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彬,張文存,張玉榮,王蘭
(陜西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陜西省工業水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硅鋁復合絮凝劑作為新型的無機高分子絮凝劑,同時具備聚合鋁和聚硅酸的絮凝特性,如pH適用范圍廣、吸附架橋能力強、絮體大而密實等,在水處理行業已有廣泛應用[1]。由于絮凝劑中的硅組分在水溶液中大多以Si(OH)4形式存在,易與硅羥基或羥基鋁的絡合物發生縮聚,形成網狀凝膠[1-2],影響絮凝劑的穩定性。
本研究利用硅烷偶聯劑獨特的有機基團,即Si原子通過 —O— 鍵,能與Fe及Al發生共聚[3],利用共價鍵將無機和有機組分相結合,制得了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充分發揮了無機和有機絮凝劑的協同增效作用,增強了硅鋁復合絮凝劑的絮凝性能和穩定性能。
氯化鋁、鹽酸、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98%),工業品。
BT-100恒流蠕動泵;JJ-1電動攪拌器;ZNHW-II控溫電熱套;DHG9030A恒溫鼓風干燥箱;FA2104電子分析天平;PHS-3C酸度計;VERTEX70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ZEN3700Zeta電位儀;SU3500掃描電子顯微鏡。
采用微量滴堿法。用氯化鋁、去離子水和濃鹽酸配制總鋁濃度AlT為0.2 mol/L的氯化鋁溶液。向三口燒瓶中加入Si/Al摩爾比0.6的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氯化鋁溶液,使用電動攪拌器快速攪拌,直至兩者混合均勻。在室溫下,使用智能蠕動泵緩慢滴加堿化度B為2.0的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完畢,使溶液熟化,即得到總鋁濃度 0.2 mol/L 的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
鋁系絮凝劑在水中的鋁形態分為單體鋁形態Ala、中等聚合形態Alb和其它不可測定形態Alc,通常認為起混凝沉降作用的是羥基鋁形態的Alb,其含量越多,代表絮凝性能越好[4]。而影響硅鋁復合絮凝劑中Alb含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則是Si/Al摩爾比和堿化度B值,是影響絮凝劑性能的重要參數。
Si/Al摩爾比表示硅鋁復合絮凝劑中硅和鋁的比例,隨著硅含量的增加,可顯著提高絮凝劑吸附架橋能力,使絮體變大,處理效果變好。但由于聚硅酸易產生凝膠,硅含量過高時會使硅鋁復合絮凝劑穩定性下降。堿化度B值可表征鋁的水解程度,在硅烷偶聯劑存在的條件下,堿化度的增大,則顯著提高了鋁的水解聚合度,使絮凝劑的結構單元增大,鋁形態也逐漸由低聚態向中高聚態發展[5]。通常認為堿化度越高,硅鋁復合絮凝劑的絮凝性能越好。
硅鋁復合絮凝劑的穩定性是影響其能否成功應用的重要因素。研究顯示,傳統硅鋁復合絮凝劑大多采用硅酸鈉作為硅源,其Si/Al摩爾比最高值為0.1,控制總鋁AlT濃度在較低水平(<0.2 mol/L),可制備出性能穩定的絮凝劑溶液。本實驗控制總鋁濃度AlT為0.2 mol/L、Si/Al摩爾比為0.2~0.6、B值為1.0~2.5,將絮凝劑的穩定性作為衡量指標,進行制備實驗研究。
2.2.1 Si/Al摩爾比對合成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影響 Si/Al摩爾比對制備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影響見表1。
由表1可知,在B值為1.0時,Si/Al摩爾比大于0.4,易產生凝膠狀沉淀;B值為1.5和2.5時,Si/Al摩爾比大于0.5,易產生凝膠狀沉淀;B值為2.0時,Si/Al摩爾比在0.2~0.6均可保持穩定狀態。

表1 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制備結果Table 1 Results of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通常認為當Si/Al摩爾比增大時,即硅含量較高,吸附架橋能力越強,處理效果越好。但由于硅源本身具有易凝膠的特性,硅含量過高時,會使制備過程中易產生凝膠,使絮凝劑變得極不穩定。因此,為保證絮凝劑具有較好的吸附架橋能力和處理效果,在保證絮凝劑穩定性的條件下,優選B值2.0,Si/Al摩爾比0.6的制備條件進行后續實驗。
2.2.2 Si/Al摩爾比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pH值的影響 Si/Al摩爾比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溶液pH值的影響見圖1。

圖1 Si/Al摩爾比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 絮凝劑pH值的影響Fig.1 Effect of Si/Al mole ratio on pH values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由圖1可知,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pH值隨Si/Al摩爾比的增大而增大,Si/Al摩爾比越大,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pH值越高。
分析認為,對于硅鋁復合高分子絮凝劑而言,絮凝劑的酸性越強,越不易凝膠。Si/Al摩爾比越低,制得的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穩定性越好。本研究制得的絮凝劑pH值在4.0~5.5之間均為酸性,因此,制備的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均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2.2.3 Si/Al摩爾比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Zeta電位的影響 電位是衡量膠體粒子穩定性的重要參數,是對顆粒之間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的強度的度量。分子或分散粒子越小,Zeta電位的絕對值越高,體系越穩定,即溶解或分散可以抵抗聚集[6]。相反的,Zeta電位越低則越易凝結或凝聚,即吸引力超過了排斥力,分散易被破壞而發生凝結或凝聚。Zeta電位與體系穩定性之間的大致關系見表2。

表2 Zeta電位與膠體穩定性的關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Zeta potential and colloid stability
絮凝劑的荷電特性將直接影響到它的電中和性能,通常情況下,絮凝劑的Zeta電位越高,帶有的表面電荷越多,則絮凝過程的電中和能力越強,絮凝效果好[7-8]。為了解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荷電特性,分別測定了不同條件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Zeta電位。Si/Al摩爾比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Zeta電位的影響見圖2。

圖2 Si/Al摩爾比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 絮凝劑Zeta電位的影響Fig.2 Effect of Si/Al mole ratio on Zeta potential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由圖2可知,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Zeta電位在38~50 mV,即具有較好的穩定性,且Zeta電位隨著Si/Al摩爾比的增大而降低。當Si/Al摩爾比大于0.3時,Zeta電位的降低趨勢開始變得緩慢。這是因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引入降低了絮凝劑中不同鋁形態的電荷密度,絮凝劑中硅含量越高,吸附架橋能力越強。但由于聚硅酸易凝膠,過高的硅含量也會使絮凝劑體系的電位降低而變得不穩定。
綜上所述,制備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適宜Si/Al摩爾比為0.6,堿化度B值為2.0。
2.3.1 B值對合成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影響 B值對制備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影響見表3。

表3 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制備結果Table 3 Results of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B值的增大表示有更多的堿促進Al3+的水解,提高了水解聚合度,使鋁的聚合結構單元增大,使Al的形態由低聚態向中聚態發展,即Ala逐漸向Alb轉化[4-5]。達到一定堿化度或理論水解度時,產生的Alb最多,同時Alc以某種形式分解,當生成的Alb與Alc達到分解平衡,則制備的絮凝劑溶液表現為穩定的外觀狀態。隨著B值逐漸增大到超過Alb的理論水解度時,將導致Alb含量降低,這時Alc的生成速率大于分解速率,Alc含量升高,逐漸生成 Al(OH)3,則產生凝膠狀沉淀,從而使絮凝劑溶液變得不穩定。
分析認為,硅烷偶聯劑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分子結構中含有三個乙氧基和一個氨丙基,乙氧基的存在使其水解能力增強,而氨丙基能夠阻礙硅鋁與羥基作用形成大分子量的網狀凝膠結構,使其更趨向于形成線性聚合物,大多為中聚體形態。氨丙基可結合一個質子帶正電,水合鋁離子或羥基鋁離子也具有正電,兩者的電荷斥力可阻止體系中的鋁由中聚態向高聚態轉化[6]。正是由于空間位阻效應和靜電排斥的共同作用,使得中聚體成為合成產物的優勢形態。此外,氨丙基易吸引質子,可加速鋁鹽水解脫質子的過程,促進羥基橋聯的聚合反應,合成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因此,在適當的Si/Al摩爾比0.6和堿化度B值2.0條件下,制備出的絮凝劑溶液表現為清亮均勻的外觀和穩定的狀態。
2.3.2 B值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pH值的影響 B值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溶液pH值的影響見圖3。

圖3 B值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pH值的影響Fig.3 Effect of B values on pH values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s
由圖3可知,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pH值隨著B值的增大而升高。堿化度B值變大代表聚合反應中加入了更多的堿,可促進Al3+的水解聚合,并達到較高的聚合度。B值越大,絮凝劑聚合的程度越高,同時體系中H+減少,也導致溶液pH值升高。
2.3.3 B值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Zeta電位的影響 B值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Zeta電位的影響見圖4。

圖4 B值對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Zeta電位的影響Fig.4 Effect of B value on Zeta potential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
由圖4可知,隨著B值的增大,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Zeta電位逐漸降低。B值的升高引起絮凝劑中主要形態的粒徑變大,然而隨著B值升高,絮凝劑的荷電逐漸變少,因而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Zeta電位逐漸降低。
由上可知,B值以2.0為好。
2.4.1 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紅外光譜表征 選取B值為2.0、Si/Al摩爾比為0.6的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在真空干燥箱內低溫(<60 ℃)烘干,研磨后,采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測定樣品的紅外光譜,測量譜區為 25 000~20 cm-1,分辨率為 0.4 cm-1,結果見圖6。同時選取文獻中聚硅酸和聚合鋁的紅外光譜(圖5)進行對比[9],研究本絮凝劑的鍵位特征及官能團組成。

圖5 聚硅酸和聚合鋁的紅外光譜Fig.5 Infrared spectra of polysilicate and polyaluminum

圖6 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紅外光譜Fig.6 Infrared spectra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s
由圖6可知,1 629.2 cm-1是Al—OH或者 Si—OH 鍵的作用結果,1 495.83 cm-1是C—H鍵的彎曲振動,1 224.79 cm-1是Si—CH2上的C—H彎曲振動,1 122.18 cm-1是Si—C鍵伸縮振動,928.29 cm-1是Si—O—Al和C—N伸縮振動作用的結果,667.81 cm-1代表有碳氫長鏈。
結合聚硅酸和聚合鋁的紅外光譜,并對比圖6可知,制得的絮凝劑既有代表有機的特征峰Si—C鍵,又有代表無機組分的特征峰Si—O—Al和 Al—O—Si,說明制得的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中有機和無機組分是以共價鍵結合在一起的。
2.4.2 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形貌 為研究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形貌結構,將氯化鋁、氫氧化鈉和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進行復配,制成無機-有機復配型絮凝劑,同時選取B值為2.0、Si/Al摩爾比為0.6的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將兩種絮凝劑的場發射掃描電鏡進行表征并對比,檢測結果見圖7和圖8。
由圖7和圖8可知,無機-有機復配型絮凝劑的表面相對平整,空隙少,呈塊狀,有少許凸起。有文獻表明,PAC呈層狀疊加結構,層與層之間連接緊密。而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整體呈現出明顯的空間網狀結構,表面的不規則突起使其具備較大的比表面積,提高了絮凝劑的吸附架橋能力。

圖7 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SEM圖片Fig.7 SEM images of inorganic-organosilicon-aluminum composite flocculants

圖8 無機-有機復配型絮凝劑的SEM圖片Fig.8 SEM images of inorganic-organic compound flocculant
由圖可知,有機絮凝劑中硅源的加入,能夠顯著提高絮凝劑的聚合度,使聚合程度較鋁系絮凝劑更高。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呈現空間網狀的密實結構,這與硅烷偶聯劑結構有關,推測該絮凝劑的混凝機理主要是吸附架橋作用。空間網狀結構比層狀疊加或其它分支結構,具有更好的吸附架橋能力。因此,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絮凝特性更加優越。
(1)采用硅烷偶聯劑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為硅源,氯化鋁為鋁源,合成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最佳條件為:總鋁濃度AlT為0.2 mol/L,Si/Al 摩爾比為0.6,B值為2.0時,制備的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pH值在4.0~5.5、Zeta電位在38~50 mV,該絮凝劑可保持穩定狀態。
(2)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的pH值與B值、Si/Al摩爾比均存在正相關性;Zeta電位與 B值、Si/Al摩爾比均存在負相關性。
(3)新型無機-有機硅鋁復合絮凝劑既有代表有機的特征峰Si—C鍵,又有代表無機組分的特征峰Si—O—Al和Al—O—Si,說明絮凝劑中的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是以共價鍵結合在一起的。硅烷偶聯劑的引入,使該絮凝劑呈現空間網狀的密實結構,比表面積增加,提高了絮凝劑的聚合度,吸附架橋性能更加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