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印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近年隨著一個個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實施,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愈發明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重要特征,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尤其是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出臺后,體育產業在我國發展進入“快車道”,行業產值增速連續多年超過GDP 增速。2014—2017 年,體育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6.87%,是同期GDP 增長速度的2.4倍[1]。
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增長點,體育產業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見表1)。雖然體育產業日漸受到一些東部區域經濟體的重視和布局,但東北地區作為“天然”的經濟地理區域,還未提出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戰略。在經濟新常態下,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將是東北地區產業振興、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突破點,面對如此契機,如何實現東北地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不僅是值得思考的學術問題,也是體育界回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問題。從知網檢索發現,目前國內對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京津冀[2]、長三角[3]、大灣區[4]以及成渝地區[5]幾個經濟體,對東北地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研究較少。

表1 近年國務院批復的城市群及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降低區域經濟貿易成本,促進區域生產要素流動,擴大區域規模經濟效應,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效率,改善區域社會福利狀況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6]。而區域一體化與區域協同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雙正向互動關系,且區域協同發展對區域一體化的作用要強于區域一體化對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7]。區域體育的協同發展對促進群眾的身心健康,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發展地方經濟,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區域體育資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區域體育內涵式發展、均衡發展與集約型發展的重要思路[8]。
由此,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推動東北地區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是降低區域體育產業生產要素交易成本,提升區域體育經濟發展效率的需要;是增加就業,豐富體育消費市場,改善區域人們生活的需要;是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振興的需要;構建區域經濟內循環,提升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需要。
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工業技術,體育服務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業的支撐,東北地區良好的工農業基礎可以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條件和低價的農產品供應。較高的城鎮化水平蘊藏著對體育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巨大需求。
較早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培育了東北地區廣闊的體育群眾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體育事業成就斐然。哈爾濱冰球隊從1955—1959年一直是全國冠軍;1959 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黑龍江省獲14 個單項冠軍,16 人打破12 項全國紀錄[9]。改革開放40 年間,吉林省運動員在一系列世界大賽中奪取了343個世界冠軍[10]。遼寧省運動員也獲得過28個奧運會冠軍、466個世界冠軍[11]。
一是有著較多的高素質體育人才,尤其是運動員。如在備戰北京2022冬奧會過程中,黑龍江省3302名運動員參加冬季項目,全國注冊占比46%,280 名運動員入選各級各類國家集訓隊[12]。而且東北地區三所興建于建國初期的專業體育院校,每年為社會輸送幾千名體育專業人才。二是有著較高比例的高等學校在校生。相較于其他區域經濟體,東北地區有著較多的高等院校和較多的高校在校生,他們是東北體育產業崛起乃至東北區域振興的重要力量。
面對國家整體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東北地區不斷減緩的經濟形勢,2004 年4 月,國務院正式成立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辦公室,全面啟動振興戰略。為支持東北地區經濟振興,國家實施了諸如改造項目、高新技術發展專項、金融財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13]。而且,國家對東北振興的政策支持保持了相當的連續性。
2008北京奧運會后,國內體育氛圍愈發濃厚,體育事業發展受到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為體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2015 年7 月,北京申辦成為第24 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城市。冬奧會的籌辦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北京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委會成立大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強調,要加快冰雪運動發展和普及,帶動廣大群眾關心、熱愛、參與冰雪運動。此后,國家體育總局、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冰雪運動普及、促進冰雪體育產業發展。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14]。資源配置、計劃決策、產品分配等一系列經濟行政制度影響著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東北地區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國有和集體經濟占比高,不同于民營以及外資經濟主體以追求利潤為經營導向,國有和集體經濟主體部分是為了早期戰略發展和社會穩定團結的考慮而興辦,缺少對經濟效益的足夠重視,這也導致國有和集體經濟的生產要素配置、計劃決策以及產品分配缺乏效率,不能反映真正的社會供需狀況。而且這樣的經濟主體決策代理人可能會為了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而陷入“尋租”風險。
2020年6月,由多家組織機構聯合發布的《后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顯示,中國城市營商環境百強中東北地區僅有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吉林、大慶6個城市上榜[15]。2021 年11 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9次報告》顯示,在兩岸四地291個城市樣本中,城市競爭力前百名中東北地區僅有長春、大連、沈陽、盤錦4個城市上榜[16]。
人口是區域經濟體的生產力基礎,也是區域經濟體消費市場的基礎。20 世紀70 年代制定的“計劃生育”政策最先在當時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東北地區實施推行,幾十年來,這對東北地區的人口、家庭和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形成了新的“生育觀念”,少子化、低生育率成為趨勢。當下東北地區不僅人口總量在各區域經濟體中缺乏優勢,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反映出顯著的老齡化趨勢。而且伴隨著區域經濟增長日漸乏力的形勢,人口外流現象愈發顯著,東北地區人口已陷入負增長。東北三省人口大量外流,既是經濟增長不景氣的結果,也是造成經濟增長不景氣的重要原因[17]。
地理位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天生”條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使得建國初期東北率先開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但這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制度安排”結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相比其他區域經濟體,東北地區距離國家政治、經濟、人口中心較遠,這對生產要素流動、產品和服務市場的開發都是顯著的劣勢。
相對于其他區域經濟體的人口密度,東北地區地廣人稀,“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北地區與“關內”交通聯系受到很大限制,而且區域內各地級市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程度較低。交通不暢通不僅使區域內生產要素的流動和經濟貿易往來受到較多限制,而且由此帶來的時間成本也對體育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

表2 區域經濟體每平方公里國土公路里程和鐵路營業里程
近年來,隨著各區域經濟體一體化發展趨勢的推進,其內部在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方面也都作出了規劃性布局,并開始在體育賽事、公共體育服務、體育設施建設用地等方面作出嘗試性合作,這對區域體育產業市場的培育有著重要意義。相比而言,東北地區雖然有著較好的體育事業發展基礎以及當前國家大力發展冰雪產業的政策支持,但是還未提出區域性的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規劃以及嘗試性的合作項目,這意味著東北區域在將來體育產業競爭中會面臨較大的壓力。
相較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其他東中部省域,東北地區各省域不僅面臨著經濟增長乏力、產業結構不合理、人口老齡化、年輕人口外流、財政赤字率高等嚴峻的經濟社會困境,也面臨著逐步走向一體化的其他區域經濟體的市場競爭挑戰,區域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陷入“惡性循環”的風險。
但東北地區有著發展體育產業的優勢資源和良好基礎,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整合和基礎的拓展,體育產業將成為東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且將助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增強區域經濟體競爭力。面對“邊緣偏僻、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劣勢,通過共同規劃、投資、興建,加強區域內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有效推進構建東北地區經濟“內循環”,減輕在較高成本開拓外部市場路徑下“對外”經濟的依賴。以區域冰雪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為契機,率先成立一個區域性體育產業發展聯盟,打造一個受眾廣、認可度高的區域知名的巡回體育賽事,組建一個由各方體育行政部門及社會資本構成的混合所有制體育資源開發運營企業,共謀、共建、共享、共擔一個體育產業示范園區,在示范成果的基礎上逐步推動東北地區體育產業走向協同發展之路。
面對共同的發展困境,潛在的合作條件,巨大的發展前景,建立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共識是實現東北地區體育產業“躍進”式發展的前提。
作為經濟社會中唯一的合法強制機構,政府具有組織和維持市場和社會運行的職能,在制度創新方面,政府有著巨大的優勢。面對區域共同的發展困境,政府機構在形成協同發展共識后,需要以“服務型、創新型、協同型”理念加快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議事機構,共商制定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法規制度、政策規劃,整合區域體育產業發展資源,為區域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公共管理者,尤其是地方政府領導的行政理念是影響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針對架構現代政府機構的科層官僚制度和我國“條塊分割”的行政體制特點,在行政體制改革中,尤其應考慮到官員的晉升考核對區域體育協同發展進程的影響,通過對晉升考核機制的改良,激發以地方政府領導為主的公共管理者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東北地區國有經濟占各種所有制經濟總體的比重較高,而且多為傳統能源資源、工業制造產業,面對國內外需求狀況的不斷變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這些產業在競爭中缺乏顯著優勢,但由于體量大、牽涉面廣而又占據著較多的社會資源。推進國企改革,對不涉及國家經濟戰略安全的、不屬于現代企業經營范圍內的、長期虧損需要補貼的產業企業予以剝離、破產、重組。健全現代市場經濟制度體系,讓市場決定生產要素的配置,鼓勵國企改革騰置出的土地、金融、稅收、人才等優勢資源向以體育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流動。

表3 近年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文件及舉措
高校學生既是體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體育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消費群體,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體,區域發展的未來。東北地區的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要充分利用較多的高校人才優勢,拿出全面、務實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保障高校人才參與體育創新創業,努力將本地的年輕人留下來,爭取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將外地的年輕人吸引過來,扭轉東北地區人口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的傾向。
體育市場的培育離不開廣泛的體育人口基礎,東北地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需要加強不同地域、不同城鄉、不同體育社會組織之間的活動交流。加強對全民健身事業的支持,在持續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基礎上,以豐富多樣的群眾性體育賽事為支撐,吸引更多人群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重點培育體育消費群體,加強對青少年體育項目的培訓推廣和體育活動的組織交流,加強對老年體育項目的引入開發和組織交流。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的流動速率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政府間的協同需要政策信息的溝通交流,產業間的協同需要價格信息的及時傳遞,社會間的協同需要文化信息的有效傳播。東北地區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需要借助國內互聯網發展日趨成熟的條件,搭建體育產業信息平臺,如政府間體育產業協同發展聯席會議、區域體育產業發展年會、區域體育社會組織運營年會、區域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會議、區域體育產業博覽會及投融資交流會、區域體育產業發展智庫論壇等,促進區域政府、市場、社會信息交流,為“體育+”“+體育”等新產業形態創造發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