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祥柱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 南寧530100)
作為廣西民族文化瑰寶之一的壯錦,與南京的云錦、四川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據記載,壯錦起源于漢代。在中越邊境地區,以龍州壯錦與靖西壯錦為代表。靖西縣壯錦廠是南派織錦廠。靖西織錦機采用的是“排子機”[1],靖西縣壯錦廠的織錦技術代表了廣西壯錦織錦技術的最高水平。但是勞動生產率還是有點低。龍州壯錦則采用環式低花單綜單躡織機類型,所以龍州壯錦織機有織布還有織錦的功能。并且龍州壯錦與靖西壯錦發展至今都有進行改良,織錦織造與民間傳承相結合,對民族工藝傳承有著重要啟示。對中越邊境壯錦的發展與傳承都有很好的保護[1]。
龍州壯錦織機的經軸相對于靖西織機來說要高一些[2],采用的是壓紗棒將經線開口,再利用一個踏板控制一個綜片進行提綜。如圖1,龍州織機.的具體組成如下。

圖1 龍州壯錦織機Fig.1 Longzhou Zhuang brocade loom
2.1.1 機身
機身部分主要由機床、機架和坐板三部分構件組成。整個機身從前端至后端呈現出倒梯形,前端與機架連接,后端呈梯形,設有坐板。同時,整個機身不僅安裝了包含卷經紗的機頭,還采用了由兩兩長度、大小相同的四對正方形方塊組成的“花窗”結構來進一步固定[3]。
2.1.2 裝紗裝置
裝紗裝置主要由卷經紗機頭、分紗榜、布頭軸、綁腰、壓紗棒組成[3]。卷經紗就是用來固定和松放經紗,是有四個長度一樣的“葉輪”和一個兩頭圓柱中間為正方體的木方組成。分紗棒呈梭子形狀,用于將經紗分成上下兩層,方便后面繼續提綜打緯。布頭軸是一個中間有開口的正方形木條,用于固定,卷收織品。綁腰是由一塊牛皮膠帶和麻生加兩個扣子組成,用于連接和固定布頭軸以及牛皮膠帶。壓紗棒是一根兩頭細中間粗的圓形木棒,用于壓經紗使得布面平整。
2.1.3 提紗裝置
提紗裝置主要有:踩腳、馬頭、小綜紗[3]。紗踩腳是由三根長寬高一樣的小正方形條以及兩個大小一致長短不一的帶有方槽的正方形方條組成,用于形成“二次”開口,進行來回打緯。馬頭是兩頭為圓弧的三角板形狀,中間有大圓孔兩頭有小圓孔,是與小綜片與腳踏板相連接。小綜紗是由一粗一細的兩根圓棍組成上面纏繞紗線,作用是提取公母紗,在提拉過程中能夠使得上下經線互換。
2.1.4 提花裝置
提花裝置部件有:花踩腳、花吊手、花筒、編花竹、大綜紗、綜線梁等[3]。花踩腳與紗踩腳一致。花吊手是由麻生和圓形雜木棒組成。花筒是中空的竹子,用來置放編花竹本。大綜紗是放大版的小綜紗,結構更為復雜,通過分經棒形成新的花緯開口,然后將花本紋樣轉移到經面上面。綜線梁就是一根放置編花竹本的懸掛,之前是低矮的房梁,之后方便移動則就使用竹或木條代替。
2.1.5 打花裝置
打花裝置包括筘、挑花尺、分經棒、絨梭、打緯刀。筘形狀類似于四周封邊的梳子,不過筘眼間隙不到一毫米,作用是將緯線推到織口并且固定織品。挑花尺是梭狀一頭平一頭圓,用于編結花本。分經棒是一根前頭尖后頭平的竹棒,用于分出經線。絨梭是兩端為U 型的竹片,將需要的緯線纏繞于上面,并且進行打緯。打緯刀是兩頭帶有弧度的木棒,打緯刀背面有凹槽可放置于絨梭,這樣就形成引出緯線并且大花緯線的過程。
靖西壯錦織機與龍州壯錦織機的提花裝置、打花裝置、提紗裝置、引緯打緯裝置有很大的不同[4]。首先,靖西織機與龍州壯錦織機最大的區別就是提花裝置,靖西壯錦織機采用的是平行式花桿提綜技術。其次,在引緯打緯裝置方面,靖西織機與龍州壯錦織機也有所不同。靖西織機引緯采用的是梭子引緯和鋼筘打緯,而龍州織機將絨梭和打緯刀連在一起,既有引緯功能,又有打緯功能[5]。靖西織機的具體組成如下。
2.2.1 機身
機身裝置是由:機架、機身、坐板組成,其外形與也是呈倒梯形,機身也采用“窗花”進行固定。與龍州織機外形相似。
2.2.2 裝紗裝置
裝紗裝置是由:經紗、經軸,鋼筘、花紗架組成,作用分別是裝紗、固定、松弛經紗。
2.2.3 提紗裝置
提紗裝置是由平紋踏板,平紋綜框等主要關鍵組成,作用是提取公母紗,使開口形成兩個部分,平紋開口以及提花開口。
2.2.4 提花裝置
提花裝置是由提綜片、綜框拉手、分紗棍、梭子等組成。用手拉提花綜片形成開口將分紗棍插入之后就會形成一個明顯的開口,將梭子上的緯線引出與經紗交織形成平紋,花紋圖案就織入梭口。
2.2.5 打花裝置
打緯裝置主要是由:打緯擺桿、卷布輥、卷布輥拉手組成。打緯擺桿將緯線打入織口,再進行卷取,使得花紋在織口處。
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形成的織物就是壯錦。完成過程需要通過整經、漿經上機、織造等工序,使用對應的的織具來編織完成。龍州壯錦編織需要兩個部分:一地緯平紋組織,二是花緯部分[6]。
編織地緯平紋組織部分時,用分紗棒和地綜來完成經紗的開口以及織造。步驟如下:織工將布頭軸縛于腰間,第二腰部向后稍加用力就會繃緊經線組成經面,再用分紗棒將奇偶數經線分成上下兩層。第一次開口打開。第二個開口是就由連接下層的經線地綜開啟,織工雙腳塌下紗踩腳之后,與紗踩腳相連接的“馬頭”形狀桿下端就會像機身坐班方向擺動,這時壓紗棒在慣性的作用下壓住上層經線。地綜桿向上提升,如此反復將開口形成的奇偶經線層互換,所以下層經線會提高到上層,再一次形成新的交換編織口[3]。
編織半環式花筒低花部分時,花筒上的環式花本需要通過編織花桿以及花本線編織才可以完成花本部分的信息儲存,在進行編織時每一組花本線都類似地緯,并且每一組花本線都與所需要提起來的經線相連接。根據不同的花紋需要,把要顯示花的經線提起與所連接的花本線編在編花桿的前面,反之把不需要顯示花紋的部分就放到與其所連接的花本線編在編花桿的后面。進行花緯編織時,順序取下花桿,拉起來一組花本線,同時將經線打開成開口然后分段引入不同顏色的緯線。重復此動作直到一組花紋圖案完成。
靖西壯錦編織手法不是傳統編織的手法。靖西壯錦織機編織與龍州壯錦編織相比之下更類似于普通的家用織布機。最大的特點就是提花順序按在提綜片上面,織錦人需要根據意匠圖①進行編織。
靖西編織工藝有開口、引緯、打緯、卷取、送經等五個步驟。兩大部分組成開口部分:平紋開口和提花開口。平紋開口是由平紋踏板控制,平紋踏板讓經線交替開口,形成上經和下經。接下來就是提花開口,提花開口是由提綜片控制,手拉提綜片形成開口之后將分紗棍插入梭口自然形成[5]。
引緯運動就是使用梭子將緯線與經線交織形成平紋或者是經重平[5]。花紋圖案的編織就是將帶有顏色的花緯線織入梭口,把顯示花紋的緯線放置在固定經線的位置上方,反之不需要顯示花紋的地方則就放在固定經線位置下方。緊接著就開始打緯運動,打緯運動的原理是由手拉打緯擺桿將緯紗打入織口。這樣就會使得布片呈現出一個緊繃平整的布面,使得織錦更加美觀。重復上面的動作,一直到完成一張圖案。當重復圖案的過程中遇到織口不方便打緯時就可以進行卷取運動了。卷取運動是間接性的,當織口往前移動到不便于打緯運動時,將經軸放松90 度,然后調節卷布棍拉手,將經紗的張力保持在自己方便操作的合適程度,然后收緊經軸。再重復上文動作,直到完成一張壯錦圖案。
通過調研發現龍州壯錦的傳承與發展隨著歷史的積累,龍州壯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工藝特色。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龍州壯錦傳承與發展方式主要有,家族傳承,協會傳承,高校參與實踐[7]。
筆者考察發現龍州壯錦有記載的家族傳承是李素英為代表的第五代龍州壯錦傳承人,家族式傳承最大的弊端是傳承發展比較保守,織錦的核心技術不外傳,推廣度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家族式傳承在一定程度上面也會防止核心技術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織錦傳承人立足的安生本領,也使得龍州壯錦在傳承中一直都有帶頭的傳承人。李素英傳承人通過母親的傳承12歲就學會編織壯錦工藝,并且會彈二弦兒,在她的帶領下龍州壯錦的傳承者有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五朵金花”。而且成立了龍州縣李素英非遺扶貧車間,多次獲得廣西工藝美術獎項。
協會傳承是現代化學徒制度的體現,對家族傳承有一定的沖擊力,通過當地政府在民間搜集到的織工匯集,并選出代表李東梅織錦能手。在她的號召下有了一批織工,擴大了龍州壯錦的傳承與發展,解決了當地織工的收入情況,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擴大的壯錦在當地的傳承與發展。
高校參與實踐與發展對龍州壯錦的傳承與發展也有推動作用。鼓勵高校參與傳統工藝項目之中,幫助當地傳統企業擴大以及發展。高校具有創新和設計產品研發能力,還可以進行相關的產品轉化,并且還能給當地帶來優秀的人才投入到傳承與發展中,進一步擴大龍州壯錦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后,政府在促進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 世紀50 年代成立了靖西壯錦廠,把民間的織錦工藝師召集到一起進行集訓生產,并且積極培養新手,一直傳承到今天[8]。靖西壯錦廠在靖西市中心現有廠房兩千多平方米。2011 年八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之一,靖西壯錦廠完整地繼承了傳統靖西壯錦生產的技藝,由靖西壯錦廠生產的壯錦多次參加全國性的比賽以及民族工藝品展覽,獲得過很多榮譽并且銷往各地,與東南亞,日本等國家都有合作。
靖西壯錦廠李村靈大師介紹,靖西縣壯錦廠規模最大的時候織機達到幾十臺,有80 多位繡娘,進廠的年輕人是由老人帶著上崗培訓,手把手傳授織錦技藝,壯錦廠的產品大概是以被面、小孩背帶為主。針對當地居民日用以及出嫁用的嫁妝,以及小孩背帶為主,在當地也有影響力。
通過調研也發現靖西壯錦廠也與高校進行合作,由許多知名大學的學生參與并設計新的壯錦作品,給壯錦帶來了新的產品設計以及發展相關的產品轉化給當地帶來了更多的產品種類。進一步提高壯錦廠產品質量的提高以及產品創新[9]。
靖西壯錦廠目前產品的生產是有了訂單才會生產,并不是有計劃地生產,人數的情況也是在逐漸減少,流動性比較大,織工都是附近居民,在有時間時才會過來編織,第二由于織工學習壯錦編織時間跨度很長,并且需要純手工,獲得的資金較少所以織工就會減少。再加上壯錦廠新產品的研發較少,銷往各地的產品單一,購買力不大,會減少需求。所以靖西壯錦廠規模減小。
壯錦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越邊境龍州壯錦以及靖西壯錦都是非常優秀的文化瑰寶,無論是織機本身還是編織工藝方面都值得探究,在信息時代進步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傳統工藝,并且運用相關的設計知識進而更進一步的衍生出相關產品[10]。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靖西、龍州壯錦與織錦機和相關編織工藝及其傳承與發展都是當下值得我們長期關注的關鍵,通過對這些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認知當下中越邊境壯錦的現狀以及兩個不同地區壯錦發展的優缺點,同時我們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剖析的基礎上,也對于中越邊境壯錦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得到更好地提高與推廣充滿期待。
注釋:
①意匠圖就是根據紋樣結合織物組織將花型放大并且點繪在一定規格的格子紙上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