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國,黃偉新
(1.北部灣大學,廣西 欽州 535011;2.北部灣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廣西 欽州 535011;3.廣西科技大學,廣西 柳州 545000)
在日趨激烈的全球貿易競爭環境下,中國經濟全面步入新常態的新階段,傳統意義上以貿易自由化、資本國際化和生產全球化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目前已高度發展且福利效應釋放殆盡,隨著科技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世界各國對國際分工地位的競爭也逐漸由經濟領域向科技領域轉移。由于高技術產業具有能耗少、附加值高和驅動力強等優勢,因此已成為各國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技術進步與創新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技術進步與創新往往是來源于微觀企業主體層面的技術創新研發活動,而融資約束卻是束縛微觀企業主體進行研發創新活動的主要瓶頸之一,同時在全球化逐步深入背景下,研發創新與高質量出口又是影響一個國家、地區、行業及企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兩個關鍵因素。基于此,對研發資金的融資來源與高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對優化融資結構、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口貿易與研發創新、融資環境與微觀企業、企業融資與出口貿易三個方面:
關于出口貿易與研發創新方面的相關研究。Aghion 等(2005)[1]的研究認為企業通過嵌入全球價值鏈參與到國際市場,這會加劇全球市場競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一定的利潤水平,企業必須通過研發和創新來保持競爭優勢。Bratti&Felice(2011)[2]通過對西班牙企業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出口企業基于貿易中的信息溢出效應,相比于非出口企業更傾向于進行技術創新。Harris&Moffat(2011)[3]則對英國企業進行研究發現,生產效率較高的企業更容易克服市場障礙,也具有更強烈的創新意愿,高效率的企業在出口貿易與創新之間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國內學者楊青峰(2013)[4]以中國的高技術產業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出口強度與企業的研發創新效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謝建國、丁蕾(2018)[5]則以中國工業企業數據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后認為,出口貿易對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楊向陽等(2021)[6]采用世界銀行調查數據的研究表明,企業的出口行為對企業的研發創新投入力度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關于融資環境與微觀企業產出方面的相關研究。Lenine(1991)[7]的研究指出市場融資環境的改善,有助于降低企業在融資過程中的交易成本,同時增加非流動性資產的合理持有,優化投資組合,進而使企業更有意愿投資于周期相對較長、投資回報率更高的項目。而與之相悖,Nucci 等(2005)[8]考察了意大利企業的金融杠桿對其產出水平的影響后指出,金融杠桿與企業產出水平表現為負相關關系。即,相對金融杠桿越小,相對產出水平越高,反之亦然。Midrigan&Xu(2014)[9]的研究也同樣認為企業外部融資條件的改善,對企業產出水平的提高并沒有顯著的影響,甚至可能會抑制產出水平。而Burea 等(2011)[10]的研究則認為企業融資環境的改善,為企業拓展了融資來源渠道,可以獲取充足的技術改造及研發的資金,對企業擴大產出規模具有積極的正向影響。支持了Lenine(1991)的觀點。國內學者張天舒等(2015)[11]的研究指出,在中國經濟轉型背景下企業基于融資約束及不確定性的考慮,更傾向于將資金投資于周期短,風險及收益相對較低的非基礎性技術項目,而不是投資于周期較長、收益相對較高的基礎性技術項目。沈春苗、鄭江淮(2015)[12]的研究進一步表明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引發貸款過程中的所有制歧視問題。徐思遠、洪占卿(2016)[13]則基于信貸歧視的視角對國有經濟的“效率拖累”現象進行研究,指出中國的銀行體系先天就不適合非國有企業及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文春暉等(2018)[14]對實體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進行研究,認為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整體表現出“脫實向虛”的趨勢,企業融資環境有進一步惡化的跡象。
關于企業融資與出口貿易方面的相關研究。Manova(2008)[15]的研究指出,中國進出口貿易額中的相當大一部分是由外資企業所占有,內資企業所面臨的融資約束會限制其參與出口。Bernini 等(2015)[16]的研究認為出口企業融資約束的加劇會減弱其提高產品質量的動機和能力,并減少研發方面的投入。國內學者汪建新、黃鵬(2015)[17]的研究表明,當出口企業的資金需求因信貸約束而無法滿足時,將顯著降低對高質量產品進行研發的行為動力,通過改善行業資本配置效率將有利于出口企業的產品質量升級??紫樨懙?2020)[18]的研究認為中國出口企業具有明顯的“為出口而進口”的經營特征,當中間品進口受到融資約束時,出口企業的產品質量升級也將受到制約。胡晨光等(2020)[19]以中國中大型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研發強度與出口強度的內在關系對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指出技術密集型企業的研發強度對經營績效具有顯著的提升作用,而出口強度對經營績效與研發強度的影響并不顯著。李文秀、唐榮(2021)[20]的研究指出,政府補貼政策與稅收優惠通過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進而激發了企業的出口意愿。
綜上所述,R&D 融資是企業研發創新的先導條件,而產品的研發創新又是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激勵企業高質量出口的重要影響因素。鑒于此,進一步深入探究企業研發資金的融資來源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質量,升級高技術產業的出口產品結構,促進高質量對外貿易發展。文章彌補了以往研究多是面向金融錯配、企業單一渠道融資約束等問題探討的不足,擴充了由研發資金融資來源分類的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出口貿易的研究視角。從中國高技術產業R&D 支出的融資總量層面,將高技術產業獲得研發資金的四條主要途徑(企業資金、政府資金、國外資金以及其他資金) 對產品出口貿易進行統計,選取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后2009—2020 年的數據,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系統GMM模型進行研究分析,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出口貿易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不論是增長引擎理論,還是外貿乘數理論均認為出口對于國民收入、就業等具有倍增作用,在愈演愈烈的全球產業布局競爭和價值鏈重塑的環境下,由出口競爭引致的效率提升以及出口“干中學”引致的技術動態變遷是技術溢出效應的一種主要形式,在中國傳統比較優勢逐步退化和全球需求萎靡不振的雙重疊加壓力下,由過去的“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對外貿易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成為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研發創新促進出口,出口亦促進研發創新,出口促進研發創新的具體機制為:一是規模效應。出口貿易規模的擴大是獲取規模經濟的重要方式,規模經濟則可以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及創新風險,進而提升研發創新動力。二是競爭效應。出口貿易通過企業競爭意識與競爭強度的增加,倒逼企業趨向于提高生產率,增加研發創新活動。三是出口“干中學”效應。出口企業可以從國外獲得產品設計、產品質量及制造工藝等相關方面的技術知識,有利于企業進行模仿學習、吸收及創新。
關于研發創新的先導條件研發投入,根據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的觀點,當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利潤最大,而要素價格偏離實際均衡價格時,則會引起資源錯配、供需失衡及創新滯后等問題。資金是企業進行創新研發過程中投入的基本要素,而研發資金的獲取則需要依靠融資活動,根據優序融資理論,在企業融資過程中考慮到信息不對稱及交易成本的存在,會優先選擇成本相對較低的內源性融資,次優選擇負債和證券等融資方式,而在企業研發創新的前期階段,需要消耗大量的沉沒成本,內源性融資通常難以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因此企業的研發投入主要依賴于外源性融資。實際上,研發創新企業通常因研發活動的不確定性及高風險性而面臨著較強的外部融資約束,以及銀行貸款的“規模歧視”和“所有制歧視”,當企業用于研發投入的資金受到較強的內外部融資約束時,很可能減少甚至停止繼續研發活動,而對于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而言,研發創新的投入深度要比廣度更為重要。
研發活動的投資相比于一般性資產投資,具有以下三點特征:第一,研發資金投入的高成本溢價。研發創新過程具有投入大、周期長及高風險等特點,一旦在某個研發環節出現問題或者失敗,前期投入將功虧一簣,使其成為沉沒成本。因此投資者對創新研發活動的風險溢價要求相對較高,在此過程中形成的融資約束抑制了出口企業的創新研發動力及能力。第二,研發項目的信息不對稱性。企業在研發過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專業技術知識及核心技術的保密管理流程,而投資者在甄別海內外市場需求狀況及研發項目時面臨一定的困難,導致代理成本增加,甚至出現逆向選擇的行為,雙方信息的這種不對稱性進一步加劇了出口企業的融資成本。第三,研發產品的弱獨占性。企業研發創新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知識與產品的擴散使其易于被模仿,社會收益大于企業收益,當企業無法獨占研發收益或其他形式的補償時,就降低了投資者及企業的投資動力。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對研發資金來源與出口貿易的關系提出如下四個假設:
假設H1:企業自有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基于使用成本及效率優勢促進研發,進而對企業的出口貿易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假設H2:政府來源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因具備社會屬性,有利于促進社會整體技術進步,進而提高企業創新水平,促進企業出口貿易。
假設H3:國外來源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因具有技術溢出及海外市場信息優勢,創新成果相對更具有前沿性及針對性,因此對企業出口具有促進作用。
假設H4:其他來源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可以提供相對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覆蓋創新企業不同生命周期的資金支持,進而對企業出口產生促進作用。
不同來源的資金投入強度對出口貿易也有著不同的影響,文章按照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資金的融資來源渠道將其劃分為企業自有資金、政府來源資金、國外來源資金和其他來源資金,為有指向性地探討不同資金來源的資金投入強度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文章構建動態面板數據SYS-GMM 基準模型如下:

式(1)中,i代表第i個省區市,t代表年份,φi代表不可觀測且不隨時間變化的個體效應,μit代表隨機誤差項。考慮到不同資金來源投入強度的變量組合對出口貿易回歸結果的穩定性可能產生影響,文章采用逐步添加不同融資來源投入強度變量的方法進行回歸分析,以確保最終估計結果的穩健性。
在科技全球化的價值鏈重塑進程中,高技術產業是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核心力量之一,因此,文章選擇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額作為被解釋變量。
由于企業自有資金、政府來源資金、國外來源資金和其他來源資金對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具有不同的目標導向,對研發投入的用途和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四種研發投入來源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也存在一定差異。
企業自有資金是研發投入的主要資金來源,資金的使用無需擔保抵押,不會產生額外的資金壓力,企業可以自由支配且通常會對其設置相對較高的最低回報率,便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更靈活的研發投入來提升市場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
政府作為引導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定者,通過對創新活動的干預來解決市場失靈及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政府來源資金通常以補貼形式進行補助,其中,研發補貼是WTO 補貼規則中所允許的一種重要補助,政府的研發補貼可以激勵企業的研發創新動力,降低研發投入的風險,但同時政府的研發補貼對技術創新的突破性和領先性的要求也相對更高。
國外來源資金主要以本土化的技術開發和二次技術開發等方式展開技術創新活動,其增加了內外資企業的合作交流機會并產生知識與技術的溢出效應,是國際知識轉移和技術擴散的重要途徑。通常外資企業的研發投入量與本土企業所獲得的技術溢出和知識溢出的量成正比關系,因此,一般認為其有利于促進本土知識水平的積累和技術創新產出的增加。
其他來源資金可以分為金融市場所發行的債券融資、股權融資以及商業銀行貸款等方式,目前,中國高技術企業用于研發投入的資金較為常用的其他來源資金主要以商業銀行貸款為主,貸款的融資方式通常要求企業提供可供抵押的資產,因此,對企業可供抵押的資產或企業規模具有一定限制,除了以上幾種資金來源方式外,還有貼息貸款、擔保貸款等方式。
文章選擇2009—2020 年的中國高技術產業各地區按資金來源劃分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作為研究樣本。經篩選,剔除樣本數據缺失的寧夏、西藏、青海和港澳臺地區,所有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及《中國統計年鑒》,個別缺失數據進行了均值插補處理。指標的選取與說明如表1 所示。

表1 指標的選取與說明
文章研究中所采用的數據為平衡面板數據,解釋變量中包含被解釋變量的內生變量和一階滯后變量,模型估計過程中內生性問題不可避免,鑒于動態SYS-GMM模型相比于傳統的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及混合OLS 模型對于個體異質性、內生性問題的修正和測量誤差的減少均具有更理想的效果,同時相比于動態差分GMM 模型具有更加優良的矩條件,提高模型估計的精確性,提高估計效率?;诖?,文章采用動態SYSGMM模型進行估值分析。
文章通過AR(2)及Sargan 檢驗的P 值來驗證模型中是否存在序列自相關和工具變量是否存在過度識別的問題,估計結果如表2 所示。觀察表2 的SYS-GMM模型估計結果看出,模型(1)~(4)的AR(2)檢驗的P 值均大于0.05 的臨界值,即不存在一、二階差分的自相關問題,Sargan 檢驗的P 值同樣均顯示為大于0.05,表明接受“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的原假設。

表2 系統GMM 模型估計結果
觀察模型總體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的系數值除了大小略有變化外,估計結果的正負性及顯著性并無改變,由此判斷,模型(4)的估計結果具有穩健性。鑒于此,以模型(4)的估計結果進行分析,從被解釋變量的一階滯后項的估計值可以看出其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表明前期研發資金的投入強度對后期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程度約占38%,具有較強的累積效應。
首先,觀察企業自有資金投入強度的解釋變量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其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顯示出積極的促進作用,且系數符號為正,估計值為0.215。表明企業通過自有資金研發投入強度的增加提高了創新產出,進而顯著促進出口貿易。企業在進行研發時通常會考慮到資金的機會成本及自身的財務狀況,而進行外部融資:當處于低融資約束時,融入資金越多,那么研發投入也相應增加;反之,處于高融資約束時,企業需要對研發項目進行謹慎選擇,優先考慮風險相對較小的研發項目,這樣的決策可能反而提高了企業的研發產出及效率。而自有資金投入強度促進出口貿易的原因可能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習效應。企業在研發項目選擇上受到投資者的約束相對較小,資金投入規劃及供應較為穩定,使其可以在與競爭對手競爭時,出于爭奪市場份額目標而進行的研發創新的過程中,從競爭對手的產品中受到啟發或鼓勵,降低前期研發的基礎投入成本并與相對領先者保持研發跟進并通過進出口貿易與相對領先企業進行反復迭代式競爭而促進企業的研發創新水平及出口貿易提升。另一方面是在全新研發項目的選擇上,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長遠戰略布局進行研發投資,在外部融資環境約束既定的情況下,企業自有資金投入強度相對更有利于出口企業自身的創新發展。
其次,觀察政府來源資金投入強度的解釋變量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其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在樣本期間內顯示為抑制作用,系數符號為負,估計值為-0.003。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中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在中國出口貿易企業中大部分占比為外資企業,雖然貿易總規模逐年遞增,但是內資企業自主研發創新產品的出口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因此,通過自主創新來提高具有核心競爭力、關鍵技術的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比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自主創新研發水平的提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并非短時間內快速增長?,F行的政府補貼機制更傾向于補貼具有確定產出的研發創新項目,而對產出不確定的項目支持意愿相對較低。二是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的出口、投資和消費的三大需求的結構發生改變,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也促進了國內需求不斷提升。
再次,觀察國外來源資金投入強度的解釋變量估計結果可以看出,其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為促進作用,系數符號為正,估計值為0.098。促進出口貿易的原因主要在于:外資企業多以加工貿易的形式進行投資,進而研發資金投入強度的增加也進一步促進了出口貿易額的增長,同時,對內資企業而言,外資機構的增加可以加強國際市場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受益于合作中的溢出效應,進而促進技術的跨國轉移,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加工貿易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通常處于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較難展開高端化的技術升級與創新,研發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從而容易形成“低端鎖定”的困境。
最后,觀察其他來源資金投入強度的解釋變量估計結果,其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顯示為抑制作用,系數符號為負,估計值為-0.092。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可從其他來源渠道中的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進行考察,相對而言在研發創新的融資過程中,權益融資具有更高的代理成本和更慢的融資速度,同時不利于保護原始投資人的權利以及創新企業的知識產權,而在債務融資過程中研發創新投資所產生的資產通常為無形資產,可抵押性較低,項目的專業性和創新性則加劇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限制了企業獲得研發創新的債務資金。估計結果表明其他來源渠道的融資方式對高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有著進一步完善及提升的空間。
為進一步檢驗上述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文章參考石華平、易敏利(2020)[21]替換具有相關性的被預測變量的方法,選取工業產出數據替換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數據進行穩健性檢驗。
表3 報告了基于工業產出數據進行的穩健性檢驗估計結果,觀察可知,除系數值的大小不同外,估計結果的符號與表2 基本保持一致,根據上述檢驗結果,進一步判斷表2 的回歸估計具有穩健性。

表3 穩健性檢驗結果
基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資金來源和出口貿易數據,探討了各來源研發資金投入強度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的影響。具體研究結論如下:第一,企業自有資金投入強度通過研發資金使用的成本優勢、效率優勢及企業自身學習效應對出口貿易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估計結果支持了假設H1。第二,政府來源資金投入強度短期內抑制高技術企業的產品出口,而長期則促進高技術企業的產品出口,短期結果未能支持假設H2。第三,國外來源資金投入強度具有海外市場的信息優勢,以進口加工為主的貿易形式促進高技術企業研發產出的產品出口,支持了假設H3。第四,以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為主的其他來源資金投入強度雖然在支持研發創新及出口方面各有優劣勢,但是在樣本期內對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卻表現出抑制作用,金融市場具有進一步完善提升空間,估計結果未能支持假設H4。通過上述結論可知,在融資約束條件下企業研發資金來源的不同對出口貿易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因此,文章認為應鼓勵企業自有研發資金投入強度的形成,增加政府來源資金投入強度及其他多種來源的研發資金投入強度,以促進高技術企業短期和長期的高附加值的技術創新產品的出口,同時增加內資企業占比,避免以加工貿易形式的出口企業占比過大,造成高技術產業出口貿易在全球貿易鏈中的低端鎖定,提升內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技術產業高水平走出去,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基于此,文章從企業自身、金融體系及對外開放三個視角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一是鼓勵企業合理制定研發投入的戰略決策,立足外部融資環境及企業自身特點,拓展內源性融資、外源性融資等多種融資途徑,確保資金供應的持續性及穩定性,加大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研發的投入,提升自主研發創新能力,擴大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的出口比重。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場融資體系與創新發展戰略支撐作用的關系,適當放松銀行的續貸標準,通過對優質企業的貸款展期、貸款續貸等措施,給予自主研發創新企業研發支持。加大直接融資渠道的支持力度,完善資本市場服務自主研發創新的運行機制,拓寬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形成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充分利用競爭效應及出口“干中學”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進一步提升企業效益及自主研發創新水平,促進高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