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意


摘要:目的:探析蒙藥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有效性。方法:設置對照組和研究組兩個組別,將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間在我院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的114例患者隨機分入到兩組中,其中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蒙藥云香十五味丸、扎沖十三味丸,選取多個臨床療效觀察指標,進行研究對象的臨床療效評價和兩組之間的對比。結果:于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比較兩組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P)和紅細胞沉降率(ESR),顯示兩指標在治療前的組間差異均不明顯,P>0.05(無統計學意義),在治療后4周和治療后8周,均為研究組更低,且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的統計學分析結果均為P<0.05。治療期間,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26%,組間差異的統計學分析結果為P<0.05。結論:蒙藥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縮短患者病程。
關鍵詞:風濕性關節炎;蒙藥;炎性反應;不良反應;有效性;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593.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風濕性關節炎在我國臨床上十分常見,常繼發于未經及時治療的A組Z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除此之外,寒冷和潮濕也是該疾病的重要誘因[1]。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疾病在任何年齡階段均可發病,老年人群中患有此病的患者也不在少數,發病后典型的臨床癥狀為關節酸楚、疼痛、紅腫,常見的發病關節為膝關節和踝關節,因具有病情易反復的特點,發病后多會對患者工作、學習和生活產生明顯負面影響[2-3]。長期以來,我國醫療領域從未停止過探索風濕性關節炎的有效治療方案,近年來民族醫藥在該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逐漸引起患者和醫師的關注[4]。為進一步了解蒙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有效性,我院此次課題研究以常規西醫治療為對照進行分析討論,現進行以下報告。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此次課題研究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確診為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2)未合并其他關節病變;(3)既往無藥物過敏史。排除標準:(1)同時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2)同時患有感染性疾病;(3)拒絕參與此次研究或其家屬不簽署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按照上述標準,在目標時間段內共選入研究114例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進行分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7例。對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證實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較均衡,P>0.05,詳見表1。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此次課題研究予以本組患者常規西藥治療,具體應用的藥物為甲氨蝶呤,該藥物的生產單位為湖南正清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3205,規格2.5mg,每次服用10mg,間隔1d服用1次,1周用藥4次,4周為1個療程,用藥3個療程。
1.2.2研究組
此次課題研究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予以本組患者蒙藥云香十五味丸、扎沖十三味丸治療。云香十五味丸的生產單位為烏蘭浩特中蒙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5020473,規格:每10粒重3g,用藥方法:每日晚飯后30min服用,每次3g,連續用藥12周。扎沖十三味丸的生產單位為內蒙古大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5021191,規格:每10粒重2g,用藥方法:每日睡前服用,每次2g,連續用藥12周。甲氨蝶呤的用藥方法和用藥周期均同對照組。
2結果
2.1實驗室指標不同時間點的組間統計對比
見表2中數據,血清CRP、ESR水平在治療后4周和治療后8周均為研究組更低,且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在統計學中均有意義,P<0.05。
3討論
關于風濕性關節炎的具體發病機制,國內外醫療領域均尚未明確,但國內外研究學者開展的臨床實踐研究卻均發現,該疾病的病理危害具有進行性加重的特點,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的殘疾風險也會不斷增大[5]。在我國,該疾病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如何有效防治該疾病也是我國醫療領域當前階段乃至日后的重要研究課題[6]。近幾十年來,常規西藥被絕大多數醫院作為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方案,通過回顧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該治療方案能夠較迅速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隨訪期間仍有較多患者疾病復發,表明常規西藥方案難以達到既治標又治本的治療目標。
參考文獻:
[1]芳芳.蒙醫銀針配合蒙藥治療寒性風濕性膝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人人健康,2019(24):100-101.
[2]王如琰.蒙藥聯合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21,27(06):18-19+48.
[3]佟海英,陳潮光,烏吉斯古冷,等.蒙藥孟根烏蘇(水銀)-18味丸治療風濕免疫、骨、內、外、婦科疾病的臨床應用研究[J].北方藥學,2019,16(08):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