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禹 胡春成 肖夏敏

摘要:當下的城市交通體系研究往往聚焦與城市交通于城市空間形態的關系,試圖通過引導城市空間形態與城市交通結構關系,緩解城市交通問題,構建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體系。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開展,城市化進程進入了新的階段,城市交通的發展進入了下一個階段,逐步從增量的供給轉向存量的經營。至此,新技術的誕生、探索、拓展、使用成為了這一階段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城市交通監管系統更是其中影響深遠的一部分。以技術發展對城市交通的影響為觀察點,闡述當下一些新興技術在城市交通領域的應用,歸納其對城市交通監管的影響,并對未來的城市交通監管系統變化提出設想。
關鍵詞:新技術視角;城市交通監管系統;高精度定位;5G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3.008
一、城市交通變化的技術視角
(一)城市交通系統研究的視角
作為一個復雜巨系統,研究城市交通系統的視角有很多,有的研究圍繞城市交通系統的構成,試圖通過對復雜系統的拆解探索系統規律;有的研究圍繞城市交通系統與其他外部因素的相互關系,如空間結構、交通政策、交通工具等。
城市空間結構視角是此類研究的典型,2003年陳寬民在分析城市交通系統理論與應用中將城市交通系統與城市空間結構之間的演變因素、生長機制、系統關系進行了詳實的論述;[1]2013年吳茂勝等通過對城市交通發展模式轉型的研究,闡述了政策、資源在不同空間布局下的城市交通發展策略;[2]2017年王繼峰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進行了回顧與展望,闡述了此類研究的發展歷程及其理論應用。[3]
然而,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不僅與城市空間結構存在互動關系,更與城市交通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近年來,隨著計算資源的不斷增加、模型算法的不斷優化、工業化水平的持續提高,城市交通的運輸方式、運營模式、組織邏輯、監管策略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從技術視角出發,探索技術的發展與城市交通系統發展的互動關系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城市交通系統構成的復雜性,本文從整個城市交通系統展開,圍繞城市交通監管系統進行重點論述。
(二)技術視角下的城市交通發展歷程
以交通技術的演變為線索看,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階段。早期的城市交通多為慢速交通,以人力、畜力、水力為主要交通動力,實現人與物的運輸。這一階段,交通出行的速度慢、距離短,除車輛的演進之外,對交通系統影響最大的是道路的建設、航道的建設、驛站的建設等。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大量新技術的涌現改變了城市交通系統的構成。蒸汽機的出現改變了生產,也改變了交通,如果說蒸汽機車、蒸汽船是這個時期城市交通運輸最具代表性的產物,那蒸汽機對于煤炭、鋼鐵等工業領域來說,則是最為重要的基石。正是這一基石的出現,使得鐵軌的加工能夠規模化、精細化,并且不受地域限制(蒸汽機之前鋼鐵鍛造主要依賴風力、水力,因此受地域、環境限制)。軌道馬車(horsecar)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作為早期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形式,軌道馬車較傳統馬車有更快的速度、更遠的出行距離、更低的建設成本,馬車與后來的城市有軌電車共存了很長時間。
電氣革命帶來了電動機,也誕生了內燃機。有軌電車的出現使得城市軌道交通可以采用一種更安靜、更舒適、更大運力的方式;汽車的出現更是深刻地影響了現代城市,城市規模的增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與城市交通形式、交通規模提升伴隨而來的還有越發深刻的城市交通問題,擁堵、污染、安全等成為了城市交通不可回避的問題,以至于1970年的英國交通事務是由英國環境部(UKMOT)主管,城市交通系統的統籌、協調、監管也逐步從幕后走向臺前。
20世紀50年代,美國密西根地區的底特律著手進行道路交通規劃。為了確保道路交通設施規模、布局的合理性,開展了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一次交通調查與預測。除了模型方法構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交通調查與預測使用了打孔型電子計算機,正是電子計算機的使用使得多次迭代的技術手段得以實現,城市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進入了數據化、模型化的時代。同時期,因發展理念的變化,公共交通的發展成為了重要趨勢,大量公共交通相關技術也在這一階段得到普及,城市交通的控制系統也逐步普及開來。
當代,先進的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融合帶來了新的化學反應。車輛定位、車輛監控、電子收費等技術深刻改變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手段,自動駕駛、輔助駕駛改變了交通運輸工具的性質,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共享經濟模式改變了城市交通的組織形式,城市交通系統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城市交通監管系統的變化
城市交通監管是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個環節,主要包括監測、控制、管理。對于現代城市而言,城市交通管理一般包含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交通信息服務系統、交通信息綜合管理系統、公共交通管理系統、緊急事件快速反應系統,其中城市交通監管系統更多指的是城市交通的監控系統、公共交通管理系統,以及其他管理系統中涉及監測與控制的系統功能。
在城市交通發展的早期,受限于監測手段、控制手段、管理手段以及城市交通運輸的規模,城市交通監管主要體現為禁止或允許某一事項。在這一階段,城市交通規模不大,城市交通技術不成熟,畜力交通、蒸汽機車與城市衛生問題混合,使得城市交通運輸帶來的環境問題較交通運輸的秩序問題更為突出,影響更大,在某些國家,城市交通監管的主要職責曾由環境部門承擔,其中的典型是英國。
伴隨著城市交通規模的擴大,安全與秩序的重要性凸顯,監管成為了城市交通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858年,英國倫敦街頭安裝了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號燈,隨后,交通信號燈的使用成為了城市交通最為重要的控制、管理手段。在我國,隨著“雪亮工程”以及攝像頭、雷達等傳感器性能的提升,路側攝像頭、流量儀成為國內城市交通監管最為重要的監測、感知設備。
伴隨著城市交通問題的復雜化、城市交通問題解決的緊迫性,城市交通監管系統也逐步呈現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特點,不斷引入新興技術。一方面,大城市正不斷完善智慧交通大腦的建設,增強交通監管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能力;另一方面,很多省市仍在不斷增加各類專業化的硬件感知設備,如雷視一體機、流量儀、不停車治超點等。新技術的出現影響著城市交通監管系統的構成,城市交通監管系統也刺激著新技術的不斷研發與應用。
從趨勢上看,城市交通監管系統的發展大致是從對于人、車、路的監測與管理逐步朝向對于交通行為的監測與管理的轉變;從被動式的監測管理―向主動式的監測管理發展,這一過程的不斷深化必不可少的需要新技術手段的應用與發展。
二、城市交通新技術及其影響
(一)新技術與城市交通系統互動關系的主要邏輯
新技術與城市交通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大致可分為三類:新技術是城市交通系統變化的動因,新技術是城市交通系統變化的前提,新技術是城市交通系統某一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
新技術是動因,指的是新技術的研發本身就是針對城市交通,帶來新的交通工具,如汽車、電車、自行車等車輛的誕生;帶來新的交通方式,如公共馬車、公共電車、地鐵等;帶來新的交通特點,如更大的載客量、更高的速度、更遠的出行距離、更靈活的出行時段等。這類型的技術研發多是某一成熟技術在交通領域的集成、整合與應用,是對過往城市交通訴求提供一種新的解決思路與技術整合方案。
新技術是前提,指的是新技術不直接作用于城市交通系統的任意環節,而是為某一環節、某一形式掃清了技術障礙,這類新技術往往更為基礎,對各行各業多有廣泛影響。例如鋼鐵的生產、鍛造技術之于鐵軌的誕生,石油化工、混凝土技術之于城市道路,集成電路之于ITS系統等。這類技術有一部分會通過技術方案的整合形成新的城市交通技術,作為動因影響城市交通系統的發展;另一部分則是針對過往不成熟、不現實的技術路線、整合方案、交通設想,改變了此類設想、方案中的不現實、不可實現因素,進而改變了城市交通系統。
新技術是解決方案,指的是新技術開發的動因來自城市交通系統的問題。如城市交通擁堵、道路資源不足促使信號燈、單點信控、靜態綠波、動態綠波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如城市交通違法獲取困難、管理困難、取證困難問題促使自動抓拍探頭、非現場執法等技術手段的使用。這類關系是工程師、規劃師等城市交通從業者利用現有技術,針對現有問題,主動探索出的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具有代表性的幾項新技術
當下是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大量新技術的出現深刻改變了整個城市交通系統的構成、形態、監管與組織邏輯。一些基礎技術的出現與完善為城市交通變化提供了基礎,也為新應用的到來補上了拼圖,其中典型有以下幾類:
1.以5G為代表的新型通信技術
城市交通領域從5G通信技術誕生之初就有了大量針對此技術應用的研究,2017年就有諸如“5G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影響分析”、[4]“基于5G萬物互聯的智慧交通”[5]等文章的刊登,凸顯通信技術對城市交通領域的重大影響。4G技術還未普及的時代,通信技術對城市交通影響的暢想就已經走進人們的眼簾,2009年的《中國計算機報》中刊登有一篇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對于智慧交通業務場景的描述“我們準備在所有路口裝一個攝像頭,通過運營商的網絡,讓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看到每個路口的擁堵情況,然后再選擇出行路線。”[6]這一場景在當時是不現實的,而隨著4G的廣泛應用、5G的逐步普及,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已經出現此類場景。
本文所述的“新型通信技術”包含5G通信技術、車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車路協同網技術等,以5G為代表的新型通信技術往往具有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等特性。新型通信技術較之以往采用不同的邏輯架構,使得不同的功能場景能夠依據場景的特性要求,使用不同的通信頻段。城市航道、公路、偏遠地區的無動力、低功耗交通設施可以使用專用的低頻段,實現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信息傳輸,為城市交通設施的智能化監測提供了更多無線監測設備、可檢測信息的可能;智能駕駛、無人駕駛、智慧機場等場景,可以使用專用的高頻段通信,在滿足雷達、視頻傳輸帶寬的要求下,通過專用頻段的設置,保障整個傳輸過程的可靠性、穩定性;對于遠程駕駛、遠程控車等傳輸與控制結合的城市交通場景,通過對控制、傳感器傳輸差異化業務的差異化頻段組織,同時保障傳感器傳輸的大帶寬、低時延與車輛控制的高可靠性,提升整個過程的穩定性。這一系列的改變為智慧交通的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
2.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指的是機器在處理任務的過程中具有人的智能特點,而機器學習是一種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法,指的是機器能夠通過經驗自動改進計算算法的方法。在人工智能發展早期,“知識化”研究的主流,通過對知識系統的符號化轉化、規則構建,探索通用問題的解決模型,但因規則間的相互影響、知識庫的相互獨立,難以有效將知識人工轉化為計算機規則,使得人工智能始終沒有得到廣泛應用。[7]
人工智能技術對城市交通系統影響最深刻的部分是自動駕駛領域。主流的自動駕駛技術多圍繞單車智能展開,通過車載傳感器實現車輛位置、車輛與周邊事物關系的掌握,并實現車輛的自動化控制。其中,物體的識別、距離的判斷、標志標線的識別、三維模型的構建都依賴機器學習算法,通過大量成熟的模型與標注樣例庫得以精準判斷;而車輛控制的智能決策更是依賴全球協力的訓練模型庫,通過不斷的機器學習模型優化,實現更為準確的判斷與控制。
針對圖像的物體識別不僅適用于車輛,更適用于路側的視頻設備。伴隨著各地雪亮工程、智慧交管項目的實施,全國基本實現了路側攝像頭的無死角覆蓋,時刻抓取著路上的車輛、行人、設施的圖像。基于機器學習的圖像識別、距離判斷使得攝像頭能夠將非結構化的圖像數據,轉化為結構化的統計數據,記錄車輛的類型、車牌、違法行為、車速等,并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實現城市交通的全要素、全過程、全周期監管。
對于交通出行預測而言,以機器學習為技術的人工智能技術,更是從非集計的角度給交通出行預測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掌握每一個用戶的出行規律、出行特征,實現更為細致化的探索。[8]
3.以高精度為目標的新型定位技術
高精度衛星定位是通過對于衛星觀測誤差值修正,降低測量誤差的一種定位技術,包含地基增強與星基增強兩種。地基增強系統指的是通過地面建設固定、連續運行的GNSS觀測站,通過逐步檢驗觀測值,實現觀測值收斂,計算各類針對測量誤差的改正數,將改正數發給用戶設備,實現誤差消除的系統,其中根據測量改正數使用的頻段分為RTD偽距差分解算服務、RTK載波相位差分解算服務,中國移動、千尋位置、六分科技都是基于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差分解算服務的高精度定位服務商;星基增強系統指的是通過衛星測量定位通信中產生的星歷誤差、衛星鐘差、電離層延遲等誤差信息,將修正信息下發用戶設備,實現誤差糾正的系統。
無線射頻定位技術包括UWB定位技術、5G網絡側定位技術、WiFi定位技術、藍牙定位技術,通過建立給定坐標的基準站,利用無線射頻通信中的接收時延、射頻角度實現位置信息記錄的定位技術。受限于基準站的建設以及無線通信的頻段,多用于室內環境的定位。視覺定位是基于機器學習、深度圖像、三維推理等技術,通過相機與拍攝物三維關系,實現定位的技術。受限于樣本數據規模、算法成熟度、分辨率視差、環境影響等因素,視覺定位暫未形成獨立的定位技術閉環。SLAM定位技術指的是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通過測量周邊事物與自身的距離、位置關系,邊移動邊構建環境地圖,實現定位與導航的技術。一般通過攝像頭、激光雷達、磁軌等技術手段,結合設備轉向、速度等控制信息實現定位、制圖與導航,能夠為自動駕駛提供導航支撐,普遍應用于工業AGV領域,并逐步向城市交通領域拓展。
隨著慣性導航、車控信息、組合定位導航技術的不斷提升、融合發展,城市交通系統得以獲得更為穩定、可靠、持續的高精度定位服務。于城市交通系統而言,這不僅僅是定位精度“量”的提升,更是定位場景“質”的變化。米級與亞米級、厘米級的精度差異帶來的是路段與車道的精度差異,交通監管環節的精細化;室內外定位精度、坐標系統的一體化,帶來的是交通系統室內外協調的一體化,為城市交通的統籌協調應用構建了前提條件。
三、新時期的城市交通探索與實踐
(一)城市公共交通領域的實踐與探索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統的典型要素,也往往是新技術試點與改革的前沿陣地。基于上文所提新技術,廈門、深圳、蘇州、杭州、長沙等多地都針對城市公共交通領域開展了實踐與探索,極大地拓展了城市交通監管系統的邊界。
1.從被動監管向主動引導的技術實踐
公共交通行駛速度控制是影響公交服務品質的重要因素,急剎車、急啟動、加速過彎等駕駛行為直接影響城市公交的乘坐體驗,兩車間距忽遠忽近,車輛到達時間不可預期更是人們放棄公交出行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對城市公交行駛車速進行監測與管理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途經。
廈門市BRT擁有全國唯一一個全程獨立封閉路權的公交專用道,具有人車分離的特征,且所有運營車輛擁有統一品牌、統一管理,極其適合新技術的探索與應用。2021年,廈門市BRT將高精度定位、5G通信引入,通過高精度定位與5G通信,結合車輛CAN信息回傳、車載攝像頭信息回傳,實現車道級車輛實時信息的精準掌控,包括但不僅限于實時車輛所在車道、距離站臺的距離、車輛行駛速度、加速度,實現車輛行駛的精細化監測。基于車輛精細化監測,廈門市公交能夠結合車輛精準位置提供精準的控制引導,如合理規劃路段車速、合理誘導進站減速時間、合理控制兩車間距、精準推算到站時間,從而實現智能化調度與智慧化管理。整個項目的實施整體提升了廈門BRT 5%的運營效率,降低了車輛能耗,均衡了車輛間距與等待時長,明顯提升了乘客的滿意度。
過去的城市公共交通監管與運營,難以探查到具體的駕駛行為,往往在事件已經發生后,被動地回應問題,處罰涉事車輛與人員;一方面危害已然發生,對乘客的不良影響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很多存在隱患卻無法及時發現并制止的駕駛行為,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廈門BRT的新技術實踐,讓城市交通監測更為細致,也讓管理控制手段更為豐富。
2.更透明、更精細、更效率的補貼
改變補貼優先的觀念,提高補貼的透明度、精細度和效率。城市交通系統對于公共交通的鼓勵往往體現在針對公交車輛的運營補貼,然而,受限于車輛運營基礎數據的難以獲取、補貼政策難以精細化執行、車輛運營服務缺乏合理的績效考核,城市公交運行補貼往往存在補的多虧損,補的少難以支撐等問題,公交優先政策無法得到保障。[9]
對此,深圳市很早就構建了一套基于車輛定位的公交補貼發放政策。通過對運行公共交通位置信息的實時回傳,政府平臺記錄車輛軌跡,當車輛按時按照公交線路,完成全段路線的行駛后,則記錄車輛完成一次運營,并下發此次補貼;若車輛未按照線路行駛,或是運營過程中位置信息未能回傳、發生偏移,則不記錄為完成一次運營。這一策略的構建為深圳市公交的運營監管提供了所需的抓手,但滯后的定位技術直接影響了政策的實施效果,位置的丟失,偏移、中斷等問題使得不少運營車輛未能獲得補貼。
2020年,深巴集團全面開展了新一代定位技術的使用,將舊有定位設備替換為北斗高精度定位與慣性導航的融合定位設備(圖1)。一方面整體提升了位置信息回傳的穩定性、可靠性,避免了車輛定位的偏移、丟失,提升了運營補貼的準確率;另一方面,高精度定位能力的引入使得公交車輛可以實現路口、斑馬線、主輔路等應用場景的實時定位、車速監管、電子圍欄控制等功能,使得針對公共交通運營成本的精細化補貼、運營質量的精細化監管能在未來得以實現。
3.多層次、多樣化的出行服務
多樣化、多層次的公交經營,適應不同出行者的不同出行需求。根據《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①,全國大部分的快速路、主干道的使用率高達100%,平均擁堵率超過60%,但次干道、支路的平均擁堵率卻僅為30%。傳統公交運營受限于車輛尺寸、需求的不確定性、車輛運營成本等因素,難以讓服務滲透到城市道路的“毛細血管”。
利用移動互聯網、5G通信、高精度定位、人工智能技術,蘇州市在2020年開通了全國首個常態化運營的5G無人公交線路。該線路全長超過4公里,途徑12個路口,沿途設置5個站點,部署了超過130個智能感知設備,為國內路程最長的一條Robo-Bus體驗線路。利用高精度定位技術,車輛實現車道級線路規劃,結合路側傳感器與平臺回傳的施工、占道、行人等信息,合理規劃避讓線路;利用5G通信技術,車輛能夠實時獲取周邊交叉口的道路交通參與者情況,提前進行決策,避免事故與違章的發生;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乘客可以按需預約或查詢運營線路,車輛能夠事先獲取車站乘客情況,按需實現車輛停靠。
目前,蘇州已經推出3條5G無人公交線路,未來還將繼續開通更多線路,使得越來越多的“毛細血管”道路、不同的出行者均可享受到城市公共交通的便利。
(二)開放路段的車路協同實踐與探索
2019年,蘇州市啟動了車聯網示范區的建設工作,圍繞著高鐵新城、常熟市、工業園區,在開放路段上大量開展各類應用示范與測試服務。整個示范區的建設不僅帶來了新技術與新企業,也在默默改變城市交通系統的運作邏輯。
1.交通全要素的感知與監測
依托新型通信技術對于城市交通監管系統帶來的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極其豐富的可感知、可檢測交通要素。蘇州高鐵新城于2020年率先啟動了國家級5G車聯網城市級驗證與應用項目片區建設,累計改造智能網聯道路超過60公里、路側單元設備79套、毫米波雷達143套、邊緣計算設備96套、融合感知攝像頭133個,并配有超級邊緣計算機。龐大的路側感知設備使得道路能夠實現孿生化的感知與監測,路上每一個車輛、路邊的每一個行人,乃至于這些交通要素的每一個行為都時時刻刻得到監測與記錄。海量的信息也使得監管有了更為廣闊的土壤。
2.豐富而差異化的城市交通系統要素
車路協同系統的建設不僅給城市交通監管系統帶來更為精細的感知與監測、更為豐富的可用信息,也帶來了更多的監管挑戰。隨著示范區的建立,通過招商引資與本地孵化,片區已有超過100家車聯網企業,覆蓋車聯網產業的30余個細分領域,打造了城市環衛、高鐵樞紐接駁、園區物流、出租車等多種智能駕駛示范應用。各類智能駕駛項目的應用給城市交通系統帶了新的監管要素,而監管政策、監管手段卻存在滯后性。如果智能駕駛行為、事故的責任主體、權利范圍未能明確,那么城市交通的監管則必然無從談起。
3.更多的主動式引導與信息提醒
示范區車路協同應用場景中一個重要的類型就是將路側感知到的信息,通過車路協同網絡、5G通信網絡傳遞給車輛或行人設備。將行人過街、路口紅綠燈、車道擁堵情況等信息,基于一定時間的提前量下發給車輛、行人,使得行人與車輛有充足時間進行策略調整,以主動引導與信息提醒的方式優化交通運行秩序,降低交通系統風險,為城市交通監管中的管理控制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技術手段。
四、新技術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監管系統變化趨勢
對于城市交通系統的監管而言,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是系統問題的解決方案或是系統變化的前提條件。室內外一體的高精度定位、更為穩定可靠大容量的通信技術、更泛用有效的機器學習算法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城市交通監管能夠觸及到以往難以觸及的角落。一方面一些原本僅處于設想階段的監管方式、監管內容得以實現,如監管司機的駕駛行為,捕捉不文明的駕駛習慣,整個城市交通的監測過程變得更為細致;另一方面對于城市交通的管理與控制,新技術也使得管理控制手段能夠盡可能地及時,在危險、違規、違法發生前予以提醒,在發生過程中得以精準、快速取證,而在事件發生后能夠快速處理,降低危害與損失。
新技術,給城市交通系統的監管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好處,也使得城市交通系統的監管面臨了新的挑戰。從上述的實踐與探索過程中以及過往的交通發展歷程就可以發現,新的技術會帶來新的城市交通系統構成、新的交通行業、新的交通主體,使得整個交通監管的法律、制度、流程、系統、手段都面臨著新的調整,甚至于有的問題是過往不曾經歷過的。如大數據背景下對于出行公平性問題的監管,避免交通運營管理中的歧視問題,如越來越多的交通數據背景下對于數據共享與個人信息、數據安全保護的問題,如智能駕駛進入開放道路出現事故后的路權歸屬、優先級以及責任主體問題。
越來越多的手段帶來越來越多的信息,越來越自動化的監管也使得規則的制定變得尤為慎重,越來越精細的監管也使得安全、效率、平等的問題越發地無法規避。可見對于城市交通監管系統而言,當下的諸多新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城市交通監管的便捷、細致,更是整個監管系統需要重新梳理,新的監管要素、新的監管手段、新的制度法規、新的理論框架,大量空白的領域有待學者們不斷完善與充實。
注釋:
①高德地圖.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
參考文獻:
[1]陳寬民.城市交通系統理論分析與應用[D].西安:長安大學,2003.
[2]吳茂勝,熊丹.城市交通發展模式轉型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13(3):22-24+30.
[3]王繼峰.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回顧與展望[J].城市交通,2017,15(4):18-24.
[4]劉川,陳金鷹,朱正模,等.5G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影響分析[J].通信與信息技術,2017(3):43-44.
[5]包左軍.基于5G萬物互聯的智慧交通[J].中國交通信息化,2017(10):18-20.
[6]賀潔,俞悅.從智能到智慧的3G應用新趨勢[N].中國計算機報,2009-10-12(003).
[7]陳自富.研究綱領沖突下的人工智能發展史:解釋與選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2017.
[8]歐陽琪.基于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的公交客流預測與行車優化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20.
[9]劉文慧.政府購買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運行機制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5.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from the New Technology Perspective
Liu Zongyu, HuChuncheng, Xiao Xiamin
(China Mobile(shanghai)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135,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ten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spatial form. These research trying to alleviate urban traffic problems and build an efficient and safe urban traffic system by gui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patial form and urban traffic structur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upply side reform, the progression of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and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has upgraded from incremental supply to stock management. So far, the emergence, exploration and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a vital part of this stage, and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is a far-reaching par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ummarizes their impact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and puts forward ideas for the changes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new technology perspective; urban transportation supervision system; high-precision positioning; 5 G
■責任編輯:許?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