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菲,孫月方,程子鵬,陸嘯天,潘國峰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215031)
據調查顯示,當代兒童自閉癥的發病率一直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據2007 年第二次全國抽樣調查顯示,中國0~6 歲的兒童孤獨癥患病率為千分之1~2,總數約為11 萬人,并且這一數字預計每年仍要增加約1.5 萬人。兒童自閉癥,又稱兒童孤獨癥,作為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學界普遍認為患有此癥的兒童有人際交往障礙、言語發育障礙和興趣狹窄、行為刻板、重復等特點。正因如此,人們描述他們為“星星的孩子”,他們能聽、能看、能說但卻始終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天外來客般,格格不入。色彩的呈現與光和能量有關,不同顏色會有不同能量的呈現,進而影響人體的身心健康,將色彩和與圖形運用在服飾上可以時刻影響患者,從而為自閉癥兒童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對自閉癥兒童康復有所幫助。
本課題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色彩心理學、色彩與圖形對兒童的影響和自閉癥兒童心理特征的了解,將色彩與圖形運用在自閉癥兒童服飾(包括兒童服飾、陪護人員服飾以及其他服飾環境)中,考察服飾中的色彩與圖形對自閉兒童心理產生的影響。以期對自閉癥兒童的治療和康復起到積極影響。
本課題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社會意義,通過跨學科的交叉合作,以服飾為媒介,將色彩和圖形進行搭配,考察其對自閉癥兒童心理的影響。以宏觀的視角探討了色彩、圖形與自閉癥兒童心理的關系。經過改造的服飾具有功能性,從而為自閉癥兒童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空間,對自閉癥兒童康復有所幫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文關懷,有利于自閉癥兒童的健康成長。
在色彩方面:林云強(2013)采用顏色圖片視覺搜索任務的形式,要求兒童迅速判斷由紅綠方塊所組合成的矩陣圖片刺激界面的異同,并借助Tobii X120 眼動系統采集和分析被試的眼動數據,得出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存在顏色視覺突顯,刺激材料的呈現方式和干擾項數目在一定程度上對這種突顯有影響[1]。這就意味著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與普通健康兒童一樣能夠區分不同的刺激來源,這也是人類進行信息加工和社交知覺的前提,所以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存在基本完整的知覺探測機制,色彩會對其產生一定影響。此外Krysko 和Rutherford(2009)發現自閉癥譜系障礙的被試者,同樣能夠良好地完成對社交面孔的視覺搜索任務,更加說明了自閉癥兒童具有基本完整的知覺探測機制[2]。以上研究說明了自閉癥兒童具備了基本完整的知覺能力,雖然其知覺的準確程度不足,但基于服裝色彩的治療方式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可行的。
在圖形方面:翟孟(2008)的研究發現,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圖形加工能力好于言語加工能力,并且對于圖形的局部加工能力優秀。在智商言語能力匹配的情況下,相較于正常兒童,自閉癥兒童表現出明顯的對于圖形信息局部加工的擅長[3]。在認知方式方面,中高功能自閉癥兒童更傾向于場獨立性加工即更多的對內在參照有依賴傾向,在言語智商能力匹配的情況下,正常兒童則大都表現為場依存性加工即依賴自身所處的周圍環境等外在參照。同時,中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同時性加工和繼時性加工的能力會受到加工任務難度的影響,產生一定波動。另外,胡麗涓(2014)的系列研究發現,兒童的圖形偏好要比成人穩定,且與成人存在差異[4]。因此,基于自閉癥兒童的圖形認知特點和偏好來設計服飾更加合理。
色彩作為一種感官刺激,基于刺激接收者的年齡、性格和文化等的不同,可以在人的心理、情緒等方面產生不同影響。色彩對患者尤其是心理患者的治療研究,國內外研究頗多,但目前,鮮有研究從色彩與圖形對自閉癥兒童心理的影響入手進行有針對性地研究。
自閉癥(Autism)是一種以社交溝通障礙和重復的行為或興趣為主要表現癥狀的廣泛性發育障礙[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使用涵蓋范圍更廣的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定義這一類癥狀,提出自閉癥的兩大表現特征,一是社交能力與社會互動障礙,二是行為、興趣或活動的狹窄和刻板,其包括普通自閉癥和高功能自閉癥(具有較高的言語能力或思維能力的自閉癥患者)等不同人群,各個人群之間的言語能力與智力水平差別懸殊,這可能會導致相關結果差異[6]。
許多研究發現自閉癥兒童在情緒共情能力上存在障礙。不僅在情緒共情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自閉癥的感知覺加工模式異于常人,使自閉癥兒童體驗著與常人完全不同的世界,會導致其反應過度、反應不足或重復性行為,因此服飾的色彩、圖形需選用處于刺激程度適中的元素,以防自閉癥兒童產生極端反應,選用簡潔且輕松的具象形態,以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輔助其治療。
對自閉癥兒童顏色偏好的問題,國內已有一些研究開始探索,但結論并不統一。有實驗得出自閉癥兒童具有色彩偏好特征,自閉癥兒童中大多數偏愛藍色和綠色,其次是黑色和棕色,再次是橙色和紅色,最后是黃色,紫色等鮮少有人喜愛。從性別角度劃分,男孩更喜歡藍、綠等冷色,女孩更喜歡橙、紅等暖色。同正常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對于黃色的偏好程度較高,而對紅色和紫色的偏好程度較低,男生更偏愛黃色、抵觸紫色,女生則偏愛黃色和黑色、抵觸紅色。此外,自閉癥兒童的色彩偏好在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7]。他們對于對比色表現較為強烈,部分兒童會有“恐色癥”(Chromophobia)現象。自閉癥兒童對某些顏色的排斥會體現在情緒和行為上,例如暴躁、憂郁和語音及行為上的抵觸等[8]。驗證了色彩對于自閉癥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影響,并且提出色彩可以成為自閉癥兒童干預治療的手段。有關自閉癥兒童的色彩偏好研究實驗在國內依舊稀少,需要更多的研究用更加準確定量的方法研究自閉癥譜系障礙,但上述研究為后續研究的實驗范式提供了參考。
本課題選取兒童偏愛的動畫形象,進行再創作,激發自閉癥兒童對所穿著服飾的興趣。許多發現指出,一些自閉癥患者具有“孤島能力”,類似于電影《雨人》的主人翁雷蒙所表現出的超強記憶力,也就意味著他們可能在拼寫、閱讀、算術、音樂或繪畫等領域具有超出常人的特殊才能。有研究顯示,25%的自閉癥兒童可能表現出超越普通人平均水平的特殊認知技能,并且可能高于自身的整體智力水平。例如,研究者在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干預和輔導的過程中發現,高功能自閉癥兒童在鑲嵌圖形測驗上表現良好,自閉癥兒童在圖形加工能力同語言加工能力、圖形局部加工能力同整體加工能力上存在分離。
童裝設計是以兒童作為載體傳達出的藝術形式,因而童裝設計要以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為基礎,從兒童審美習慣出發,滿足童裝的實用性和美觀性。童裝面料強調柔軟性、透氣性、舒適性、安全及健康的選用原則。兒童作為特殊人群,并不具備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對其所用產品的安全程度要求較高。比如兒童可能會將衣服放進嘴里,面料與兒童的口腔和皮膚等部位發生大面積接觸,所以對于兒童服飾所用材料應嚴格遵循安全和環保。在服飾款式上,帽子、下擺或裙帶等位置,所用的繩、帶都需要限制在合理的長度,防止過長而形成套索,避免兒童在活動過程中被周圍物體鉤住或誤套,造成窒息等意外傷害。
色彩在童裝設計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同時期兒童對于色彩的認知和喜愛,是童裝色彩應用的基礎,科學合理地搭配和運用色彩能促進孩子的心智發育和形成良好的性格,賦予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服裝的色彩以明快鮮艷為主,襯托出兒童天性活潑可愛的一面。色系的同色彩搭配柔和文雅,能產生秩序的漸進美感,取得端莊、沉靜的效果,但易顯單調,缺乏生氣。鄰近色的色彩搭配雅致柔和,配色效果豐富,給人活潑可愛、自然大方的視覺印象。對比色的色彩搭配具有較強的刺激性,有濃烈的色彩氣氛,但要注意設計對象的年齡及生理、心理發育的特點。
圖案是童裝設計中的重要元素,要符合兒童的心理,服從童裝整體的統一性,且適應童裝結構和功能,具有美感。具象圖案比較直觀,容易被兒童認知和接受,產生某種情感,例如自然界的動植物和動畫角色等。抽象圖案以平面構成原理及簡單的幾何形為基礎,傳達一種抽象理念和美學形式,更加注重感覺,比如三角形會給人穩定、尖銳的感覺,而圓形則是圓滑、動感。
以兒童喜愛的動畫為靈感來源,結合自閉癥兒童偏好的色彩與圖形,對動畫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色進行組合、拆解和再創作,選用鄰近色進行色彩搭配,輔助性的加入小面積對比色,讓自閉癥兒童在感到愉悅舒適的同時,能夠有一定的知覺刺激,以期對其治療有所幫助。
首先,通過查閱文獻,分析了自閉癥兒童的心理狀況、如色彩偏好,4~6.5 歲漢語自閉癥幼兒總體偏好冷色調,其色彩偏好順序為綠、藍、紅、紫、橙和黃;而年齡相匹配的普通幼兒則喜歡暖色調,其色彩偏好順序為紅、橙、綠、黃、藍和紫。然后,項目組與香港安安-蘇州工業園區愛之翼兒童早期發展干預中心取得了合作,為進一步測試孩子們對色彩與圖形的喜好方向,我們為其設計了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試對象對圖形的喜好;第二部分是被試對象對配色的喜好;第三部分是被試對象對圖案的喜好。我們根據機構的統計數據與文獻中的數據制作了10 套色彩搭配方案與10 套圖案,作為實驗素材。
4.2.1 實驗一:單純顏色偏好實驗
實驗目的:實驗采用對偶法針對4~7 歲自閉癥幼兒對顏色的偏好進行研究,目的是了解自閉癥幼兒的顏色偏好有什么特點,其對顏色的偏好順序為何,為進一步了解自閉癥幼兒的圖案偏好做準備。
被試:實驗組有約15 名自閉癥兒童來自江蘇省(香港安安)愛之翼兒童早期發展干預中心蘇州分部,所有兒童均被按照PEP-3 的標準診斷為自閉癥兒童,并排除色盲等視覺疾病。
實驗材料:基于實驗前期的問卷調查,實驗采用紅、粉、黃、綠、紫、藍、黑、灰八種顏色,兩兩組合,為平衡順序效應采取隨機順序呈現。每種顏色的標準參見色譜得到標準色,由電腦生成。整個實驗在E-Prime2.0 平臺上運行,在14 寸彩色顯示屏顯示。
實驗流程:如圖1,自閉癥幼兒在實驗員和專任教師的指導下在教室中完成實驗,要求他們坐在屏幕正前方,眼睛與電腦屏幕距離約60 cm。任務要求幼兒從對偶呈現的兩種顏色中通過單擊鼠標左右鍵,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實驗包括練習試次5 次和正式實驗試次28 次。由于兒童動作能力和注意力缺陷,主要由幼兒口頭報告,由實驗員完成選擇。最后統計幼兒對顏色的選擇率。
4.2.2 實驗二:配色與圖案偏好實驗
實驗目的:實驗采用對偶法針對4~7 歲自閉癥幼兒對顏色配色與圖案偏好進行研究,目的是了解自閉癥幼兒對配色方案的偏好以及對圖案的偏好,為設計自閉癥幼兒的服裝做準備。
被試:實驗組有約20 名自閉癥兒童來自江蘇省(香港安安)愛之翼兒童早期發展干預中心蘇州分部,所有兒童均被按照PEP-3 的標準診斷為自閉癥兒童,并排除色盲等視覺疾病。
實驗材料:基于實驗前期的問卷調查以及實驗一的色彩偏好實驗結果,由藝術學院服裝設計系專業學生設計出配色與圖形方案初稿,并經由服裝設計和心理系專業學生討論后確定了35 組方案,為平衡順序效應采取隨機順序呈現。整個實驗在E-Prime2.0 平臺上運行,在14 寸彩色顯示屏顯示。
實驗流程:如圖2,自閉癥幼兒在實驗員和專任教師的指導下在教室中完成實驗,要求他們坐在屏幕正前方,眼睛與電腦屏幕距離約60 cm。任務要求幼兒從對偶呈現的兩種配色與圖案方案中通過單擊鼠標左右鍵,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實驗包括練習試次次和10 正式實驗試次350 次(10 組)。由于兒童動作能力和注意力缺陷,主要由幼兒口頭報告,由實驗員完成選擇。最后統計幼兒對方案的選擇率。
經過試驗得出了初步結論,結果顯示:機構內大部分小朋友更偏向于色彩對比度強的圖案,圖形更偏向于曲線型以及方正的圖形。
但是實驗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實驗過程偏長,孩子耐心不足無法順利完成實驗;孩子出于對電子設備的好奇無法進行專心選擇圖片出現亂按鍵情況影響實驗數據收集結果;配色實驗素材色塊分布較多,孩子只針對一種顏色做出喜好判斷,并不能進行一組色彩的整體偏好片段等。由于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將實驗調整為紙質的問卷,并征求家長與老師的配合最終共同完成了數據收集。此外,我們希望在最終的成衣設計中融合孩子們親手繪制的作品,所以我們將布料與繪畫材料帶給小朋友,讓他們進行自由創作,并觀察他們的偏好,其在布料上繪制的畫作由小組成員進行再設計,制成了布藝玩具和小飾品運用在最終的成果中。
依據調查結果,孩子們多數喜歡動畫《小豬佩奇》中的形象,因此,項目成員最終確定《小豬佩奇》作為靈感來源,將主人公佩奇的形象再創作,進行了一系列圖案設計及服裝結構圖、效果圖的繪制,如圖3。
之后,項目成員前往面料市場進行調研,以柔軟性、透氣性、舒適性、安全及健康為原則挑選制作面料,最終確定以太空棉、麗絲絨、磨砂絨以及粗斜紋混紡面料為主要面料,太空棉材質較挺闊更有利于展示面料上的圖案,其光滑的觸感與絨質材料形成材質對比使服裝更加豐富。確定主要工藝為平縫、拼接為主配以手工鑲嵌工藝。最終成品如圖4。
自閉癥兒童的認知特點與正常兒童存在許多不同,目前,國內針對這一群體的研究還不完善,他們的健康成長亟待大眾的關注。本課題是對自閉癥兒童服飾的一次積極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些問題也推動了本次項目的自我改良,為之后的研究積攢了經驗。服裝不僅僅只是包裹在身體外部的一層布料,它能夠具有更深遠的作用和意義,將其與設計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相結合,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帶動了周圍其他人員對于這一群體的關注,從而促進了人們對于自閉癥兒童的了解和關愛。讓“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獨,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需要我們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