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剛,陳紓,王原
創新擴散視野下頸椎枕的產品設計策略研究
孟剛1,陳紓2,王原1
(1.南京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南京 211899;2.澳門城市大學 創新設計學院,澳門 999078)
針對現有產品設計在功能創新與產品采納等方面的問題,基于創新擴散理論,以產品的功能、觀念等方面及迭代策略方法為研究對象,創造和優化頸椎枕產品設計方法。以智能助眠頸椎枕產品設計為實驗樣本,從創新擴散理論視角歸納產品創新過程中的核心問題,將產品的設計及優化方向納入核心功能、用戶體驗、應用場景創新等不同優化路徑,并在用戶群體中劃分出具有強擴散傾向的用戶群體,根據其需求制定不同迭代策略,從而獲得不同優化策略的細分迭代產品并投放市場進行擴散檢驗。將2類不同產品線的迭代產品進行交叉對比驗證,發現了總采納比原產品提升了15.8%。同時對潛在用戶群體進行針對性擴散實驗結果,顯示出顯著的擴散潛量邊界突破的表達。探索了以創新擴散為目標的設計思路,在頸椎枕產品優化設計中的應用。提出了“擴散特征表達需求,并驅動創新,而后影響創新采納效果”的產品設計模式。證明了根據擴散過程的信息反饋進行的產品迭代,提升了用戶的新增采納概率和模仿采納概率。同時驗證了以創新擴散需求為導向的產品設計策略研究的可行性。
創新擴散;產品設計;創新機制;迭代創新
頸椎枕作為一種具備頸肩部生理曲度支撐及矯正功能的助眠產品,其作用已經被運動康復領域證明[1],形成較為穩定的產品基礎構型,并在基礎構型上衍生出不同的具體產品形態,以適應多樣化的市場[2]。近年來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深入,具備睡眠數據監測、自動高度調節、自動睡姿代償糾正等自動化功能的智能頸椎枕成為了一個新的產品發展方向[3]。其發展和演化過程中必然面臨著其創新被認可接受的問題。由于綜合了傳統的康復保健產品與智能數字產品的多重特征,因此在其產品定位及相應的優化設計方向上也存在側重于提升智能模塊性能,以達到豐富使用體驗是目的,抑或對產品材料、結構設計等核心要素進行優化,以實現功能性升級等不同優化方向的選擇問題。而不同優化策略指引下的產品,在面向市場選擇時同樣意味著用戶對其認知和定義的不同。即這是一種像電動按摩座椅一樣,具有附加體驗的傳統康復保健產品;還是一種如智能手機等傳統通信工具一般,新的生活方式的產品化體現。不同的優化設計方向將顯著影響創新產品被接納的程度及后續產品體系的發展進程。而對未來產品采用何種創新策略,其成效不僅反應在消費者的接納程度上,更受到改造所需投入成本、價格等綜合因素的制約,因此是產品設計、生產及市場等環節所共同面臨的抉擇與挑戰[4]。
若將上述問題中的矛盾雙方——設計與市場,定義為創新和創新采納,則可將此類問題納入創新擴散的理論視野進行討論。該理論為在一般社會或特定人群中被接受的效率過程及作用原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礎。同時,通過接受者對創新的反饋,也可以有效指導后續迭代創新的方向。因此,文中嘗試以智能頸椎枕產品為例,探討根據不同使用者人群對基本創新形態的反饋。從而明確特定類型的使用者對不同產品的需求特點,進而指明后續產品的迭代創新方向與勾勒未來使用者群體的基本特征。此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從智能頸椎枕的基本型號出發,在基礎功能、用戶體驗,應用場景等方面進行不同創新策略的產品試制,并通過對不同假定目標群體進行產品投放測試,從創新產品的擴散效果對不同的創新路線進行擴散效能的預測與實際投放比較。一方面測試創新擴散的理論工具對不同產品創新形態的擴散效能預測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為現有產品的創新方向決策提供預測及參考。
創新擴散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提出,用對創新的方法、技術、觀念,以及相應的產品在社會系統中的傳播、接受,即擴散的內在作用機制進行的研究及基于擴散的創新機制研究。當前主要面向這2個方面進行研究。
美國學者埃弗雷特·M·羅杰斯認為一項創新擴散的程度,主要取決于社會系統對創新方法的理解與接納,社會系統的個體間對接納這種創新行為的模仿,即創新得以傳播的社會體系因素。與之相關的代表性的理論是由約瑟夫·A·熊彼特通過技術創新擴散對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機制研究而引發的技術創新擴散理論(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TID)。而索洛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Solow,1960年)則對技術創新與內生擴散因素的關聯進行了全面的解釋,提出了正向外生技術進步率假設,并推導出技術創新成立的2個條件,即創新的來源和以后階段的擴散。解釋了產品多樣化[5]發展趨勢的存在依據與內在驅動因素。并且Bass等[6]構建了巴斯模型(Bass Diffusion Model)為創新的耐用消費品的市場擴散提供了有效的描述和預測手段。在我國,王幫俊等[7]從技術創新的視角將擴散體系各部分歸納為包含擴散動力源、擴散株、擴散宿,以及擴散域的完整動力學系統。不僅為研究獨立產品的擴散方式界定了完整的范疇,同時將創新定義為擴散的內生動力,為基于創新擴散的設計行為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創新本身會反作用于其所在的社會體系,成為推動其自身在社會體系內不斷發生擴散的重要驅動力。Norton等[8]著重從代表性創新產品出發的實證研究為基礎,將同類產品的迭代因素引入機制范疇,從而構建擴散模型。以此為基礎,Mahajan等[9]將產品的多代同質化競爭引入擴散體系,并證實了以功能迭代為代表的片面創新活動等因素同樣對市場等擴散環境因素產生影響。而同時市場的變化也對創新行為本身產生反作用[10],由此可以證明擴散對創新效能存在影響,并通過一定市場反饋等機制對創新行為產生作用。
綜合上所述,產品的創新與擴散呈現相互影響的態勢,面向產品的創新行為,不但主動改變創新擴散的環境,同時也受到環境的制約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主要體現在創新的迭代方式和最終在產品上體現的具體差異性。首先,創新需要以產品作為物質形態,并通過社會系統的采納與擴散得以實現。相應地,產品功能升級、體驗優化、乃至使用方式和使用觀念等具體的創新,也對產品的采納與擴散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首先以創新擴散的過程為背景,基于設計創新在特定社會系統范圍內的擴散現象與行為建立參照體系,針對設計活動中的創新性對具體產品與方法創新的擴散機制展開。其次面向特定產品——一種智能頸椎枕的再創新活動展開實證。探索新技術擴散過程中的創新方法問題,主要包括創新方向、創新過程、創新梯度等提出在當代技術、觀念擴散環境下指導工業產品設計更新的思路與方法。同時,將方法體系導入產品線進行驗證和調整。最后提出面向具體產品設計的創新設計方法。
智能頸椎枕的產品基本構形包括枕頭本體、氣管和氣路裝置,枕頭本體包括頸部支撐袋、仰臥支撐袋、左側臥支撐袋和右側臥支撐袋,頸部支撐袋、仰臥支撐袋、左側臥支撐袋和右側臥支撐袋均包括氣袋或氣囊,氣路裝置包括氣路開關、充氣裝置和泄氣裝置。該智能枕通過充氣裝置和泄氣裝置給頸部支撐袋、仰臥支撐袋、左側臥支撐袋和右側臥支撐袋充氣或泄氣提供合適的頸部支撐力度,幫助頸椎恢復自然曲度。還可以在仰臥和側臥時自動調整枕頭高度,提供舒適健康睡眠。通過振動傳感器和聲音傳感器的檢測在打鼾時推動頭部轉動,改善和停止打鼾行為[11],見圖1。

圖1 頸椎枕產品基本構型
由產品構型可以看出,智能頸椎枕的屬于傳統產品的創新形態。可以通過智能控制模塊主動適應用戶的體征數據隨機變化。但是在具體使用時,由于其產品特質的綜合屬性。用戶在觀念認知上更多地會將其歸類為智能化產品或電子類產品,并不會以傳統助眠用品的定義進行采納,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創新形態在使用群體中的擴散。另外,由于一般觀念認為,對助眠類產品的采納具有年齡敏感性,通常適用于中老年群體,而中老年群體對電子類產品助眠的用途理解有限。因此,其在使用群體中的擴散效能都有提高的空間。
近年來,在移動互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環境的綜合影響下,產品的創新(含功能、體驗和觀念等方面)與擴散均呈現出擴散方式多樣化,渠道多元化[12]等特征。這就對原有基于創新擴散理論模型對現有的擴散描述與預測的方式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相應地,創新與產品的擴散作用機制,及其在特定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具體表現也更為復雜。以具體產品的創新型號——GN06型智能頸椎枕在產品擴散過程中,體現出主要擴散數據層面的表征為信息擴散因素,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渠道的介入對產品的擴散效果存在顯著影響。在不考慮負面信息影響的環境下,移動互聯網推廣渠道在市場滲透率、互聯網廣告流量轉化率處于同類渠道均值表達的情況下,均能在產品生命期中,于產品存量消耗等指標上有較好的表達。對抽樣型號GN06的不同擴散渠道效能數據統計見表1。
由上述統計調查可知,移動互聯網等渠道的信息容納程度比傳統廣播電視和賣場等渠道具有更廣的信息滲透能力,同時反向促使某一迭代形態的相對生命周期變短。因而導致的產品線中對迭代頻次的需求陡增。即當一類產品推出時,移動互聯網渠道比線下擴散渠道的擴散增長,穩定達成時間更短,擴散效能也相對理想。但另一方面,其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在短時間內就達到飽和,以致無法實現創新產品的持續擴散,且同類擴散方式也將同質化競爭[13]烈度進一步加劇,并造成單一產品創新的潛在用戶群體萎縮從而使采納者無法有效實現充分的個體擴散效應,這種現象在直觀上體現為產品生命周期的迅速縮短。在快速消費品領域尚能體現為理想的投入產出比,但對研發投入成本較大、生產周期較長的高創新程度產品來說,過短的產品生命周期則迫使生產者不得不進入下一輪迭代,造成成本過高、功能性創新不足、性能不穩定等對實質性創新的制約。因此上述問題可以簡要歸納為,在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擴散渠道的作用下,產品創新的擴散過程體現出顯著的自限性趨勢,而同時導致創新的不良迭代發生。
表1 頸椎枕型號GN06擴散渠道效能均值對照

Tab.1 Comparison of diffusion channel efficacy of GN06 cervical pillow
注:表中—項為統計中各樣本偏差值較大項,小于1的天數數值取1計。
現有的創新擴散研究主要針對擴散機制模型的優化,而在產品的設計和生產環節中諸因素對擴散的影響,以及擴散結果對產品設計形態的作用機制等,尚未形成直接關聯。無法利用現有擴散理論或模型直接引導產品的設計與迭代方案的制定,需要通過市場擴散進程中獲取的離散型信息進行分類統計和逐項優化,然后通過逐項優化方案所需的資源耗損程度進行耦合,實現對最優方案的逼近,從而完成不完全的迭代樣式,并再通過市場擴散進行試錯與驗證。
目前智能頸椎枕產品擴散面臨的障礙,主要反映在產品創新和擴散域2個方面。因此,可以通過有不同側重的迭代產品以產品多樣化方式,增強擴散系統中的正向外生技術進步率。而如何確定精細化的迭代策略,從設計視角進行創新優化是產品面臨的首要問題。此研究擬利用產品在擴散系統內的被采納情況作為參照,用于標明適合擴散的產品優化路徑。具體方法為:首先構建智能頸椎枕的產品擴散模型,明確智能枕產品的擴散宿群體;其次通過擴散系統中的采納數量分布規則,對擴散域中擴散宿群體進行個體擴散效能的劃分;再次根據不同效能群體需求,劃分優化設計任務類型并明確優先級,從而制定不同迭代路線并根據不同優化策略形成不同迭代的細分產品類型;最后將不同類型的產品面向相應擴散域進行投放,并通過巴斯公式進行擴散效能檢驗。
此研究主要從擴散形態出發,根據智能頸椎枕產品在市場環境中的擴散表現,以及各種產品迭代型號的產品生命周期等因素作為產品優化及后續更新換代的設計參照。通過對后續產品的市場表現進行量化及對比等方式檢驗擴散效果對設計方式指導作用的有效性,引入頸部枕產品所面向的市場環境下的擴散效果;并探索產品屬性與擴散效果的因果聯系,從而實現通過調整產品設計策略來影響產品的實際擴散表現。并同時建立了頸椎枕擴散評價體系。
研究首先將實驗目標屬性定義為耐用消費品[14],并根據Bass模型[15]中的主要擴散影響因素與設計因素實現關聯,見式(1)。
(1)
式中:表示產品最大市場潛量;n表示當前時刻采納者的新增數量,其中為當前時間參數;N表示累計采納數量;表示新增采納概率系數;表示模仿采納概率系數。由式(1)可知,n與N的關系為線性相關,因此可知新增采納上升趨勢,即n將受到N,以及的直接影響。而在實際產品擴散過程中,產品的性能、外觀等功能、體驗迭代,以及通過使用方式、應用場景等觀念創新都會在累計采納數量、產品最大市場潛量等方面實現原有擴散系統的擴展和累計采納數的增值。并且,廣義的產品設計創新行為具體表現為產品性能、體驗和觀念層面的實際改進,并最終體現為產品的迭代與更新[16]。因此,此研究從相關的市場反饋與調查數據入手,實現了具體設計目標與擴散系統中關鍵變量的線性關聯[17]。
根據創新擴散系統中的個體擴散效能強弱對用戶人群進行劃分,并通過不同群體的產品適應性與改進需求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不同產品迭代路線制定,并根據相應產品迭代策略形成不同的產品分型。
根據創新擴散理論對采納人群的基本劃分原則,結合實際產品的達成銷售時間和總產品銷售周期相互參照,可以將售后調查人群劃分為創新采納者,早期采納者和早期采納人群,晚期采納人群和滯后采納人群。劃分依據為:設產品擴散統計周期內的總采納數量為沿時間軸正態分布,則產品單一時刻總采納量在范圍內分布,其中為采納均值,σ為采納標準差,因此,在單一采納統計周期中,各擴散階段的首次采納規模表達為采納人群規模,其瞬時總量變化沿時間軸呈現正態分布,見圖2。

圖2 不同采納人群在關系采納周期上的分布關系
表2 采納人群劃分表

Tab.2 Distribution of adoption groups
針對現有GN06型頸椎枕的產品形式、功能、外觀、價格等關鍵屬性進行產品售后調查。該調查采用基于移動互聯網社交軟件發布調查問卷的方法,在現有產品用戶(即所累計采納群體N)中進行網絡調查,并采用優惠等激勵方式進行次級擴散引導,共獲取有效頁面訪問3 304人次。對所有調查問題的有效反饋均值為83.94%。通過調查發現,現有用戶群體中顯著的改進創新需求主要集中在功能和體驗方面,并且這2項改進訴求占比約為反饋總量的61.2%,占總參與調查數的50.3%。同時通過頁面轉發被動統計可以明顯地表達出在該擴散系統下具備一定的自發擴散趨勢,即在無激勵引導條件下,用戶群體的自發擴散率約為2%,這與經典擴散模型中的2.5%創新采納者比例趨同。而在擴散激勵機制引導下,擴散率為7%。由此證明了用戶的改進訴求對后續產品擴散的因果關聯。根據現有統計數據,選取與產品擴散強關聯數據,形成現有產品改進需求的總體分布,見圖3。

圖3 現有產品改進需求分布
面向智能頸椎產品的智能化數字化創新屬性,此研究從現有采納用戶中分離出總人數占比較低的20~40歲的采納人群,針對產品基本功能、價格適應性、電子產品助眠、頸椎枕使用可能性、產品外觀多樣性訴求等產品密切相關性因素進行了潛在用戶群體的需求調查。總有效反饋數為1 251項。由于采用主動反饋并屏蔽了激勵策略,有效問題反饋均值為76.7%,具有統計意義。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對產品具有潛在功能性需求的用戶占36.7%,同時潛在人群體現出對跨用戶群體產品的接受概率較高,通過對上述調查的數據歸納并抽取與潛在擴散行為存在強關聯性的數據,獲得不同接受群體的產品需求分布概況,見圖4。

圖4 GN60型產品潛在20~40歲用戶潛在需求分布
圖4可直觀反映出潛在擴散存量內的產品需求特征對價格、電子助眠行為,以及相關同類產品具有良好的適應性。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明確地顯示產品的潛在擴散可能與優化創新方向。根據現有調查結果,潛在用戶對電子產品,尤其是智能化數字處理功能產品的助眠行為模式具有較好的潛在接受性,這也直接表明,市場中存在對加入了智能化數字處理功能的助眠枕,具有較好的接受潛力。而市場潛力,也是未來產品迭代創新方向得以確定的基本前提。在強擴散、較強擴散和一般擴散程度群體中,對新形式與類似產品的接受性都表現出相同的接受程度,同時對睡眠質量改善的剛性功能需求也表現出相同的傾向性。但在產品的價格適應性上具有較大分歧。由此數據統計結果可知,可行的產品迭代策略主要在保證基礎助眠功能前提下,以產品的生產經濟性為前提,以豐富用戶體驗為目標進行產品的創新迭代。
首先從設計手段和類型出發,將具體設計優化目標劃分為核心功能、使用體驗、應用場景等3個主要方向。根據設計內容、設計類型和具體的面向目標,可以在具體產品設計與推廣實施中分別指向不同的優化策略和工作模塊,并形成具體工作任務。具體創新路徑劃分見表3。
表3 創新路徑及工作分類

Tab.3 Innovation path and work classification
根據案例產品擴散特征和擴散過程的關鍵影響因素的表現,此研究制定了相應的產品迭代設計策略。將可行的迭代路徑確定為2條,具體設定為功能性優化創新和應用場景創新2種創新策略。
1)功能優化型創新策略。根據已采納用戶的反饋,采用以優化功能結構(如枕頭頸椎部位曲面形態優化等)、材料(如針對目標人群反饋調整枕頭填充料配方以控制硬度、彈性等)、目標針對產品的核心(保健康復)功能進行改進。通過逐步、多次功能優化迭代的方式,逐步增加現有擴散體系內,新增采納群體中的新增采納概率系數與模仿采納概率(即式(1)中的值與值)的表達,從而進一步后續新增采納數水平,最終達成對原有產品最大市場潛量的邊際突破,試制型號命名為GN-06-EX型。
2)應用場景創新策略。針對潛在擴散群體的需求情況,以觀念與形式創新為主要優化方向,進行外觀(如包裝與產品表面圖形設計等)、應用場景(增加助眠音樂播放、睡眠數據顯示等智能模塊的數字服務)設計等輕量級優化。策略是對基礎型產品的使用觀念宣傳、包裝、外觀定制化因素等周邊因素進行體驗改進,并在保持基本功能前提下,采用基礎型功能配置降低產品成本,以適應潛在用戶價格敏感的特性。在不改變核心產品線基礎上擴大市場潛量。試制型號命名為GN-06-TH型。
兩種設計路線進行區分試制與孤立渠道擴散檢驗。采用區分路線的檢驗的主要原因是所需要的改進幅度與相應的改進成本有顯著的差異。功能優化型創新產品GN-06-EX型的改進需要對現有產品設計進行功能性修改,以增加附屬功能,并優化產品成型模具等,需要進行主產品線流程調整與投入相應的量產化測試成本。因此,依照此策略對全產品線升級將造成成本過高等問題。而GN-06-TH型的主要優化工作為在保持主產品線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對產品的信息、應用方式、包裝和推廣方式等優化,在保持現有產品線成本不顯著增加的基礎上,通過對擴散潛量邊際的延展從客觀上延續原有產品形態的生命周期。但長期遵循此類路線則會導致現有產品線功能研發資源的浪費。這2類優化策略均為產品開發、優化進程中的常用手段。因此,需要通過投放測試以明確針對特定(頸椎枕)產品和相應市場時不同策略的有效性。
由于電商渠道數據反饋與匯總及時,可以較快達成擴散穩定期,并與移動互聯網等事件營銷手段相比,具有較好的產品生命期表達等特征。因此檢驗采用將2類不同產品線的迭代產品通過移動互聯網與電商擴散渠道進行交叉實驗對比。其中,選取GN-06-EX型與原型GN-06均采用新開賬號等獨立電商渠道以孤立投放方式進行對照擴散檢測。檢驗時間設定為40 d,可涵蓋一般消費群體的月均收入區間并預留適當冗余,從而避免因短促實驗周期導致的消費能力波動影響檢驗。檢驗數據以當日達成采納為0計,次日新增采納為1計算,次日累計采納計為1,次日歷史總采納數t+1。變量定義見表4,數據匯總具體統計表見圖5。
表4 GN-06與GN-06-EX數據變量定義

Tab.4 GN-06 and GN-06-EX data variable definition

圖5 GN-06與GN-06-EX對照組擴散實驗
從圖5可知,經過針對性的體驗改進優化,雖然部分迭代產品相較原有產品的擴散表達,在日新增采納數量n等項上兩者不存在明顯變化,可知對照組的新增采納區別不顯著,但GN-06-EX型產品表現出上升趨勢。且該實驗共計達成GN-06采納數4 605件,GN-06-EX采納數4 952件,最終實現了15.8%的總采納提升。從而證明了需求的改進升級提升了用戶的新增采納概率與模仿采納概率。進而使用戶的自發擴散行為具有更好的實際采納轉化效果。
通過電商渠道新建賬戶的方式,將原有20~40歲用戶群體作為基礎擴散數,進行了體驗改進策略的擴散。總實驗周期為60 d,涵蓋2個月度周期。總共達成采納數3 325件。具體數據統計見圖6。

圖6 GN-06-TH型產品擴散實驗
由圖6可知,擴散增長較為平緩,接近線性增長趨勢,且在實驗周期中尚未表現出明顯的上升收斂趨勢,證明通過觀念、外觀等的表層體驗創新可以有效突破Bass模型所設定的擴散潛量邊界。但同時擴散前期總采納量的上升梯度,較一般產品的擴散表現更為平緩,說明產品的擴散效能并未完全發揮。原因分析如下。
1)由于改進方向為在現有產品型號基礎上進行體驗優化型改進,在具體功能上未發生顯著變化。因此在擴散群體中功能需求驅動的擴散效能未體現。
2)頸椎枕產品目前主要面向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18],因此在特定擴散環境中無法形成穩定的采納者群體,因而無法體現擴散效能的有效疊加。
3)由于投放規模所限,實現擴散的加速增長趨勢需要更長周期的檢驗。
文中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于以創新擴散理論作為基礎參照,并引入現有產品線用于描述和表達產品的市場表現。同時根據Bass模型對現有市場反饋數據進行關鍵影響因素的提取,結合具體優化手段,并指定有針對性的迭代優化策略。通過迭代前后產品的對照投放測試,證明了引入創新擴散模型為前提的設計優化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擴散效能,并可以有效擴展原有的市場潛量邊界。
研究的局限在于,由于Bass模型假定在產品生命周期內任意時間點上新增采納比例和歷史采納比例呈線性關系,因此如何將事件或新型擴散渠道(如新型社交媒體等)非線性因素介入等條件納入全局擴散系統進行考慮,并與設計方式進行具體關聯,是后續研究關注的重點。另外,由于考慮到Norton模型主要針對迭代創新中的同質擴散進行描述,且預設將迭代前后產品間的采納行為界定為替換關系。因此后續將通過該模型進行產品迭代周期確定、各代產品間創新改進幅度等具體設計策略的研究。
[1] LAVIN R A, PAPPAGALLO M, KUHLEMEIER K V. Cervical Pain: A Comparison of Three Pillows[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997, 78(2): 193-198.
[2] 王業廣, 曹亞飛, 劉偉東. 頸椎枕的作用和研制概況及其在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 中醫正骨, 2018, 30(3): 42-44, 47.
WANG Ye-guang, CAO Ya-fei, LIU Wei-dong. Role, Research Overview and Applied Advancement of Cervical Vertebra Pillow in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 Th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2018, 30(3): 42-44, 47.
[3] 邢勇麗. 頸椎枕產品設計及評價[J]. 紡織科技進展, 2014(3): 25-29, 96.
XING Yong-li.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ervical Pillow[J]. Progress in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3): 25-29, 96.
[4] 顧元勛, 夏夢圓, 高思夢, 等. 產品架構演變機理:多視角整合性文獻綜述[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1, 38(14): 151-160.
GU Yuan-xun, XIA Meng-yuan, GAO Si-meng, et al.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Evolution: A Multi-Perspectives and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21, 38(14): 151-160.
[5] 埃弗雷特·M·羅杰斯. 創新的擴散[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2.
ROGERS M 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 Beijing: Cnetral Compilation & Translation Press, 2002.
[6] BASS F M. A New Product Growth for Model ConsumerDurables[J]. Management Science, 1969, 15(5): 215-227.
[7] 王幫俊. 技術創新擴散的動力機制研究[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11.
WANG Bang-jun. Study on the Motivational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M]. Beijing: Economic Press China, 2011.
[8] NORTON J A, BASS F M. A Diffusion Theory Model of Adoption and Substitution fo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High-Technology Product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7, 33(9): 1069-1086.
[9] MAHAJAN V, PETERSON R A. Models for Innovation Diffusion[M].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5.
[10] ISLAM T, MEADE N. The Diffusion of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a Technology: A more General Model[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97, 56(1): 49-60.
[11] 孟剛, 何建東, 李海山, 等. 一種智能枕: 中國, CN210493568U [P]. 2020-05-12.
MENG Gang, HE Jian-dong, LI Hai-Shan, et al: China, CN108158318A[P]. 2018-06-15.
[12] 胡振華, 劉宇敏. 非正式交流——創新擴散的重要渠道[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2, 19(8): 72-73.
HU Zhen-hua, LIU Yu-min. Informal Communication—The ImportantChannel to Innovation Diffus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2, 19(8): 72-73.
[13] 傅榮, 王佩珊. 基于改進創新擴散模型的移動互聯網產品迭代擴散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23): 94-100.
FU Rong, WANG Pei-shan. Research on Iterative Diffusion of Mobile Internet Products Based on Improved Innovation Diffusion Model[J]. Research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8,38 (23): 94-100
[14] 尹清非, 李宏懌, 陸艷飛. 基于我國耐用消費品消費的創新擴散模型比較研究[J]. 消費經濟, 2019, 35(3): 52-61.
YIN Qing-fei, LI Hong-yi, LU Yan-fei.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iffusion Model Based on Consumption of Durable Consumer Goods in China[J]. Consumer Economics, 2019, 35(3): 52-61.
[15] 干廣昊, 計春陽. 個體消費者視角的產品創新擴散研究綜述[J]. 消費經濟, 2014, 30(2): 90-96.
GAN Guang-hao, JI Chun-yang. 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Product Innovation Diffu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Consumers[J]. Consumer Economics, 2014, 30(2): 90-96.
[16] 蔣侃, 張子剛.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多渠道消費行為分析[J]. 華東經濟管理, 2010, 24(4): 130-133.
JIANG Kan, ZHANG Zi-gang. An Analysis of Multichannel Consumption Behavior in Electronic Commerce Environment[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0, 24(4): 130-133.
[17] 曾琳, 祁衛士, 劉東. 轉型孵化器孵化功能和創新支持網絡[J]. 冶金經濟與管理, 2002(2): 28-30.
ZENG Lin, QI Wei-shi, LIU Dong. Transformation Incubator Incubation Function and Innovation Support Network[J]. Journal of Wuhan Metallurgical Manager's Institute, 2002(2): 28-30.
[18] 孫黌杰, 湯一平, 袁瑩. 智能睡眠枕的研究[J]. 浙江工業大學學報, 2010, 38(3): 294-298.
SUN Hong-jie, TANG Yi-ping, YUAN Ying.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lligent Pillow[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38(3): 294-298.
Product Desig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MENG Gang1, CHEN Shu2, WANG Yuan1
(1.College of Art & Design,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899, China; 2.Faculty of Innovation and Design,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 China)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product design in functional innovation and product adop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isting new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optimizes the cervical spine pillow product design metho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 function, concept and iterative strategy. Taking the intelligent cervical pillow product design as the experimental s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r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ntegrates the product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direction into different optimization paths such as core function, user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 scenario innovation, divides the user groups with strong diffusion tendency, and formulates different iterative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Thus, the subdivided iterative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obtained to put on the market for diffusion test. The iterative products from two different product lines are cross compared and verified, and the total adoption is improved by 15.8%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argeted diffusion experiment results of potential user groups show a significant expression of diffusion potential boundary breakthrough. The design idea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in the optimal design of cervical pillow products was explored. The product design mode of the "demand- innovation-adoption" is put forward. It is proved that the product iterat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of the diffusion process improves the user's new adoption probability and imitation adoption prob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feasibility of product design strategy research guided by innovation diffusion demand is verified.
innovation diffusion; product design; innovation mechanism; iterative innovation
TB472
A
1001-3563(2022)10-0257-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0.031
2021-12-25
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YSD006)
孟剛(1979—),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產品視覺創新設計思維及其方法。
王原(1976—),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攝影、多媒體藝術設計與藝術、設計史論。
責任編輯: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