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萌萌
德國“雙元制”中等教育與“雙元制”高等教育是其工業發展的支撐,也是德國百年家族企業與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的關鍵。一方面,德國“雙元制”教育按照行業與企業的專業化需求培養高技能人才,提升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另一方面,企業與學校共同承擔教育責任,企業具有主導權。“雙元制”教育保證就業率,是德國應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手段之一。多年來,德國制造業工人收入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處于較高水平。2020年,德國制造業勞動者報酬增加值比重高達18%,遠高于英國的11%和美國的9.5%。
在中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空有頭銜,德國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各諸侯國在軍事、文化與經濟等領域激烈博弈。狹小的市場促使城市手工業和商業建立了行會,制約無序競爭的同時,行會也兼具質量監督、維護行業聲譽的作用。年輕人需要先做學徒,經長時間訓練和嚴格考核,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手工業者。

18世紀中期開始,德國化工、鋼鐵等重工業迅速崛起,成為“遲到的”工業國家。1871年,普魯士王國在俾斯麥的縱橫捭闔下統一各公國,建立“德意志帝國”。統一后,行業“師徒制”逐漸發展成為職業技術學校,同時還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1906年,慕尼黑成立職業進修學校。1938年,第三帝國時期,德國義務教育法中規定職業技術教育為義務教育,但主要由國家負責出資實施。二戰后,德國歷經50年代的戰后重建與60年代的戰后反思,產業迅速升級,促使德國的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在此期間,備受稱贊的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成型,并在1969年以《職業教育法》的形式規定了職業教育中企業和學校的共同責任與權利。德國職業教育雖然在70年代受到高等大學教育擴招的沖擊,但隨著高校擴招帶來的師資力量不足、學生質量下降等問題,1976年,德國確立“為各種職業做準備,傳授必要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的教育目標。
20世紀80年代,德國形成兩種教育類型:一是以研究為主,并不直接提供就業所需專業性崗位的綜合性大學;另一種便是以獲取專業性職位為主要目的應用技術大學、“雙元制”高等教育與“雙元制”中等教育。其中,“雙元制”教育與企業需求直接掛鉤,校企緊密合作,通過“雙元制”體系,偏應用型的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輪換交替,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否升入大學,很大比例都能留任企業。為此,受“雙元制”教育的學生的就業率一般高于綜合性大學學生的就業率。
德國建立了幾乎覆蓋所有經濟、管理與工程技術部門的“雙元制”教育,不僅為德國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了人才就業率,同時也對縮小勞動者收入差距和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德國企業與學校共同承擔“雙元制”教育責任,而企業發揮主力軍作用。
德國“雙元制”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精髓在于企業與學校共同培養人才,進行國家認可的300多個工種中的某一個工種的職業培訓。德國“雙元制”教育需四方參與,即企業、職業學校或應用型高校、行業協會與學生。企業在招收學生、實施培訓計劃、支付學生工資以及人員留用等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學校負責應用型教學與理論課程;行業協會則負責審核相關方的培訓資格、培養方案,監督培訓過程并組織考試等。
企業需為“雙元制”培訓崗位留出年度預算,學校按企業與行業需求培養學生的同時,獲得企業、聯邦州或聯邦政府的資助。參與“雙元制”中等教育與“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學生首先需要提供包括德國語言能力在內的申請材料,與企業進行面試通過后,再和企業與學校簽署三方協議。“雙元制”中等教育與“雙元制”高等教育一般為期3年,企業為學生支付學校理論學習階段的月薪、社會保障金及圣誕金,并提供帶薪休假等福利待遇。
參與“雙元制”教育的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學生培養方案,學校提供理論型與應用型課程,企業各部門為學生提供輪崗實習機會。其中,“雙元制”中等教育一般為每周有兩天或三天在校理論學習,兩天或三天在企業或工廠實踐,畢業合格后一般留任企業。“雙元制”高等教育則一般為一學期在校理論學習,一學期在企業內各部門進行輪崗實習,以此交替3年,學習任務較為緊張,最終取得本科文憑。“雙元制”高等教育的畢業論文撰寫也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在校、企導師的共同輔導下完成。
德國巴登符騰州擁有德國最多的“隱形冠軍”企業,掌握高精技術,同時也是德國職業高等教育的示范區,校企緊密相依。巴登符騰州立“雙元制”大學(DHBM)是德國第一所將職業教育和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目前,DHBW擁有約3萬名在校學生,與9000多家企業進行聯合培養。其大學總部位于德國巴登符騰州首府斯圖加特,9個校區依據企業集群分布于該州不同地方,每個校區都提供獲得德國和國際認可的商科、機械工程和社會工作領域的本科學習課程。
德國藍領工人的工資待遇在OECD國家中較高,這得益于德國高質量和精細化的工業制造業以及保證有序競爭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德國中小企業與百年家族企業在諸多精密儀器與機械零部件制造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他們掌握了專有技術訣竅,成為全球制造業很難替代的供應商,被譽為“隱形冠軍”。大部分德國中小企業與家族企業位于德國鄉村地區,他們不僅帶動德國區域、城鄉與城市的均衡發展,同時也是確保德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柱。
德國眾多“隱形冠軍”企業的百年根基在于擁有專業技術人才,有助于企業與專業人才建立相互信任,人才流失率較低。無論是“雙元制”中等教育,還是“雙元制”高等教育,學生通過學校考核與企業實踐后一般留任該企業。德國企業依托“雙元制”教育體系,將社會職業教育視為己任,著力培養適應企業與行業需求的技術型人才,為企業管理、市場與研發技術等部門打造“量身定制”的專屬人才。因為從學生時代就在企業工作,提高了專業人才對企業的熟悉度與信任度,“雙元制”教育成為確保德國就業率與員工對企業忠誠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通過“雙元制”教育也是在德國企業晉升的重要機會。德國企業提供的職業繼續教育的模式為:企業為職工保留崗位,并支持其進行為期2年的“雙元制”研究生課程,學習費用由企業承擔,科研成果由企業持有,職工畢業后可晉升或轉崗。
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是非常典型的以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為主導的職業培訓體系,其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充分參與,企業是否在職業培訓中扮演培訓與財務支持的核心角色。
首先,企業對學生的錄取和管理有決定權,負責學生的薪資與福利待遇。學生進入“雙元制”培訓,必須通過企業面試,與企業和學校簽訂三方協議,其身份首先是企業員工,然后才是學生。若有曠課、曠工或考試不合格的情況,負責處理的是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這與我國由職業院校錄取和管理學生的模式不同。

其二,在聯邦統一的職業培訓大綱框架內,企業對人才培養具有自主權。企業以培訓大綱為基礎,制訂具有企業特色的培訓計劃,補充培訓內容以滿足企業的業務需求,目的是培養出更熟悉企業流程的學生,使其具備完成相關工作的實際能力。此外,企業也有權選擇培養場所,除在企業內各部門輪崗與學校學習外,還可委托跨企業的培訓中心以及企業的海外分公司承擔部分培訓任務。
其三,企業導師資格認證。德國相關法律規定,實施企業培訓的人員必須滿足專業素質要求,通過行業協會的企業導師資格認證。企業導師的主要任務包括制訂和實施企業培訓計劃,負責學生培養質量。
由此可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是德國“雙元制”成功的關鍵,企業導師與學校的教學指導是專業人才的培養皿。同樣,職業教育也為德國百年家族企業的代際傳承以及精密零部件領域的“隱形冠軍”提供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二者相輔相成,緊密相依。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