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倫
(浙江音樂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音程,兩音之間的距離。音程訓練是視唱練耳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音程訓練提升了兩音的聽辨模唱能力,對音高、音名的聽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同時音程也是多聲部聽辨訓練的基礎。但是,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很容易把音程訓練“孤立”起來,單純聽記“音程”,而沒有考慮視唱練耳課程中音程的基礎性作用及其對其他必要訓練項目的影響。本文主要論述音程訓練的重要性及音程與其他各項視唱練耳能力的關聯及影響。
調式感,即在一定的調式范圍內,依據調式內各音級的相互關系,從音的穩定與不穩定的比較中確定它們的關系。首先,音階練習一般是建立調式概念需要練習的項目,以某個音為主音,自然大調式音階的關系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全音、半音”;自然小調式音階的關系為“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在相鄰的音級之間,全音與半音,對應的音程關系即大二度與小二度。只有先解決二度音程的音準,才能唱準并區分音級之間的關系及建立音級之間的概念。
譜例1

譜例1 為C 大調與#F 大調的音程解決聽辨示例。這兩個調性為遠關系調,按視唱練耳課程的調性脈絡訓練,這兩個調性相距甚遠。但是,從音程解決的角度來看,它們卻有著一定的聯系。首先,自然大調式的ⅠV 級與VⅠⅠ級為增四度,VⅠⅠ級與ⅠV 級為減五度。在調性中,增四、減五度的解決最為典型,這兩個音級都是不穩定音級,且音程色彩為不協和音程。解決之后由不穩定至穩定、不協和至協和,非常符合調式感解決目的的完滿感和傾向性。這兩個調性的ⅠV 級與VⅠⅠ級互換在聽覺上為等音程,音高完全相同。但是,其在不同調性中的意義及之后的解決音程、走向則完全不同。類似的示例可以充分顯現同色彩甚至同音高的音程,在不同調性、不同音級中的傾向性、解決走向完全不同。(見譜例1)
和弦是多聲部訓練及和聲聽辨的基礎。音程是組成和弦的基礎單位,不同性質的和弦,不論原位或轉位,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程關系組成的。因此,在和弦訓練之前,首先應該熟練掌握音程的理論。如樂理教材中對“大三和弦”的解釋為“根音與三音相距為大三度,三音與五音相距為小三度,根音與五音相距為純五度的和弦”。其中的結構關系皆為音程。如果對“大三度”“小三度”“純五度”等組成和弦的音程關系毫無概念,那么對和弦的訓練將是寸步難行的。原位和弦的結構都是由大三度或小三度疊置構成的,因此,作為和弦的基本結構的基礎音程顯得尤為重要。而轉位三和弦會出現四度音程,如第一轉位——六和弦的結構為三度疊加四度;第二轉位——四六和弦的結構為四度疊加三度。轉位七和弦會出現二度音程,如第一轉位——五六和弦的二度結構在和弦的上方,即最高兩音的位置;第二轉位——三四和弦的二度結構在和弦的中間,即中間七音與根音的位置;第三轉位——二和弦的二度結構在和弦的下方,即最低兩音的位置。可見,分辨出三和弦的結構中是否有四度音程及四度音程在三和弦中的位置,七和弦的結構中是否有二度音程及二度音程在七和弦中的位置是聽辨轉位和弦性質的關鍵。
如果說聽辨和弦中的音程關系是內心理性對音程結構的加工,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和弦中感性的重要因素——和弦的色彩。如四種三和弦的色彩分別為:大三和弦——明亮的協和和弦;小三和弦——暗淡、柔和的協和和弦;增三和弦——擴張感的不協和和弦;減三和弦——收縮感的不協和和弦。在認知和弦色彩之前,音程的色彩識別作為對色彩的基礎認知顯得非常重要。有了音程的色彩、協和程度的訓練,在和弦的色彩認知上,學生會更深刻地感受到每個和弦擁有的獨特色彩效果,并可以一一對應,聽辨和弦能力也會大大提升。
“視唱必須以發展節拍感、節奏感、音程感、調式感和充分依據內心音樂聽覺為基礎。”視唱是音樂綜合能力的體現。本文主要敘述調性視唱的音程感培養及其重要性。
從視唱的音高組織關系來看,旋律的橫走向,相鄰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即調式中旋律音程的關系。音程感即每個音程的內心概念,每個音程關系在調式中的音級距離感。在調性中建立音程感,對于視唱音準非常重要。有的學生內心的調式感很好,調式中各音級與主音之間的概念清楚、牢固,可以較為準確地演唱以主音為中心各調式的調號音。但是,他們在一些跳進關系的音程或某些特定的下行音程進行時音準會有偏差,常見的錯誤是和另外一個性質的音程關系混淆,如學生將下行的純四度唱成純五度音程關系;上行的小六度唱成大六度音程等。類似的問題,可歸納為視唱中的音程感不夠穩定、不夠扎實。因此,本文簡要分析一些較為常見的視唱中的音程錯誤及解決方法。
第一,四度及以上較大跳進音程的音準。
如果一首視唱基本都是以音階上下行級進進行,那么這首作品就比較容易演唱,如果一首視唱以跳進進行為主,級進進行為輔,即使調性相對簡單,這首視唱也較難。這是因為旋律走向一定是高低交替的,以跳進音程為主就需要演唱者運用內心穩定的音程概念、快速準確的讀譜能力及科學的發聲方法。在練習該類視唱之前,演唱者首先應單獨練習每個音程的構唱,目的是樹立音程在內心的概念。演唱者之后可以進行調內的音程訓練,感受調式之內各音級與主音音級位置及各音級之間的距離感,同時,反向進行的練習也不能忽略。
還有富水河邊的毛毛,娘也來看你了。就數你最可憐,冇成人形兒就背井離鄉。十年生死,娘總也忘不了,那條水清流急的富水河,那座林木茂盛的青山丘,那窄窄的石浮橋,高高的黃桷樹……娘把你的墳墓朝向北邊,你望得見遠方的家鄉嗎?娘在年節里給你燒的紙錢,你收到了嗎……
第二,特性音程的音準。
調性中的小調,更加常用的是和聲小調。和聲小調由于升高了調式中的第VⅠⅠ級音,使VⅠ級與VⅠⅠ級之間形成了增二度音程(或轉位音程減七度)。增二度的出現使和聲小調聽起來更具色彩性與聽覺識別特點。同時,升高的導音與主音也更具有傾向性,更有助于調式感的穩定。另外,和聲小調的升VⅠⅠ級音與ⅠⅠⅠ級音形成減四度音程(或轉位音程增五度)。和聲大調由于降低了調式的第VⅠ級音,與第VⅠⅠ級音同樣形成了增二度或減七度音程;降VⅠ級音與ⅠⅠⅠ級音形成增五度或減四度音程。因此,在穩定、鞏固了自然大小調的音程感之后,可以有針對性地練習和聲大小調的視唱并注意以上音級之間特性音程(變化音程)的音準訓練。特性音程使視唱的難度大大提升。針對以上問題,首先,切不可把變化音程轉換為自然音程等音程的關系來視唱,調式中的音級音高不可用非調式中的等音來替代,訓練的方向即特性音程的音程感。第二,可以先找到和聲小調的主音或和聲大調的屬音,再通過上、下行的小二度關系唱準變音(見譜例2)。
譜例2

譜例3:輔助變化音(以C 自然大調為例)

譜例4:經過變化音(以C 自然大調為例)

譜例5:跳進變化音(以C 自然大調為例)

譜例6

譜例2 為a 和聲小調視唱的片段,其中最后一小節第一拍兩音之間的關系為調式ⅠⅠⅠ級音下行至VⅠⅠ級音,形成了減四度的音程關系。在練習初期,如果內心還沒有下行減四度的概念,可以先從ⅠⅠⅠ級音下行中找到主音,主音下方的導音音高位置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變化音的音準。
調式感的練習有利于建立調式各音級音高位置與主音之間的關系,但在“調式感”與視唱的音準之間還有一個“絆腳石”,那就是變化音。變化音在視唱中為帶臨時變音記號并為調式音級之外的音。變化音可能會導致演唱者的音準有誤。
變化音一般分為輔助變化音、經過變化音及跳進變化音三類。
1.輔助變化音:輔助變化音為在兩個相同音高的自然音級之間,在上方二度或下方二度插入的變化音(一般為小二度,見譜例3)。從輔助變化音的特點來看,變化音與自然音為小二度關系,首先掌握小二度的音程感,再訓練變化音向上方小二度或下方小二度的傾向性感覺,感知了以上兩個元素,輔助變化音的音準就很容易把握了。
2.經過變化音:經過變化音為從一個自然音級到另一個自然音級之間級進的變化音(見譜例4)。經過變化音同樣分為上行和下行兩種形式。從經過變化音的特點來看,變化音在調式全音音級之間,上行或下行半音級進。首先掌握全音大二度及半音小二度的音程感,再輔助練習半音階,掌握連續級進半音關系的內心聽覺。
3.跳進變化音:跳進變化音為兩個跳進關系(一般為四度或以上)的自然音級之間的變化音,且變化音與自然音級一方為跳進音程關系,另一方則為級進關系(見譜例5)。從跳進變化音的特點來看,可以先用內心聽覺找到變化音兩邊自然音級的音程關系,再根據半音的傾向性,跳進變化音的音準就迎刃而解了。當然,唱準跳進變化音同樣需要依靠準確的調式感及音程感。如譜例5,第一組為調性Ⅰ級向上增四度至#fa 變化音,可以先找到Ⅰ級至V 級純五度的音程關系,再根據V 級音sol 的音高,下方小二度#fa的變化音音準就很好把握了。
綜上所述,可以利用傾向的半音關系來準確找到變化音音準。一般升高的變化音傾向上方小二度的自然音級,降低的變化音傾向下方小二度的自然音級。
第四,復音程的音準。
如果要把握好視唱中的復音程音準,演唱者要建立單音程的內心聽覺概念,再依靠準確的八度音程關系進行視唱。
比如,視唱中遇到了九度復音程,演唱者可以先在內心搭建一個根音向上的純八度音程,根據搭建的八度音程再向上找到二度音程的音準(見譜例6之例1 方法一)。或反之,先搭建一個根音向上的二度音程,再根據二度音程向上找到純八度音程的音準(見譜例6 之例1 方法二)。以上譜例6 之例2、例3 為十度、十一度復音程搭橋示例,方法相同,不再一一贅述。
綜上所述,音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同時,音程的訓練也是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基本環節、基礎環節及銜接環節,它承上啟下并輔助視唱練耳多個項目。當然,音程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以上三個方面,比如在實際作品旋律訓練、多聲部訓練中,音程訓練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從視唱練耳課程的綜合性質、課程任務及目標等方面來分析最常用、基礎的音程訓練對其他視唱練耳項目的影響。視唱練耳課程中的每一項訓練看似獨立實際上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希望本文可以為視唱練耳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注釋:
①③王光耀著,《視唱練耳教學法論集》,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 年版,第30 頁,第86 頁。
②童忠良著,《基本樂理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年5 月第一版,第1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