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碧拼娙藦埲籼摰囊皇住洞航ㄔ乱埂飞鷦诱估L了月光映照下萬里奔騰的長江,寄寓了游子思鄉離別的愁苦心情,被后世贊譽為“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此詩系沿用南朝樂府舊題所做,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之感,詩中描寫的則是千年前的揚州實景——廣陵潮。光陰荏苒、物轉星移,昔日的廣陵潮早已湮滅于歷史長河之中。令無數文人騷客青睞的廣陵潮究竟有何恢弘氣勢呢?
揚州,自古就是一座水城。揆諸史乘,揚州應水而生,緣水而興?!渡袝び碡暋穼⑻煜缕史帧熬胖荨保渲形挥诨春优c東海之間的廣袤地域,謂之揚州。《說文解字》中說“揚,飛舉也”,意指水向上的形態,揚州即因“州界多水,水揚波也”而得名。
距今一萬多年前,揚州地界還是煙波浩渺、海天一色的大海。據考古學家推測,綿長的江南山脈在遠古時期尚為海岸線,蜿蜒起伏的蜀岡西峰,實為昔日的揚州海灣。滄海桑田,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揚州開始漸成陸地,并哺育著遠古先民。漢唐之際,揚州是首屈一指的東南大港,素有“揚一益二”之稱。南北運河鑿通后,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國際都會之一。唐代高僧鑒真就是從揚州港起錨,遠渡日本。
歷史上,揚州有不少別稱,如邗江、江都、廣陵等。這些別稱舊名大都與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西漢分封的江都國等,廣陵更是與驚濤駭浪的 廣陵潮聯結一體。
漢唐之際,眾多文人來到揚州一睹廣陵潮勝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在眾多描寫廣陵潮的辭賦佳作中,尤以西漢文學家枚乘所做的《七發》最負盛名。枚乘在《七發》“觀濤”部分,如癡如醉地描繪了廣陵潮的勝景:春秋朔望之際,廣陵涌現大潮,聲勢浩大,波瀾壯闊。潮至江北時,激穿亂石,驚濤拍岸,尤為迅猛。倘若此刻觀潮,佇立于百里之外,即可聽聞“疾雷”之響。漲潮時,登高遠眺,其潮聲勢如擂鼓,壯如奔馬,一派“江水逆流,海水上潮”的景象。廣陵潮涌日夜不歇,湍急洶涌,結伴觀潮者甚眾,與今日錢塘觀潮別無二致。
東漢文士王充在《論衡》一書中稱:“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可見,兩漢文人不乏接踵觀潮者。據傳,魏文帝曹丕帶兵至廣陵,臨江觀濤后驚呼“天所以限南北也”,遂罷兵北還。劉宋時期的文學家鮑照在一覽廣陵潮后,也直呼“崩濤山墜,郁浪雷沉”。劉宋名將檀道濟在擔任南兗州刺史時,曾經鎮守廣陵,每年秋月,他都要前去觀濤。南朝樂府民歌《長干曲》也吟唱道:“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遙。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p>
隋唐時期也有許多描寫廣陵潮的詩作,但氣勢遠不如兩漢與南朝時壯闊。詩人李白在《送當涂趙少府赴長蘆》詩中描繪了抵達揚州后,就迫不及待一觀廣陵潮的激動心情。有意思的是,吟誦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李白,對廣陵潮的描寫卻僅有只言片語,似乎并不符合他豪放不羈的性格。據此,有人推測,李白所處時期的廣陵潮已如強弩之末,不復當年盛況了。
中唐時期,宰相李紳在《入揚州郭》中更是直言:大歷以后,揚州已潮信不通。可見,中唐時廣陵潮已然消失,不過當時的人們還是能夠指出潮痕所在。據地理學家推斷,唐大歷年間(766——779年),廣陵附近河道漸淤,廣陵潮消失殆盡。
歷史上,中國東南沿海先后出現過“三大潮涌”,即青州潮、廣陵潮、錢塘潮。清代文人費餳璜在《廣陵濤辯》中記述:春秋時期,潮盛于山東,故名“青州潮”;漢至六朝時期,潮盛于廣陵,故名“廣陵潮”;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故名“錢塘潮”。
關于廣陵潮,歷史上有許多質疑之聲。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將“廣陵之曲江”劃入“浙江水(今錢塘江)”目下,據此不少人臆斷廣陵潮實為錢塘潮。在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昭明文選》中,亦對枚乘《七發》中的“廣陵之曲江”注釋為“錢塘江”。歷史學家傅斯年在1934年撰寫的《說“廣陵之曲江”》一文中直言:倘若廣陵潮發生于揚州,那么兩千年前的揚子江入海口與今日形狀迥然有別,恐怕鎮江段以下皆在海中。在傅斯年看來,這無異于天方夜譚。
然而,自然界的造化遠超常人想象。為何會在揚州形成廣陵潮呢?原來,古代揚州的地理風貌與今日有很大不同。千年以前,揚州并非江河內陸,而是長江與東海的交匯處,大致相當于今日長江口的情形。海潮上溯至揚州后,江面的寬度和深度都向上游急驟減小,呈現漏斗狀,在水量的快速聚集下,水體急速上漲,于是形成了奔騰澎湃的潮涌,枚乘詩中描述的正是廣陵潮的全盛時期。
對于這一地理成因,古人早有認識。東漢時期,不少人從讖緯和巫覡的角度推定潮涌的形成是吳王夫差誅殺伍子胥所致。這一說法被唯物論者王充所批駁,他在《論衡》一書中,從天文與地理的角度,論證了廣陵潮實際是大自然的杰作。此后,西晉文學家郭璞在《江賦》中說,長江漲潮、落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朝;激流奔騰之勢如有前驅,鼓聲做作,怒而為濤。在他看來,江口能夠吐納海水,并形成周期性潮汐現象,海潮迎著江水逆流而上,隨后便會產生波濤洶涌的潮涌。
廣陵潮的大致位置在哪里呢?從文獻記載中,我們發現廣陵潮大致位于“曲江”一帶。據記載,漢代時,長江在今日江蘇如東掘港鎮一帶匯入東海,廣陵城位于長江近河口段,由于長江在揚州段河道曲折,故名“曲江”。唐代,朝廷在廣陵城南設曲江鄉,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沙頭鎮一帶。舊時,在揚州古城東關街一帶尚有泉眼,名曰“廣陵濤”,泉邊還有一座“聽濤庵”。這些歷史遺跡都與枚乘在《七發》中所說的“觀濤于廣陵之曲江”相佐證。
清代揚州學派代表人物阮元在《曲江亭記》中亦考證,廣陵潮位于“佛感洲”,佛感洲大致位于今日揚州城南的六圩一帶,明清之際為江中沙嶼。相傳,康熙年間自上游漂來一尊觀音雕像,經人打撈,建庵供奉,由此得名“佛感洲”。道光年間,鼎力支持林則徐禁煙抗英的梁章鉅在《文選旁證》中引述:唐代以前,廣陵自有曲江,當在瓜洲以北之地,曲江則有潮涌。另據《輿地紀勝》和《丹徒縣志》記載,鎮江和揚州一帶的長江水道中分別有焦山和松廖山,民間俗稱“海門山”。人們在焦山附近的陡崖上發現了海浪和潮沙長期侵蝕的痕跡??梢姡瑥V陵潮并非虛言,歷史上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