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云亭中心幼兒園 錢 萍
隨著課程游戲化項目研究的深入,幼兒園越來越重視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竹林淘寶”戶外混齡游戲的開展應和了兒童親歷的節奏——自主的游戲模式,釋放了幼兒天性;開放自然的竹林場地,體現了幼兒主體地位;戶外混齡的組織方式,為幼兒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積極的多向互動中,“竹林淘寶”是教師放下姿態和幼兒一起親歷成長的一段旅程。
“這些是我找到的恐龍化石。我們把它藏好,蓋上樹葉,它就會孵出小恐龍。”大班的哲哲一邊把石頭藏進輪胎中間一邊說著。中班的欣欣聽完后馬上加入了撿樹葉、藏化石的行列。很快,這個秘密就變成了兩個班的公開秘密,孩子們對竹林里的寶藏有著無限遐想……
“到竹林去找寶貝?”“真是太好玩、太有意思了。”孩子們這樣說。
教育就是要創造一切有可能的機會,激發幼兒的興趣、覺醒幼兒的心智。跟隨幼兒的視角,教師對竹林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考量,驚喜地發現竹林里有著各種場景——草坪、泥地、植物組合微景觀、不同種類的竹子、散落四處的熊貓雕塑、小石墩組成的小路、兩片竹林銜接處形成的天然山洞……這里儼然是一個天然的“淘寶之地”。中大班不同年齡的孩子每天都能在這里遇見,在自然中親身體驗,感受自然的美好與奇妙。


“竹林淘寶”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需要,可是這樣的活動是否能對接幼兒近期的發展目標呢?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我們制定了具體的課程目標(見表1)。

表1.“竹林淘寶”課程目標
“啥?竹林里能找到寶貝?”
“寶石嗎?金子嗎?神獸嗎?玩具嗎?”
“不可能有寶貝,騙人的!”
“真的有,是我藏在那里的寶貝。”
“我也要去竹林找一找。”
孩子們激動地討論著,萌發出一探究竟的渴望、理性的質疑、無限的遐想……
大班孩子對竹林里的寶藏有著濃厚的興趣。“能找到什么寶貝?”“能藏什么寶貝?”孩子們設計了一張開放式的調查問卷,并把自己的想法用表征的方式記錄下來,再去問問弟弟妹妹,把他們想找到的寶貝也記錄下來。
中班上學期的孩子更關注“哪里來的寶貝”“我們可以去找嗎?”……于是,“藏寶人or尋寶人”的投票問卷出爐了。一番投票統計后,孩子們開始期待藏寶與尋寶游戲的啟動。
中、大班65個孩子對能找到的寶貝有15種猜想,對能藏的寶貝有87種想法;中班想參與尋寶的有28人,想參與藏寶的有2人;大班想藏寶的有34人,想尋寶的有1人。
視線之外的“尋寶”或許能給孩子們很多驚喜,但視線之內的藏寶又何嘗不能作為探究的新起點呢?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過后,單向的“藏or尋”的預設框架就被完全推翻了,“藏and尋”這樣的新視角讓人有了更豐富的猜想,課程有了全新的生長點。



兒童觸發下的“竹林淘寶”行動開始啦!教師立足兒童已有經驗和情境,提供鷹架支持(見圖1),使得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構建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知經驗。

圖1.“竹林淘寶”課程框架
隨著課程的深入開展,大班藏寶隊、中班尋寶隊的陣營逐漸明晰。寶物藏在哪里最安全呢?哥哥姐姐的提示是什么意思呢?孩子們想到了用地圖、拼圖、提供線索、語音提示等多種方法進行對話交流。
起點是紅色的旗,終點是黃色的寶色,看清路線,順著走就能找到寶貝。

圖2.地圖組
耐心完成提供的拼圖,就能發現藏寶貝的地點標志。
語音播報:從來奇園的門進來,先走石子路,在大花盆的地方轉彎,再沿著梯子走到頭,抬頭看,就能發現寶貝。
線索1:第四個木樁。
線索2:彩色投籃桶里面。
淘寶過程中,孩子們的表征、符號、文字等前書寫經驗都得到了提高,他們會圖文并茂地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
孩子們因年齡、個性的不同,有的能順應規則、調整介紹的方法、改變尋找的路徑,有的則堅持己見。不管是順應還是堅持,孩子們都能通過自省與內化,獲得獨屬于他們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行動策略。

圖3.拼圖組

圖4.線索組
今天竹林外來了一群新伙伴。“你們在找什么?”“我們可以加入嗎?”孩子們決定開一個竹林淘寶店,這樣全園的小朋友都可以來玩尋寶游戲。說干就干,竹林淘寶店第二天就開張了。
新伙伴的加入對于老師、孩子來說都是一個意外,竹林淘寶從一個班級的構想到兩個班級的互動,最后走向了全園。“調整后的活動”讓教師和孩子既好奇又期待,這份來自內心的期待讓孩子們充滿了挑戰的勇氣。活動中的焦急、活動后的理性思考,孩子們在真實的場景中通過自己的發現和嘗試將收獲的認知內化成了自己經驗的一部分。

表2.竹林淘寶游戲
與傳統意義上以集體為主的探索活動不同,“竹林淘寶”從空間、時間上都對課程實施提出了新挑戰——戶內外融通、動態彈性的作息,使生活、運動、學習、游戲相互滲透。大自然就是孩子們的課堂,一次次的尋寶、統計分類,孩子們都能獲得新的收獲。比起被動接受淺層學習,孩子們的深度學習更需要時間和空間的保障支持。
課程形態不應拘謹于集體教學活動,可以是項目式的探究活動,可以是自由組合的小組活動,也可以是豐富的區域活動、有趣的餐前宣講活動等。如:繪制竹林地形圖時,每個孩子畫的都不一樣,這可怎么辦?孩子們想到了勘探地形,他們有的測量路線,有的確定標志物,有的找到致高點俯瞰全貌,還有的進行了航拍。孩子們在體驗、分享、思考和行動中獲得了成功,竹林地形圖出爐啦!對接不同的已有經驗、生活智慧,孩子們運用語言描述、符號記錄、圖畫表征、照片記錄等多種方式創造出了一張張非同尋常的藏寶圖。在分組活動中,小組人員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已有經驗隨時進行調整、重組。
伴隨著課程實施的進程,各種不確定情況時有發生。竹林里每天都有孩子們的問題——“我的寶貝被泥土弄臟了?”“這不是我喜歡的寶貝?”“為什么今天沒人藏寶貝?”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自然境遇,孩子們在一系列漫無目的的嘗試中,有了“藏”和“尋”的明確計劃。
“計劃—行動—思考—討論—調整—再行動”,以這樣的順序建構課程會延伸出許多深刻的行動體驗。與此同時,幼兒的情感、認知、技能等都獲得多重發展,對身邊的生活也產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
一個讓孩子們著迷的課程并沒有因為主題完成而停止,家庭尋寶計劃、旅行尋寶攻略……孩子們的淘寶之旅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