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摘要:目的:分析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式。方法:本次研究時間選擇為2020年3月~2022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30例患者進行研究,上述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陰道彩超進行檢查,根據患者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結果: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治療均順利完成,手術后無并發癥發生,術后查血β-HCG值下降至正常時間為(21.22±0.35)d。所有患者在治療后30~60d月經恢復正常,B超檢查下包塊消失時間為4個月左右。結論:對于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患者,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讓患者在最早時間內進行治療,可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還能保留生育能力。
關鍵詞:剖宮產術;子宮切口瘢痕妊娠;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14.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是指受精卵或胚胎的著床位置在上次剖宮產術后的切口瘢痕處,也是剖宮產遠期并發癥之一,但是由于在初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因此很容易出現誤診的現象,進而出現子宮破裂、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往往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相關治療,本文主要分析,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診斷情況以及治療方式。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選擇為2020年3月~2022年1月,來我院就診的30例患者進行研究,患者的年齡在23~40歲之間,平均年齡(32.83±3.44)歲,孕次2~4次,剖宮產次數1~2次,子宮切口瘢痕妊娠距上次剖宮產時間為半年以上,患者的切口均為子宮下段橫切口。
上述3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均存在停經史,時間在35~90d之間,并且有21例患者存在無痛性陰道流血的癥狀,均經陰道B超檢查后發現。剩余9例患者經常規早孕陰道B超發現。
1.2檢查方式
上述30例患者在入院后,均采用陰道彩超進行檢查,在彩超檢查下發現子宮增大,在宮腔內并未發現妊娠組織,而在瘢痕部位可見不規則包塊,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妊娠囊樣回聲,同時還有少數患者能看見胚芽以及胎心管搏動,血β-HCG值均在500以上。
1.3治療方式
所有患者經檢查確診后,均住院治療,在相關檢查完成后,根據患者和家屬同意,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其中9例能看見胚芽以及胎心管搏動的患者,其包塊直徑在3cm以內,B超提示包塊外突部分肌層回聲連續,厚度在2cm以上,因此治療方式為B超引導下直接實施清宮術,在手術過程中靜脈滴注催產素20U,術后予以米索前列醇治療;有7例患者的臨床情況較為良好,無貧血情況,陰道流血量低于正常月經量,包塊直徑小于4cm,血β-HCG值在2000以內,在血常規以及肝腎功能指標等正常下,予以甲氨蝶呤保守治療,劑量為50mg/m2,最多不可超過4次;10例患者實施雙側子宮動脈栓塞加灌注化療聯合清宮術,在實施子宮動脈栓塞前采用甲氨蝶呤治療,在手術后復查超聲和血β-HCG,在栓塞術后5d左右,進行清宮術。剩余4例患者采用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病灶清除術。
1.4觀察指標
分析上述患者治療情況,并對術后并發癥進行分析。
2結果
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治療均順利完成,手術后無并發癥發生,術后查血β-HCG值均下降明顯,下降至正常時間10~50d,平均為(21.22±0.35)d。所有患者在治療后30~60d月經恢復正常,B超檢查下包塊消失時間為4個月左右。
3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剖宮產的發生率也逐年增長,導致剖宮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不斷增加,而子宮切口瘢痕妊娠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2]。對于該疾病的早期診斷主要依據為患者的剖宮產史、輔助檢查以及超聲檢查等。而在本次研究的30例患者中,均存在剖宮產史、停經史,并且檢查血β-HCG數據較高,出現不同程度的陰道流血現象,同時采用陰道超聲檢查后,顯示在子宮切口部位存在不規則回聲團[3]。
臨床通過多項研究證實,對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診斷標準有進一步改善:(1)孕囊的位置在膀胱和子宮下段前壁之間;(2)患者宮腔和宮頸管內均未發現妊娠物;(3)在相關檢查下,孕囊周圍存在清晰的環狀血流。而對于臨床檢查下未能獲得較為典型數據的可疑患者,需要實施核磁共振檢查,由于核磁共振可以多個平面成像,因此能清楚顯示患者孕囊的具體位置[4]。
而對于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案,方式較多,沒有較為統一的標準,均秉持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原則。常見的治療方式為B超引導下清宮術、藥物化療、病灶清除術、介入治療等[5]。其中B超引導下清宮術適用在藥物治療后出血減少、妊娠物直徑低于3cm以及血流不豐富的患者;藥物化療適用肝腎功能等正常且血β-HCG數據較低、血流較少的患者;病灶清除術是較為可靠的治療方案,能徹底清除切口部位的妊娠組織;介入治療方案一般為子宮動脈栓塞聯合灌注化療治療,其取得的效果也較為理想,安全性較高,目前成為臨床常用治療方案。
而在本次研究結果中也可以看出,患者的治療效果均較為理想,同時采用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也無并發癥發生,因此證實,對于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妊娠的患者,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讓患者在最早時間段進行治療,可以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還能保留生育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琳. 瘢痕子宮患者妊娠晚期子宮下段肌層厚度對剖宮產時機選擇的臨床價值分析[J]. 當代醫學,2022,28(8):8-11.
[2] 周細標. TVCDS檢查在剖宮產后切口瘢痕妊娠孕婦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學,2021,27(13):170-172.
[3] 李倩,劉敏,王婷. 瘢痕子宮產婦剖宮產術后切口感染情況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 四川解剖學雜志,2021,29(1):21-22.
[4] 朱亞芳,譚乳燕,解左平,等. 超聲聯合MRI診斷剖宮產后子宮切口瘢痕處妊娠的價值研究[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21,37(2):190-193.
[5] 郭建峰. 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早期診斷及其臨床價值[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1,21(3):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