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鑫
(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天津 301811)
公司制的誕生和發展,使得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逐漸分離,并由此而引發了經營者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股東權益的行為,即委托代理問題。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夠協調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并且依靠高效的監督機制,使組織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提升企業競爭力,增強股東信心。與此同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形資產也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尤其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在技術研發過程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等大量的資源,并通過法制來保護研發成果,以維持其技術優勢,而事實證明相比于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能夠為科技型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此外,由于科技型企業具有資金、技術密集程度高,產品生命周期短等特征,因此其自有品牌價值格外重要。品牌價值體現了顧客對企業產品的忠誠度。自有品牌能夠提升產品本身的價值,進而吸引顧客排除價格因素來購買。而對于擁有自有品牌的科技型企業來說,研發、廣告、營銷等方面的投資非常重要,研發投資能夠為企業帶來新的產品或技術,廣告和營銷投資則能夠提升顧客對品牌的接受和認可程度,這些投資皆能為企業創造價值,也是無形資產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以中國科技型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索公司治理、無形資產投資與自有品牌之間的關系,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一方面,探索自有品牌的形成與發展,對于無形資產管理的研究具有積極的貢獻,過去相關研究發現無形資產投資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而由于無形資產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是隱性價值,這可能會造成無形資產的投資回報無法在短期內被凸顯,而發展自有品牌則需要投入一定規模的無形資產,而品牌價值的提升又能促進無形資產的投入,隨著無形資產和自有品牌之間契合度的不斷增加,無形資產的投資回報率將會更加凸顯,因此文章深入探索自有品牌和無形資產投資間的契合程度,能夠為無形資產管理領域提供借鑒;另一方面,從自有品牌的視角探索公司治理與無形資產投資之間的調節效應,從理論上拓寬了公司治理的研究領域,國內外關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不勝枚舉,但主要涉及財務狀況、企業績效,以及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而對無形資產管理的關注相對不足,而無形資產的投資回報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因此文章把握自有品牌的價值創造機理,并將其作為調節變量,分析公司治理對無形資產投資的影響,從理論上豐富了公司治理的研究領域。
董事會結構通常被視為公司治理的重要考量要素,而且董事會席位規模越大,越能代表董事會成員具有多元化的知識能力,進而能夠促進公司價值的提升(Fuerst&Kang,2004)[1]。Hidalgo 等(2011)則認為董事會成員中的獨立董事在身份上獨立于公司的管理層,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能夠對公司的各項活動進行有效監控,并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判。與其他董事會成員相比,獨立董事具有較高的決策質量,在公司治理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2]。Klein(2002)指出審計委員會隸屬于董事會,其主要職責是財務報表的信息披露與內部控制過程的監督,而且審計委員會成員數量越多,對管理層的制約能力就越強,上市公司通過設置審計委員會,能夠有效監督董事會的行為,有利于企業價值的提升[3]。Grove 等(2011)指出公司高管人員持股有利于緩解委托代理問題,因為持股的高管為了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動性,會致力于公司的信息披露,能夠有效地改善公司治理結構[4]。Effzi 等(2014)認為,當出現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情形時,會使得董事會的獨立性下降,因為有可能出現總經理在利己思維的驅使下做出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盡管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有利于董事會決策的執行,但是無論從公司治理的角度,還是從企業長期績效的角度來看,都是弊大于利的[5]。與此同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深入發展,企業創造競爭優勢關鍵資源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機器、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的價值逐漸降低,而知識、經驗、技術、顧客關系、創新能力等無形資產的重要程度提升,也成為現代企業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Ciprian 等(2012)認為無形資產能夠為企業創造利潤,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在企業價值方面的貢獻要遠高于其他資產[6]。Duan 等(2019)則指出,無形資產在科技型企業的價值中占有80%以上的比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7]。許林、唐清瀾(2019)研究發現企業研發強度與經營績效之間正向相關,研發投入越高,越能給企業帶來新的市場機會[8]。Nakamura(2010)指出,廣告支出和研發支出都會影響公司的股票報酬率,研發和廣告費用投入越多,就越能體現公司的品牌價值[9]。Penman(2009)則指出,商標、專利、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但是無形資產在獲得的初期,給公司帶來的經濟利益或許不太顯著,可以通過廣告和營銷費用的投入來提升無形資產的經濟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形資產所轉化的經濟利益也將越來越明顯[10]。
Fan&Wong(2005)研究發現,董事會人數越多,公司對無形資產的投入也就越多,并且鼓勵和支持創新活動[11]。Eng&Mak(2003)認為在投資決策時,相比于執行董事,獨立董事往往更傾向于研發項目,支持無形資產投資[12]。Yeh(2005)研究發現設有審計委員會的公司,企業資產實際價值往往會高于賬面價值,而實際與賬面的價值差異主要體現在無形資產項目,因為無形資產所蘊含的隱性價值更為豐富,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司對無形資產的投資[13]。Buallay 等(2017)指出當公司高管持股比例較高時,高管和股東的目標更加貼近,傾向于追求長期績效,會比較重視研發活動[14]。Chauhan 等(2016)則認為如果董事長兼任總經理,公司有可能出現“一言堂”的現象,從而干擾公司投資項目的決策,不利于研發投資與創新活動;反之,研發與創新活動則可能較為活躍[15]。綜上所述,公司董事會規模較大、獨立董事人數較多、審計委員會成員數量較多、高管持股比例較高、董事長不兼任總經理時,公司信息透明度較高,較能有效地緩解委托代理問題,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環境下,無論是企業的股東,還是管理層,都更加注重企業的長期發展,在投資項目的決策時,往往偏好于能夠給企業帶來持久性競爭優勢的無形資產投資,包括使無形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各項其他支出,以及新產品或技術相關的研發費用支出。據此,文章提出假設:
H1: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對無形資產投資具有正向影響;
H1a: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機制越好,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越高;
H1b: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機制越好,研發費用支出越多。
童利忠、雷濤(2014)指出,品牌是企業對顧客的承諾,即為顧客提供具有某種特殊的品質、功能的差異化產品或服務。當產品擁有高度的品牌價值時,也就提升了品牌形象,進而能夠提高顧客忠誠度。一旦與顧客形成情感聯系,就能使公司產品或服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進而獲得持久性的優勢,甚至可能會變成顧客的唯一選擇[16]。謝莉娟、毛基業(2021)則認為品牌價值給企業帶來的利益并非全是功能性的,因為品牌不僅僅代表一個實體的產品,還包括很多情感與精神層面的因素,例如品牌來源于企業的形象、品牌忠誠度、品牌認知度等品牌的附加價值[17]。換句話說,品牌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有形價值能夠被清晰地識別,使顧客獲得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而無形價值則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能夠使顧客由于購買和使用公司產品而產生優越感,并且時間越久,這種品牌的附加價值就越高。Yeung&Ramasamy(2008)則認為企業自有品牌形象的形成并不是一種簡單的社會認知活動,而是滿足顧客差異化需求的創新活動,根據顧客的不同需求,品牌形象可以分為三類,即功能性品牌形象、社會性品牌形象、感知性品牌形象[18]。
據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品牌咨詢公司Interbrand 近期的一項調查顯示,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發展自有品牌的比例超過60%,而且自有品牌意識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所認可并推崇。Behan(2014)指出無自有品牌的企業和發展自有品牌的企業在獲利方式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無自有品牌的企業比較重視通過節約生產成本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利潤,而發展自有品牌的企業則更加重視通過差異化品牌定位來爭取競爭優勢,進而獲取更高的利潤[19]。Teichert 等(2015)研究發現科技型企業較傾向于發展自有品牌,投入資源比例最多的項目主要涉及產品或技術研發、市場調研、品牌營銷等,而通過發展自有品牌也確實能夠為科技型企業帶來更多的營業收入[20]。Magid&Cox(2006)指出企業發展自有品牌的途徑除了依靠自主研發之外,外部資源引進也很重要,比如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等無形資產,以及通過兼并的方式取得其他企業的一些成熟品牌,同時還需要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來打擊和制裁仿冒侵權等行為,進而創造品牌優勢,形成品牌差異化的需求,提升市場對于企業自有品牌的認知與接受程度,獲得持久性的競爭優勢[21]。Wong&Merrilees(2007)認為發展自有品牌需要長期的投入,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牌效應將會越來越顯著[22]。Huang&Huddleston(2009)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發展自有品牌的程度對于研發投資與經營績效之間關系具有調節作用,而且發展自有品牌所形成的價值是企業產品獲得較高附加值的重要來源[23]。據此,文章提出下列研究假設:
H2:科技型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對公司治理與無形資產投資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2a:科技型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對公司治理與無形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H2b:科技型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對公司治理與研發費用支出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文章將研究范圍設定為2012—2020 年在中國滬深兩市A股市場上市的科技型公司,主要涉及電信服務、電信設備制造、計算機、新材料、新能源、航天航空、有線數字電視、生物醫藥等科技行業。文章進行實證研究所需的全部樣本數據皆從巨潮資訊網(www.cninfo.com.cn,中國證監會指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網站) 獲取。此外,為了保障研究數據的有效性,文章又對研究樣本進行了一定的篩選,將存在下列情形的研究樣本予以刪除:第一,為了避免出現極端值的情況,刪除了ST公司;第二,為了確保實證過程的順利,刪除了在公司治理、無形資產等相關研究數據不全的公司;第三,為了保障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刪除了在年度中董事會成員及高管更換或離職率超過1/4 的公司。經過條件篩查之后,最終確定了中國352 家科技型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文章將公司治理設定為自變量,通過公司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來衡量;將無形資產投資設定為因變量,通過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研發費用支出來衡量;將自有品牌設定為調節變量,通過公司是否發展自有品牌來衡量;將公司年齡和公司規模設定為控制變量。各個變量所對應的衡量指標與衡量方法見表1。

表1 研究變量說明
文章旨在探索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對無形資產投資的影響,及自有品牌在兩者之間的調節效果,文章構建多元回歸模型:

其中,Y1、Y2表示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研發費用支出,X1、X2表示公司年齡、公司規模,Z1~Z5表示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W表示自有品牌,K1~K5表示自有品牌與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的交互作用項,ε 代表隨機誤差項。
如表2 所示,根據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中國科技型公司董事會規模(BS)均值為7.36,說明科技型公司董事會成員人數相對適中;獨立董事比例(IDP)均值為37.41%,說明科技型公司獨立董事制度較為完善;審計委員會規模(ACS)均值為2.79,說明科技型公司審計委員會成員人數尚可;高管持股比例(ESP)均值為6.44%,說明科技型公司比較重視股權激勵模式;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CWM)均值為0.39,說明有近四成的科技型公司存在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情況;無形資產賬面價值(IAV)取自然對數均值為9.85,研發費用支出(R&D)取自然對數均值為12.69,說明科技型公司能夠重視無形資產的投入;自有品牌(OB)均值為0.55,說明有超過五成的科技型公司都擁有自有品牌;公司年齡(CA)均值為14.57,公司規模(CS)取自然對數均值為18.24,說明科技型公司相對比較年輕,資產規模適中,處于成長發展階段。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如表3 所示,根據相關性分析結果,文章所設定的各個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普遍不高,可以排除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3 相關性分析結果
為了驗證文章提出的各個變量之間的假設關系,文章構建多元回歸模型來分析公司治理對無形資產投資的影響,以及自有品牌的調節作用。具體來說,無形資產投資包括兩個因變量:無形資產賬面價值(IAV)、研發費用支出(R&D),并分別進行回歸分析。回歸模型共分為四層,通過逐層增加變量的方式來展開深入分析,第一層模型加入兩個控制變量:公司年齡(CA)、公司規模(CS);第二層模型加入五個自變量:董事會規模(BS)、獨立董事比例(IDP)、審計委員會規模(ACS)、高管持股比例(ESP)、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CWM),并分析其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檢驗假設H1;第三層加入一個調節變量:自有品牌(OB);第四層加入調節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五個交互作用項,并分析其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以此來檢驗假設H2。
如表4 所示,根據模型1 的結果,可知公司年齡、公司規模皆對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具有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型公司成立時間越長,資產總額越高,無形資產賬面價值越高;根據模型2 的結果,可知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皆對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具有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機制越好,無形資產賬面價值越高,假設H1a 基本得到驗證。而董事會規模對無形資產賬面價值沒有顯著影響,原因在于隨著董事會成員數量的增加,可能會出現成員之間溝通不佳和決策時間過長的問題,進而降低決策的效率,也就不利于無形資產的投資決策;根據模型3 的結果,可知自有品牌對無形資產賬面價值具有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型公司越是重視發展自有品牌,無形資產賬面價值越高;根據模型4 的結果,可知自有品牌與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皆呈現出顯著正向交互作用,說明科技型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對公司治理與無形資產賬面價值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2a 基本得到驗證,而自有品牌與董事會規模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原因同樣在于董事會規模過大容易降低決策效率,影響投資方案的推行。

表4 IAV的回歸分析結果
如表5 所示,根據模型1 的結果可知,公司規模對研發費用支出具有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型公司資產總額越高,研發費用支出越高,而公司年齡與研發投入沒有顯著關系;根據模型2 的結果可知,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皆對研發費用支出具有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機制越好,研發投入越高,假設H2a基本得到驗證。而董事會規模對研發投入呈現負向顯著影響,原因在于董事會規模過大,在投資決策時過于謹慎,容易產生分歧,從而不利于研發投入;根據模型3 的結果可知,自有品牌對研發費用支出具有正向影響,說明科技型公司越是重視發展自有品牌,研發費用支出越高;根據模型4 的結果可知,自有品牌與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皆呈現出顯著正向交互作用,說明科技型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對公司治理與研發費用支出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假設H2b 基本得到驗證,而自有品牌與董事會規模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原因在于當董事會成員數量過多時,考慮的要素也相對較多,因此決策效率受到影響。

表5 R&D 的回歸分析結果
文章以中國科技型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索公司治理對無形資產投資的影響,以及自有品牌在兩者之間的調節作用。在實證研究方面,將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審計委員會規模、高管持股比例、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作為自變量,將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研發費用支出作為因變量,將是否擁有自有品牌作為調節變量,將公司年齡、公司規模作為控制變量,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變量之間關系的多元回歸模型,通過從巨潮資訊網收集獲取的352 家科技型上市公司的相關研究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論為:
第一,科技型企業公司治理機制越完善,就越重視無形資產投資。具體來說,當公司獨立董事比例較高、審計委員會規模較大、高管持股比例較高、董事長不兼任總經理時,股東和管理層為了追求長期績效,會比較重視無形資產投資,增加研發費用支出,無形資產賬面價值也會較高。因此,公司治理機制能夠通過有效的監督管理,幫助公司創造無形資產的最大價值,獲得持久性的競爭優勢,進而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第二,科技型企業發展自有品牌,對于公司治理與無形資產投資之間的關系具有正向調節作用。具體來說,擁有自有品牌的科技型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而公司治理機制的目的在于維護股東的長期利益,于是自有品牌與公司治理的交互作用對無形資產投資的影響更加顯著。因此,發展自有品牌也是創造無形資產價值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促進科技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科技型企業應重視無形資產的投資與管理。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下,無形資產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獲取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尤其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若想在競爭激烈且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占據優勢,就必須注重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的投資與研發,通過不斷的創新,提升無形資產的價值,引領企業可持續發展。此外,企業若想有效發揮無形資產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需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在獨立董事制度、審計委員會制度、高管股權激勵,以及盡量避免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等方面努力,規劃一套合理、健全的經理人獎懲制度和內部審核制度,通過高質量的監督管理制度,提升無形資產的價值。
第二,科技型企業應重視自有品牌的開發與利用。自有品牌的建立與發展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而且還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拉鋸戰,經營者需要有堅定的決心與魄力。而對于科技型企業來說,還需要不斷判斷市場趨勢,并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適時調整品牌發展策略,保障自有品牌不被時代所淘汰。此外,發展自有品牌初期可能需要投入較高的研發費用,而隨著品牌發展逐漸進入穩定期,研發費用的投入也會隨之減少。同時,科技型企業還需要注重加強公司治理與發展自有品牌的協同化作用,公司治理強調內部價值,自有品牌則強調外部價值,通過兩者相互配合更能促進公司價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