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江蘇省徐州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賈巖 高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事業蓬勃發展,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和農村公路四通八達,運輸服務水平持續提升,但與此同時,公路交通安全形勢也變得越發嚴峻,亟待采取有效應對手段。
2004年以來,我國公路安全設施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正向著“從有到精”的方向邁進。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圍繞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綜合公路交通事故、公路技術等級狀態、路段交通構成等安全需求,選取代表性路段,組織開展了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設計。
“十三五”以來,全國鄉道及以上行政等級公路通過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有效提升改善了自身安全行車的條件。但是面對交通運輸快速發展,高密度公路網絡加速形成,以及人們高強度出行需求的新形勢,公路安全設施建設還需要滿足三方面需求。
交通運輸部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建設自啟動至2020年底,走過了集中建設(2003年至2005年)、重點建設(2006年至2010年)、全面建設(2011年至2014年)、深化建設(2015年至2020年)四個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公路交通安全事故,特別是國省干線的交通安全問題仍然突出,且新問題不斷出現,同一類問題在一處路段得到解決后,又可能出現在其他路段。目前,公路交通安全隱患整治涉及人、車、路、環境、管理、保障等眾多因素。公路設施盡管位列第三要素,但卻串聯了人、車、環境、管理等眾多元素,其交通安全隱患整治具有延續性、迫切性、長期性等特點。
公路線路及其安全隱患處置技術復雜,總體呈現“老問題多、大問題多、難問題多”的特征。“老問題多”是指所列設計線路或路段處置狀態,多數經歷過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生命防護工程或安全隱患整治,但交通事故形勢依然嚴峻;“大問題多”是指所列設計線路或路段風險狀態,多數都是事故多發點段乃至死亡事故多發點段,有的極容易發生重大傷亡事故;“難問題多”是指所列的設計特征線路或路段事故狀態,例如平面交叉、過村過鎮及一級公路中分帶等,都是徐州市乃至我國平原地區事故多發路段,特別是平面交叉風險最高、情況最為復雜。
公路設施具有交通安全基礎性、從屬性、習慣性。基礎性體現在公路及其交通安全設施既承擔著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公路交通保障功能,同時又發揮著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的安保作用,既是車輛及行人公路交通的主體,又是交通事故發生的客體,沒有公路就沒有公路交通事故。
從屬性體現在公路及其交通安全設施的安保作用,需要人的認知和行動才能發揮,只有人的認知和行動正確,它們才能成為安全設施,人如果不使用或者不行動,它們就算不上安全設施,人的認知和行動如果出現失誤,它們反而會成為安全隱患。所以,公路設施的安全性,不在于設施而在于人。
習慣性體現在公路及其安全設施需要適應人的交通安全習性且合法合理,當兩者之間出現矛盾時,需要有法律支撐并得到遵從。如果只有設施改變而人的交通行為習慣沒有改變,公路及其安全設施就不安全,這也是新建公路事故多發和傷亡事故時有發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徐州市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主要圍繞解決“沒人用、不好用、不管用、副作用”四方面問題展開。
徐州市國省干線安全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但尚未實現從“有”到“有人用”的轉變,主要矛盾是安全設施的使用率不高,需要通過設計和研究加以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階段的安全設施建設因設計單位及具體設計者對其功能定位、目的作用、標準適用及專業水平等方面的認識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其設置和作用的差異也較大。例如,交叉路口雖然設置了人行斑馬線,但多數步行者不走人行道,以及機動車司機無法掌握行人的軌跡和規律。
鑒于公路安全設施標準規范的普遍性,公路交通安全責任追究的壓迫性,特別是公路安全設施建設的主導性不同,安全設施的設置和位置差異較大。例如,交叉路口的警告標志,有的距離風險路口超過200米,有的直接設置在交叉路口,特別是交織區域存在視線障礙的路口,很容易被出行者忽略,喪失其本該發揮的作用。
徐州市國省干線安全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以限速、限高、限載為主的禁令標志,多數設計出于交通安全或設施安全的定位,普遍選擇低限值、寬裕度設計,有的甚至嚴重超出正常安全限制范圍。例如,上跨橋梁凈空5米而限高設置在4.5米及以下;又如,有的事故多發或環境復雜路段盡管設有限速標志,但卻沒有安裝監控設施,導致部分車輛視若無睹,依然超速行駛。
在徐州市國省干線安全設施中,部分改變出行者交通行為或路線的設施,例如信號燈、減速壟及機非分隔護欄,在起到相應安全防護或控制、示警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因為人們的交通習慣需要一個適應改變的過程,該過程期間是事故特別是嚴重事故的高發期。

徐州市國省干線安全設施中的禁令標志,普遍選擇低限值、寬裕度設計。
徐州市選取了轄區國道104線徐州城區改線段、國道311線165.2公里至169.95公里草橋集鎮段、國道311線201.2公里處與復興南路交叉口、省道251線18.85公里彎道村莊段、省道254線豐縣一級公路無中間帶護欄段等具代表性的路段,組織開展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設計,明確了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工程的重點安全技術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滿足公路使用者安全需求,而不僅是公路標準規范要求;滿足道路交通管理配套需求,而不僅是公路設施建設要求;滿足路側居民生產生活用路需求,而不僅是公路交通功能要求;防范化解公路設施使用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而不僅是發揮基礎安全功能作用。
鏈接
案例一:彎道交叉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建設
該案例位于江蘇省邳州市宿羊山鎮區,省道251線18.8公里路段,被列入2021年度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建設試點,技術標準為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路基寬度12米,設計行車速度每小時80公里,瀝青混凝土路面,屬于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混合交通。
發現問題
路段先后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進口路段設有急彎減速告示、限值30限速禁令標志、橫向減速振蕩標線,彎道路段設有對向車行道分界實線、車道邊緣線、彎道外側護欄等安全設施,支路設有停車讓行標志等路權設施,對照公路工程建設標準與安防工程技術要求,路段示警、控制、引導、防護等安全設施齊全,但路段交通事故依然嚴重,特別是貨運車輛與電動車交織碰撞,以及重載貨車路外事故多發。
分析需求
盡管路段公路及其交通安全設施符合規范,但面對部分人的因素及其環境狀態變化,仍然存在交通安全風險控制缺陷。特別是南向北機動車駛入彎道車速快,重載貨車行駛彎道普遍進入硬路肩(非機動車道),長大車輛與路側村莊道路接入,生產生活人車進出,行人、非機動車路權不明確,彎道內側行道樹等植被具有動態視線障礙特征,彎道外側防止車輛碰撞住宅的堆積石頭存在遮擋視線的問題。
提升設計
綜合彎道、交叉、村莊路段復雜組合的風險狀態,實施路段拓寬和渠化改造,針對彎道路段加寬條件,調整中心線位置,保障加減速車道長度,改為T型平交口,采用交通信號組織方式,配套設置電子警察系統。增設住宅路段波形梁防止車輛沖出護欄,封閉路側村莊南北向巷道接入道口,修建連接東西向道路的輔道,供封閉后南側道路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減少交織沖突點。
精細設計
針對交通信號控制帶來的車輛等待停車問題,并不是簡單壓縮硬路肩,而是實施路段拓寬改造,增設右轉專用車道。針對路段長大貨車行駛與電動車等混合交通問題,自北向南進口路段車道邊緣線(20厘米)改為45厘米振蕩邊緣線。針對路段行道樹遮擋視線問題,列入公路養護部門和路政巡查職責,實現適時修剪并保持常態通視。
普通國省道安全生命防護精細化提升工程勘察設計,需要面對特別的道路交通安全及其預防控制升級需求。而傳統的公路交通安全設施技術路線和思路,更多基于公路行業特別是交通標準規范的要求,考慮“交通功能多,人的行為少”“理想狀態多,實際變化少”,因而需要深層次把握工程勘察設計的公路設施提升要求。所謂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的提升,應該是提高定位,升級方式,提升品質,打造公路安全工程建設的設施升級版。
交通安全設施設置站在交通行業層面遠遠不夠,需要站在政府及社會層面設置和建設。組織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部分地區把公路安防工程當作公路安保工程建設,設施建設矛盾不是通過地方政府解決,更多的是改變處置方式甚至簡單處理,只是降低風險等級但沒有消除風險。工程建設需要進一步調整,目前工程設計和施工更多借用公路新改建工程做法,對現有公路特征把握特別是已有設施作用評估和利用深度不夠,存在一定的新老設施重復、交織甚至沖突的現象。交通安全設施的人性化設計不足,特別是安全視距保障、舊標志標線的清除、迎交通流方向護欄端頭處置、不同形式護欄的連接過渡、綠化景觀遮擋標志、標志之間相互遮擋等細節問題多。
交通安全設施設置站在交通功能層面遠遠不夠,需要綜合交通功能與交通安全進行設置和建設。建設方式需要進一步改善,此前的公路安防隱患排查和工程建設效果評估,更多是利用公路條件因素的風險評估法,對更直接有效的交通風險法特別是事故資料利用不多,從而影響交通風險的判斷、建設措施的論證及其效果評估的精準性。對公路安全風險及其隱患動態過程認識不足,舊隱患解決了,新問題又來了;線路的隱患解決了,路段的問題又來了;排查的隱患解決了,新問題又產生了。
綜合施策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是交通工程設施多而交通管理及其使用教育措施少;防護控制設施多而改善引導設施少;路內設施多而路域范圍處治少;存在設施過多及過度設防的現象。
交通安全設施設置站在標準規范層面遠遠不夠,需要綜合人、車、路、環境、管理等事故預防需求進行設置和建設。以功能、位置、基礎、支撐、識別等基礎要素為代表,特別是對速度、載荷、凈空等控制類設施的設置缺少必要的論證,也許符合標準要求,但與不斷增長的安全需求仍有距離,沒有統籌考慮設施、人、風險等因素。對公路安全隱患及其處治的認知不足,特別是對人、車、路、環境、管理、保障及其組合等多重因素把握不夠精準。畢竟公路及其交通安全設施的作用,需要人的正確使用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只能改善而不能改變,但目前的交安設施設置更多看重甚至過分放大設施的作用,對公路安全隱患處置和加強交通安全保障恐怕有害無益。對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技術及其處置措施作用認識不足,特別是對公路功能與交通安全的區別把握不準,對于交通安全及其設施需求,同一路段若時段不同,安全設施的需求都不會相同,同一交通安全設施面對不同情形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不同等級公路及其安全設施所起到的交通安全作用更不相同。因此,需要相關部門準確把握各種因素,動態設置安保設施,真正保障公路交通安全。
鏈接
案例二:非機動車無路權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建設
該案例位于國道104線799公里與長安大道交叉路口處,被列入2021年度公路交通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建設試點。該路段位于江蘇省徐州市區,主線國道技術標準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路基寬度32米,設計行車速度每小時100公里,瀝青混凝土路面,支路長安大道為雙向四車道城市干道,同時有企業道口接入,屬于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混合交通。
發現問題
該路段工程建設標準定位高,按照交通信號組織方式,實施渠化設施設置,近年又實施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和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進口路段設有指路標志及導向剪頭、停止線、人行橫道標線等設施,但路段交通事故依然時有發生,特別是電動車與直行車輛交織沖突明顯。
分析需求
該路段屬于高等級公路畸形交叉與機非人混合交通組合情形,盡管路段設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而且采用交通信號組織控制方式,但存在無法控制機動車司機與電動車騎行者的風險。例如,國道104線與長安大道兩條路的中央分隔帶錯位設置形成3個交織區域,同時帶來電動車交叉路口轉換需要改變行駛走向、路權不明確問題,以及交叉口西側廠礦企業車輛進出缺少信號控制等問題。
提升設計
對一個平交路口實施交叉路口改造和渠化設計,實施中央分隔帶等設施改造,即后移國道104線北向南中央分隔帶護欄,消除南向北左轉電動車行駛路口變道隱患。按照電動車行駛需求增設交叉路口非機動車道,規范電動車行駛路線并明晰電動車優先路權,消除路口電動車隨意橫穿隱患。
精細設計
針對交叉路口轉換區域大和主線機動車輛駛入交叉路口速度快的特點,增設藍色路面非機動車道提高信息效果。針對主線進口路段電動車容易提前變動的情形,加密進口、路口非機動車路面標識。針對電動車轉換區域需要等待的駛入需求,增設非機動車等待區。針對畸形錯位交叉的情形,增設機械廠接入路口交通信號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