在悉尼動力博物館的遺跡展覽中,通過計算機能實化所拍攝畫面的堆疊,將歷史畫面和現實風貌融合在一起,讓參觀者同時拍攝到各時期歷史風光,并且身處歷史,親身體會時代的發展。博物館科技相結合模式,對受眾創新能力的激發具有積極意義,所以博物館應多關注最新技術。
3 新形勢下的博物館教育應如何創新發展
隨著社會公眾急劇增加的文化消費需求,以及前面所述的新形勢下博物館面臨的巨大影響和問題,博物館需要傳遞給各階段觀眾的知識信息量變得不斷增多,科學技術含量亦需要不斷增高。特別是博物館研學融合下的知識傳播,已不再是之前那樣的單向傳遞,而變成了多渠道、開放式的博物館創新式教育。
3.1 體驗感模式下發展博物館教育
在傳統博物館經營模式日漸式微的今天,體驗式博物館已成為傳統博物館“突圍”新生的重要途徑。例如,可以向政府、企業爭取資金,或者聯合其他地區的博物館進行跨部門、跨區域辦展: 展覽內容新穎,在展覽設計、服務觀眾等方向有所突破,向研學而來的受眾奉獻高品位、高質量的文化大賞。有的博物館可以引進國外的文物展覽,讓觀眾欣賞外域的文化。
另外,還可以開展研學文物知識競賽、征文、文藝演出等活動;制作專題節目,出版專刊,發表文章報告活動情況,介紹知識;利用中央、省、市、縣級新聞媒體,通過電視臺、電臺、報紙及互聯網傳播以此擴大宣傳,強勢傳遞對博物館本身、擴大博物館研學有成效的信息。不僅如此,還可以開啟博物館5G新生活,靈活運用VR、AR探究鏡等高新技術打造全新的觀展方式,同時打破空間、時間限制。
3.2 打破傳統開放時間,嘗試博物館“夜晚專場”
博物館傳統開放時間大多為周二至周日的早9點到晚4點或5點,周一閉館,這就造成周末時博物館參觀者人流洶涌,參觀質量大打折扣,而工作日的時候家長上班、學生上學,等到下班和放學后,博物館又已關閉。這樣的“時間差”就使得博物館無法滿足各個年齡層的參觀、學習的需要。因此,打破傳統的開放時間,嘗試開放博物館的“夜晚專場”,已經逐漸變成了一種趨勢。將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延后,能夠使博物館研學的時間更加有效地被利用。大英博物館的每周五都延時到20:30閉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會在每星期三、星期五延時至21:45閉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星期五、星期六延時至21:00閉館;國內的諸多博物館也陸續開始設置夜晚專場。博物館“夜場”的開放,對于博物館教育來說,在有利于擴大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對博物館自身的設施、安保以及人員等多方面提出了考驗。
4 利用全新數字化手段,開發創新傳統講解
以“移動智能終端”為主的全新數字化、信息化講解系統已經逐步在許多博物館中投入使用,成為新時代網絡人士的“新寵”。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傳統講解模式及講解員是否還要保留的問題。然而,目前的現實情況卻是講解工作從政府主管部門到各級博物館的自身,都日益受到了重視。例如,2020年就有《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的通知》《2020年全國高校博物館優秀講解大賽》《關于第二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優秀單位和個人的通報》等,這還不包括其他省級、市級、縣級每年的無數博物館講解員大賽,可見我國各級博物館都一如既往地重視傳統的講解工作,都不能沒有職業講解員的存在。特別是在博物館研學融合的形勢下,各年齡段的學生需要如老師一樣的講解員來引導他們,因為這些學生常常會在參觀的過程中被某個點吸引而走神,導致影響整個博物館研學的過程,而講解員正能彌補這方面的教育缺陷。當然,未來的博物館教育工作應該是新科技與傳統講解員導引相結合的趨勢,相信這樣的“新老”整合多元講解形式將展現出獨特而廣闊的前景。⑤
當今的博物館研學融合教育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讓更多的人特別是更多的孩子們,與千百年來遺存下來的文物“對話”,觸摸歷史脈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新形勢下的博物館,正走向優勢競爭的時代,走向系統協作的時代,走向超限融合的時代,走向跨域分館的時代,走向功能拓展的時代,走向特色陳展的時代,走向文化創意的時代,走向綠色發展的時代,走向話語競爭時代,走向消費導向時代。
總之,對于博物館教育功能來講,這更是一個多學科知識融合教育的時代。因此,文博人更應當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文化強國建設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斷探索創新,勠力推進博物館教育事業全面跨入新時代。
注釋
①嚴建強.拓展式教育:博物館文化的新內涵[J].中國博物館,2013(1):2.
②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J].東南文化,2010(6):9-11.
③宋向光.博物館教育的新趨勢[J].中國博物館,2015(1):1.
④張建.新時代視闕下博物館社會教育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5):130-131.
⑤丁福利在《論我國博物館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一文中的第二部分對于“講解傳統‘老樹新枝’,風景更好”也有較系統的論述,筆者也有參考并深以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