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重任 馬 麗
(中國人民銀行白山市中心支行,吉林白山 134300)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收收益”,農民增收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根本。農民增收離不開金融的有效支持,構建有效的金融支持體系,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據白山市統計局數據調查顯示,截至2021年末,白山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3萬元,同比增長9.8%,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3.3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是農民增收最直接的效果體現。2021年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從2015年的2.17:1縮小至2021年的1.98:1,農民增收效果顯著。

圖1 2015-2021年白山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是當前白山地區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伴隨脫貧工作的收官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白山地區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占比有所增長,同時農村居民醫療、養老保障進一步健全。除依靠種地、養殖、手工等獲得的生產經營性收入外,原國家級貧困縣靖宇縣的貧困戶每年還可獲得政府補貼近6000元。
生產經營性收入的提高拉動農民收入增長。一些農民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殖業,收入增長明顯。如:渾江區三道溝鎮農民依靠種植五味子,在市場行情較為樂觀的時候,五味子“水貨”單價達到10多元/斤,部分種植大戶年收入能夠達到十幾萬;即便在市場行情不為樂觀的時候,種植五味子的收益也會略高于傳統農作物種植[1]。
據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19-2021年,白山市涉農貸款余額分別新增39億元、4億元、16億元。其中,2019年末,涉農貸款增速為15.93%,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1個百分點;2020年末,涉農貸款增速為1.34%,低于各項貸款增速6.47個百分點;2021年末,涉農貸款增速為5.31%,低于各項貸款增速2.69個百分點。三年來,涉農貸款規模均占全市貸款總量的50%以上。
調查了解到,截至2021年6月末,全市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839個、綜合功能服務點321個,加載電商功能的服務點181個,升級改造“助農取款+云閃付”服務點122個,實現有需求的行政村全覆蓋。發揮助農取款點便民功能,撫松縣萬良鎮162戶人參經營戶獲批并發放貸款2604萬元。利用金融科技賦能農村金融服務。其中,建行白山分行“裕農通”APP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共享平臺在縣域以下農村市場的布局應用,截至2021年末,487個服務點累計發生交易1.14萬筆、金額1785萬元;農行白山分行開展“金穗惠農通”項目,截至2021年末,發放惠農卡35萬張,覆蓋全市農戶90%以上。
一是做好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白山市六個縣(市、區)中,靖宇縣、臨江市、江源區和渾江區已改制成立農村商業銀行,撫松農聯社和長白農聯社的改制工作正逐步推進。二是推動村鎮銀行建設。白山市六個縣(市、區)已全部成立了村鎮銀行,實現了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三是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長春農商銀行成功落戶白山,成為全市首家域外農商行金融分支機構;吉林東北亞創新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遷址落戶白山,成為全市首家金融資產交易場所。
渾江恒泰村鎮銀行積極服務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累計發放“循環”貸款100萬元。撫松聯社針對信用村、信用戶,創新推出“惠農貸”特色金融產品,實現小額貸“隨用隨貸,循環支取”,同時給予利率優惠政策。截至2021年末,累計發放“惠農貸”貸款457戶、金額4536萬元。渾江農商銀行緊緊圍繞本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持續加大對三農信貸支持力度。其中,“吉農擔-陽光貸”累計發放5筆、發放金額500萬元;農信貸累計發放205筆、發放金額1260萬元;畜禽活體抵押貸款累計發放11筆、發放金額84萬元。
持續推進長白山人參產業園現金服務區以及30個農村現金服務點建設,依托農村地區現有助農取款點建立了15家鄉村現金服務工作站,切實發揮券別調劑、不宜流通人民幣兌換等便民服務功能,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農業銀行實行網格化管理,力爭“一次下鄉解決多件難題”。如:調整鄉鎮營業網點、農村現金服務點的覆蓋范圍,均衡對接行政村、自然屯的服務對象數量。開展專題業務培訓40次,布放點鈔機14臺、轉賬電話15臺、假幣鑒別儀3臺。調運現金55次,其中調劑小面額現金563筆,金額13萬元;累計兌換殘損人民幣213筆、金額12.5萬元。
目前,白山市銀行業機構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產品,累計發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余額6.11億元,同比增長10.58%。截至2021年末,轄內共有2813家農業合作社。其中,從事種植業的1503個,從事畜牧業的672個,從事漁業54個,從事林業110個,從事服務業39個,其它212個,
以發展綠色金融為切入點,推動涉農金融機構拓寬業務范圍,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切實增加自身利潤,積極為農民增收提供新渠道[2]。提高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實現審慎經營,防范金融風險。涉農金融機構應不斷擴充其金融服務功能,加大信貸資金供給,增強金融產品創新力度[3]。
持續推廣整村授信,積極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等評價機制的建立推廣和應用。用好信用貸款,彌補農村地區企業和農戶因抵押物不足而造成的融資難困境。利用好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對信用意識淡薄的農民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金融宣傳教育,提高農村居民信用意識[4]。
鼓勵商業銀行推進數字化轉型,同時強化金融科技監管。伴隨互聯網、智能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率越來越高,金融機構提供農村金融服務時,應充分利用手機、電腦來滿足不同類型農村居民的多樣化需求。同時,農村金融服務數字化還能夠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以實現自身可持續廣泛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