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晏婷
“一帶一路”背景下粉彩團花紋飾設計傳承與創新
邵宇,晏婷
(南昌大學,南昌 330036)
以現代設計的角度解析粉彩團花紋飾,探索其傳承創新的可能性。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豐富并啟發傳統紋飾研究,促進傳統紋飾在當代設計中的多元融合,給當下設計提供傳承與創新理論支持。研究“一帶一路”的傳統文化藝術源頭,以景德鎮粉彩紋飾為切入點,用現代設計的法則解析粉彩團花紋飾的形成。對館藏的典型粉彩團花紋飾舉例說明,分析其紋飾在藝術性、功能性及思想性上的獨特之處,為傳統紋飾在當代設計的創新做出一些有意義的探索。“一帶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國傳統紋飾藝術不僅有歷史考古與文化收集的價值,也有審美的價值。通過設計角度的解構和分析粉彩團花紋飾的基本特征、文化意義、藝術審美和傳承載體等,有利于進一步解讀“一帶一路”源頭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內涵,促進傳統元素在當代藝術中的創意傳承與創新發展。
“一帶一路”;設計解析;館藏粉彩團花紋飾;傳承;創新
景德鎮是“海上絲路”的起點,是中國的世界文化藝術名片,粉彩瓷作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其團花紋飾是景德鎮陶瓷裝飾的一項重要傳統文化藝術遺存。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將粉彩團花紋飾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抓住新的發展機遇,推動景德鎮陶瓷文化藝術的創新應用,這不僅對傳統文化是一種創意傳承,而且對設計的中國民族化之路也是一種創新探索。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江西首先從景德鎮入手成功創立“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實驗區”,重新亮出了江西景德鎮這一張世界文化名片。景德鎮千年窯火不斷,曾經是世界陶瓷藝術的圣地,是“海上絲路”的源頭,有上千年的陶瓷文化藝術歷史。景德鎮陶瓷制作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經久不衰,但多是師徒相授,從文獻可查找的資料相對豐富的景德鎮陶瓷文化資源非常匱乏。科學地發掘和整理傳統粉彩瓷文化藝術是振興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當務之急。景德鎮陶瓷品種豐富、紋飾繁多,粉彩、顏色釉、青花和玲瓏是景德鎮四大傳統陶瓷,其中粉彩瓷色彩豐富,紋飾繁復,比較貼近當代的審美需求,紋飾為其主要的藝術特點,可以成為重點研究對象。
團花紋飾是中國傳統紋樣中常用的一種裝飾形式,其中“圓”是團花紋飾最典型的視覺特征,中國古代對“圓”的熱愛和追求讓團花紋飾逐漸融入人們的文化生活[1]。團花紋飾經久不息的流行說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合家團圓、天倫之樂的憧憬。對中國傳統紋飾的研究不應僅關注圖案本身,還應關注人們處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中所產生的精神意義和美學感受。中國傳統紋飾種類繁多,對傳統紋飾的相關研究也不計其數,但目前對粉彩團花紋飾的研究甚少,因此,文中對傳統紋飾藝術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豐富作用。
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主旨演講提出“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2]。對古絲綢之路下的瓷器紋飾進行合理的藝術發掘既推介了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優勢,又展現了地方得天獨厚的文化樣態。
文中以形式特點突出的粉彩團花為切入點,對館藏文物中比較有文化意義且具有突出藝術特征的粉彩團花紋飾進行個案分析,以設計的角度探討粉彩團花紋飾的傳統藝術特點與前景展望。景德鎮粉彩瓷淡雅柔和,紋飾刻畫細膩[3],格調高雅,自誕生以來便備受世人喜愛,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具有歷史研究價值,還具有藝術研究價值。團花是粉彩瓷的一種典型紋飾,在器物中常用作主體紋飾,其他紋飾圍繞其展開。粉彩團花紋飾是基于時代背景下意識形態的產物,將這一喜聞樂見且兼具藝術性、審美性及文化性的中國傳統紋飾進行設計解析,對傳統文化藝術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傳承與創新意義。
在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不斷碰撞的今天,傳統紋飾的現代應用對如今的設計有著極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粉彩團花紋飾因色彩的繁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與當下時代審美有一定的重合,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其對當前中國設計探尋傳統文化特色發展可以起到啟示作用,并促進傳統紋飾在當代設計中的多元融合。
廣義的團花指外形為圓形或類圓形的紋飾,最常見的團花是使用在服裝面料上,此外還廣泛應用于陶器、瓷器、漆器、剪紙、建筑和壁畫等領域[4]。在裝飾題材上不局限于花卉植物,包含內容上至龍鳳云蝠,下至蟲魚鳥獸,甚至直接使用外形為類圓形的變形文字或抽象圖案作為團花[5],例如團壽紋和皮球紋。
狹義的團花指繪制于某一載體上的團形紋飾或稱其為圓形適形紋飾,有較為嚴格的劃分,如日本學者夏目晶子在其相關論文中所描述的,團花之所以被稱為團花而不是圓花,是因為“團”不僅包含了“圓”,還有一種聚合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含義。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團花紋飾自身約定俗成的裝飾趣味和精神文化意義[6]。但團花的概念目前學術上尚有討論并無細則。
團花范圍指清代及民國時期已考證過的館藏粉彩團花紋飾,介于在廣義與狹義概念之間,并運用于粉彩瓷表面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圓形適形紋飾。因團花紋樣的定義尚在學術討論中,服裝、建筑等團花定義都略有不同,文中以陶瓷工藝的紋樣特點給出特殊定義。粉彩團花紋飾從視覺外形上看,是一種圓形的、聚合的、具有獨立特征的形態。一切受限于載體造型的圓形圖案不能全部被稱為團花。文中所指團花紋飾應用于立體的瓷器表面,施以豐富的彩色裝飾,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風格。從內在思想上看,團花紋飾融合了人類對自然與生活的某種期望,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意義,是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詞典中對“紋飾”一詞有著清晰的釋義:器物上的花紋裝飾。粉彩瓷是一種瓷制器物,以其紋飾為主要藝術特點,裝飾在粉彩瓷器上的團花紋飾不止有平面形式,還有立體形式,中國傳統紋樣通過各種材料和工藝手段,賦予其第三維的立體形式,這不僅能夠呈現多角度的紋飾樣式,還賦予了中國傳統紋樣新的含義。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互聯網的傳播帶動了沿線各個城市的發展,景德鎮陶瓷文化在這場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中需要尋求轉變,才能實現“走出去”的目標。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和實際情況,基于“一帶一路”的政策做好景德鎮陶瓷文化開發設計,實現中國傳統陶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因此,針對粉彩團花紋飾的設計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以達到更好的開發設計作用。
3.1.1 形式特點
粉彩團花的藝術性主要從形式美法則的角度體現,如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等。團花的傳統構建講究緊致、繁復的格局,是為了與周邊疏朗的布局產生繁簡、大小等藝術對比。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團花與底色和周邊紋飾的對比充分夸張了設計形式中對比與調和的藝術手段,既突出主體又和諧統一,強調了粉彩團花紋飾的藝術美。
同樣,對稱與均衡也是團花較為典型的一種常見藝術表現形式。粉彩團花紋飾多使用對稱式構圖,除了絕對對稱,還會對形狀或色彩不對稱的部分考慮其色彩均衡、空間平衡和動勢平衡,更為靈活自由,從設計整體上體現形式美的法則[7],見圖1。
3.1.2 構成特點
點線面是設計的基本構成要素,在粉彩團花紋飾中能夠明顯感受到點線面的靈活運用。大的團花會形成豐富的畫“面”感,與周圍的紋飾形成點線“面”的互相映襯,豐富紋飾的裝飾效果。同時大的團花由于內容復雜,從設計的角度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團花內部仍然有豐富的點線面互相穿插,因此團花本身的點線面和周圍形成的點線面形成的設計層次異常豐富。另外,乾隆時期的粉彩裝飾常配以“耙花”工藝,又稱“軋道錦地”,此工藝會在粉彩的底層布設單色線性裝飾,與粉彩的團花相互映襯,使點線體的層次更為豐富。
“構圖”一詞來源于西方美術,通常用來形容繪畫藝術[8]。構圖的意識活動其實在人類早期就已經存在,無論是從西方洞窟壁畫上還是中國畫的留白上,包括在陶瓷器皿上也有表現構圖,在陶瓷上的主要裝飾圖案通常置于觀者的視覺中心,并且根據陶瓷器皿的立體造型特點有意識地進行分布[9]。在瓷器中團花的組合方式多樣,主要有以下6種:同心式、獨立式、分割式、排列式、重疊式和散點式,見圖2。中國傳統紋樣的構圖常使用格律體構圖,多表現為九宮格或米字格[10],這種構圖來源于中國古代建筑的四方八位布局,這種傳統裝飾構圖形式,類似現代設計的重復和近似的解構設計,讓紋飾美表現在方寸之間,深受古代民眾的喜愛,有很多民間年畫、傳統壁畫和團花紋飾都常運用這種構圖方法。構成是設計的基礎,以西方構成學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傳統紋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中國傳統紋飾藝術的傳播。
3.1.3 色彩特點
粉彩有著豐富的色彩層次,同時也有明確的黑白灰關系,這使瓷器造型與紋飾的關系、主體紋飾與底紋配花的關系,以及平面紋飾與立體器皿的空間關系都十分清晰,讓整件器物紋飾富有層次,明暗關系變化恰當,具有裝飾美感。
色彩設計對粉彩紋飾的形式美感和構圖有連帶關系,當色彩純度低時給人帶來素雅寧靜之感,而當色彩明度低時有沉穩厚重的感覺。恰當地使用色彩關系可以讓紋飾乃至整個造型更富有美感。因粉彩團花裝飾工藝的獨特性,利用“砷”的乳蝕作用粉化各種顏色,從而獲得一系列深淺濃淡不一的色彩,讓單調直白的顏色更加豐富絢麗,使畫面富有層次感[11]。中國傳統工藝通常有自己的色彩規律,但大多是師徒相承,少有藝術規律的歸納。傳統的粉彩裝飾遵循以“紅、白、黃、綠、藍”為主的五色觀念[12]。文中以設計角度解析粉彩團花紋飾的色彩布局,以常見的補色關系為例,粉彩團花紋飾善用2種以上的對比色,通過色彩搭配形成非常驚艷的效果。

圖3 色彩因子提取
從粉彩團花的色彩構成形式來看可以將團花分為單色團花、多色團花和色地團花。每種團花的色彩構成形式在共性基礎上又各具特色。同時,對粉彩瓷器紋飾色彩搭配的研究需結合底紋配花的色彩關系,如圖3的色彩因子提取,可見大部分的團花紋飾在色彩上與周圍其他配花或多或少都有關聯,或是直接取于配花中的一種顏色,或是為相近色,極少使用與配花毫不相干的色彩。并且顏色對比度非常強烈,它們相互對比又相互補充,同時還呈現許多細節交替的豐富層次。
粉彩團花紋飾的裝飾性是利用色彩強化粉彩瓷器本身所帶來的形制美,因此不能將粉彩團花和其他團花混淆。例如青花和粉彩,就有著截然不同的裝飾性,作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代表的青花和粉彩,青花是以單色為主呈現,而粉彩是以豐富的色彩取勝。它們是以不同的工藝和色彩滿足不同的受眾審美,粉彩更具有廣泛的中式審美特征。
3.1.4 工藝特點
陶瓷在燒造的過程中受坯體原料、溫度和成型方法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收縮現象,在研究陶瓷紋飾時需要考慮收縮率在不同種類的陶瓷紋飾中的影響和變化。瓷器燒造的收縮率易導致紋飾的變形,畫面會隨著器物形體的收縮而改變,平面上的紋飾收縮會使紋飾整體更為精細,構圖緊密。但瓷器為立體造型,多轉角、多弧面,在燒造人物、風景等畫面時容易產生變形。粉彩團花紋飾是低溫燒造,工藝設計規避了大部分高溫的影響,因其精密的紋飾在設計上整體仍然呈圓形,不易受陶瓷的收縮率影響,在燒造的過程中收縮均勻畫面不易產生變形。高安市博物館藏的清道光粉彩鳳穿牡丹紋盤,團花紋飾居于盤子的中心位置,在盤子的斜面部位繪制小的紋飾或在易變形的部位留白,紋飾設計節奏疏密有致,團花紋飾有效地避免了燒造與觀賞過程中紋飾變形的問題,見圖4。
綜上所述,粉彩團花在構圖和構成上運用了近似和重復的手法,這不僅完成了視覺設計上強調的形式美,巧妙的設計也給制作工藝帶來了便利。以藏于中山博物院的清乾隆粉彩花卉紋豆(見圖5)為例,整個團花托盤平均等分為14個花瓣,這不僅在設計形式感上面運用了重復的原理,強調了繁花似錦的視覺繁復感,而且在工藝上也是很講究設計技巧:將一個復雜的團花托盤等分為14個小的部分,在制作上

圖4 清道光粉彩鳳穿牡丹紋盤

圖5 清乾隆粉彩花卉紋豆
只要完成1/14,其他部分在工藝上只需重復拷貝即可完成。這既體現了細節的精致感,又保證了工藝的精密性。
以設計的角度分析粉彩團花紋飾,除了其藝術性以外,另一個重點就是設計的功能性。主要從觀賞、裝飾和商業的角度進行分析。
3.2.1 觀賞功能
文中指的功能主要是粉彩團花的特殊使用,即使用融合觀賞。粉彩團花多為宮廷等富貴人家或在較為隆重與正式的場合使用,比如節日慶典的擺盤。粉彩團花紋飾的藝術特點之一就是它的圓形設計,無論是單獨觀賞還是觀賞兼使用,大部分的團花從設計的角度看都有一個重要的觀賞功能,沒有方向限制,受眾在任何一個角度觀察粉彩團花,它都是相對完整的。最大的設計特點是它沒有上下和前后之分。舉例來說,無論是藝術粉彩瓷或日用粉彩瓷放置在臺面,環繞的觀賞者都可以較為完整的閱讀團花紋飾圖形,無需刻意調整方向和角度。
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同治粉彩描金壽字盤,在黃釉底上均勻分布著五組“五福捧壽”的小團花,觀賞者在任意角度看到的畫面都是類似的,見圖6。

圖6 粉彩描金壽字盤(故宮博物院)
高安市博物館藏民國粉彩龍鳳紋帶托蓋碗,在碗蓋和碗身的外部都均勻分布著粉彩團龍、團風紋,從觀賞角度上看,該團花紋飾的分布滿足了人們在俯視、側視或正視時都能觀賞到粉彩團花紋飾之美,見圖7。

圖7 民國粉彩龍鳳紋帶托蓋碗
無論在古代或現代,西方或東方,圓形的設計使用都非常廣泛,如鐘表、輪胎、傘面等,不僅因為圓形的應用能夠節省材料,容量大且物理性質穩定,而且圓形結構具有一定的美學意義,陶瓷制作亦是如此。因功能的便利,圓形和柱形在陶瓷中廣泛使用,所產生的圓形體面需要裝飾,團花紋飾便是首選。從設計的角度解析,團花紋飾完整化了其使用功能。
3.2.2 裝飾功能
通過研究與設計比較發現粉彩團花紋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粉彩團花瓷器無論位于傳統中式室內與明清家具相配,還是置于西方巴洛克風格甚至現代風格的部分家居設計中都沒有視覺上的違和感。由于琺瑯彩釉料的引入,出口瓷器的增加,西方文化或多或少被帶入我國,故此,粉彩的設計上或多或少受到了巴洛克風的影響。而西方的巴洛克延伸至后來的新工藝運動也或多或少融入了東方的設計元素。傳統陶瓷裝飾在居住空間中具有一定調節空間色彩、營造氛圍和強化風格的作用。粉彩外銷瓷和前文所列舉的清代宮廷風瓷,雖受眾不同,但紋飾風格變化多樣,不論放在古典的中式室內建筑中,還是置于華麗的歐式家裝環境中,都能與之相融,并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見圖8。

圖8 家居環境中的粉彩團花
陶瓷及其紋飾在中外交流中隨著需求的變化,逐漸形成今天的形式,粉彩瓷與粉彩團花紋飾因裝飾設計特點其運用更為廣泛。“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新審視團花紋飾,為傳統紋飾的傳承與當代設計的創新起到借鑒作用。
3.2.3 商業功能
商業功能即是商業價值,如今中國傳統紋樣被廣泛應用在現代設計中,這既說明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標志,更是“一帶一路”政策的充分體現。團花紋從隋唐流行以來,經過歷代的發展演變已趨于成熟,尤其到清代,廣受人們的喜愛。天津楊柳青畫社編著的《中國吉祥圖案百科》中收錄了近600幅中國傳統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圖案[13],其中圓形圖案約有330幅,團花紋就有100余幅,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人們對圓形圖案及團花紋飾的喜愛之盛。
粉彩團花紋飾的另一個優勢是前文提及的色彩設計的合理性,其豐富多彩的顏色在符合設計規律的條件下,變化多端的組合富有形式感和審美意境。在印刷技術不發達,沒有電子媒介的傳統工藝時代,粉彩團花紋飾豐富的形式和變化的色彩會引起受眾強烈的視覺關注度,從設計角度看視覺沖擊力強且細節豐富,耐人尋味。
中國古代的紋飾具有豐富的形式感和思想內涵,團花紋飾不僅是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是當地文化和習俗的體現。承載著人們的理想愿景和對文化藝術的追求。
3.3.1 求全
求全是中國傳統紋飾中最常見的藝術思想形式表現,“全”即是圓滿、全面。人們求全是希望生活中的一切順心順意,這樣一種觀念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圓滿、和合的追求和包容萬象的精神。在粉彩瓷器上的團花紋飾設計常表現出“求全”的思想觀念,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將美好的物象集中展現。
3.3.2 寓意
中國傳統紋樣設計常使用一些特殊的題材通過諧音、借喻、雙關等表現形式,寄情于物,以物寓意,以此來表達生活中的某種期盼,
3.3.3 理想
除了追求現實生活的美好,古時候的人們還時常通過一些不符合自然規律、現實世界無法存在的景象來作為精神慰藉,將自然中的一些美好物象組合一起,產生一種新的形象。設計表現即為花中套花、花果同枝、團龍、團鳳等。這些理想化的設計形式來源于生活,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理想,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
3.3.4 抽象
粉彩團花紋飾還常簡化設計為抽象紋飾,典型的如皮球花。將各種抽象化的圓形象征(梅花、銅錢、荷花、葫蘆等),以單個、兩個層疊或多個層疊進行排列。組合形式自由活潑,遵循現代構成設計的原理,將具象圖案抽象化處理,這一類紋飾獨特的造型和構圖可以成為現代設計參考的資源來源。
綜上分析發現,東方工藝紋飾與西方藝術設計雖然各具特色,但理念可以相互貫通,形式可以相互影響,可以想見“一帶一路”也會像“絲綢之路”一樣,在經濟互利的同時,文化仍能相互影響促進,藝術仍能傳承創新發展。
團花紋飾作為中國傳統圖案中具有代表性的圖案之一,有著多樣化的文化內涵和美好寓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景德鎮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探究景德鎮粉彩陶瓷紋飾與當代設計的結合,有助于傳承創新民族文化[14]。粉彩團花紋飾無論是從生動的紋飾描繪還是從精美的工藝表現上都體現著中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和精湛技藝,在今后的設計中,將粉彩團花紋飾融入現代設計可以將優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隨著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由此帶來的設計靈感也層出不窮。在這樣的時代中,粉彩團花紋飾的應用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找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性,將其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讓傳統紋飾不斷煥發生機。同時,當下的國潮風初起,可以看到民眾對傳統文化藝術新的關注也在興起。“一帶一路”給了中國在世界展示的機遇,粉彩團花紋飾的解讀與創新應用可以為中國設計的國際化提供新思路。
以現代設計解構粉彩團花紋飾是為了結合現代技術發展,讓觀眾能夠欣賞到粉彩團花紋飾之美,既保留粉彩裝飾的特色又能更好地應用在現代產品中[15]。粉彩團花元素可以應用在招貼設計、包裝設計、陶藝設計和文創設計等領域中。作為一種適合紋樣,其應用性非常廣泛,為了讓粉彩團花紋飾更好地傳承創新,可以對其進行提取再設計,例如提取其色彩搭配、構圖或紋飾題材。
將傳統的粉彩團花紋飾應用在現代設計中可以采用簡化提取法,對這一紋飾進行高度的概括,簡化其中繁瑣、無關緊要的部分,保留整體特色的同時,生成一種能更好地用在現代生活用品中的紋飾。同時,還可以對部分紋飾進行趣味化變形,給人帶來新奇感和創意感,見圖9。
綜上所述,粉彩團花紋飾豐富的色彩是它在當下設計應用中的優勢,但是在新型電子媒介上不能照搬原樣,因為傳統粉彩團花紋飾運用的是傳統工料色彩,而電子媒介運用的是電光色彩,它們的色彩科學原理不一樣。當下新媒體發展迅速,展示傳統紋飾需要經過一定的技術手段調整后才能達到設計預想的視覺效果。

圖9 粉彩團花紋飾應用嘗試
中國傳統紋飾藝術的展現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升級,這是各領域之間交叉與碰撞的結果[17]。如可以通過對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的把握,為中國傳統粉彩團花紋飾在現代及未來的綜合發展和商業需求注入新活力,開拓新領域。
有社會需求就是有市場潛力,開發粉彩團花紋飾,分析其設計原理,探索其設計可行性,可以為有民族需求的受眾市場作傳統紋飾的探索嘗試。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實現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如使用分形藝術將粉彩團花紋飾生成相似的紋樣,再通過Photoshop等處理軟件創新設計,這樣不僅能夠革新紋樣設計的方法,也有利于傳承和創新中國傳統紋樣。
從“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以更為開拓的視野看待傳統紋飾,在文化全球化的當今,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成為地方文化的象征,還能夠成為一種新的經濟增長點[18]。粉彩團花紋飾的研究既有一定傳統文化的傳承意義,又有創新發展的探索意義。從設計的角度重新解讀和分析它能使其藝術生命力得以延續發展,更好地在專業理論的基礎上探索應用及商業價值的可行性。設計解析館藏粉彩團花紋飾可以在更深刻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點的同時,為其他傳統藝術研究拋磚引玉。“一帶一路”的文化建設有堅實的原有基礎,再度關注與研究,重新解讀與傳承創新,相信可以迸發新的文化生命力。
在中國紋飾的發展進程中,清代粉彩紋飾成就了傳統紋飾的最后繁榮,更是陶瓷紋飾的巔峰創造,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團花紋飾的呈現莊重而又不失動態,恰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穩健而又相應地變化。粉彩團花紋飾依據其藝術規律融入現代設計的審美元素,呼應當下科技的發展趨勢,不斷創新,讓今后的“中國創造”更具有傳統特色引起情感共鳴的同時,適應當前全球化的文化現狀與科技發展。
[1] 陳倩. 唐代團花紋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16): 311-316.
CHEN Qian. Application of Tang Dynasty Group Pattern in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11-316.
[2] 習近平. 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N]. 人民日報, 2017-05-15(3).
XI Jin-ping. Join Hands t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N]. People's Daily, 2017-05-15(3).
[3] 柯蔚芳, 鄒曉松. 景德鎮粉彩藝術的符號特征解析[J]. 陶瓷學報, 2018, 39(5): 632-634.
KE Wei-fang, ZOU Xiao-song. Symbo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Jingdezhen Rose Porcelain[J]. Journal of Ceramics, 2018, 39(5): 632-634.
[4] 顧茜茜. 中國團花裝飾初探[D]. 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 2009.
GU Qian-qian. Chinese Mission Flower Decoration Discussion[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09.
[5] 顧萍, 王芳超, 林澤洋. 聯珠紋與寶相花、團花紋樣文化內涵流變考[J]. 中國藝術時空, 2016(1): 16-23.
GU Ping, WANG Fang-chao, LIN Ze-yang. Lianzhu Pattern and Baoxiang Flower and Tuan Pattern Culture Connotation changese[J]. China Arts Space, 2016(1): 16-23.
[6] 夏目晶子. 從形式的角度看中國“團花”紋樣的民族文化內涵[J]. 民族藝術, 2006(4): 55-64.
NATSUME 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in the Form of "Tuanhua Pattern" Cultural Connotation[J]. Ethnic Arts Quarterly, 2006(4): 55-64.
[7] 趙罡, 劉春曉, 張毅. 唐代團窠絲綢紋樣動物題材與唐文化的映射關系[J]. 絲綢, 2020, 57(12): 95-104.
ZHAO Gang, LIU Chun-xiao, ZHANG Yi.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 Theme of Tuantang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and Culture of Ta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12): 95-104.
[8] 陳靜宜. 論構圖在繪畫中的意義和作用[J]. 美與時代(中), 2017(4): 17-18.
CHEN Jing-yi.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Composition in Painting[J]. Beauty & Times, 2017(4): 17-18.
[9] 吳凡. 論傳統粉彩瓷中的設計思維與表達[J]. 中國陶瓷, 2019, 55(3): 81-86.
WU Fan. Study on Design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in Traditional Pastel Porcelain[J]. China Ceramics, 2019, 55(3): 81-86.
[10] 趙飛. 中國傳統圖案中的和諧之美[J]. 中國民族博覽, 2020(8): 159-160.
ZHAO Fei. The Beauty of Harmon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J]. China National Exhibition, 2020(8): 159-160.
[11] 任華東. 中西藝術融合視域中的粉彩瓷藝術[J]. 美術觀察, 2019(2): 48-51.
REN Hua-dong. The Famille Rose Porcelain Art in the Horizon of 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J]. Art Observation, 2019(2): 48-51.
[12] 胡強. 淺談粉彩花鳥瓷畫表現形式之色彩表現[J]. 景德鎮學院學報, 2019, 34(3): 76-78.
HU Qiang. On the Color Expression of Famille Rose Porcelain Painting of Flower and Bird[J].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2019, 34(3): 76-78.
[13] 天津楊柳青畫社. 中國吉祥圖案百科[M]. 中國臺北: 笛藤出版社, 2006.
Tianjin Yangliuqing Painting Club.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Auspicious Patterns[M]. Chinese Taipei: DITO Publishing House, 2006.
[14] 張慧琳, 李海東, 姜元昊. 景德鎮陶瓷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調研[J]. 中國陶瓷工業, 2020, 27(1): 56-60.
ZHANG Hui-lin, LI Hai-dong, JIANG Yuan-hao.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ingdezhen Ceramic Cultural Resources[J]. China Ceramic Industry, 2020, 27(1): 56-60.
[15] 蔣暉. 基于傳承開拓創新: 中國傳統藝術海外傳播的現狀與策略論析[J]. 藝術百家, 2018, 34(2): 75-80.
JIANG Hui. Pioneering and Innovation Based Upon Inheriti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Oversea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18, 34(2): 75-80.
[16] 易平. 文化消費語境下的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J]. 包裝工程, 2018, 39(8): 84-88.
YI Ping. Design of Museum Cultural Creation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onsump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8): 84-88.
[17] 羅雅麗. 新媒體形勢下傳統紋樣的應用與傳播[J]. 藝術科技, 2019, 32(7): 4-5.
LUO Ya-li. The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Under the New Media Situation[J].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 32(7): 4-5.
[18] 魏望來, 張春華. “一帶一路”視域下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的發展對策[J]. 景德鎮學院學報, 2019, 34(4): 123-127.
WEI Wang-lai, ZHANG Chun-hua.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Jingdezhen's Ceramic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J].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2019, 34(4): 123-127.
Desig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Famille Rose Group Patte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SHAO Yu, YAN Ting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6, China)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famille rose group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design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related research, enrich and inspire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n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urrent design. The sour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is studied, Jingdezhen's famille rose decoration is take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famille rose group pattern is analyz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modern design. Typical famille rose group pattern in the collection is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and the uniqueness of its decorations in terms of artistry, functionality and ideology is analyzed to make some meaningful explora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decorations in contemporary desig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has not only the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collection, but also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value analysis and research. De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significance, artistic aesthetics and inheritance carrier of the famille rose group pattern through the design perspective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interpreting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t at the source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promoting the creativ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art.
"the Belt and Road"; design analysis; famille rose group pattern in the collection; inherited; innovation
TB472; J516
A
1001-3563(2022)10-0378-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0.048
2021-11-06
江西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XYJG-2019-009)
邵宇(1971—),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與設計創新。
責任編輯: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