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



故事緣起
太平巷幼兒園位于南京市太平南路附近,這條路在明清時期就較為繁華,是南京城中部的商業街之一,幾百年后的現在,這條路上仍保留著不少歷史建筑,幼兒園對面的鄭和公園便是其中之一。據說,這里先前是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鄭和府邸的后花園。
恰逢初春時節,萬物生長。迎著春日的陽光,我和大一班的孩子們來到鄭和公園踏青。一到公園,孩子們便好奇地四處打量起來,有的發現了含苞待放的玉蘭花,有的發現了悄悄吐露新綠的小草,還有的看到了美麗的小池塘和晨練的爺爺奶奶……除了這些,他們還發現一些特別之處:這里有一座高大的人物雕像,公園的一角還有一個紀念館。孩子們好奇地問了起來:這是誰?這個紀念館是做什么的?還有的孩子注意到公園里廣場上的文字(石頭上寫著大西洋、索馬里)和符號(箭頭和字母“N”):“這個帶箭頭的字母是什么意思呢?”
調查了解鄭和的故事
面對這些疑問,我決定讓孩子們先回幼兒園,然后把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感用畫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相互交流。苗苗說:“我知道廣場上的N是北方的意思,好像是指著什么方向。”樂樂說:“之前爸爸告訴我,這個雕像叫鄭和,他是個古代人,打過仗。”小康不解地問:“人們為什么要紀念他呢?”有人說因為他打了很多勝仗,也有人說因為他開著船去了很遠的地方……可見,孩子們多多少少會從家長或周圍環境中了解到一些信息,但大多是零散的,缺少系統的認識。經過這次討論,孩子們對鄭和的事跡、廣場上的文字和符號以及鄭和紀念館有了更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們便請孩子們周末在家長的幫助下進一步調查了解,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
周末兩天,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鄭和的故事;有的在家長的幫助下上網查看地圖,知道了“大西洋”“太平洋”的意思;還有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寶船廠遺址公園參觀了鄭和的寶船模型。新的一周,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說起自己的收獲,軒軒說:“鄭和是個了不起的航海家,他去過很遠的地方。”瓜子說:“他還去過索馬里!”小美說:“鄭和的寶船上有很多寶物,他把寶物送給了很多國家。”苗苗邊比畫邊說:“鄭和的寶船很大,就像從鄭和公園到我們幼兒園陽光長廊的距離。”隨著討論的深入,他們對鄭和去國外航海的經歷也產生了極大的好奇,有孩子問:“鄭和公園里的紀念館會有什么呢?是不是也有鄭和的故事?”
參訪前的準備
得益于園所周邊豐富的人文資源,一次踏春之行讓孩子們對鄭和這一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此,我們決定帶孩子們參訪鄭和紀念館,進一步走進鄭和的故事,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孩子們對參觀的想法和準備。于是,我請孩子們圍繞“參觀紀念館需要做什么準備”展開討論。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了起來:“進去需要門票嗎?”“那個紀念館什么時間開放?是我們上幼兒園的時間嗎?”“疫情防控期間,我們班這么多小朋友可以一起進去嗎?”“肯定要戴口罩吧?需要蘇康碼嗎?”我接著問道:“這么多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解決呢?你們有什么好辦法?”這時,小花建議大家推選幾個代表去問問鄭和紀念館的叔叔阿姨,誰能將這些問題問清楚,誰就去。小花的話剛說完,就有好幾個孩子主動舉起手報名競選,最后苗苗、易易和小汐承擔起這個重任,代表班級初探鄭和紀念館。
隨后,三個小姑娘將大家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紀念館門口,大方地向工作人員詢問,得到答復后,孩子們又細心地將訪問結果記錄在紙上,回到班級與大家分享:“阿姨說,老師去預約就可以進去了,需要老師的蘇康碼。”“紀念館不用門票!”“大家要戴好口罩哦!”參觀即將成行,孩子們興奮得歡呼起來。
參訪鄭和紀念館
第二天,我們帶著孩子們順利來到鄭和紀念館。紀念館由陳列館、長廊、院落等部分組成。走進大門,是一段長廊,大家紛紛被長廊兩側墻壁上刻畫的鄭和船隊吸引了目光。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孩子們了解到了鄭和下西洋時船隊的種類:原來這個船隊中不光有寶船,還有其他的輔助船,包括水船、戰船、糧船、坐船、馬船等,這些不同樣子、型號的船只在航海中擔負著不同作用。在陳列館,孩子們通過欣賞有關鄭和的史料圖片,了解到鄭和為國家做出的貢獻以及不平凡的一生。除此之外,場館里還設有形象的聲光場景,孩子們借此直觀感知了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知道了鄭和曾經七下西洋,最遠到達了非洲,還帶回了麒麟(長頸鹿)。最后,大家還看到展廳中規模宏大的船隊模型,各種各樣的小船將寶船簇擁在最中間,展現出我國古代造船工藝的發達和大國的氣魄。
在孩子們的連連驚嘆中,我們結束了這次參訪。之前孩子們大多是通過書籍、網絡等方式了解鄭和,通過這次參觀,孩子們對鄭和歷經千辛萬苦同時又波瀾壯闊的遠航壯舉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了解到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和其他國家交朋友,宣揚我們中國的文化,同時初步感受到鄭和的航海事業對當時的中國和世界的意義。
小象造船廠開工啦!
從鄭和紀念館回來以后,孩子們對規模宏大的鄭和寶船既感慨又好奇,經常湊在一起談論。漸漸地,他們也想讓更多的老師和小朋友認識鄭和寶船,了解鄭和為國家所做的貢獻,于是萌生了在幼兒園打造一艘寶船的想法。為了幫助孩子們實現心愿,我也積極參與了討論。最終大家經過商討,決定進行“造船廠”的游戲,一起合作造船。該給“造船廠”起一個什么名字好呢?有人說:“就叫鄭和造船廠吧!”有人表示反對:“我們這艘寶船又不是鄭和造的,我們的幼兒園叫小象,要么就叫小象造船廠吧!”(小象是我們幼兒園的昵稱)。最終,這個名字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贊成。
可是,寶船要怎么建造呢?寶船有哪些組成部分?這成為擺在孩子們面前的一個難題。這段時間,孩子們通過和爸爸媽媽、老師查閱史料,觀看視頻資料,逐漸了解了寶船的結構。原來,鄭和的寶船是一艘木制帆船,船上有九個桅桿,可掛十二張帆,每個桅桿上都插有小旗子;船身有四層,可供不同的人乘坐,分隔這些空間的部件叫作甲板。除了這些,船上還有平衡舵、鐵錨、虎頭等裝飾,而且鄭和的寶船里往往會運載茶葉、瓷器、絲綢等稀缺、昂貴的物品。明確了寶船的結構和運載的物品后,孩子們決定分為“船身組”“船帆組”“裝備組”,合力建造一艘大寶船,另外還需要“船隊組”負責建造船隊中的水船、戰船、糧船等小船。小組分工明確后,每個人根據興趣自主選擇了想要加入的小組,和小組同伴合作開始行動。
船身組:分工合作,解決搭建問題
船身組主要負責建構寶船的主體,包括船艙、甲板、船頭、船尾等。一進入小組,便有孩子迫不及待地拿出鄭和寶船的仿真模型,想要借助模型制作船身。這時,小組內有人相繼提出疑惑:“我們該建多大的船?”“用什么材料呢?”“怎么建這樣的船?”通過討論,孩子們得出一致結論:寶船要能讓小朋友坐進去那么大。對于建造材料的問題,有孩子想到了幼兒園的資源室,那里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材料。進去考察一番后,大家選取了一些長木板、紙板、KT板和奶粉罐,準備開工。
他們首先在大紙板上設計出船身的輪廓,然后了解了美工刀和長T尺的使用方法并順利切割出船身側板。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孩子們已經能用紙板組裝出船體兩側,接下來比較難的就是做甲板了。由于甲板是覆蓋在船體上的,大小應該和船體的長、寬相吻合。有了前期裁剪船體的經驗,他們便商量決定先測量并記錄下船體的長度和寬度,然后根據這個尺寸在KT板上做標記,最后用KT板割出甲板的形狀。明確任務后,孩子們有的負責穩住尺子,有的拿起筆負責做標記,有的負責按住KT板,還有的操起美工刀負責切割,不一會兒大家就切割出甲板的形狀。
可當他們抬著甲板準備將其覆蓋在船身上時,問題出現了:甲板卡不進船身。看到這個現象,大家都很驚訝: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果果說:“是我們測量出錯了嗎?”經過檢查發現測量沒有錯。那是怎么回事?這時苗苗蹲下來,從甲板底部朝上看了看:“我知道了,我們的甲板大了一點點,因為我們測量的是船身外面的那一圈,測量里面的尺寸甲板才會卡進去。”在老師的協助解釋下,小組的其他人也明白了問題所在,于是大家又測量了甲板的內徑,調整了尺寸。
船帆組:“九桅十二帆”的構想與實施
船帆組需要為寶船制作船帆,因此對船帆的形狀和材料的考慮便成了他們討論的重心。經過商討,他們認為制作船帆的材料應當結實又輕薄,可這種理想中的材料很難找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發現了快遞盒里的防撞氣柱袋,這種袋子既透明又很結實,而且上面一條條的紋路特別像船帆上的支架。這一收獲讓小組成員們決定用透明膠將其和木棒粘貼在一起做成船帆。
據史料記載,鄭和的寶船上有“九桅十二帆”。船帆組的成員們也十分想還原寶船的原貌。沒想到,當豆豆拿著做好的一張船帆給船身組的伙伴們展示時,船身組的苗苗卻說:“我們的船沒有那么大,只能裝下四五張帆。”得知這一消息,豆豆說:“那我們得想一想了,看看到底能做幾張船帆。”于是,她拿著船帆去船身上比畫起來。同組的天翊看到后,說:“我們就做五張吧,五張應該差不多。中間桅桿上的帆可以大一些,做成兩面帆,其余的是小帆。”不過,如何固定船帆也是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讓它立在船身上呢?船帆組的孩子們經過和船身組溝通和討論,想到了將船帆穿過甲板插進奶粉罐進行固定的辦法。不過,這個步驟需要在船身組將甲板固定之前就完成,因此兩個小組的孩子們時常聚在一起交流和操作。
裝備組:再現栩栩如生的明朝人物
裝備組的任務看起來不重,卻很繁多,這是因為他們要給船身上彩繪,還要制作船錨、船槳、人偶和船上運送的物品,每一處都需要考慮設計和制作的方法。這段時間,裝備組正忙著制作船上的人偶,天天、小美用錫紙和鋁絲各制作了一個小人,天天看到小美的作品,說:“你做的是女生啊?怎么還穿裙子。”小美說:“這不是女生的裙子,鄭和穿的就是這樣的衣服,那天我們看到的鄭和雕像就是這樣的,你不信去問老師。”天天聽完小美的話跑了過來,認真地向我詢問起人物的衣著問題。除了天天,同組的其他幾個孩子也跑來聽。看來,孩子們大多對明朝的衣著服飾了解不深,很難還原寶船上人物的服飾特點。于是,我便和孩子們一起上網搜索相關圖片和影視資料,解答他們的困惑。通過查閱資料,孩子們不僅感受到大明王朝國富兵強的盛世之景,還細心觀察到明朝官員、士兵的衣著形象。弄清楚之后,孩子們制作人偶時就胸有成竹了,他們用繪畫、泥塑、鋁絲等多種材料和方式表現了明朝的不同人物,最后這些作品都呈現在寶船上。
船隊組:用不同材料呈現出獨具創意的船
由于船隊組需要做出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船,所以他們先從家和幼兒園收集了多種材質的物品,紙盒、紙板、吸管、雪花片、布、樹枝等紛紛被收入“囊”中。然而面對這些豐富的材料,孩子們有些不知如何下手。航航:“我們船的形狀本來已經拼好了,后來彤彤在上面綁了樹枝,綁著綁著船就變形了。”彤彤:“我和航航想用樹枝裝飾這艘船,但不知道怎么將樹枝綁住。”軒軒:“我想用牛奶盒拼成一艘船,可是用什么膠能粘住啊?”陽陽:“我用雪花片拼了船,但總感覺不太像。我想讓船頭船尾翹起來,這該怎么辦?”
了解到孩子們面臨的問題,我組織小組成員們一起討論起來,鼓勵大家集思廣益,共同尋找解決辦法。對于工具和材料使用的問題,我先請他們去調查了解繩結的綁法和各種膠的特點及使用方法,然后再進一步思考如何用繩子將樹枝捆綁在一起。對于船舶造型的問題,我讓他們先對船只進行設想,然后將自己的想法畫成設計圖,這樣在用材料呈現的時候思路會更清晰和明確。除此之外,我又往這個小組投放了一些半成品,讓他們在此基礎上大膽發揮創意、自由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制作小船越來越游刃有余了,最終制作出十三艘船只。
畢業典禮:演繹鄭和航海的故事
這段時間,孩子們忘我地沉浸其中,忙碌卻又無比充實。隨著寶船揚起風帆,船隊逐漸壯大,小象造船廠“竣工”了!看著自己和同伴們一步步克服困難親手打造出來的寶船及船隊,孩子們內心無比激動:“我們也想穿越到明朝,跟著鄭和去遠航。”“畢業了,我們的寶船怎么辦?可以一直留在幼兒園展示嗎?”“爸爸媽媽來參加我們畢業典禮的時候,我們想把寶船的故事演給他們看。”“鄭和這么了不起,我們想讓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也了解鄭和的故事。”全班準備一個表演作品是我們幼兒園每屆大班畢業生的傳統活動。隨著話題的不斷延伸,孩子們愈加明確了表演主題,決定將明朝的生活和鄭和航海的事跡搬上畢業會演的舞臺,向大家展示這艘寶船的故事。
最終,孩子們的心愿得以實現。在這次畢業會演中,他們根據自己喜歡的人物形象,用保麗龍球、紙杯、超輕黏土、復古紋樣布頭、錫紙等材料做裝飾,有的扮作威武的大將軍,有的扮作英姿颯爽的戰士,穿越到明朝,體驗跟隨鄭和一起航海的樂趣。在征集孩子們的作品介紹時,我發現他們對此次活動有很多感觸,我將這些稚嫩的話語記錄下來,稍加整理,形成了一首關于寶船的詩。這首詩是我們的畢業寄語,也同樣是大家對鄭和航海主題活動的感言。
詩歌《船之歌》
我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隊。
大海的浪花推著我一路前進。
清晨,我與海風一同揚帆起航。
夜晚,我又與魚群一起落腳棲息。
我的征途,象征著民族的進步和成長。
小小的我們,就如同乘風破浪的船兒。
載著祖國的希望,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教師的話
隨著大班孩子認知范圍的不斷擴大,他們既對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也開始對符號、文字產生濃厚興趣。一次初春踏青的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春日的生機和美好,還讓他們發現并關注到鄭和公園及其背后的歷史文化。我們及時捕捉到孩子們對鄭和這一歷史人物的興趣和好奇,圍繞他們最感興趣及最想探究的話題展開主題活動,鼓勵他們通過查找資料、討論、閱讀、訪問紀念館等方式豐富認知。過程中,孩子們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越來越了解,并且萌發了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有了認知與情感經驗做基礎,孩子們在班級開展了造船廠的活動。過程中,我們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鼓勵他們自主交流、解決問題。盡管每個小組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難關,但他們都沒有輕言放棄,而是主動借助各種方式尋求解決辦法。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孩子們不僅成功建造了各種船只,學會了和同伴溝通協作,獲得了語言溝通、問題解決等能力的發展,提升了責任感,也在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了對鄭和及明朝的了解,并將這些認識呈現在畢業典禮的舞臺上,為這個主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