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宛真
摘要: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龍博“第二課堂”通過多樣的教育形式,讓孩子們在學校課堂之外,結合展陳內容,玩中取樂。其中課程涵蓋自然科學、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知識。
關鍵詞:第二課堂;寓教于樂;博物館教育;
現今,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正在發揮著日益重要的補充與輔助性作用。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其包羅萬象的積累與沉淀轉化成受眾的知識與素質,完成好自身的教育使命任重道遠。在這種大背景下,黑龍江省博物館啟動“第二課堂”教育項目,以自身的展陳內容為依托,旨在使博物館成為少年兒童在學校教育之外的博覽百科、格物致知的樂園。
龍博“第二課堂”教育項目以處在受教育初期的少年兒童作為主要教育對象,以整合、拓展之后的自身展陳作為主要教育內容,采取小班授課,通過形象化、趣味化、多樣化的教育手段,讓孩子們在學校課堂之外,在放松玩樂中學習知識、受到教育。龍博“第二課堂”教育項目自啟動以來,年累計開展百余堂科普課,涉及歷史、自然、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如今,“第二課堂”儼然已經成為龍江少年兒童汲取知識的快樂天地,對黑龍江省博物館乃至博物館行業進行社會教育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契合博物館功能的初衷,緊跟現代博物館教育的方向。
博物館自產生之初,一個重要的職能就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場所。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可以說與博物館的產生相伴而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也意識到了在學校教育之外,社會教育對具備全面知識及對品德修養與人性塑造的重要補充性。于是,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重要陣地之一,其作用正日益凸顯。由此,博物館行業在博物館教育方面的實踐探索也成為了今天博物館發展的趨勢和方向。黑龍江省博物館的“第二課堂”,將本館的展陳內容轉化成我們進行博物館教育的資源,以博物館教育帶動博物館發展,以博物館發展充實博物館教育,在契合博物館功能初衷的基礎上,緊跟現代博物館發展的方向。
二、輔助學校教育,增強少年兒童的多方面素養。
學校教育對少年兒童成長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專業知識與全面素質的要求同步提高,這就要求孩子們在基礎知識扎實的同時,也要增強自身科學與文化等多方面素養。龍博“第二課堂”中的課程如《國學課堂》、《酸雨的形成》等涵蓋自然科學、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知識,輔助學校教育,讓孩子們在緊張的學校生活之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全方面提高自身素養。
三、在博物館的展陳內容與其對公眾的教育之間搭建一座更通暢的橋梁。
由于博物館展陳的大部分內容專業性比較強,對公眾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不能夠很好地被理解。龍博“第二課堂”將博物館展陳內容整合成通俗易懂的課程內容,將專業化的歷史自然知識轉變成趣味的科普故事,減弱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難度,使博物館展陳內容與博物館教育活動之間互通。
龍博“第二課堂”開展至今,收效良好,與黑龍江省博物館對博物館教育的正確理解,在啟動之前的精心策劃,與在運行過程中的不斷自我完善都是分不開的。這些努力使龍博“第二課堂”具有許多鮮明的特點。
一、以本館展陳內容為基礎和依托,課程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龍博“第二課堂”內容設置立足本館展陳內容,具有豐富性與多樣性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我們深入挖掘,衍生出多彩的課程內容。如《七彩云南——哈尼紐扣裝飾畫》課程就是我們在哈尼族服飾特展的基礎上,提煉出適合少年兒童理解的哈尼族服飾的顏色、配飾等相關知識,用紐扣裝飾畫這種獨特的手工制作形式,讓孩子們在充滿趣味性的手工制作中了解哈尼族服飾的相關知識,同時,在配合展廳近距離觀看展覽來強化記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種形象化的感官體驗讓孩子們在避免被灌輸知識的前提下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以自身館陳內容為依托,讓我們在設置課程內容時既有目標又明確了方向,豐富的展陳內容帶來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同時,形象化的授課形式也為孩子們理解課程內容帶來最大的積極性與助力。
二、順應教育規律,因齡施教。
龍博“第二課堂”每一節課程都是專門為不同年齡段的少年兒童打造的,真正做到因齡施教。例如《我是環保小衛士》與《彩虹的秘密》等課程是專門為6—8歲孩子設置的。首先這些課程的主題都是通俗易懂的,一般傾向于形象化的選題或者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現象,在課程內容設置中,根據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學習規律,以形象化的演示或者簡單的手工DIY為主,以講解為輔。而《解暑之日 制扇之時》、《我是小小音樂家》等課程則是為8—13歲這一年齡段孩子設置的。在這些課程中,我們選擇了理性化相對較強的課程主題,同時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中,我們也選擇了欣賞、發散引導等方式融入教學。針對有些特殊的課程主題,我們還采取了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進行同一課程主題,不同授課內容的嘗試。例如在《字的奧秘》課程中,我們針對5—7歲與8—10歲兩個不同年齡段孩子設置了不同的授課內容,針對5—7歲年齡段的孩子,我們設置了以感受和體驗為主的課程內容,針對8—10歲的孩子,我們增加了相對較多的理解和創作內容。不同的年齡段對應不同的授課內容,讓孩子們避免了因學習不適合自己年齡段的知識而難以理解或者失去興趣的情況,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三、多種授課形式,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龍博“第二課堂”開課至今,始終堅持以樂趣帶動興趣的宗旨,在課堂教學中,廣泛運用多種趣味化的授課形式,如在《酸雨的形成》、《讓生活充滿陽“光”》等課程中,穿插了許多充滿趣味性的小實驗,讓孩子們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實驗學習知識。在《解暑之日 制扇之時》、《穿越冰河時代 走近曾經的巨獸——猛犸象》、《烘焙小達人——手工月餅》等課程中,穿插了手工DIY環節,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制作,更深入理解課程內容。除此之外,展廳實地觀摩、實物切身體驗等授課形式都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知識。
龍博“第二課堂”的成功是黑龍江省博物館進行博物館教育實踐邁出的重要一步,今后,我館會繼續發揚在博物館教育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努力打造出更多、更好的博物館教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