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陳秀秀 李沐妍 楊寒沁




1 引言
2017年9月,國內3所高校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被評選為一流學科建設對象,檔案學一流學科建設開始起步。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因素,需全面開展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推進課程改革創新。[1]2021年3月,教育部等進一步發布了《“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提出以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和學科爭創世界一流。[2]“雙一流”建設戰略已成為我國高校實現學科內涵轉型、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指導政策。在此背景下,檔案學作為一門傳承歷史文化的綜合性社會科學,為應對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信息化帶來的雙重挑戰,需從課程體系設置這一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入手,不斷增強學科治理能力,才能滿足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的優秀檔案人才。
在檔案學教育的理論研究層面,祁天嬌[3]、劉強[4]和周全[5]等學者分別從檔案多元論、“雙創”能力導向和通識教育思想論等角度,對檔案學專業體系的改革、教學結構的豐富以及培養機制的完善進行了充分探討;在教學實踐層面,高大偉[6]、王向女[7]和陳勇[8]等學者嘗試將新興的教學方法引入到檔案學教育中,如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和虛擬仿真教學法等,實現教學形式的多元化,增強學科吸引力;此外,吸收總結國外的優秀教學經驗也是學者們關注的研究視角之一,詹其港[9]、王平[10]、肖秋會[11]等基于我國與歐美高校檔案學教育差異,從課程體系、思維培養模式等進行多維對比分析進而提出學科發展建議。
綜合來看,學者們對檔案學教學理論、實踐方法等進行了深入研討,但主要側重于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目前關于檔案學本科課程設置的研究成果還相對較少。筆者從“雙一流”建設的現實需求入手,選取武漢大學新版檔案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這一典型實例,探討檔案學本科課程設置改革實踐,據此提出課程設置優化策略設想,以期為高校檔案學保持學科優勢,拓寬教學發展空間,培養具備國際前沿水平的拔尖檔案人才提供理論和實踐建議。
2 “雙一流”背景下檔案學本科課程設置需求
“雙一流”建設對復合型、創新型與研究型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作為教育基礎環節和教學主陣地,檔案學本科課程設置更應當引起重視,當前“雙一流”的建設目標對其提出了國際化、數據態、研究型、創新性等四個方面的優化需求。
2.1 國際化:接軌國際標準,融入世界行列。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檔案學的課程定位和內容與國際檔案學教育仍存在一定差距。[12]歐美不少高校以培養檔案科研人才為目標,構建多路徑和針對性的交叉課程體系,打造科研引導與實踐鍛煉的常態化課程模式。[13]我國檔案學本科教育應以全球化視角審視課程建設不足,保持我國檔案教育特色的同時,不斷與國際檔案前沿接軌。
2.2 數據態:強化數據素養,順應時代發展。目前數據素養的培養在我國高校檔案學本科課程中尚未充分開展,且缺乏實例化教學案例與教學路徑的探索。[14]因此,在課程設置環節中應將數據時代人才需求與檔案課程設置相關聯,建設基于檔案學理論的數據素養課程體系,充實檔案課程結構。
2.3 研究型:前移學術研究,鍛煉科研思維。當前我國檔案學本科教學仍存在課程內容重復、課程體系較為陳舊導致學生較欠缺認同感等問題,針對研究方法培養的課程較少。為此,可將學術研究提前設置到本科課程中,培養檔案本科學生的科研思維與學術能力,引導學生在課程中提前參與檔案科研項目,以科研成果為導向,提升課程質量,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與學習動力。
2.4 創新性:優化知識媒介,釋放教學活力。檔案學作為一門連接歷史與現實的綜合性管理學科,致力于將人、社會與信息融合一體,從而實現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革新,對現代信息的補給和完善。檔案學本科教育需以“互聯網+教育”為引導,增強師生雙向互動和課程內容吸引力,激發學生對課程的關注度與學科認可度。
3 檔案學本科教育課程設置優化——以武漢大學檔案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例
武漢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其檔案學學科作為國家一流建設學科,于2019年對其檔案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積極修訂,在課程定位、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安排等方面做出了創新性、針對性的調整與優化,筆者選取這一代表性實例,具體分析“雙一流”背景下檔案學本科課程設置的優化實踐。
3.1 課程定位的提升。相較于2013年,武漢大學檔案學在新修訂的本科培養方案中對其人才培養目標做了適時調整,在課程定位上提出了一流學科建設的新要求。修訂前,強調培養實用型、復合型高級人才,重視人才在檔案專業相關領域的實踐價值與應用能力;而在修訂后的方案中將檔案學發展置于圖書情報領域大環境中,更關注創新型、引領型和研究型人才培育,突出人才在社會各行業的綜合素養與適用能力(見圖1)。
此次修訂將學科發展與時代需求相結合,將專業知識學習與科研素養訓練相結合,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2 課程結構的調整。武漢大學檔案學對于包括公共必修與選修、專業必修與選修在內的課程類型進行了比例的重新劃分與優化。在通識教育領域,公共選修課程由27門下降至12門,比例由21.60%下降至8.82%,而公共必修的比例有小幅增加;在專業教育領域,專業課程總數量明顯增多,由72門增加至94門,專業必修和選修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專業必修由45門上升至64門,占比由36.00%上升至47.06%(見圖2)。
其課程比例變化表明,武漢大學檔案學本科教育嘗試進一步擴充專業知識的培養范圍,充實檔案學科的內容體系。一方面豐富檔案學科內涵,另一方面將更多領域的優質課程納入檔案學必修課程培養體系,提升檔案人才對于數據時代與創新創業環境的適應能力。
3.3 課程內容的豐富。新修訂的本科培養方案對公共課程與專業課程均進行了大幅度的優化,較大范圍地豐富了檔案學教育內容(見表1)。
首先,進一步融合圖書情報領域知識,將其納入檔案課程體系;其次,增設跨學科課程,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最后,重點安排了研究方法論的相關課程,在本科階段鍛煉學生的科研素養與研究思維,以實現從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科學銜接。
3.4 課程安排的細化。為保證學生學習的適應力,調節與細化每學期的課程內容,形成了從理論知識傳授到研究方法培養的循序漸進的課程安排體系(見表2)。
課程安排的特點包括五個方面,一是拓寬知識范圍,搭建知識結構;二是適應數據時代要求,培養創新能力與信息素養;三是跨學科教學,拓寬知識廣度;四是提出研究方法教學,訓練科研學術能力;五是注重創新實踐,樹立數據思維。
4 “雙一流”背景下檔案學本科教育課程設置優化策略
武漢大學對現有課程進行了結構重組與內容優化,但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定困難,如課程內容深度增加帶來的學生適應力不足的問題、學科融合的大趨勢下堅守檔案學科特色的問題等。因此,還需制定相匹配的實施策略,確保本科培養方案執行的高質高效。
4.1 豐富授課方法,以緩解課程的難度壓力。課程內容的充實、深化與拓展,容易造成學習適應困難、進度較緩等問題。因此,應強化新媒體平臺應用,結合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網絡MOOC等多元教學方式,增強檔案教與學的互動,克服學生在課程學習模式轉型中的適應性和接受度問題。同時,在課程教學中,可采取將課本知識、實踐知識、前沿知識相融合以及注入新元素的方式[15],打造學習過渡期,使優化的課程內容得到循序漸進地落實。
4.2 引入多元師資,以滿足多學科授課內容。面對交叉學科課程內容的安排,應積極開展課程合作,增強課程內容融合度,如跨區域交流與合作,與國際高校或科研機構互派學者與學術互動等。
4.3 加強學術氛圍,以支持研究型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科研素養是課程設置優化中的一大亮點,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將面對學術氛圍不夠,學生科研基礎較為薄弱導致科研類課程開展緩慢的問題。因此,依托學校圖書情報優勢學科資源、學術資源和科研基礎,以研究型導師團隊指導科研和科研成果上課堂等方式,為研究類課程的開展形成相對獨立的本科科研環境和科研氛圍支持,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促進本科課程與研究生課程的貫通融合。
4.4 創新成果轉化,以落實課程的實踐效果。對檔案學專業而言,目前多數高校創新創業課程仍顯不足,檔案學與創新實踐項目的關聯度不高,許多科研項目理論取得的進步未能在實踐中落實。首先,可打造檔案創新實踐平臺,結合新媒體等媒介實現檔案理論成果的創新表達,如四川大學“未來檔案員”訓練營等。此類平臺的搭建,豐富了學生專業知識儲備,也能實現檔案課堂教學與流行媒介的融合,提升檔案課程知識的表達質量。其次,可通過開展檔案學科創新競賽等模式,多樣化輸出檔案科研項目成果,增強檔案課程的新穎度,促進檔案理論的創新轉化,例如全國檔案學專業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其中網站、繪本、模型等文創成果層出不窮,培養檔案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素質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后,可提供優質實踐基地,依托學緣優勢,與圖書情報、數據科學等展開多學科創新合作,構建跨學科創新創業項目,打破理論與實踐的壁壘,深化檔案學課程創新和跨學科領域研究的能力。
5 結語
武漢大學檔案學本科培養方案的調整,對檔案學課程設置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革與優化,對檔案學課程內容、結構安排和課程比例進行了及時更新,如何推動其培養方案的優化實施成為關鍵所在。在檔案學課程設置優化過程中,首先,需根據課程難度的增加對教學方法進行更新,以檔案學專業知識為起點,提高學生對于課程設置變化的適應力;其次,也需從國際視野出發,優化師資體系,引進海外人才,充實檔案學課程教學隊伍;同時,檔案學一流學科建設離不開科研學術氛圍的支持,構建研究性的教與學體系,實現研究性課程的開展;再次,一流學科的建設需要立足于社會發展需求,檔案學作為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保持學科特色的同時,也應積極將科研成果付諸實踐,輸送更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基金信息]本文系湖北省教改項目:“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檔案學本科教學模式改革及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802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22-0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教育部.《“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辦法(試行)》[EB/OL].[2022-0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2103/t20210323_521951.html.
[3]祁天嬌,李子林,孫嘉睿.多元視域下檔案學教育與研究新范式的探討:基于AERI十年回顧與啟示[J].檔案學通訊,2019(03):90-98.
[4]劉強.基于“雙創”能力培養的《檔案保護》課程體系構建[J].檔案管理,2020(05):64-65.
[5]周全.通識教育理念在檔案專業教育中的體現(體現在)[J].檔案管理,2020(01):26-27.
[6]高大偉,陳阿輝,丁曉雪等.意義賦值、資源重塑和技術賦能:檔案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檔案學研究,2021(05):60-65.
[7]王向女,邱怡璇.檔案實踐教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以“上大記憶”項目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1,65(14):57-66.
[8]陳勇,王瀚.檔案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現狀、要求與路徑——以廣西民族大學為例[J].檔案管理,2020(03):112-114.
[9]詹其港.計算檔案學課程建設及思考—基于馬里蘭大學計算檔案學課程教育的分析[J].檔案管理,2022(01):62-65.
[10]王平,鄧支青,李沐妍.中美檔案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比較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05):107-112.
[11]肖秋會,向京慧.比較視野下的文華圖專與歐美檔案教育[J].圖書情報知識,2021,38(06):38-46.
[12]徐擁軍,李孟秋.“十四五”時期檔案高等教育發展之策[J].北京檔案,2021(10):24-26.
[13]李燕燕,洪秋蘭.美國高校檔案學教育課程研究及啟示[J].浙江檔案,2020(08):26-27.
[14]鍋艷玲,饒圓,王小云等.數字人文視角下檔案學本科生數據素養培育研究[J].檔案學通訊,2021(01):100-102.
[15]安國勇,趙翔.“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01):117-125+155.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來稿日期:202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