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珊珊


[摘要] 針對傳統寫作教學過程單調和評改方式單一的問題,本文借助“疫情中的看見”寫作項目的教學實踐開展探索:一是在學習方式上借助網絡資源創設情境,變虛擬學習為真實學習;二是在評改方式上借助網絡平臺,變單一式評改為交互式評改,以此探究教學與寫作的新范式。
[關鍵詞] 網絡資源;真實學習;交互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傳統寫作教學中,學生存在構思、立意、素材、結構、語言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學生寫作過程單調,評改方式單一。在新媒體時代,針對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借助網絡資源,依托在線學習優勢,更新教學思路,創設新的教學范式,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探索。
一、網絡資源更新學習范式:變虛擬為真實
大規模的疫情,給青少年學生帶來了心靈和思想的激蕩。無窮的遠方都與我有關,當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全球命運共同體、土地生命共同體……這些新詞匯、新熱點、新趨勢如何通過學習任務落地?相較于傳統寫作過程的單調范式,借助網絡資源平臺可以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寫作式樣。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創設“疫情中的看見”寫作項目,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系列寫作練習,將不同的媒介形式有機整合到語文課堂上,更新多元的寫作范式,加強語文學習與時代、生活的聯系。
(一)第一階段:回顧疫情,梳理事實
爭鳴之前要先共鳴。在新媒體時代,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這是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表達和交流的第一步。基于此,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媒介獲取多樣信息,提取和處理信息,回顧疫情,梳理事實。
[閱讀材料]《疫情深度報道 武漢如何一步步走到圍城》(新聞文本類);《緊急報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視頻類);《看世界名畫中的瘟疫,知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中國人的博“疫”史》(微信公眾號類)。
[寫作題目](1)結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武漢暴發疫情的看法?(2)論述“公共衛生常識”對預防流行病傳播、提高公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性。
[能力訓練點]小組運用選擇性閱讀策略,分類自主閱讀,集中突破核心概念,群文比照、去蕪存菁、匯聚材料、分享爭鳴,并從新聞事實層面、理論層面、現象層面等將網絡上的各種聲音篩選、比較、整合,小組內交流分享,形成小組終稿,并在班級內共享。
(二)第二階段:感悟疫情,共情體驗
任何一篇文字都是作者觀念、情感、思想的載體,學生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對這種感情能感同身受,并得到情感上的升華。這是語文教學的教化能力,通過自身經歷和感悟來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進而深化為個體獨立的價值觀和處理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行為準則。
[閱讀材料]《久違了,鄉黨》(視頻類);《見字如面》(綜藝節目類);齊邦媛《巨流河》(名著類);兩封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寫給家人的信(文本類);林覺民《與妻書》(教材類);疫情防控期間醫護工作人員的請戰書(文本類);《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熱搜,沒有之一》(微信公眾號類)。
[寫作題目](1)因為疫情,大家足不出戶居家隔離,減少了地域間的流動,很多人春節回到家鄉后就一直隔離在家,有網友感慨這是十幾年來第一次在家鄉看到春天。仿照以上短視頻《久違了,鄉黨》,如果你的家鄉也要拍攝一部類似的短視頻,請你給自己家鄉人民撰寫臺詞腳本。(2)告別家鄉的醫療隊即將出征,你是其中一員,給你的家人寫一封信。可參考以上閱讀資料中的一些書信,字數不限,盡意即可。
[能力訓練點]借助網絡多元資源創設真實復雜情境,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創造性地表達信息,意在培養共情能力,訓練文字駕馭能力。另外,借此機會,讓學生重新感悟和思考與身邊至親之人的感情,與所生活的城市的感情,完成語文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第三階段:觀照疫情,思辨創新
“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目標:知道信息來源的多樣性、真實性,辨識媒體立場,多角度分析問題,形成獨立判斷的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界聲音和不同立場,學生如何全面理性地看待事件和現象,如何多角度地思考和評議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當下生活,直面現實人生,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尋找社會新聞,鏈接爭議聲音,讓學生思考、質疑、辨析。另一方面,以疫情為契機,依托名著教會學生辯證思考,培養他們辯證、深刻、多角度的思維品質。
[閱讀材料]①《流感》(電影類);②《沉痛悼念疫情吹哨人——李文亮醫生》(新聞文本類);③龔菁琦人物專訪《艾芬》;④《說文解字——說“哨”》;⑤《疫
情期間,怎么火了一句唐詩》(時評類);⑥《日本人在援華物資上寫詩,我們應該反思什么?》(時評類);⑦《疫情過后,我們應有更多的同理心》(時評類);
⑧《抗擊疫情,既無需恐慌,更不能“恐鄂”》(時評類)。
[寫作題目](1)閱讀以上材料⑦⑧,可自行查找網絡資料,書寫議論文“論克己”。(2)閱讀以上材料②③④,可自行查找網絡資料,思考“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吹哨人”,并寫一段自己的感想。(3)閱讀以上材料⑤⑥,自行查找網絡資料,完成班級辯論賽:疫情當下,你認為引用古典詩詞為標語好,還是硬核喊話好?
[能力訓練點]針對某一話題、某一材料、某一觀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借助網絡資源,融合多學科視角;借助讀寫結合,提升寫作能力。
情境學習是指在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的應用情境中進行學習的方式。它強調在知識實際應用的真實情境中呈現知識,把學與用結合起來,讓學習者像專家、師傅一樣進行思考和實踐。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助力情境學習,而在信息時代,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能力必然包括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熟練、批判性地評估信息的能力,以多種媒介形式創造性地表達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在網絡時代眾聲喧嘩中獨立思辨的能力。因此,通過網絡平臺,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多元資源與情境任務搭建腳手架,完成真實的學習任務,可以助力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網絡平臺更新評改方式:變單一為交互
目前,在作文評價中,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固定、個人主觀性強是主要問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啟示我們,課堂評價應從學生被動反應轉向積極主動參與,要求學生以某種方式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和能夠做的。因此,借助網絡平臺,更新傳統的評改方式,以此助力學生的寫作,應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網絡平臺更新評改方式,可以將以往的單一性變為交互性。這種“交互性”首先表現在被評價者與評價者之間可以交叉評論和角色轉換。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可以將要評價的作文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以社群化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具體說來,課前小組先進行互評互改,教師一評;課中共評共賞,共改提升;課后自改互評,教師二評;美文微信分享。這是“課前課后貫通,師生多元互動,交流合作”的模式,是集體評價、多元評價的模式(如下圖)。
這樣寫作者可以接受評價者的多元反饋,而且評價者也可以看到其他評價者的評價。不同的評價之間會產生反應,對已評的再評論,會形成一種辯論式的思維交流,最終解決高中作文評價標準模糊的問題,形成較為統一且穩定的評價標準。
交互性還體現在作者、讀者身份的交互,一個文本的創作者可以是其他文本的讀者和評價者。如下表所示,在寫作系列訓練的第三階段思辨訓練中,有一篇“論克己”的議論文訓練,在評改階段,針對學生不會搭建議論文框架這一學情,筆者借助共享文檔,開放學生的編輯權限,進行“同框異構”——基于同一個寫作大框架下的個性化填充實驗。教師給出了作文的題目、開頭、結尾及中間主體三段的分論點或論述要求,每位學生在閱讀其他學生寫作片段的同時自身也是創作者。
在寫作教學的全過程中,不斷的身份交互,本質上是寫作理念、評價標準和寫作實踐的交互。在這種交互中,評價標準和寫作實踐不斷磨合,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夠得到提升。
新媒體背景下的作文教學,呼喚教師的“鷹眼”與“虎膽”,利用網絡技術,汲取新鮮的教育資源,創設多元的情境,助力學生的真實學習。另外,要善用網絡平臺,將作文教學和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結合,形成交互性的教學模式,促成學生的協作學習。這些并不背離培養學生核心語文素養的教學目標,而是借助新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投射,切實完成課程標準定位的目標: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許姍姍? ?北京市清華附中本部,海淀區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