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
北京房山的石經山以云居寺的石經聞名于世。歷史上,北京還曾有另一座石經山,那就是今天的石景山。
當年的京西石經山,據說古時山上藏有石經,后來漸漸改名為石景山,成為北京一個行政區的名字。首鋼集團遷到河北曹妃甸后,這里有一部分成為工業遺址公園,另一部分則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組委會辦公地。
石景山有名,但許多市民只聞其名,不見其形,或已見其形而不確知其名。由于高大的煉鋼爐的遮擋,如果不走到石景山腳下,很難發現這座山的存在。
石景山位于今首鋼園內的小西門南側,北鄰北京市發電廠的南廠和黑頭山,西界永定河,由石灰巖構成。它的東南坡被蒼松古柏覆蓋,雜花生樹,綠蔭濃郁;西北坡則亂石懸空,荊棘叢生,崖壁陡立。石景山不是北京的大山,卻是一座名山;雖不雄奇偉岸,但古跡遍地,文物繁多,飽經滄桑,充滿歷史秘密。不僅如此,石景山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的出山口即在這里,它是北京沖積扇小平原地貌形成的軸心,是歷史上北京水利史的源頭,可俯視永定河與北京城的壯麗。石景山也是北京近現代重工業的源頭。北京民俗專家趙書贊它為北京文明史的源頭。在明代,石景山更被譽為“燕都第一仙山”。
現在的石景山有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山頂的仿古樓閣。作為太行山余脈的石景山,海拔僅183米。山上有古樸、幽靜、雅致的山林,戲臺、山門、主殿、石窟、經臺、天宮、古碑、深井等名勝古跡就隱現在密林深草之中,充分體現了宗教文化和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嚴整。
石景山上現存兩通石碑,碑名分別為《重修凈土寺添置田畝碑記》與《重建石景山天主宮碑記》。據其中的凈土寺碑文記載:“金閣寺自晉唐以來所藏經石碎而言斷,巖穴鮮有存焉。”金閣寺是凈土寺前身,當時曾刊刻了不少石經。通過這兩通石碑,可以訂正《帝京景物略》中“石景山,山故石耳,無景”的望文生義之說。
說了半天石景山的基本情況,你知道石景山的名稱是怎么來的嗎?
位于永定河東岸的石景山,古稱梁山,元代稱石徑山,明代多稱石經山、石景山,后又有濕經山、石井山、駱駝山等名字。俗稱駱駝山,是以此山形似駱駝。之所以被稱為石井山,是因山上有一古井。石經山的說法,則源于山上有金閣寺石經臺、藏經洞。濕經山的名稱來自唐僧取經歸來、經文落水沾濕的民間傳說;又因唐僧在此失經,人們便把這座山叫“失經山”,久而久之,又叫成石景山。位于山巔的巨石就是晾經石。還有舊時民間口傳,此山從前只有石頭,沒有其他景致,恰如一處天造地設的石景,故名。總的來看,石景山其名有諸多來歷。
石景山以形取勝,史籍多有描述。明《宛署雜記》載,該山“在縣西北三十里玉河鄉,亂石嵯峨,高出眾峰”。明朝《帝京景物略》則載:“山而石其骨也,皆有峰巖壁穴?!鼻宄度障屡f聞考》載:“石徑山孤峰特立。”
石景山具有孤峰雄峻、怪石凌嶒、崖壁千仞、幽谷巖洞等特點,明清時期,好幾位皇帝到此登臨。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朱寧營建石徑山寺,窮極壯麗,請武宗朱厚照幸臨。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神宗朱翊鈞到石景山觀渾河(即永定河),即命五位名臣賦詩以為紀念。清康熙皇帝曾多次登臨石景山,并三次吟詩抒懷。“石景遙連漢,渾河似帶流。淪波日滾滾,浩淼接皇州?!贝嗽娂礊榭滴醯垡髟伿吧胶陀蓝ê痈浇拔锏膫魇涝娖?。
至于明清時代的文人雅士,登覽石景山贊不絕口者不可勝數。
石景山自古也是河防重地。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即在石景山西側永定河上修筑水壩,開引水渠。元大德六年(1302年),修盧溝上流石景山河堤。明清時代,更把石景山當作河防重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石景山南側敕建“北惠濟廟”。該廟負山臨水,便于控制河水形勢。石景山區文物保護單位所保管的“雍正御制碑亭”,就是當年北惠濟廟留存下來的珍貴文物。
石景山上古跡眾多,主要有金閣寺和碧霞元君廟兩大寺廟。金閣寺位于石景山南麓,坐北朝南,始建于晉唐時代,唐德宗建玉皇殿,迄今至少已有1300余年歷史。明正德年間重修,明萬歷年間又重修,易名為凈土寺。清代,該寺倒塌毀壞,現存遺址、實物仍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山門建在向外凸出的山崖上,站在山門,翹首北望,百丈峭壁如劈如削,直插云漢,壯麗可觀。
進山門有一碑亭,亭內立有一塊題寫了《重修金閣寺添置碑記》的石碑,明萬歷年間許用賓撰篆并書,敘述金閣寺歷史。過碑亭十多米遠,為著名的石窟、經臺。
史料記載:“山有石經臺、普觀洞、普安洞、還源洞、孔雀洞諸勝……”現題識無存,石窟勝洞仍在。石窟洞鑿于峭壁,上下兩排??兹付次挥谙聦?,寬約3米,深約3米,高約2米。洞內石壁刻有佛像一尊,站姿,高83厘米,右手下垂于胸前,發髻高聳,身披袈裟,衣紋流暢,衣著的下擺有北朝風格,造型優美。專家鑒定其為唐代石刻,雖時隔千年,仍給人以美的享受。孔雀洞內左右兩側各建一條巷道,道中砌石為階。沿階而上,可達洞前臺地。臺寬7米,長12米,臺面平整,人稱石經臺。石經臺之陰為峭壁,壁上下有數佛洞向東排列,每洞窟深約三四米,寬約四五米。這些石窟洞現存部分佛龕、經臺和石刻花草線紋,處處都體現著我國古代佛教文化和人間滄桑。
石窟洞之上為天主宮,現存殿堂墻基。天主宮之上為金閣寺塔。據文獻記載:“山殿有塔,高約四丈余,四方作方屋如閣,四隅作圓屋如亭,內皆塑護塔神像。”
該塔年久傾圮,后在原塔的基礎上新建一高閣。登上石景山頂,可俯視京城新貌與永定河之巨變,令人感慨萬千。
碧霞元君廟位于金閣寺之東,廟南為峭壁懸崖。該廟建于明正德年間,為誘正德皇帝游幸。明嘉靖元年(1522年)該廟被搗毀。明萬歷年間得以重修。該廟統稱元君廟,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元君殿,一是天空寺,一是碧霞元君廟。這一寺廟格局,別處頗為罕見。元君殿為五楹殿堂,其內供奉碧霞元君等五尊神像。殿前有月臺,月臺下為廣場,廣場面積約700平方米。元君殿以東為天空寺,該寺不大,但設計精巧。山門僅容二人出入。門額上“天空寺”三字至今尚存。寺內有前殿三間,有東西兩道隔墻,中間開月亮門。天空寺以南為碧霞元君廟,一進院落,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客房各兩間。院中有銀杏、古槐各一株。

金閣寺天主宮遺址有一明碑,碑上文字為《重建石景山天主宮記》,記述了石景山的幾度易名情況、石景山雄姿仙態的基本特征和金閣寺重建的歷史。元君廟前有一古碑,上刻古詩二首,一刻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詩人柱本減《登石景山》詩一首,一刻清光緒壬辰年(1892年)王展、方汝霖《和登石景山》詩一首。兩詩一唱一和,一貶一褒,耐人尋味。此二碑加上金閣寺碑亭內《重修金閣寺添置碑記》碑,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物價值。
石景山上原有四天門,西、北天門已無存,東、南兩天門保存完好。
東天門內、元君殿前有一戲樓。從前,每逢農歷四月十五前后、石景山廟會期間,總要在該戲樓開鑼唱戲。現已重修為臺。
東天門外東北20余米處有一古井,直徑約2米,深100余米,井水終年不斷。
前文已知石景山曾稱石經山,因藏石經而得名?,F在崖壁上尚存孔雀洞、普安洞等諸勝?!稓J定日下舊聞考》第一百零四卷記載,孔雀洞左右門上截題識曰:“佛本行集經卷第三十一,幽州、盧龍兩節度使劉相公敬造,元和十四年四月八日建。”下截刊佛經語。其地當石經臺之陰,殆即藏經處也。

由此文不難看出,石景山過去曾藏有石經?,F在雖然經去洞空,是否還有埋藏的可能呢?根據房山云居寺發現地穴石經的過程,針對石景山的石經臺藏經處之文進行分析,石景山藏有石經的可能性極大。1957年《舍利塔記》中有“至大遼天慶七年已鐫造石經近三百帙,秘于東峰滿八石巖,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有石經碑四千五百條”的記載,在云居寺南塔遺址挖出一巨大地穴,里面埋藏石經板10082塊。這一發現,豐富了我國古代碑刻藝術,使云居寺享譽天下。同理,云居寺地下有一部遼刻經版《佛說苦薩本行經》的經末題記:“大方便佛報恩經七卷,此三卷,共十卷,同帙,馬鞍山洞已有鐫了,京西三十里小石經亦有,是盧溝河東垠上。”小石經即石景山。這一記載也可說明石景山確曾藏有石經。
石經藏于何處?現在有了線索,如果真能找到石經,當屬一重要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