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璇
(江蘇省射陽縣圖書館,江蘇 鹽城 224300)
近年來,隨著AI、5G、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以新興技術為驅動,場景理論在圖情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這樣的趨勢下,讀者對圖書館的閱讀服務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圖書館閱讀空間智慧化、趣味化、個性化的閱讀服務需求與日俱增。新芝加哥社會學派提出了場景理論,并將場景理論作為研究城市與社區的全新機制,將文化看作是后工業型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圖書館作為城市的重要文化服務機構有必要進行全方位的現代化轉型,利用融合場景理論打造智慧閱讀空間,增強文化服務的交互性,進一步滿足讀者的文化體驗需求。筆者通過概述場景理論相關內容,借鑒場景理論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的成功案例與實踐經驗,從實踐創新角度出發,將場景理論融合入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建設,提出了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建設的新思路,以期為不同類型圖書館建設智慧閱讀空間提供借鑒,滿足當前智能時代圖書館創新轉型的需求。
場景理論(The Theory Scenes)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特里·克拉克(Therry clark)教授提出的一種全新學術研究范式,其核心觀點是從文化價值消費角度將不同形式的空間看做是蘊含文化價值的符號,即“場景”。場景理論起源于后工業時代,研究聚焦于傳統以生產生活為核心的物理空間逐漸解體,以科技、知識、文化、信息、創意等新興技術產業在城市發展中日益占據主導位置,以消費和文化主導的新型空間快速成型的大背景。在學術研究中,“場景”具有兩種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場景產生必須以物質空間為載體,與物質空間形態及基礎設施具有密切聯系,獨立的文化設施或是單獨的物理空間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歌劇院、音樂廳、美術館等均是能供人們進行文化體驗的文化服務設施;第二層含義是場景的存在形式超越了物理空間。在特定的文化空間,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信息與群體之間會產生內在聯系及價值意識,這些價值意識會反映在文化設施建設中。“場景”本質上是更高級形式的文化空間,是文化空間的拓展和延伸,既有文化空間的屬性,也在文化空間中聚集了多種文化價值意識與文化消費符號。
場景理論揭示了物理空間設施與用戶深度結合成的特定場景,這些場景中蘊含著獨特的文化符號與文化價值傾向,不同形式的文化符號會吸引不同的用戶進行積極的文化生產、消費與創作,進一步促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場景理論的重要價值在于它為文化服務空間的打造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研究思路,把文化空間研究從物理與社會維度拓展到了文化消費實踐層面,有利于進一步從文化消費視角探討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構建,歸納出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發展的具象[1]。
近年來,隨著智慧圖書館建設進程加快,國內眾多圖書館均開展了基于場景理論的各項應用實踐。例如,曹淑平等基于場景理論,從場景概念與運行機制角度出發,對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進行了研究,從信息共享、技術手段、感知空間3個維度建構了公共圖書館健康信息服務場景[2]。劉中華、焦基鵬等學者對“文化記憶+場景服務”進行了研究,收集了上海地區眾多文化記憶機構在“非遺+文旅”方面的應用實踐案例與成功經驗,在傳統“非遺+文旅”文化記憶服務方法基礎上,構建了“非遺+文旅”的文化記憶場景服務模式[3]。李昊遠、龔景興等學者以城市閱讀空間作為研究課題,對后工業時代依托城市發展產生的場景理論進行了深度剖析,對依托場景理論的城市閱讀空間服務場景內涵進行了重點解讀,總結了城市閱讀服務空間的場景生成策略[4]。此外,溫州圖書館以“溫州城市記憶”為背景,結合場景理論打造了主題為“憶-溫州”的城市文化共享空間,通過走訪調查、名人回憶、資料搜集、主題策劃、自制展板、內容導讀、陳展設計等方式打造沉浸式服務場景,讓城市居民能追溯城市記憶,銘記歷史文化。綜上,場景理論已經對圖書館主題文化空間、閱讀推廣服務、智慧閱讀服務、城市文化記憶記錄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圖書館進一步引進新興智能技術建構智慧閱讀空間,提升閱讀服務效能[5]。
場景理論與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的內在邏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場景理論的目的是從文化空間角度對文化服務設施進行研究,從文化消費與文化實踐、文化資源供給與文化服務、文化服務的價值傾向性等角度對文化空間的現實價值評估研究,總結出具體的理論經驗,進一步完善文化空間建設。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是伴隨智能技術發展興起的一種文化空間模式,包含實體空間、文化資源、文化活動等要素,以滿足公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為目標,通過具體化的服務場景將文化資源蘊含的價值思想以具化呈現,面向公民教化理想、培育態度,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帶動公民進行文化實踐與消費,推動文化創新[6]。這與場景理論的內涵高度契合——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建設能夠促進公民文化實踐與消費,公民在文化實踐與消費過程中創造出的新文化和新思想可以反作用于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推動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文化轉型與升級,如圖1所示。

圖1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服務場景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建設改變了傳統以實體閱讀空間為中心的文化服務模式,擴大了圖書館文化服務的范圍,使圖書館的文化服務不再局限于實體空間,借助智能技術與移動網絡隨時隨地為公民提供獲取知識的閱讀空間,使公民更為便捷地獲取圖書館使用場景,更有效地進行文化資源共享與學習。同時,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的構建為公民的文化交流、文化消費與實踐提供了實體空間,讓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中,在閱讀交流中形成良好的認知,構建出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7]。例如,北京798“悅”讀共享空間是朝陽區圖書館聯合798藝術區面向社區進行文化服務的閱讀共享空間,通過引入AI、AR|VR、物聯網技術建構了面向社區讀者的智慧服務模式,側重于科普服務與文化普及,根據社區讀者的興趣偏好在空間中常年舉辦讀者沙龍、讀書會、科學交流會、誦讀會、故事會等活動,并結合“悅讀”App為讀者隨時隨地提供虛擬化的圖書館場景,使讀者能夠沉浸式閱讀學習,在虛擬社區與其他讀者廣泛交流,構建出和諧的社群關系。
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建設使圖書館文化資源的價值進一步彰顯,通過智慧閱讀空間的服務使文化價值觀在個體、集體、社會群體間得到廣泛傳播,公民的意識、思維、價值觀、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也能進一步通過智慧閱讀空間得到繼承和發揚。同時,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以智能技術為依托,以實體空間和豐富的知識資源為基礎,通過舉辦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的科學文化活動普及文化價值觀,進一步豐富公民的精神文化視野。杭州市圖書館聯合文化館、博物館打造了國內首家歷史文化主題的智慧閱讀空間,通過建立西湖歷史VR體驗館、開展智慧閱讀體驗日等方式,使公民借助智能手機、移動終端快速感受智慧閱讀場景,受到經典歷史文化的熏陶,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建設,可以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AR/VR等新興技術建立智慧服務系統,將圖書館實體館藏資源轉化為各類型數據資源進行“云”存儲,并將各類主題文化空間以場景數據的形式轉化為虛擬“云”,依靠“云”存儲、“云”空間為讀者提供“云”服務,這樣不僅能打破圖書館實體空間的限制,還能擺脫傳統實體館藏文獻資源不足的限制,讓讀者隨時隨地借助移動終端進入虛擬空間,漫步“云”世界,享受360度“云”場景,全景化參與讀書“云”論壇,使讀者隨時隨地暢享“知識海洋”。例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圖書館結合場景理論,從文化實踐與文化消費角度出發,以館藏資源為基礎,應用智能技術建立了“虛擬閱讀空間”,將各類珍本古籍、經典著作轉化為場景數據資源,存儲到“云”空間,并設置了包括互動游戲、趣味導讀、經典解析等服務場景,師生讀者應用可穿戴設備能便捷進行“虛擬閱讀”,使師生的閱讀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
場景理論與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的融合,進一步促進了圖書館實體閱讀空間與虛擬化閱讀情景的疊合,可以讓讀者在享受實體閱讀的同時,也能進一步進行虛擬化場景體驗,真正做到“場”“景”契合,塑造出沉浸式閱讀氛圍,通過情景互動、交流帶入,在全面提升讀者閱讀學習體驗的基礎上,促進讀者進一步文化實踐,使不同讀者的閱讀經驗和學習技巧在虛擬社區匯聚,進一步推動文化創新[8]。例如,合肥市圖書館打造的瑤海書城閱讀空間,以實體閱讀空間為依托,在空間內部環境布置上設置了環形健身步道和大量綠植,并將各類實體出版物轉化為3D立體化視圖或是3D影像,讓讀者在閱讀健身的同時也能沉浸式閱讀,全方位提升讀者的服務體驗。
場景理論與圖書館智慧空間建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推動圖書館管理機制和閱讀服務機制創新,場景服務、共享服務、沉浸式體驗、情景式閱讀將成為圖書館轉型的新的著力點,公民參與文化實踐與文化消費的熱情將全面提升。在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中,不同的閱讀資源以場景化的方式呈現,智慧閱讀服務的范圍將進一步延伸,服務內容將更加多樣,除了提供傳統的文獻服務,還將引入更多的新型服務方式[9]。例如,浙江圖書館打造的“悅享”主題閱讀空間,不僅依靠5G網絡為讀者提供文獻在線閱讀服務,還引入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線下共享閱讀系統,到館讀者隨時借助智能設備進入虛擬化沉浸場景進行閱讀,便捷獲取閱讀資源,使圖書館智慧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構建需要從技術、資源、空間3個維度進行建設(如圖2所示),要充分考慮到讀者的閱讀場景需求,從實體物理空間與虛擬閱讀場景呈現出不同的閱讀服務場景,滿足用戶智慧閱讀的服務需求。在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資源獲取方面要從數字閱讀資源與場景閱讀資源兩個方面建設,實現對讀者智慧閱讀服務場景需求的精準感知,推進5G網絡服務體系完善,串聯起不同的服務場景,實現讀者與智能設備、智慧閱讀場景、閱讀資源的精準匹配,并使用大數據、物聯網、VR|AR技術實現知識資源的高效處理與場景的呈現,使讀者從實體空間與虛擬場景兩個方面進行智慧閱讀。

圖2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層次框架
場景理論認為,知識資源是閱讀空間開展服務的產品,而數字文獻資源、場景閱讀資源是圖書館智慧閱讀服務空間的重要支持要素。一方面,圖書館需要依靠數字技術與虛擬處理技術將實體館藏資源轉化為數字閱讀資源,通過實體空間與數字“云”實現本地共享與“云”端共享,保障讀者能便捷獲取數字閱讀資源;另一方面,圖書館要有效獲取場景閱讀資源,將數字閱讀資源轉化為3D閱讀資源和虛擬閱讀資源,應用多種數字設備為讀者垂直提供智慧閱讀場景,為讀者提供智慧答疑、智能導航、智慧咨詢、智慧推送等服務,保障各類閱讀資源在智慧服務場景中得到最大化應用。法國巴黎圖書館針對館藏實體資源進行了數字化處理,建立了數字閱讀資源數據庫和場景閱讀資源數據庫,并使用云存儲技術建立了“云”共享體系,支持讀者從不同的接口獲取閱讀資源,方便讀者及時獲取閱讀場景[10]。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的構建需要使用5G網絡、大數據、云計算、VR|AR等技術。5G網絡為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提供底層網絡框架,依靠高帶寬、高信息傳輸、高穩定性保障數字閱讀資源與場景數據高效傳輸,并與智能感知設備、傳感器設備、增強現實設備、可穿戴設備進行數據共享,為智慧服務場景提供穩定的數據支持。大數據和云計算需要為智慧閱讀空間提供數據分析與算力支持,依靠算法工具實現對各類知識資源深度挖掘與分析,使用Hadoop集群對閱讀場景信息、環境信息、讀者信息精準分析,精準定位讀者的興趣偏好,幫助讀者及時匹配智慧閱讀場景。物聯網系統使各類智能設備高效連接起來,各類數字終端、移動設備、智能設備進行數據共享與場景感知,幫助讀者高效獲取智慧閱讀服務場景。例如,芬蘭頌歌中央圖書館為了提升閱讀空間的智慧化程度,空間中設置了眾多智能閱讀終端,移動閱覽器、平板電腦、自助讀書機、VR頭盔隨處可見,讀者可以自主選擇閱讀方式,既可以使用智能設備獲取數字閱讀資源,也可以使用可穿戴設備獲取虛擬閱讀場景,進行沉浸式閱讀。
場景理論認為“空間”是服務場景生成的重要支持要素,也是引導讀者進行文化生產與消費的重要引導符號。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需要通過豐富實體空間、智慧、創意與文化的內涵以提升空間的閱讀體驗。一方面,圖書館需要實體空間內的設施,增強空間的舒適性、協調性、美觀性,以此增強圖書館實體空間的閱讀體驗性,保障讀者在實體空間的閱讀場景獲得良好體驗;另一方面,圖書館要做好虛擬閱讀空間建設,要在全面采集讀者信息、讀者數據的基礎上,對讀者的行為態勢精準感知,再根據讀者閱讀資源使用狀態使讀者能完全沉浸在虛擬場景服務中,保障虛擬場景元素、虛擬場景布局、虛擬場景規劃能與讀者的興趣偏好相適應,提升讀者對虛擬閱讀場景服務的滿意度。例如,荷蘭鹿特丹中央圖書館為了滿足市民日益多元化的閱讀需求,提升閱讀服務的智慧程度,建立了“館創”智慧閱讀空間,除了合理規劃館內空間區域,布置可移動設施,提升實體空間舒適性之外,還建立了線上虛擬閱讀社區,開通了遠程訪問端口,支持市民應用可穿戴設備進行虛擬化閱讀,極大提升了市民的閱讀體驗。
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是智能時代圖書館轉型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區別于傳統閱讀服務模式的全新范式,最大程度上突破了時空限制,打破了技術壁壘、資源壁壘,使圖書館的功能進一步拓展。融合場景理論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的閱讀推廣方式、閱讀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維度實現了全面創新變革,各類新興技術的深度聚合賦予了閱讀服務智能化特征,數字資源的深度融合使閱讀空間具備了更明顯的共享化特征,這對改善圖書館智慧閱讀空間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具有重要意義,給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