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嘉,尤暉
(1.合肥工業大學 微電子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廣西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Na2EDTA作為螯合能力最強的浸提劑之一,在土壤修復、凈化水質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研究[1-2]。但其螯合物難以降解、易造成二次污染,難以單獨使用。
低分子量有機酸,如檸檬酸、馬來酸[3]和Na2EDTA混合浸提,能減少Na2EDTA用量[4],但浸出液中離子螯合物濃度較低,檢測難度大;將STPP、FeCl3和檸檬酸混合[5-6],利用H+解吸土壤表面金屬[7],在減少用量的基礎上能增強浸提能力。但酸性環境并非螯合反應進行的最優條件,Na2EDTA在堿性環境下的溶解度大于酸性條件[8],且Cu、Cd等金屬的EDTA螯合物穩定性在堿性條件下更好[9],因此研究在堿性條件下Na2EDTA和檸檬酸鈉混合浸提劑的浸提效果就具有重要意義。
供試土壤,選自黑龍江省綏化市嫩江平原黑土(A)和河北省保定雄縣耕種草甸型潮土(B)(土壤經過自然風干,剔除雜草等物質后陳化粗曬,用高鋁瓷球磨機研磨4~6 h,經0.25 mm過篩,烘箱 106 ℃ 恒溫12 h烘干,混合均勻后備用),其理化性質見表1;二水合檸檬酸三鈉、氫氧化鈉、Na2EDTA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為去離子水。
PHS-25型pH計;AA8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

表1 供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Table 1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experimented soils
每次實驗取2 g土樣放入燒杯中,混合浸提試劑Na2EDTA和檸檬酸鈉比為1∶1,添加浸提劑后均勻攪拌,5 h后取樣進行ICP-MS檢測,每次實驗重復3次取均值作為結果。
浸提率的計算式為:
(1)
式中E——金屬浸提率,%;
c——原子吸收檢測出的金屬濃度,mol/L;
V——添加混合浸提劑的體積,L;
M——金屬的摩爾質量,g/mol;
m——2 g土壤中金屬的質量,g。
實驗中土壤pH采用pH計進行檢測;土壤中Cd和Cu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土壤中金屬元素形態采用BCR逐級浸提法測定。
以土壤Cd和Cu浸提率為指標,按照1.2節的方法進行實驗,采用ICP-MS法檢測浸提液中的Cd和Cu含量,在0.4 mol/L,固液比1∶7,pH=9的情況下,考察Na2EDTA和檸檬酸鈉單獨浸提和1∶1混合時對金屬浸提率的影響,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檸檬酸鈉浸提率最低,混合浸提率最高,檸檬酸鈉本身含有單齒配體,和金屬逐級絡合[3],其浸提效果不如Na2EDTA;因為兩種土壤本身為弱酸性,金屬賦存形態中的酸可溶態含量較少,無需大量H+將金屬從吸附位點上解吸,因此Na2EDTA對Cd和Cu兩種金屬的浸提效率和酸性條件[4]下相比并沒有降低,最大值為77.82%和 41.41%;1∶1混合浸提劑對Cd和Cu的浸提率最大值能達到94.45%和48.98%,相比Na2EDTA單獨使用,提高了21.37%和18.28%。




圖1 兩種土壤單獨浸提和混合浸提對 Cd和Cu的浸提率Fig.1 The influence of Na2EDTA and sodium citrate and the mixed extractant on the leaching rate of metals in two soilsa.A土壤中Cd浸提率;b.A土壤中Cu浸提率 c.B土壤中Cd浸提率;d.B土壤中Cu浸提率
2.1.1 浸提劑濃度對浸提率的影響 考察浸提劑濃度對浸提劑的影響,在Na2EDTA和檸檬酸鈉混合比為1∶1,用NaOH調節pH=9,固液比為1∶7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結果見圖2。

圖2 不同混合浸提劑濃度對AB兩種 土壤中Cd和Cu的浸提率的影響Fig.2 The influence of extractant’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n the leaching rate of metals in two soils
由圖2可知,在土壤中Cd和Cu浸提率隨著混合浸提劑濃度增大而增加,到達一定值后浸提率增幅放緩并逐漸達到平穩值。在A土壤中,混合濃度為0.2~0.3 mol/L時Cd浸提增長率由10.8%降至3.91%,Cu浸提增長率由18.0%降至1.6%,開始趨于平穩;0.3~0.4 mol/L時Cd和Cu浸提增長率趨于0,浸提率達到最大值分別為76.79%和 61.20%。在0.2~0.4 mol/L的濃度區間內兩種土壤浸提率增長趨勢相仿,因此取0.2~0.4 mol/L為最佳的浸提濃度區間。由曲線的增長趨勢可以判斷,濃度繼續增加浸提率不會增長,主要因為土壤中金屬有效態含量有限,過高濃度增加成本且對土壤環境易造成二次污染。綜合考慮成本和浸提效果,選擇0.4 mol/L為混合浸提劑的最佳濃度。
2.1.2 pH對浸提率的影響 以pH為單因素變量,考察1∶1混合浸提劑在濃度為0.4 mol/L,固液比1∶7的情況下,不同pH對兩種金屬浸提率的影響,實驗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兩種金屬的浸提率在土壤中都呈現出堿性環境高于酸性環境的特點;這是因為反應后金屬離子從土壤的吸附位點被“剝離”,以EDTA金屬螯合物離子的形式存在,而大部分重EDTA金屬螯合物的穩定系數 K′h在堿性條件下較高,因此堿性條件下螯合物離子更穩定、濃度更大[6],因而檢測出的浸提率相比酸性更高。隨著pH增大,Cd浸提率在AB兩種土壤中都先增大后降低,pH=8時達到最大值,分別為74.80%和90.45%,也符合在pH=8時Cd-EDTA螯合物穩定系數較大的相關文獻[8-9]。但Cu浸提率在B土壤中先上升后下降和A土壤情況不一致,這可能和離子在不同土壤中的賦存形態有關,在pH=8~10之間的浸提率比其他情況下較大,也符合Cu-EDTA螯合物在pH=9時穩定系數較大[8]的特征。綜合兩種離子的浸提率變化情況,取8~10為混合浸提劑pH的最佳區間。


圖3 不同pH的混合浸提劑對AB兩種 土壤中Cd和Cu的浸提率的影響Fig.3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 of extractant on the leaching rate of metals in two soils
2.1.3 固液比對浸提率的影響 探究固液比對浸提率的影響,在Na2EDTA和檸檬酸鈉混合比為 1∶1,濃度為0.4 mol/L,用NaOH調節pH=9的情況下進行,實驗結果見圖4。

圖4 固液比對AB兩種土壤中Cd和Cu的 浸提率的影響Fig.4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rate on the leaching rate of metals in two soils
由圖4可知,Cd和Cu隨著固液比減小浸提率增大,在1∶6~1∶10的區間內達到峰值,在A土壤中分別為75.15%,48.14%,在B土壤中分別為 90.53%,41.85%。固液比降低,每單位土壤能接觸到更多浸提劑,有利于絡合反應進行,但由于金屬在土壤殘渣態中呈現出礦物晶格的穩定狀態難以被置換,因此在固液比達到一定值后浸提率不再上升。考慮到隨著固液比降低浸提劑使用量增加,EDTA金屬螯合物在溶液中的含量降低對后續檢測不利,為便于數據處理,采用1∶7的固液比作為最佳實驗條件。
因為Cu在不同土壤不同pH下表現出了浸提率的差異,同時為綜合考察浸提劑濃度(X1)、固液比(X2)和pH(X3)對金屬Cu浸提率的影響,采用Design Expert 12軟件對數據進行響應曲面法分析,結合Box-Behnken實驗設計方法對每個單因素進行3個水平值的編碼(即-1,0,1),見表2。

表2 響應曲面分析因素與水平Table 2 Analyze factors and levels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在AB兩種土壤條件下分別設計17個實驗組,對各組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分析,得到金屬Cu浸提率(YA和YB)關于濃度、固液比和pH之間的回歸模型如下:
YA=56.01+0.40X1+0.05X2+3.28X3-
0.55X1X2-0.96X1X3+1.44X2X3-
(2)
YB=43.85+0.64X1+0.48X2-0.12X3+
0.33X1X2-0.7X1X3+0.18X2X3-
(3)


A土壤中Cu浸提率真實值/% B土壤Cu浸提率真實值/%圖5 模型(2)和(3)的預測值與真實值的比較Fig.5 Comparison between predicted value and real value in the model (2) and model (3)
在A土壤中Cu浸提率隨pH增大而增大,取pH為最大值時(X3=1)觀察X1和X2對Cu浸提率的影響。由圖6中a可知當X1=-0.2,X2=0.62即濃度為0.38 mol/L,固液比為1∶7.2時,模型(2)預測的Cu的浸提率達到極大值60.18%。在B土壤中濃度增加浸提率增大,因此取濃度為最大值(X1=1)時觀察X2和X3對Cu浸提率的影響。由圖6中b可知當X2=0.4,X3=-0.12,固液比為 1∶6.6,pH=8.88時,模型(3)預測的Cu浸提率達到極大值45.70%。因此可以得到Cu在A土壤中,以混合浸提劑比1∶1,濃度為0.4 mol/L,固液比 1∶7,pH=10時為最佳浸提條件;Cu在B土壤以混合浸提劑比1∶1,濃度為0.4 mol/L,固液比1∶7,pH=9時為最佳浸提條件。


圖6 Cu浸提率等高線Fig.6 Extraction rate contour
在最優實驗條件下,混合浸提劑按照1∶1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將濕潤的土壤放入烘箱中108 ℃烘烤,2 h后取出在陰涼處陰干,將土壤研磨后放入密封袋保存。采用BCR連續浸提法對兩種土壤樣本中的Cd和Cu浸提前后的元素形態分析,結果見圖7。
由圖7可知,兩種土壤浸提前后可交換態和可還原態的金屬形態占比降低明顯,可氧化態的形態占比增加,殘渣態有一定降低。可交換態和可還原態的金屬主要以碳酸鹽結合態形式存在,常見的酸性浸提劑對此有較好的置換效果[10]。但實驗表明,堿性條件下Na2EDTA仍有較強的浸提能力,這是因為可還原態中的部分金屬被粘土及腐殖質吸附,極易與Na2EDTA的配體形成螯合,浸提劑中有機質的加入可以使部分碳酸鹽態向有機質態轉化[9],變成穩定性高的EDTA金屬螯合物進入溶液中提高浸出率。可氧化態以有機質結合態和鐵錳氧化物的沉淀吸附為主[10],浸提后有機結合態增加,在A土壤中Cd和Cu的可氧化態占總量的46.76%和36.71%,B土壤中分別占總量的58.89%和28.45%,主要是因為其他態向有機物態的轉化[11]。土壤殘渣態主要以硅酸鹽和次生礦物晶格的形式存在[12],結構穩定一般不會發生變化,這里少量的變化可能考慮到有部分雜質在螯合作用下轉化為離子。堿性混合浸提劑的加入,有助于降低可交換態,可還原態金屬的含量,將他們轉化成螯合物離子溶于溶液中。




圖7 浸提前后元素形態變化Fig.7 The changes of metal morphology before and after extraction
(1)混合浸提率比單一浸提劑的浸提率高,隨著混合浸提劑濃度增大,Cd和Cu的浸提率增加且逐步趨于穩定,在兩種土壤中表現出相似的增長趨勢,可以證明混合浸提劑檸檬酸鈉和Na2EDTA在呈弱酸性的兩種土壤條件下都能達到較好的浸提效果。取混合比例為1∶1,濃度為0.4 mol/L作為最佳條件。
(2)固液比大于1∶6即可達到較高浸提率,綜合后續檢測和環境保護的考慮,選擇1∶7為最佳固液比。
(3)混合浸提劑在堿性條件下能達到較好的浸提效果。在pH=8時兩種土壤中Cd浸提率達到最大值74.80%和90.45%,實驗表明Cu浸提率在 pH 8 和10分別達到最大值,整體趨勢上符合EDTA金屬螯合物穩定系數。混合浸提劑針對不同土壤中Cd的最佳浸提pH=8,Cu的最佳浸提pH=8~10。
(4)通過響應曲面分析法發現,混合浸提劑濃度、固液比、pH對浸提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綜合實驗和模型分析得到堿性混合浸提劑的最佳浸提條件為:Na2EDTA和檸檬酸鈉1∶1混合,濃度為 0.4 mol/L,固液比為1∶7,pH=9。
(5)土壤中金屬的賦存形態對浸提條件有著復雜的影響。針對酸可溶態和可還原態含量較少的弱酸性土壤,此混合浸提劑將其轉化成有機結合態,提高了溶液中螯合物金屬離子的含量,因此有較好的浸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