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內江市中醫醫院骨科 四川 內江 641000)
股骨頸骨折是骨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主要發病群體為老年人群。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加劇,老齡化人口數量大幅上升,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也隨之上漲。據有關研究統計結果數據顯示,股骨頸的發病率大約為3.58%,部分患者發生此病癥后會出現骨折不愈合的不良癥狀,發生概率為10%~20%;其次,患者也會因為股骨頭出血造成壞死的嚴重不良現象,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相關文獻報道,導致老年患者出現股骨頸骨折的主要原因包括骨質疏松、骨、機體功能全面下降等相關;其次,其他意外因素:如車禍、高空跌落等也是造成此病癥發生的因素。目前,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是臨床現階段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是患者手術治療后還是會發生股骨頭出血壞死、關節功能下降的不良現象,以及下肢靜脈血栓、感染等不良反應。所以在手術治療的同時采取良好的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幫助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生存質量非常重要。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是一種優質、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對患者的各方面護理以及出院后的護理進行相關指導,護理效果良好。本文旨在分析延續性護理應用于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內江市中醫醫院進行股骨頸骨折治療的患者12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納入標準:①確診患有股骨頸骨折病癥;②具有外傷史,并且年齡均在55 歲以上;③股骨頸骨折肢體出現外旋畸形不良癥狀,或者表現出髖部疼痛、腫脹不良現象。排除標準:①排除多個位置發生骨折現象的患者;②排除具有精神病以及意識障礙的患者;③排除患有嚴重臟器相關病癥的患者。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和對照組,每組60 例。觀察組男性37 例,女性23 例;平均年齡(68.7±2.5)歲。對照組男性38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齡為(68.5±2.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同時配合醫院基礎常規措施,即對患者進行股骨頸骨折知識講解,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等。觀察組患者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1)制定護理干預方案。①選擇有經驗的8 名護理人員建立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小組。加強護理小組人員對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流程的了解,提高護理小組人員的股骨頸骨折護理技巧,與患者交流與溝通的良好素質以及耐受能力等。②整合醫院股骨頸骨折護理相關病例資料,查找以往病例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數據,找出以往護理過程中的優點以及缺點,建立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方案。(2)院內護理干預。①觀察組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先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了解患者的年齡、患病具體情況、家庭情況、興趣愛好、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根據以上情況建立患者個人信息檔案。②根據患者的股骨頸骨折情況以及手術情況結合醫生意見對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方案進行增減。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與患者講解護理流程以及內容,詢問患者的護理需求并在方案中標明。③以圖畫形式制定股骨頸骨折健康宣傳手冊,形象生動地介紹此病癥相關知識,同時配合健康宣傳手冊告知護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④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傾聽患者及其家屬的心聲,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護理過程。⑤對患者的骨折肢體疼痛腫脹進行相關處理,如可以根據醫生要求給予鎮痛藥物,對腫脹位置進行觀察。聽從醫生指導對患者下肢進行按摩。⑥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首先躺在床上,鼓勵患者踝關節、膝關節以及髖關節進行屈伸,同時伸直雙腿并抬高,必要時幫助患者抬高雙腿?;颊吖钦壑w恢復感覺良好,鼓勵患者下床,扶住床沿進行站立到松手站立。之后鼓勵患者緩慢走動,進行其他康復訓練。(3)院外護理干預。①依據患者的康復情況制定院外康復訓練方案,并依據患者后期身體恢復狀況調整方案。②留下患者及其家屬的聯系方式(微信、電話),叮囑家屬出院后輔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自我管理。③在患者出院第一個月,對患者進行兩次上門隨訪,6 次以上的電話隨訪,出院1 個月以后,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電話隨訪,隨訪中止時間為患者出院半年后。隨訪時,護理人員應當記錄患者的康復情況,叮囑患者復診等。其次,護理人員在征得患者或其家屬的同意后,可通過微信、QQ 建立康復群,定期對患者推送康復鍛煉相關知識。④患者出院后的2 個月以內每個星期的康復訓練應該在3 次或3 次以上,2 ~4 個月每個星期的康復訓練應該在4 ~5 次。
(1)采用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Harris)及膝關節評分量表(hospital for special knee score, HSS)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髖關節、膝關節進行評分。兩個量表的評分最高分均為100 分,評分分數越接近一百分,患者的髖關節、膝關節活動功能越好。(2)采用生活質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中的5 項(社會功能、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總體健康)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情況進行評分。量表評分總分為100 分,每項評分分數越接近100 分,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越好。
(3)記錄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關節僵硬、下肢靜脈血栓、感染不良反應發生的情況。(4)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進行詳細記錄,即護理結束后,發放調查問卷,結果分級: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并以所在組別患者前2 級所占比例對該組患者的總體護理滿意度進行計算。

觀察組患者護理2個月后、4個月后Harris量表評分、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Harris 量表及HSS 量表評分對比(±s,分)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狀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護理后,觀察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6.67%)低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98.33%)高于對照組(7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股骨頸骨折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臨床認為,老年人群患有股骨頸骨折病癥的概率通常高于其他人群,主要是因為大部分老年人群具有骨質疏松不良現象,骨質量不如其他人群,進而發生下肢縮短、外展等現象。而其他人群發生股骨頸骨折現象則通常與長期進行體力勞動、高處跌落等情況相關。臨床治療此病癥多以手法復位內固定、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為主,在治療的同時往往會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預后。由于常規護理方案比較基礎,不具有針對性,因此我院對常規護理進行了改良,嘗試新的護理干預方案,即進行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是一種全方面且連續性較好的護理干預,尤其是能針對患者術后進行院內和院外相關護理,護理的時間不僅長且空間范圍廣,其次還有利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護理優勢較多,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應用,有利于患者的手術預后,使患者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康復。
本研究在觀察組患者中實施了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制定護理干預方案、院內護理干預、院外護理干預3 個方面。其中,制定護理干預方案主要通過建立護理干預小組、查找相關質量2 個方面。院內護理干預方案則包括6 個方面:(1)首先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2)然后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方案進行調整,使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針對性、適宜性;(3)接著通過健康教育宣傳手冊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支持,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4)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進行;(5)對患者的不良癥狀進行處理有利于減輕不良癥狀對患者造成的不適;(6)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則有利于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恢復。院外護理干預則包括4 個方面:(1)制定院外康復訓練方案,有利于患者持續進行康復鍛煉,恢復關節功能;(2)預留聯系方式,有利于與患者聯系,交流病情恢復情況;(3)護理人員按時對患者進行隨訪,記錄患者病情發展情況,身體各功能恢復情況;(4)指康復訓練方案的調整。通過以上措施能夠對患者各個方面進行護理,也保證了患者出院后的護理干預,因此護理效果比較良好。
本文結果顯示,護理2 個月后、4 個月后,觀察組的Harris 量表及HSS 量表評分狀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分析原因是因為觀察組患者康復鍛煉的時間比較長,并且康復訓練方案具有針對性。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狀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分析原因是因為護理人員對觀察組患者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護理,關節功能也恢復較快;觀察組的整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分析原因是因為護理人員對觀察組患者的不良癥狀及時進行了處理,對患者的病情也進行了詳細地記錄;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分析原因是因為護理人員的護理綜合能力強、有耐心,跟進了患者術后到出院后的整個護理過程;由此也證實了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的優點。
綜上所述,整體延續性護理干預措施更能改善患者的髖關節、膝關節活動功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現象,進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能促進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