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 張衛芳
(1.鶴壁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鶴壁458030;
2.鄭州黃河鯉種質資源保護工作站, 河南 鄭州450000)
池塘面積選擇5336~8000 m2, 水深要求2 m以上,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系配套,進出水口加設攔污、攔魚鐵絲網,每口池塘配1臺3 kW葉輪式增氧機。 池塘在魚種投放前進行改造和清塘,保留底泥20 cm并進行翻耕曝曬,加水至水深50 cm,然后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徹底清塘消毒, 用量1800 kg/hm2。
清塘后第2 d,白天開始加水,保持水深1 m,少量多次加水,確保水溫穩定。 放養前3 d用益生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進行調水,保持池水綠色或黃綠色。

飼料投餌率參考表
1.4.1 加水
每5~7 d加水1次,每次加15~20 cm,選擇晴天白天,晚上不能加水,保持水質肥、活、嫩、爽。
1.4.2 科學使用增氧機
晴天中午12∶00到下午14∶00開增氧機, 保持水溶氧量5 mg/L以上,最高不超過20 mg/L,晚上巡塘發現浮頭,打開葉輪增氧機,一定要太陽出來之后再關增氧機。 陰天、雨天,葉輪增氧機全天開。
1.4.3 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觀察魚池水質變化和魚攝食、活動情況,發現病害要及時治療和清除,填寫生產日志,做好養殖和用藥記錄。
2.2.1 病毒性疾病
2.2.2 出血性敗血癥
癥狀:發病初期病魚鰭條基部充血,病情嚴重時腐爛,活動呆滯,食欲下降至停食。
防治:使用20 g/m3生石灰全池潑灑;內服三黃散加土霉素加維生素C(10∶1∶0.5) g/kg飼料,拌飼投喂,每天2次,連續3~5 d。
2.2.3 腸炎病
癥狀: 肛門紅腫外突, 輕壓腹部有黃色液體流出;解剖病魚,腸道充血紅腫,腸內無食物。
防治: 內服土霉素1 g/kg或者三黃散10 g/kg~12.5 g/kg,拌飼投喂,每天2次,連續3~5 d。
2.2.4 爛鰓病
癥狀:病魚鰓絲腐爛,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嚴重時被腐蝕成略呈圓形的透明區域,俗稱“開天窗”。
防治:保持水體清潔和合理的放養密度;苗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溶液浸浴5~10 min;用0.35~0.4 mg/L的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每日1次,連續3 d;內服添加氟苯尼考、大蒜素、三黃散等藥餌,連續投喂3~5 d。
2.2.5 水霉病
水霉病是春季常見病,病原為水霉菌,主要是運輸或拉網造成魚體受傷,從而感染水霉病。 癥狀:病魚身體外長出的灰白色絮狀菌絲體, 與傷口壞死組織纏繞并黏附在一起,肌肉腐爛。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增加魚體免疫力,拉網、捕撈等作業時小心操作,盡量避免損傷魚體。 越冬前,根據鏡檢結果用藥物殺滅寄生蟲可有效預防此病;魚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溶液或10 mg/L 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魚體5~10 min;每天100 kg 魚用10 g土霉素拌餌投喂,連續5~7 d。
2.2.6 寄生蟲性爛鰓病
引發鰓病的寄生蟲有鰓隱鞭蟲、 斜管蟲、 車輪蟲、舌杯蟲、指環蟲、三代蟲、中華鳋、粘孢子蟲、小瓜蟲等,常見的多為車輪蟲、指環蟲、斜管蟲。 以殺蟲為主,殺蟲后注意全池消毒,同時調節水質。
治療:氯氰菊脂、阿維菌素、溴氰菊酯、伊維菌素、辛硫磷等等(按使用說明的用量使用)。 另外,可以潑灑:硫酸銅加高錳酸鉀(5∶2)0.5~1.0 g/m3,硫酸銅加硫酸亞鐵(5∶2)0.5~1.0 g/m3,阿維菌素加硫酸亞鐵,以及植物殺蟲藥和殺滅蟲害專用(比如混殺安、殺蟲精、滅孢靈)的藥物,可交叉輪換連續施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