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磊
摘 要:梆子戲歷經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河北梆子、山東梆子、江蘇梆子等各類梆子劇種。當今時代,梆子戲在對歷史進行傳承的基礎上,也不斷完善與發展,在時代潮流中,每個梆子戲相關工作者都在尋求適宜契機為梆子戲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以江蘇梆子戲《母親》為例,分析了此戲在題材內容、語言設計、音樂創作、唱腔表演等各方面的創新特點,以期為同行業人員提供幫助,使紅色題材戲劇創作途徑更為豐富。
關鍵詞:梆子戲;《母親》;紅色題材;創新

前 言
紅色題材在戲劇舞臺上一直久演不衰,因其導向的正確性、人物的典型性、故事情節的豐富性而被頻繁排演。梆子戲作為戲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相繼涌現出了大量紅色題材劇目,為一代又一代觀眾帶來了藝術享受。為使紅色題材在梆子戲舞臺上持續煥發生命力,相關從業人員可將《母親》作為樣本,總結各方面經驗與教訓,以此豐富紅色題材創作經驗,為梆子戲紅色題材后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一、大型紅色題材梆子戲《母親》介紹
(一)江蘇梆子戲《母親》的創作背景
《母親》是江蘇梆子戲中的新編紅色題材劇目。江蘇梆子戲盛行于蘇北地區,具備較為鮮明的地域特點與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國民經濟已取得長足發展,在豐衣足食的情況下,人民群眾對黨和國家的熱愛更為強烈,習近平同志也曾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利用紅色資源與發揚紅色傳統的要求?;诖?,戲曲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在發揚紅色傳統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
(二)江蘇梆子戲《母親》的主要內容
大型現代梆子戲《母親》是江蘇省梆子劇院的作品,整部戲以革命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為背景,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為角色原型,敘述了具備愛黨擁軍思想的革命母親在戰爭中支援前線的故事。《母親》是江蘇省梆子劇院的一次大膽嘗試,全劇將送子參軍的英雄母親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生動地體現了母親明理重情的光輝形象,將跌宕起伏的歷史時代下人物的悲歡離合展現得淋漓盡致。[2]
(三)江蘇梆子戲《母親》的創作特點
《母親》的藝術創作特點中,最為顯著的一點是以小襯大。整部劇從底層普通人物出發,通過底層人物自身所經歷的變動詮釋了戰爭對人民群眾造成的影響,并以母親的形象為代表展示了戰爭中人民群眾的美好品質,由小處著眼,揭示了黨為人民群眾所擁戴的深層原因。《母親》全劇構思精巧,在傳統梆子戲中有機融入了現代戲劇元素,劇中能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看點較多,使人能在觀劇后反復回味而常憶常新,這也是近年來梆子戲新作中令人矚目的作品之一。[3]
(四)江蘇梆子戲《母親》的成就
《母親》曾獲得江蘇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等各類獎項,并躋身第四屆江蘇省文華大獎,主要演員燕凌取得了最佳表演獎的榮譽。在2018年度文旅部劇本孵化計劃項目中,梆子劇《母親》也獲得了資助,同時也在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省級科研項目中獲得資助。[4]
二、大型紅色題材梆子戲《母親》的創新體現
(一)題材內容方面具備創新性

從梆子戲歷史來看,劇目題材普遍取自民間說唱藝術,其與口頭文學有機結合,展現的內容往往局限于抨擊社會黑暗與歌頌民族英雄等方面。在傳統江蘇梆子戲中,主要表現內容為重現重大歷史事件,展現歷史英雄悲劇。從《母親》的題材來看,其內容承襲了傳統戲曲的優勢,更易于塑造英雄人物,使劇目中的人民群眾都相應增添了英雄主義色彩,也使全劇主題精準定位于百姓愛黨擁軍的核心。綜觀整個劇目,展現的都是一位母親在戰爭中的行為,塑造出了一步步走向覺醒且日趨堅定地擁戴共產主義者的形象,劇情層層深入,最終使一位普通百姓的形象得到了升華。《母親》在承襲梆子戲的表演基礎上又融入創新,使劇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有效縮短,為主人公事跡增添了真實性與可信度,使江蘇梆子戲不再局限于以帝王將相為主要人物的題材,而完成了以平民百姓為主角的過渡。在題材內容設計中,《母親》更為重視刻畫代表性人物,全劇不僅著重塑造了母親的英雄形象,也對淮海地區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進行了精準刻畫,成功塑造了他們樸實且善良、熱情且積極的正面特征。全劇涉及的人物形象都具備立體飽滿的特點,生動感人。尤其全劇主角,即“母親”的形象,以個性化語言與行為完美展現了人物內心極端復雜的情感,將多角度而富于立體感的人民英雄形象全方位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劇中的各處細節無一不展現了以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出現的母親對孩子的愛,刻畫出了偉大母親兼顧家庭與國家前途命運的家國情懷,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母親》第一次演出結束后,觀眾在演員謝幕時發出的掌聲經久不息。從劇目整體情況來看,題材獨具匠心,故事情節生動,從小處入手還原出了宏大的歷史事件,使劇中的普通群眾身處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從而能讓觀眾更為深入地了解戰爭的本質,即無論何種戰爭,最后的勝利都屬于人民群眾,屬于共產主義者,在此類思想推動下,劇目內容與劇目題材都得以升華[5],突顯了戲曲的教化作用。
(二)語言設計方面具備創新性
在語言設計方面,梆子戲《母親》的人物語言具備極高的準確性與豐富性,且與傳統梆子戲相比,《母親》的人物語言更為洗練,劇中所使用語言兼具文學性與地域性。在展現淮海戰役的背景下,處于歷史轉折時期的人物所用語言更為鮮活,不僅融入了徐州地區的方言,更使用了當地基層農民常用語言,使全劇更具生活氣息,觀眾能雅俗共賞。這種語言設計使全劇更富于可信度,以生動的人物語言展現了蘊含于戲曲背后的思想,從而使紅色題材中容易出現的由說教方式產生的距離感得以有效避免。從全劇角度來看,編劇為主人公安排了大量內心獨白,以此為切入點使人物內心變化得到了更為具象化的展示,為人物形象增添了立體感,使其更為深入人心。[6]
(三)音樂創作方面的創新
梆子戲《母親》的音樂設計董瑞華與唱腔設計孟憲同強強聯合,為全劇打造了耳目一新的音樂情境。從全劇整體音樂設計風格來看,作曲家極為重視對不同人物形象的精準刻畫,同時也注重營造全劇整體氛圍。在整部劇中,作曲家不僅著眼于刻畫音樂形象,還未忽視營造與情節相符的個性化音樂背景,使音樂背景風格與梆子戲有機結合。為落實此目標,作曲家充分將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滲透到全劇中,以此旋律為主題,奠定了全劇的音樂核心。[7]

就音樂特點而言,江蘇梆子戲的音樂板式變化性較強,劇情多由音樂板式的不斷變化而推進。《母親》全劇的音樂特色在于沖破了傳統梆子戲中以對偶樂句構成的樂段,而是選擇了以各類不同板頭進行演唱的方法,在劇中以不同板式變化構成唱段,使板式與唱段更具契合度,也使唱腔更為朗朗上口。無論在劇情展示方面還是人物刻畫方面,此方法都能發揮極為重要的推動與烘托作用。在此基礎上,作曲家為保留傳統梆子戲的意味,特地采取了“大五大六”的旋律組合方法,針對唱腔下韻處理過程中常應用的“5”收尾,唱腔上韻則往往以“6”收尾。此特點與徐州地區民間小調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徐州地區民歌的各個樂句往往落于“1”“5”“6”三個音符,此特征與江蘇梆子戲作曲中普遍存在的“大五大六”收尾法相契合。同時作曲者也更新了音樂配器方法,改變了江蘇梆子傳統劇目中簡單的配器方式。在傳統劇目中的樂器主要為梆子等打擊樂器,伴奏分為文場與武場兩類,文場以二胡、琵琶、三弦等樂器為主,武場則以鑼、鼓等打擊類樂器為主。在江蘇梆子傳統劇目中,樂器被稱為“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鐃鈸整八口”。但在梆子戲《母親》中,作曲家為使音樂更為豐滿,不僅嘗試加入了西洋管弦樂器,且對樂器編配方法進行了革新,使西洋管弦樂器與傳統伴奏音樂能夠有機結合。在全劇唱段中,作曲家著眼于民族樂隊中不引人注意的中音區與低音區,在此音域中合理滲透大提琴,同時引入低音提琴,使伴奏更為豐富,使音色給人以更加堅實的聽覺感受。在此伴奏下,觀眾更能聽清唱腔,同時也使伴奏發揮了“唱輕補重”作用。在演唱過程中,樂隊伴奏以點描式為主,側重于突顯演員唱功。演員在演唱過程中,伴奏充分發揮了襯托作用,更為巧妙且更富于技巧性。觀《母親》可知,全劇整體繼承了梆子戲伴奏樂器的傳統特點,音樂節奏與音色都更具感染力,體現出了戰爭的殘酷性,反襯出人民群眾堅決擁護共產黨與人民軍隊的決心。[8]
(四)唱腔表演方面的創新
在梆子聲腔體系中,江蘇梆子戲是重要構成元素,與陜西梆子、山西梆子等劇種彼此分化,存在一定的演變關系。江蘇梆子戲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納入了本地風俗,同時吸收方言與其他民間藝術,使江蘇各類地方劇種中的元素都相繼融入其中?!赌赣H》的主要演員燕凌也勇于嘗試新唱腔,以劇情變化為依據,改良了傳統梆子腔中高亢激昂的唱腔調式,依照劇情在需要時采取了委婉低回的唱腔,使人物跳出了傳統梆子戲的窠臼,更具真實感與立體感。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演唱者并未著眼于展現自身演唱技巧,而是更注重情感輸出,借助情感輸出推動劇情發展,吸引觀眾跟隨主人公情緒發展投入自身感悟,從而收獲更為完整的觀演體驗。[9]
(五)舞美設計方面的創新
梆子戲的最主要展示平臺是舞臺,因此適宜的舞美設計也是提升梆子戲精神內涵的有力載體,同時在推動劇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母親》的歷史背景為淮海戰役時期,舞美以此為出發點,對傳統戲曲中的布景方法進行創新,不再僅以幕布營造情境,而是采取多媒體大型投影,使戰爭場景更具真實感。在現代技術支持下,舞臺上的聲與光等科技手段得到了充分運用,在劇中營造出了“車輪滾滾”“血染白紗”“雪漫淮?!钡仁吩娂増鼍?。舞美的創新手段使梆子戲更為自然生動,為觀眾提供了更有力的視覺沖擊感。觀眾從視覺方面更能體驗到宏大的戰爭場面,從而提升了全劇的視覺藝術效果。除運用多媒體技術外,燈光設計也是全劇的一大亮點。設計人員以劇情為依照,兼顧舞臺服裝與音樂的整體布局,選取了亮度與顏色都更為適宜的燈光,并在全劇演出過程中不斷調整燈光變化時間與照射角度。在富于變幻性的燈光設計中,全劇演出也得到了更為有力的保障。[10]在服裝設計方面,《母親》劇組相關設計人員進行了大膽創新,從人物性格與身份出發,對其所穿著的服裝進行了大膽創新,使服裝與人物更為貼近。
三、結 語
綜上所述,江蘇梆子戲是淮海地區的代表性戲曲劇種之一,現代梆子戲《母親》以紅色題材為基調,不僅在舞美方面嘗試創新,也在唱腔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將梆子戲題材范圍合理拓展,使其重新煥發活力。在對傳統戲曲進行創新的道路上,《母親》也為紅色題材戲曲創作提供了成功案例,在江蘇梆子戲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蘇省沛縣梆子劇團)
參考文獻
[1] 廖依.從“紅色三部曲”到《一個人的長征》:論張曼君贛南采茶戲現代轉向[J].影劇新作,2021(03):49-56.
[2] 羅周,華春蘭.戲劇現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紅色題材作品創作——著名劇作家羅周訪談[J].四川戲劇,2021(08):13-17.
[3] 金瑩.“兩創”思想,三江匯流,正當時:對話羅懷臻談紅色題材創作[J].上海戲劇,2021(04):11-15.
[4] 本刊記者.紅色題材戲曲的創作探索:采訪昆劇《瞿秋白》的編劇羅周[J].群眾,2021(15):35-36.
[5] 李小菊.為墾荒精神立豐碑,為紅色題材樹典范:評臺州亂彈《我的大陳島》[J].戲劇文學,2021(07):42-46.
[6] 馮冬.典型性格創造空間在戲劇中的拓展:兼議紅色題材戲劇人物塑造[J].人文天下,2021(07):24-29.
[7] 羅松.紅色題材創作的新視角與新審美:評《一個人的長征》[J].歌劇,2021(06):40-45.
[8] 鐘海清.紅色戲曲中的愛與犧牲:以越劇《黎明新娘》為例[J].上海藝術評論,2021(03):52-54.
[9] 羅馨兒.紅色題材戲曲的先進性和生命力:論羅懷臻2021年“紅色三部曲”劇作[J].上海藝術評論,2021(03):55-58.
[10] 羅松.紅色題材的新敘事與新形式:評現代兒童京劇《少年英雄·王二小》[J].中國戲劇,2021(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