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發榮
(富陽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提高合唱音準既要注重橫、縱、立體多維度的精細讀譜,又要考慮情感、情緒的運動變化及歌唱技能的掌握程度對音準的影響。
著名指揮家楊鴻年說過:“一個合唱隊在技術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須具備理想的音色、準確的節奏和良好的音準”。中學生合唱團普遍存在發音不準的問題,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層面
1.視唱能力較弱。中學生缺乏專業的視唱練耳學習過程,視唱能力、音準聽辨能力較弱,對不同性質音程的把握能力較弱,和弦的和聲色彩模糊,導致音準出現偏離。
2.情緒定位模糊。中學生合唱團對音樂的情緒定位比較模糊,情緒感受不敏感,演唱中游離應有的情緒軌道,導致音準游移。
3.歌唱技能欠缺。中學生沒有經過系統的聲樂技能訓練,缺少科學的氣息支撐、穩定的聲音位置、規范的咬字行腔,歌唱駕馭能力不足,導致音準跑調。
(二)教師層面
1.合唱認識貧乏。第一,教師忽視了調性音樂中音級的傾向性,僅把合唱音準視為物理屬性的音高看待;第二,教師輕視了合唱在審美教育中的感性特征,不當的情緒表達影響合唱音準;第三,教師忽視了合唱的聲樂屬性,合唱依賴于高層次的運動機能,歌唱技巧與音準密切相關。
2.排練手段單一。中學合唱指導教師普遍從橫向單聲部入手,簡單地將各聲部進行疊加,缺少精細的樂譜視唱、精準的情緒定位和精心的技能訓練。
1.合唱。合唱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它要求各聲部高度統一、和諧,是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之一。人聲作為合唱藝術的表現工具,能夠最直接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2.音準。歌唱和樂器演奏中所發的音高,能與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稱為音準。合唱音準不僅要從橫向去感受音樂,還應該從縱向、立體、多層次的角度去聆聽和聲色彩。
筆者從排練作品的視角,以《唱支山歌給黨聽》(賴廣義編)為例,從“精細讀唱樂譜、精準定位情緒、精心打磨技巧”三個方面對提高合唱音準能力做整體設計(見圖1)。

圖1
(一)夯基礎——精細視唱合唱樂譜
合唱的多聲部織體,從橫向音程、縱向和弦、立體和聲三維度讀唱樂譜,并根據調性音級的功能做適當處理,以提高合唱音準能力基礎。
1.唱準橫向音程
橫向音程指旋律音程,性質不同,緊張度和傾向性就不同。做好以下三類音程的視唱和情感微調是夯實音準基礎的前提。
(1)平穩性音程。即純音程,其音響極為和諧,音準處理要求平穩,不游移。如譜例1 第1、2 小節純四、純五度,教師用手勢提示學生平穩向前唱,讓學生感受音樂的伸展。類似的純音程還有37 小節(e2-a1),61、62 小節的Ⅱ聲部(a1-e2/a-d1)等。
(2)擴張性音程。包含大音程和增音程,其音響具有往外擴張的傾向,大音程要單向擴大,增音程需雙向擴大處理。如譜例1 第3 小節大二度,教師要引導學生精神飽滿、肯定地往前“大邁步”演唱,以免音準偏低。
(3)緊縮性音程。包括小音程和減音程,音響具有緊縮性,小音程做單向縮小,減音程的內縮傾向更大,需雙向縮小處理。如譜例2 Ⅱ聲部c2 下行小二度,教師用向上手勢提示學生向上縮小演唱,讓和聲結束在具有大調特點的主和弦上。小音程在作品中出現較多,如67 小節低聲部小二度(a1-#g1)、71小節小三度(e2-c2)等,都應作相應處理。
2.唱實縱向和弦
縱向和弦是合唱和聲連接的載體,落實以下兩類和弦是落實合唱音準的重點。
(1)協和和弦。包括所有的大、小三和弦,由于三音是決定三和弦的特性音級,因此要求其音準略上提,小三和弦反之。
如作品中第58 小節中的第一個和弦即原位大三和弦,可三步進行(見譜例3):一是純五度+三音練習:Ⅲ、Ⅰ聲部按純音程的原則,先后平穩地唱好純五度旋律音程及和聲音程,后加入Ⅱ聲部三音;二是大小和弦分辨練習:讓三音在音準上做上下小二度擺動,引導學生注意聆聽大、小三和弦的和聲色彩;三是大三和弦三音偏高練習:即在學生對大、小三和弦內心聽覺基本穩定后,在大三和弦上做三音(b1)的偏高練習,通過對比聽辨,獲得精準的大三和弦和聲色彩。按照上述原則,無論和弦如何排列,聲部數量是否變化,原位或是轉位,處理方法不變。
(2)不協和和弦。其結構上有不協和音程,迫切要求向前發展與推進,也稱“動態和弦”。常用的不協和和弦有增、減三和弦和七和弦,音準處理如譜例4。如作品第67 小節Ⅶ—導音和弦(減三和弦)的五音d2和根音g1分別作細微偏低和細微偏高處理,形成尖銳的緊張感并解決到A 大調主和弦。
3.唱穩立體和聲
和聲進行中有兩種連接法,即和聲連接、旋律連接。前者是將前后兩個和弦中的共同音保留(直行)在同一個聲部中的連接方法,后者是前后兩個和弦中沒有共同音或者雖有共同音而不保留在同一聲部中的連接法。唱準立體和聲的連接是提高合唱音準的難點。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譜例4

譜例5

以譜例5 和聲連接法為例,可分三步進行:一是音程連接:Ⅰ和Ⅲ聲部用U 母音同時演唱和弦音(g1e2),保持共同音g1,Ⅰ聲部大二度下行,引導學生傾聽大六度與純五度和聲色彩,并做往返練習;二是和弦鞏固:在“音程連接”基礎上,分別三音c2、b1,鞏固Ⅳ46與Ⅰ和弦的和聲色彩;三是和弦連接:在“和弦鞏固”基礎上,進行和弦連接并作往返鞏固練唱。
(二)抓關鍵——精準定位合唱情緒
音樂體驗的本質是情緒體驗,只有通過情緒才能理解音樂內容。引導中學生“感知音樂要素、揣摩歌詞內涵、內化音樂情緒”,精準定位和準確表達音樂情緒,是提高合唱音準能力的關鍵。
1.感知音樂要素
一般情況下,速度快、節奏緊湊、力度大則情緒高亢,音準容易偏高。速度慢、節奏松散則情緒懈怠、音準偏低。音高方面,中聲區情緒平穩,音準相對穩定,高、低聲區偏高和偏低兼而有之。
作品第59——60 小節從G 調轉A 調后,音樂情緒更加熱情,速度上要引導學生內心律動,但不宜過快,力度上情緒飽滿,但不宜過強,以免Ⅰ、Ⅱ聲部音準偏高。反之,如缺少情緒上的向前推動,速度緩慢、力度不夠,則力不從心,音準偏低。從音區上看,59小節Ⅰ聲部與領唱聲部持續在高聲區,學生情緒容易過激,導致音準失控。教師應引導學生保持適度理性,穩定情緒和歌唱狀態,用“以假代真”的感覺唱高音。而62 小節Ⅰ、Ⅱ聲部為低聲區,要求學生保持高情緒演唱,否則音準容易隨聲音位置下降而偏低。
2.揣摩歌詞內涵
揣摩歌詞內涵,一要琢磨整體基調,即了解歌詞文化背景、作者生活經歷,讓歌者入情、入境、入角色。《唱支山歌給黨聽》是根據雷鋒在日記中摘抄的詩譜寫而成,飽含了作者對共產黨的熱愛、對舊社會的憎恨:二要推敲局部情緒。作品A 段表達了作者對黨的深情熱愛,B 段則表達了作者對舊社會的無比憎恨,每段四句的起、承、轉、合的情緒各不相同,演唱者需從呼吸、力度、表情等方面唱出情緒上的區別。又如“舊社會”中的“舊”是憎恨,“母親只會淚淋淋”的“母親”是心疼。歌唱者要力求做到各樂段情緒到位,各樂句對比合理,各樂節區分有度。
3.內化音樂情緒
學生對音樂要素中的情緒感知、歌詞情感揣摩,僅為片段化感受,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體驗、鞏固、記憶、內化。只有整體和穩定的音樂感知,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音準。
(三)強保障——精心打磨合唱技巧
合唱是聲樂藝術表現形式的最高境界,團員的歌唱技巧與音準息息相關。科學的歌唱呼吸、穩定的聲音位置、規范的咬字行腔是提高合唱音準能力的保障。
1.夯實歌唱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動力,貫穿歌唱的始終,呼吸的狀態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合唱音準。氣淺、氣不足則音偏低,用氣過猛則音偏高,氣不穩則音準搖擺不定。夯實歌唱呼吸既要做單純的呼吸訓練,又要結合作品表現具體處理。
(1)單純呼吸訓練
歌唱的主要訣竅,就是尋找、創造、掌握氣柱中兩種反向力量對抗的感覺。呼吸訓練的任務是尋找對抗,并保持持久對抗。
尋找對抗常用方法包括:用輕聲咳嗽、吹滅蠟燭、模仿輪胎放氣等感覺,找到腰部緊繃和向下墜壓的阻力,與聲門向上呼氣的動力產生對抗。
持久對抗的常用方法有:在聲道通暢(打哈欠感覺)狀態下,深吸氣并感受腰緊繃、橫膈膜向下墜壓,然后穩、勻、細、輕、省地發出“嘶”的長音,并用“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慢呼”方式交替練習。
(2)結合作品的呼吸處理
譜例6 節奏緊湊,樂句短而有力,音容易偏高,尤其是“奪過鞭子揍敵人”一字一音,音準更難把握,指揮在表情上要適度興奮,換氣的預示動作要小而干凈,引導學生氣息靈活有彈性、聲斷氣不斷、力度適中,確保每個音的準確。
2.穩定聲音位置
聲音位置直接影響合唱音色和音準,位置低則音準低。從“想、看、聽”三方面穩定聲音的位置,而且要貫穿排練始終。
譜例6

(1)想象暗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暗示聲音在某個高位。如“共產黨好找我鬧革命”,無論唱高還是唱低,想象每個字唱在“眉心”一個點上,每個字行在一條線上。
(2)視覺引導。一是展示生理結構圖,從聲樂技術的角度引導學生在歌唱腔體上做好高位置聲音的形狀,如抬軟腭、開牙關;二是利用手勢,在容易出問題的音高上引導聲音位置。如作品第62 小節低音,可用手勢做反向引導,避免位置下降導致音準偏低;三是教師示范,積極穩定的歌唱狀態是穩定聲音位置的必要條件。
(3)聽覺感受。合唱是聽覺藝術,聲音的位置最終要依靠聽覺感受來甄別。通過不同聲音位置的對比聽辨,培養學生對高位置聲音的“內心聽覺”。
3.規范咬字行腔
只有咬字行腔在規范的“軌道”上運行,才能保證音準不偏移。總體要求是:出字叼住彈出,立字拉開立起,歸音到位弱收。如唱chang,彈出字頭ch(咬在點上),延長并拉開字腹a(行在線上),弱收字尾ng 干凈利索。具體注意以下三點:
(1)不同元音做字腹的字。合唱中咬字發音的原則,是堅持口咽腔以豎、后、寬為主的前提下,還要針對每個元音自身客觀存在的三個不同制約條件而同步、共同地施以與其自身特點相反的反向制約方法來咬字發音。如作品中“山shan 歌ge”兩字,前者a 做字腹,其自身特點是橫、前、寬,要豎、后、窄地咬字發音。否則容易導致聲音太寬、不集中,影響聲音位置和呼吸對抗,使音準走低。后者e 做字腹,因其自身橫、后、窄的特點,要指導學生采取豎、前、寬的咬字方法,避免氣淺、位置低,音準偏低。按此規律,i、ü、o/u 做字腹的字應分別作豎、后、寬,橫、后、寬,橫、前、寬地咬字發音。
(2)堵塞聲道的字。如作品歌詞里的“支”“只”“子”等,此類字需提醒學生做“豎、后、寬”處理,避免聲道堵塞、氣流不暢而引起音準偏低。
(3)容易漏氣的字。歌詞“輝”“社會”“號”等,學生在演唱這類字時,容易改變喉部歌唱狀態。需指導學生在字與字之間保持“倒吸一口氣”的感覺不動,讓每個字唱在一個音準上,力求音準不游移。
筆者以實踐為基礎、理論為指導,以“精細讀唱合唱樂譜、精準定位合唱情緒、精心打磨合唱技巧”為對策,提高中學生合唱音準能力,成效明顯,所指導的中學生合唱團在各類比賽中屢獲金獎,幫扶指導的農村小學合唱團也獲浙江省一等獎。具體成效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提升了學生的讀譜視唱能力。通過“橫向音程、縱向和弦、立體和聲”多維度讀譜視唱,提升了學生對不同性質音程、和弦及和弦連接的視唱能力和聽覺敏感度。
(二)深化了學生的情緒感受能力。通過“感知音樂要素、揣摩歌詞情感、內化音樂情緒”多角度定位情緒,深化了學生對音樂情緒的感受力,提高了學生表達情緒和情感的準確度。
(三)拓展了學生歌唱表現能力。通過夯實“歌唱呼吸、穩定聲音位置、規范咬字行”多方位打磨合唱技巧,拓展了學生的歌唱技能及合唱藝術表現力。
影響合唱音準的因素很多,如學生的心理素質與舞臺經驗,教師的指揮暗示、選曲難易度以及不同律制的運用等,進一步完善合唱音準,不僅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為學生創造舞臺實踐機會,還要從教師層面優化知識結構,錘煉音樂技能,提高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