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瑩,劉志勇,張娟榮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2019年3月,教育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在“雙高計劃”中大力推進專業群建設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關鍵所在,是推動高職教育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面向高端產業、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雙高計劃”實施以來各相關院校紛紛啟動了專業群的建設工作,制定了各類專業群建設方案,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工作目前多停留在計劃階段,有關專業群課程體系的建構思考不足[1]。現有的課程體系多以單一專業方向為核心,面向專業群的課程體系研究很少,課程改革與專業群課程體系的對接極為生硬,群內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相關課程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出現“課崗”“課證”脫節,難以有效支撐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建設。鑒于此,構建高水平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培養能夠勝任“中國制造2025”及“智能制造”工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成為當代中國職教人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本文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為例,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按照“素質、技能、潛力全面發展”的思路,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途徑,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開展研究與探索。
課程體系是專業群內涵建設的核心與關鍵。因此,分析專業群人才培養特性,明確對應的崗位集群,明晰專業群內各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通過差異性設計構建定位準確、目標明確、特色鮮明、錯位發展、優勢突出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培養能夠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圖1)[2]。具體來說,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如何落實在人才培養上,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

圖1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與崗位群Fig.1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and post group
按照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培養具備卓越的跨專業能力、應變和整合能力、學習和遷移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依據圍繞產業、對接行業、服務企業的根本要求,對接職業能力提升和崗位適應能力的培養,通過項目驅動和典型案例分析,開發和構建能夠充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既有利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又符合現代企業需求的新型模塊化課程體系(圖2)。

圖2 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基本流程Fig.2 Basic process of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整合行業專家、企業能工巧匠、技術能手和學校的專業帶頭人、優秀教師,組建專業群課程開發團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典型案例設置專業課程,將行企“六新”(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設備、新工藝、新成果)要求融入課程體系,進而推進專業群課程整體設計,實現基礎平臺共享、核心課程分立、拓展課程全面,構建課程體系以期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以“1+X”技能證書制度試點為契機,篩選優秀行業企業和培訓評價組織,聯合開發職業特色鮮明、適應不同階段、對接不同類型證書且設置“必選+可選”與“中級、高級”的配置,開發書證融通、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滿足企業對個性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現實需求[3]。
構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的課程體系,應重點考慮學生職業能力、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的整體提升。根據企業崗位工作要求、統籌課程設置、專業標準和技能考證,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到平時的教學設計、實訓實習、技能大賽和企業實踐等各個環節[4]。圍繞核心崗位的工作領域構建專業群核心課程,按照核心崗位涉及的工作內容確定課程內容,結合人才培養過程與學生職業發展階段需求,根據學生認知能力提升規律,著力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設計能力、編程能力、設備維護能力與經營管理能力,構建“基礎共享,核心分立,全面拓展”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圖3)[5]。

圖3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Fig.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group
基礎共享課程包括職業素質模塊和專業基礎模塊兩部分,相關教學任務的實施安排在第1學期和第2學期。職業素質模塊注重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專業基礎模塊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做到必學、應知、應會,旨在夯實基礎、做好鋪墊,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搭建良好的平臺。
這部分內容主要安排在第3、4、5學期。通過對專業群內不同專業所涉及的核心課程的分立分設,實現對學生職業理論和職業技能的個性化培養,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藏的職業能力,有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僵化死板的傳統培養模式[6]。
全面拓展課程包含專業拓展和素質拓展課程,拓展課程既能提升學生崗位職業能力,又能培養學生職業遷移和跨界能力,在第3、4、5學期進行拓展訓練。專業(群)互選與共享的拓展課程模塊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具備核心崗位技能基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愿望選擇專業方向,按個性需求選修拓展課程,提升專業職業能力[7]。
隨著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時代的到來,我國工業化進程已經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與此同時,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及高水平一體化師資隊伍的建設也已勢在必行。
培養一支理實一體、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確保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基礎和關鍵[8]。根據人才培養工作的要求,在整合現有師資資源的基礎上,一方面大力引進行業專家、能工巧匠、企業技術能手等社會高層次人才;另一方面有計劃地在一些優秀的企事業單位建立教師實踐技能培訓基地,定期選派優秀的中青年教師跟崗培訓,及時掌握行業前沿動態和最新工藝技術,提高教師實踐能力。通過外引內培等一系列措施,傾力打造一支以骨干教師和教學名師為主的專兼結合、理實一體、能講會做的一體化教學團隊,破解當前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現實難題,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是專業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平臺。基地建設可充分利用政府機構、社會組織、行業企業等社會資源,通過“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等方式靈活建設既能滿足學校教學與實訓、又能滿足企業培訓與生產的新型機電一體化實訓基地。促進學校與企業、專業與行業、課程與崗位的無縫對接,打通學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綠色通道[9]。
開發課程模塊資源,必須聚焦于推動“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兼顧國際通用人才培養標準和我國職業教育的具體實際,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學校、行業、企業和專業等各方面的資源優勢,統籌規劃、有機融合,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并能充分體現“六新”特色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及資源平臺。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積極推進專業群“活頁式、立體化”等新形態教材建設,充分利用“翻轉課堂”“互聯網+”等新型教學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和人才培養質量最優化[10]。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緊貼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遵循“基礎共享、核心分立、全面拓展”的基本原則,既要注重實用性、技術性,又要關注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需求,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職業教育思想,為學生的順利上崗及后續發展夯實基礎,為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優化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