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飛
摘 要: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強大的內在動力。深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價值,是挖掘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的前提和條件。本文通過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多元價值,努力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多元價值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價值
在國家把鄉村振興提到新的歷史高度和戰略地位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傳承也被賦予了更豐富更重要的意義。非遺不僅僅是寄托人們鄉愁的文化符號,還是鄉村振興的有力載體和抓手,目前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新的生產力。非遺在振興鄉村中呈現的多元價值,勢必轉化為滿足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強大力量。
一、鄉村振興與非遺保護的時代背景
(一)鄉村振興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布,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與此同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鄉村振興被提上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為了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出臺。該法明確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開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同時還指出,要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農業文化深厚內涵,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振興鄉村中,非遺保護和傳承也被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二)非遺保護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指出,非遺保護和傳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國文化基因,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方針,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切實提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水平,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構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非遺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作用。加大對脫貧地區的非遺保護支持力度,以非遺工坊建設為抓手,推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并逐步建立穩定、長效的非遺工坊建設和運行機制,持續擴大覆蓋范圍和覆蓋人群,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規劃明確了非遺在振興鄉村中的意義和作用。2021年8月,兩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為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多元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獨特性、藝術性、稀缺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們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經濟開發價值,而其價值更多依賴于文化價值。非遺在振興鄉村中,最為突出的是在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產業振興、城鄉融合、文明鄉村等方面的價值。
(一)非遺在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價值
非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凝聚著中華民族在數千年中積累的生活智慧和寶貴傳統,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遺是上千年農耕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內容,對鄉村文化振興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二)非遺在加強人才振興中的價值
非遺傳承人是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遺項目、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非遺從業者。非遺傳承人,在當地都是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他自身的非遺制作技藝水平和感召力,對非遺保護傳承有積極作用。積極推行“藝人帶動+農戶生產”的模式,這對壯大非遺傳承隊伍、加強振興鄉村人才建設都有重要作用。如鳳翔泥塑國家級傳承人胡新明,在培養鳳翔泥塑從業者方面就做出了很多貢獻,他設計的“鳳尾雞”就登上了央視元宵晚會,在全國銷售火爆,他將“鳳尾雞”的設計制作傳授給鄉鄰,讓全村人都得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有西秦刺繡省級傳承人李惠蓮,依托國家級非遺項目西秦刺繡,創建刺繡合作社,培養繡娘,2021年被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評為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理事長。這些優秀的傳承人,為加強鄉村人才建設做出了貢獻,也是非遺在加強人才振興中的價值體現。
(三)非遺在推進產業振興中的價值

近年來,在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非遺的生命力方面,寶雞市探索成立了非遺手工作坊、非遺傳習所、非遺扶貧工坊以及非遺技藝合作社。如寶雞有代表性的鳳翔泥塑博藝園、西秦刺繡繡娘合作社、熙地社火演藝公司等,在為農民增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在脫貧攻堅戰中,舉辦了形式多樣的“非遺助力扶貧”“非遺購物節”“非遺扶貧工坊”活動,非遺合作社積極吸收貧困戶加入,傳授技術,代銷產品。在鄉村旅游建設中,鳳翔泥塑村成為享譽省內外的民俗旅游地,吸引國內外游客,中小學生研學,還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2020年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0元。近年來,千陽縣已建成西秦刺繡工藝品專業合作社21個,建成工藝品制作專業村11個,從事刺繡制作的婦女已達到12700余人,刺繡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優勢骨干產業。
(四)非遺在促進城鄉融合中的價值
非遺是鄉土文化的最主要代表,是鐫刻在人們內心最深沉的記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民進城工作生活,但最能打動他們的還是那凝結著先輩智慧和經驗的非遺文化。非遺成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橋梁與紐帶。鄉村旅游最受歡迎的非遺項目,如美食、手工藝品、非遺體驗園等,人們在文化認同中加強聯系,在文化認同中促進城鄉融合,一個非遺項目拉近鄉村和城市的距離,進一步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
(五)非遺在建設文明鄉村中的價值
隨著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鄉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更加美好,目前重點是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質修養。非遺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精神文明的有力載體,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尊師重道,恪守技藝,誠實守信,宣傳村風民俗,弘揚工匠精神,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的人文情懷,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能有效促進鄉村文明建設。如大力發展非遺項目鳳翔泥塑的鳳翔區六營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
(六)非遺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價值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投入以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是薄弱環節,公共文化資源要向農村傾斜。非遺作為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公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非遺是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方式,每年的“非遺日”前后,還有重要傳統節日,寶雞市舉辦“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以及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的非遺展演、展示活動,得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非遺在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當前非遺保護和傳承存在的瓶頸
非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但是能稱為“遺產”,說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它們已經失去了本來原有的生命力。要想讓非遺重新煥發出原有的生命力,就必須從國家、社會、人民群眾各個層面來保護傳承。《非遺法》頒布實施十年來,我們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發展的瓶頸。
(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老齡化嚴重
非遺項目傳承人大多在鄉村,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農村的青壯年通過求學務工,離開了鄉土,守著故土和老手藝的人大多都上了年紀。非遺項目傳承人普遍年齡偏大,健康程度令人擔憂。
(二)非遺項目后繼傳承人匱乏
傳統手工藝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低一些,很難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很難讓年輕人去學習從事加工生產,甚至有些非遺項目傳承人的子女也不愿意學習相關技藝。
(三)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宣傳和推廣滯后
我們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當今信息如此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推送到手機終端的信息都看不完,誰還愿意去尋找那些快失傳的記憶。非遺要進入群眾視野,就需要適應新的智能化傳播途徑,大力傳播推廣。
(四)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社會參與度不夠
雖然各級政府、文化部門都在積極努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只有在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社會、媒體的關注度最高,沒有形成常態化的宣傳關注模式。
(五)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地域禁錮明顯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強的地域性,如寶雞市的國家級項目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在鳳翔,寶雞社火大多在隴縣,西秦刺繡多數在千陽等,都有很濃的地域色彩,主要是當地群眾在參與和傳承。一定要明確這些優秀的非遺項目不僅僅屬于鳳翔屬于寶雞,它們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更屬于中國,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寶藏。
(六)非遺保護和傳承缺乏項目之間的融合
非遺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同一地域不同項目之間存在交流不暢的問題。美術手工類、傳統美食類雖品類不同,但是文化是相通的,都是傳統技藝,只是存在于人民生活的不同領域。除此之外,非遺在城市之間的交流很少,省際甚至國際的交流就更少了。
四、鄉村振興中發揮非遺多元價值的幾點思考
生產性保護是非遺實踐和保護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對手工技藝等需要從事生產的非遺資源來說,生產實踐本身就是一種傳承,從事非遺項目的生產就是在保護傳承非遺項目,而且可以使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得到更好的凸顯,在保護傳承的同時,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一)推進非遺與鄉村旅游理念的融合
旅游是流動的市場化的商業行為,人們旅游就是尋找一個“非常態”的文化獵奇。非遺是一個地域的名片,是很獨特的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元素。非遺只有和鄉村旅游融合,才能活起來、火起來,同時為鄉村旅游注入新的文化內涵,提高非遺從業者的經濟效益。如現在最受青少年歡迎的研學旅游,很多非遺傳習所對外開放,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學校組織學生參觀體驗。如鳳翔泥塑傳習所、鳳翔木版年畫傳習所、黑陶博藝園、寶雞社火博物館等,通過旅游為孩子們開辟“第二課堂”,讓孩子們親手繪制泥塑,感受體驗泥塑制作技藝,這對孩子的影響,遠遠比教科書上的介紹印象深刻,更有意義。
(二)推進非遺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
旅游強調市場價值,非遺是強調社會價值。二者共同關注的是群眾(游客)的需求,以需求為導向,研發非遺體驗項目,尋找最佳價值點。非遺與旅游業深度合作,剖析市場,發展成產業。非遺項目吸引游客的地方在哪里?要根據游客的需求研發旅游項目,游客最大的旅游獲得感來自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非遺項目技藝體驗,是最能讓游客產生體驗感的活動,自己親手制作一個泥塑、親手繪制一個臉譜、親手制作一個香包等等,都能讓游客有更多的留戀。體驗項目同時也是旅游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如寶雞市千陽縣每年端午節舉辦的“香包節”,已經形成規模與品牌,不僅有香包售賣,更多的是DIY,游客可以自己設計制作個性化的香包,以此吸引游客。
(三)推進非遺與其他鄉村產業的融合
不管是非遺特色小鎮,還是現代農業觀光的鄉村旅游,都是對游客提供服務的,只有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吸引游客參與,才能做大做強。非遺項目傳習所、非遺博物館、非遺手工作坊、農業生產企業等都要遵守旅游服務業行業規范,旅行社團等旅游單位也要尊重非遺項目的風俗習慣,圍繞為游客服務這個中心,從游、體、購、食、住方面為游客提供便利,達到讓游客不虛此行的目的。舉辦非遺購物節、香包節、社火游演等,都依托非遺而形成了大的旅游產業。岐山縣每年舉辦的油菜花節,就是以非遺項目土梁壓榨菜籽油工藝為招牌,打造的一個鄉村旅游新亮點,吸引游客觀油菜花海,品岐山臊子面,購綠色純正菜籽油,用非遺撬動一方經濟發展。千陽的蘋果節、香包節等產業相互融合發展,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拔鞲辖帧本褪且粋€鄉村旅游小鎮品牌,是離寶雞市區最近的鄉村旅游地,年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小鎮不僅有非遺項目社火游演,鳳翔泥塑、鳳翔木版年畫的展示,秦腔、眉戶、曲子演出,更多的是美食,如岐山臊子面、農家醋、掛面、羊肉泡等,周圍帶動的產業有民宿、大型游樂場、現代農業采摘園等,這就是非遺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四)推進非遺與文創市場的融合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有錢有閑有心”,現代旅游已經到了大眾旅游的時代,人人都可能是游客,旅游市場廣闊。市場即需求,針對游客的多元化需求,進行衍生品開發的時候,文創產品就要有高、中、低各層次的產品。如故宮口紅、大明宮奶糕等都火爆全國。寶雞社火臉譜繪制技藝傳承人薛亞兵創作的社火臉譜“龍騰中國”系列作品,榮獲“中國十強旅游商品”稱號。他創作的社火臉譜作品多次榮獲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金獎、銅獎。社火博物館也被原陜西省文化廳授予“陜西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被寶雞市旅游發展委員會授予“寶雞市旅游商品研發基地”。社火博物館先后開發的社火臉譜元素產品和衍生品有臺燈、掛件、鏡子、書簽、耳機、筆筒、抱枕、手袋、包包等,讓游客在體驗之后,把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用品帶回家,送給家人好友,同時也可吸引親朋好友前來,成為二次旅游的潛在客戶。有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年輕人也愿意投身非遺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老齡化的問題、后繼乏人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五)加強非遺與互聯網的融合
智能化多媒體傳播途徑豐富而強大,“網紅帶貨”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銷售方式。非遺借助抖音、快手、微視頻等直播非遺制作技藝和銷售非遺產品,已經深受傳承人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和信賴。寶雞社火臉譜制作技藝傳承人張星,網絡直播社火臉譜制作技藝,粉絲不斷增加,對宣傳非遺和銷售非遺產品、文創產品都有積極作用。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報道,國家級非遺項目吳裕泰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通過直播銷售,在短短4個小時內,就完成了101977元銷售額,這相當于平均下來其中一家店15天的銷量。2021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鄉村網紅培育計劃“村里有個寶”就在全國掀起一股鄉村振興熱潮,有效借助云端,開發挖掘非遺項目,為鄉村振興助力吶喊。在人人都是移動終端的時代,互聯網多元化的銷售平臺,為非遺技藝宣傳推廣、保護傳承、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式,為鄉村振興增添新的活力。
鄉村振興是繁榮鄉村的一項偉大的改革,是實現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在鄉村振興大潮中,非遺項目是掩藏在鄉土中的一個個富礦,我們要深入開掘,精耕細作,廣泛利用,讓這一座座富礦匯聚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寶雞市群眾藝術館)
參考文獻
[1] 謝潔瓊.“互聯網+”時代紹興非遺資源價值和多元化傳播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0,40(5):109-115.
[2]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3] 杜紅艷.“非遺”價值特征及其實現[J].社會科學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