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荷
革命紀念館是歷史革命事件、紅色文化的呈現空間,其中館藏文物更是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載體,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與開發利用價值。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涵蓋文獻、旗幟、衣帽、戰備器械等,鑒于這些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革命紀念館作為革命文物的保管部門,一定要認識到自身肩負的重要使命,做好對革命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基于此,將首先對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意義進行分析,再對目前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現狀展開探究,總結出其中文物本體保管、文物保護與管理環境、文物保護與管理經費以及工作人員保護意識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幾點優化對策,以期全面提高革命紀念館的文物保護與管理水平,發揮出革命文物的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歷史價值。
文物有著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革命文物屬于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傳承與弘揚革命文化的寶貴資源,同時也是教育民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質載體。2018年7月,《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出臺,其中具體提到了對革命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方面的新思想、新要求與新措施,而這也意味著我國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工作極為重視。革命紀念館不僅僅是革命文物集中保管、展示與研究的關鍵場所,更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與黨性教育的關鍵平臺[1]。因此,革命紀念館需要做好對館藏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方面的基本工作,確保其歷史文化價值充分發揮。
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經歷了長期的發展與斗爭,終于取得了革命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這一革命歷程中留下了寶貴的革命文物資源。而這些革命文物作為革命文化的載體與革命歷史的見證,蘊含著我黨光榮革命傳統。做好革命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便是維護革命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渠道,更是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想觀念的有力抨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所有文博工作者都應清醒認識與謹記自身肩負的重要職責與使命[2]。而革命紀念館是保管、展示、收藏革命文物的重要場所,更是服務于社會大眾的文化教育機構,所以針對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研究,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現狀
革命紀念館作為紀念近現代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或杰出人物及相關革命遺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是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更是紅色文化宣傳的關鍵場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有關數據統計,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全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已超過1600家;2018至2020年間,全國共舉辦革命文物展覽4000多個;2019年全國紅色旅游接待人次超14億[3]。然而,革命紀念館在館藏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諸多不足,具體來講體現在如下幾點。
文物本體保管狀況不佳
革命紀念館的“革命”是永恒不變的,保管的都是自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獨立、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見證物,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有著大量重要的實物見證。而其中保管的文物最早距今也不足百年,但事實上許多館藏文物的本體保管狀況不佳,主要表現為如下幾點。第一,館藏文物本體用料和制作工藝大部分存在先天性劣勢,比如紙質文物(如報紙、書籍、手稿等),由于當時現實條件比較艱苦,所以這類文物不管是紙張、油墨等材料,還是印刷、裝訂等工藝,均十分簡單且粗糙,所以文物的損壞速度更快、程度更明顯[4]。第二,革命時期社會動蕩,百姓顛沛流離,在此環境下許多文物的保存環境極為惡劣,在進入革命紀念館時已經遭受嚴重損害,其中蟲蛀、皺褶、粘黏、撕裂等情況非常普遍。第三,僅有極少部分革命紀念館在收藏文物之前對文物展開除塵、殺菌、殺蟲等操作,致使許多文物盡管入館后環境損害明顯減輕,但是本體的自然性劣化并沒有得到緩解。
文物保護與管理環境不夠合理
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的保管環境指的是收藏、展示各種可移動文物的相對獨立空間(主要包含文物的庫房、展廳、展柜、囊匣等不同大小的空間)的物理、化學、生物條件。結合大量工作經驗和相關研究,會發現文物劣化和受損的因素中,環境條件屬于關鍵因素之一,重點包含溫度、相對濕度、光輻射、蟲害等方面,而這也是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重點防范領域。但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革命紀念館基本建設在革命遺址所在地,地理位置比較偏僻、館舍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特別是許多建成時間超過10年的革命紀念館,不管是館藏文物所在的展廳環境還是庫房環境,都會讓文物處在較為失衡、臟亂的環境中。而這些負面環境因素會導致館藏文物加速劣化,難以實現長久保存文物的效果。
文物保護與管理經費較為短缺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基層革命紀念館的經費投入主要來自于地方財政,但地方政府對革命紀念館的經費預算極為有限,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館藏文物的保管工作開展。革命紀念館作為承擔地方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修復、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場所,一旦經費投入受限,那么資金基本上只能支付工作人員的薪酬,而更為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工藝將難以引進,更談不上對文物價值的開發和利用。盡管基層革命紀念館對當地的革命文物資料進行了廣泛收集,但依舊有部分革命文物流落在民間,為了進一步擴大館藏文物資源,還要加大對民間革命文物的收集力度。但因為存在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部分革命文物已被私人收藏。同時,對于革命價值鑒賞向來缺少統一標準,致使收藏者與革命紀念館經常出現分歧,最終結果是許多革命文物沒有被收購,繼續流落在民間,而這些文物的保管環境更得不到保障,最后出現嚴重損壞的現象。
工作人員保管意識淡薄
我國革命紀念館遍布于全國各地,而各地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對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的保護工作重視度也有高有低,因此存在部分革命紀念館對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較為輕視的情況。部分小型基層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年齡較大、文化程度低,甚至會身兼多職,許多文物庫房管理人員并不是專業出身,不僅歷史文化知識儲備不足,而且文物保護與管理意識淡薄,更談不上具備專業的文物保護與管理與業務開發技能。而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專業的工作,并且保管工作中涉及相關法規政策,對管理人員的綜合素養要求非常高。如果在對革命文物的日常檢查和養護中無法及時察覺文物狀態的變化,那么當自然腐化達到引發質變的程度時,將難以修復。由此可見,工作人員保管意識淡薄以及綜合素養較低,則很難適應當代社會對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要求。
革命紀念館文物保護與管理的對策
規范文物保護與管理措施
在經過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之后,對于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整體情況已基本摸清,所有文物的保管現狀也基本掌握。因此,全國各大小革命紀念館應當結合自身實情,選出可行且高效的保護與管理方案,規范館藏文物的保管措施。對于數量占比最大的中小型革命紀念館來講,徹底改造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大環境(即館舍)較為困難,所以應當重點考慮如何改善文物保護與管理的小環境和微觀環境,從文物展廳、展柜、庫房、陳列柜等方面著手,做好必要的保管措施,提高保管水平[5]。
比如,以紙質革命文物舉例,此類文物的保存對環境要求較高,一般要保證溫度控制在14℃~20℃、相對濕度控制在50%~55%、溫濕度日浮動控制在5%之內。但是當前許多革命紀念館很難實現這些標準,但溫濕度的變動以及滋生的霉菌、蟲害,會嚴重威脅到紙質革命文物的保存效果,所以建議革命紀念館需要從微觀環境著手做好保護與管理工作。一方面可對紙質文物信息進行數字化轉換,另一方面要對本體進行除氧保存或是塑封處理,如果條件允許可采取效果更好的脫酸處理,依據各館的現實情況逐步推進館藏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工作。
加大文物保護與管理投入
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不僅具有收藏與歷史研究價值,而且蘊含的豐富紅色文化資源同樣具備教育價值。當然,革命文物也具有文物普遍具備的不可再生性,也就意味著文物一旦受損將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害,而許多基層小型革命紀念館因為主觀、客觀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能獲得的投入資金非常少,所以許多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措施難以實施。鑒于此,建議要想全面提高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的保管力度,則要從加大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投入著手。
2006年,國家將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定為“文化遺產日”,同時建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針對各種具有文化、歷史與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加強保護,包含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文物。隨著這類政策法規的出臺,夯實了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物質保障。而為了有效解決基層革命紀念館的資金投入問題,各地政府應當成立專項資金,保證專款專用,并且將當地對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所花費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同時依據地方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要求,適當增加預算,滿足不斷新增的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需求[6]。
當然,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因為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數量逐年增加,所以還要建立起文物保護與管理多元化投入機制,其中對社會資金的吸引力要加強。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強宣傳,廣泛吸收社會中各大基金協會、名企、社會團體組織、個人等資金,用于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對有捐贈行為的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給予相應的榮譽稱號、冠名權等精神層面的獎勵,調動社會參與保護革命文物的積極性。此外,還可從稅收優惠方面著手,同樣能有效鼓勵社會團體與個人參與到文化保護、捐贈中來,對有此行為的企業給予一定稅收優惠。還能向全社會發出革命文物的公開征集號召,實現對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的有效豐富。通過種種舉措的實施,進一步減少革命紀念館對財政的依賴性,同時也實現了加大文物保護與管理投入的目的。
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革命紀念館的館藏文物是對革命歷史時期活動及重大事件的記錄載體,加強對革命文物的保管,不僅僅是對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承與保護,而且也事關革命紀念館的未來發展。過去所采取的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方式雖然可行,但與現代文物保護與管理與開發利用需求存在一定出入,尤其是在如今革命紀念館加強信息化建設的背景下,更需要創新保管方式,實現對文物的及時修復并提高檔案利用率[7]。
一方面,各地革命紀念館應當對館藏文物的特性、研究價值、保管現狀進行深入探析,結合本館信息化建設目標,設定數字化標準,將所有文獻資料進行掃描、錄入、圖文編輯,然后將信息匯總至數據庫,上傳至信息系統,能大大提高文獻資料的利用率。需要注意的是,館藏文物電子文件的生成與文檔,必須建立在標準統一的規范和要求下,所以要完善電子檔案管理機制。
另一方面,革命紀念館需要高效運用多媒體技術、AR技術、數字化技術等,以時間推移為軸線,呈現出各個革命階段的重大事件和先進人物,能帶來多元化文物展現形式,從而優化參觀者對文物的觀賞體驗。具體來講,革命紀念館可根據革命階段的時間軸,將紀念館按照五四運動、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分成4個展廳,每個展廳都用油畫、照片、實物、投影、版畫等形式進行展覽,并且借助多媒體、投影、AR等現代數字技術,將當時的革命戰爭場景真實還原,更能展示出革命先輩大無畏的舍我精神以及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事跡[8]。以信息化豐富的呈現方式,能夠帶給游客強烈的視覺觀感與心靈震撼,從而對現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珍惜。
提高人員綜合素養
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的保管工作開展,除了要在技術與措施方面予以完善外,還要重視保護意識的提升。隨著《意見》的出臺,革命紀念館作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主要場所,需要緊握當代文博事業高速發展的歷史契機,加強對文物保護專業人才的培養,定期組織革命紀念館工作人員開展培訓工作,讓工作人員認識到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新形勢,從思想層面提高對革命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重視,特別強化對革命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理念,不斷提高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滿足現代文博事業發展要求。同時,革命紀念館還應與高校合作,誠邀計算機專業教師或學生前來開展相關培訓,切實提高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計算機水平,順應信息化建設的步伐。
綜上所述,革命文物作為我國文物資源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黨性培養資源,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與優良革命傳統,其不僅僅是對歷史歲月的呈現,更是對當代執政的啟示,因此保護好革命文物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作。通過分析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保護與管理現狀,提煉出文物本體保管狀況不佳、保護與管理環境較為惡劣、經費較為缺失、工作人員保管意識淡薄等幾點不足,認為要從規范文物保護與管理措施、加大文物保護與管理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人員綜合素養這四個方面著手改進,做好文物的預防性保護與管理工作,構建文物保護與管理長效機制,努力踐行自身職責與使命。
參考文獻
[1]馬笑然,李桐.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文物預防保護建設與服務方案設計[J].儀器儀表標準化與計量,2022(02):5-8.
[2]林峰.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對革命紀念館發展的重要意義[J].科技資訊,2022,20(05):232-234.
[3]楊璟.革命紀念館如何發揮好黨史教育功能——以渡江戰役紀念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9):61-64.
[4]胡燕清.紀念館文物保護利用與數字化建設研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2(06):88-90.
[5]張貝伊.革命文物鑒賞思考——以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為例[J].時代報告(奔流),2022(08):92-94.
[6]王卉.新媒體時代革命紀念館傳播紅色文化的創新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15):116-119.
[7]王卉.革命紀念館紅色文創產品數字化開發創新路徑探究[J].文化產業,2022(21):129-131.
[8]劉雪琴.文物講解在博物館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以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為例[J].文化產業,2022(2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