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嬌
在幼兒園教育中,幼兒教師必須考慮到表現性區域活動的多樣化與特色化,對區域活動資源做到全面開發與合理利用,結合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生活資源、教育資源及家庭資源,對表現性區域活動進行合理設計,確保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將幼兒園區域活動資源開發與利用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實現幼兒園表現性區域活動質量的不斷提高。為此,幼兒園領導與幼兒教師需提升資源開發意識,根據幼兒園當下實際教學情況,采取定向式資源開發利用,制定有效可行的活動方案,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引導幼兒觀察自然 區域活動是幼兒教育階段中的一種自主活動形式,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
首先,表現性區域活動需要結合幼兒已有的各種經驗,依托多種活動材料的成功投放,幫助幼兒更好地進行自我表達與表現,實現幼兒展示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步提升。因此,在幼兒園表現性區域活動的開展中,教師須積極對幼兒園附近的自然資源進行全面開發與有效利用。例如,對幼兒園周邊的田野、山河、公園等自然場所進行有效利用,組織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開展觀察,使幼兒保持愉悅的心情,同時幫助幼兒建立對各類新事物的多元化認知。
其次,由于幼兒教育重視對不同年齡幼兒所具有天性的全面釋放,教師必須對幼兒在活動中凸顯出的活潑、好動、探知欲強等特點做好深入分析,為表現性區域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幼兒教師在表現性區域活動設計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此特點,使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釋放天性,確保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再次,幼兒教師需注意的是,自然環境當中存在的危險因素較多,尤其常見的是磕碰現象。因此,在表現性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培養幼兒安全活動意識,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最后,在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對自然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講解,以提升區域活動有效性。例如,教師基于對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的開發,帶領幼兒在安全前提下走入幼兒園附近的公園,鼓勵幼兒將道路兩邊落下的樹葉和花瓣收集起來。幼兒會認真尋找并選擇自身喜愛的圖形與顏色,收集不同的樹葉與花瓣。在此前提下,教師鼓勵幼兒將收集到的樹葉與花瓣制作成一幅畫,將幼兒涂鴉天性全面釋放。幼兒會在手工與繪畫活動當中融入自身個性,在開放性游戲場所當中完成作品創作,表達自身對世界與社會的真實情感與體驗。
創設多元化區域活動 幼兒園開展的表現性區域活動需符合幼兒成長特點,教師需根據自然環境特征,設計相應表現性區域活動項目,鼓勵幼兒以角色扮演方式模擬農民伯伯打藥、施肥、灌溉等,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身心成長,了解農村日常運行過程,形成一定的勞動意識,更是懂得珍惜糧食。除此之外,教師應根據季節因素對表現性區域活動內容進行相應調整,如春季時,教師可組織幼兒進行踏青活動,圍繞幼兒園附近自然資源,在田野中尋找花草樹木,觀其形、聞其味,以此豐富幼兒生活常識,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關注區域文化 中國國土面積十分遼闊,各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文化不同。在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開發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充分融入本土文化特色,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的活動體驗。在本土文化融入過程中,教師需針對飲食文化、體育文化、風俗文化等方面進行全面考量,將具有濃烈文化特色的內容融入活動,以提升表現性區域活動針對性,激發幼兒內心愛家、愛鄉情結。例如,在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考慮幼兒個性發展的具體需要,完成建構區的設計。教師先為幼兒提供足夠的材料,選擇積木與插塑等材料,確保幼兒能夠更好地參與構建式的游戲。在此前提下,將當地建筑文化進行融合,鼓勵幼兒結合自身生活中看到的各種常見建筑或者造型獨特的建筑,運用積木完成搭建,還原出真實的建筑群,在架空與壘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反復實踐準確找到搭建過程中的支撐點與平衡點等位置。幼兒在具體的搭建過程中會尋求同伴幫助,在聯合方式下完成搭建。在當地建筑文化的成功融入下,幼兒在表現性區域活動中獲得新的經驗,形成空間、數與形等不同的概念,懂得結合生活中常見建筑的特點,依托對稱和有序排列等方式完成創作。除此之外,中國傳統節日內容也是教師需考量的重點因素之一,經過幾千年文化傳承,中國各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對待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性,在表現性區域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著重融入本地節日文化,并與其他地區文化進行對比教學,使幼兒對此方面內容有一定認知,為其后續發展提供一定保障。
走進社會生活 重視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的開發,引導幼兒走入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將表現性區域活動開展水平有效提升,幼兒也更加容易接受表現性的區域活動。首先,教師應將幼兒的家庭情況作為考量依據,針對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方面、生活方面進行充分考量,并將內容細化為具體行動內容,如淘米、洗菜、喂養小動物、澆花、去超市購物等等,帶領幼兒開展相關模擬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與生活環境相對接,以提升表現性區域活動有效性。例如,在洗菜類的家務活動中,教師可帶領幼兒走入幼兒園的廚房,向幼兒園的廚師請教洗菜或者淘米等技巧,以實現對幼兒生活能力的全面提升。其次,教師對表現性區域活動當中的裝扮區資源進行及時更新,投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例如,廚房用具、超市商品等多種材料,使幼兒能夠在豐富的材料當中融入真實情境,懂得進行創造,將個人生活做到真實還原。最后,教師必須注意投放的材料一定要與幼兒真實生活經驗相貼近,確保幼兒在表現性區域活動當中對生活事件有深入與全面的理解,有力促進游戲情節編創水平提升。此外,幼兒在裝扮區中會積極融入角色類的游戲,教師應結合幼兒真實喜愛的主題情景和所需的各種材料,確保活動資源具有豐富性與合理性。例如,教師通過廚房用具、收銀機等材料將幼兒所獲得的各種生活經驗進行成功喚起。幼兒可以調動生活經驗,結合具體經歷的事件去進行角色飾演,利用相應的活動材料去進行自我表現。幼兒能夠在以物代物的方式下編創出豐富與多彩的情節,更好融入日常生活。可見,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將幼兒角色游戲水平有效提升,有利于幼兒進一步發展表征思維,不斷拓展將幼兒創造性思維。
硬件資源利用 在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開發過程中,教師應針對硬件資源進行充分考量,應盡量就地取材以及自主制作,全面營造真實生活的氛圍。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幼兒教師可選用樹枝、樹葉、紙盒、輪胎、泥土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幼兒園內創建區域活動角落,將所有活動硬件資源進行匯總整理,待到用時一并取出。此外,對于部分手工制作內容,教師需帶領幼兒進行親自制作,由教師提供相關制作材料,且制作成果由幼兒進行處置,綜合提升園內硬件資源建設。例如,幼兒在開展與熱愛家鄉相關的表現性區域活動時,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設備將家鄉幾十年來的變化逐一進行播放,鼓勵幼兒根據自身對家鄉的了解繪制出一些宣傳畫。幼兒會將自身喜愛的內容融入宣傳畫,希望向大家展示家鄉的美。幼兒教師將幼兒繪制的作品在幼兒園過道進行展示,滿足幼兒愛表現的需要,也讓幼兒在作品對比當中獲得新的靈感,在下一次創作中將新靈感融入其中,獲得創造力的進一步提升。可見,硬件資源的開發尤為重要,有利于表現性區域活動內容的有效拓寬。
軟件資源利用 對于區域活動軟件建設,首先,需針對幼兒園師資力量進行建設,園內教師質量與素質是區域活動資源開發及利用的最基礎保障,因此,幼兒教師需定期開展培訓活動,以提升自身教學專業性以及素質,確保能夠為幼兒提供良好教育。其次,教師與幼兒應保持良好溝通交流,開展相應區域活動,著重培養幼兒生活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持續與幼兒保持溝通,以自身教學引導幼兒掌握各項技能,如對于“砍價”行為的理解,砍價也叫作議價,是購買方與銷售方商議銷售價格的一種行為,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身作則,教師與教師之間開展議價行動,使幼兒對此方面有充分了解。在此前提下,教師將園內的表現性區域活動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效結合,積極使用軟件資源讓幼兒看到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生活的幸福。例如,幼兒園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到20世紀60年代的視頻與照片,同時收集到老式的搪瓷缸子、鋁飯盒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實物。在多方準備下,幼兒教師帶著“走出去”的理念,做好各種安全工作,帶領幼兒參觀老舊建筑與街道。在參觀過程中,教師憑借自身收集到的資源向幼兒講述傳統生活方式和過去的歲月。幼兒在參觀中獲得新的收獲,感受到生活來之不易。此時,教師鼓勵幼兒運用表現性區域活動區當中的材料將老舊街道與過去歲月進行還原,將幼兒潛在創造力有效提升。幼兒能夠感受到眼前的幸福,孝順父母,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大力傳承。
家長參與活動創設 親子活動是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常見的教育形式,由幼兒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邀請家長加入幼兒園開展的活動,與幼兒進行游戲。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幼兒家長實際情況對傳統親子游戲活動進行改良。因此,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可著重針對生活技巧方面進行設計,如制作板凳,由家長進行制作,幼兒進行輔助,最終活動成果由家長進行處理,以提高家長參與積極性。除此之外,由于成年人的加入,為整體表現性區域活動增添一定不確定性,因此,在活動開展前,教師應針對家長進行全面安全意識培養,在活動過程中,由教師掌控活動節奏,由家長負責幼兒安全,確保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并發揮其積極作用。幼兒教師還應適時介入,進行科學與有效指導,結合大班幼兒在表現性區域活動中的具體表現,進行針對性的介入與指導。部分幼兒會對泥土游戲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親子活動當中制作出立體的泥土造型。教師會播放讓人感到舒適的音樂,營造出愉悅的親子活動氣氛,幼兒能夠認真、仔細地觀察家長在制作過程中的動作,掌握相應的操作方法。幼兒也會主動對其他家長或者幼兒的動作加以模仿,與家長積極溝通,旨在獲得所需的制作技巧,促進幼兒在親子活動當中的相互影響與學習。
家園形成教育聯盟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由于幼兒自身閱歷不足,對新鮮事物具有模仿性,且存在先入為主意識,因此,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實現家園共育。首先,教師應要求家長規范自身一言一行,避免在幼兒面前出現打架、辱罵等行為,防止幼兒進行模仿,對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其次,教師與家長需建立良好溝通渠道,并加強家長與教師的溝通,要求家長充分發揮自身“教育”作用,引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初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通過幼兒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為后續幼兒學習與發展提供重要基礎保障。最后,與家長共同做好表現性區域活動游戲的必要評價。教師不僅需要通過對幼兒表現活動的觀察進行針對性與整體性的評價,還應鼓勵幼兒家長對幼兒作品進行評價。例如,部分幼兒在親子活動或者課堂活動當中未能完成作品的制作,教師會鼓勵幼兒利用其他時間繼續制作。家長需要幫助幼兒完成作品,確保幼兒創作過程具有連續性與完整性。在此前提下,家長需要從創造力、表現力等方面入手,對幼兒活動中的收獲進行評價。教師則應結合表現性區域活動特點,完成及時的反思與深入研究,確保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可以為幼兒自發探索而服務。
在幼兒園表現性區域活動資源開發過程中,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當下現有資源,并結合幼兒園教學內容,對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幼兒教師需要從多角度入手,對自然資源、生活資源、教學資源以及家庭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可通過表現性區域活動內容全面培養幼兒各項基礎能力與認知,使幼兒具備最基礎認知能力與自理能力。在家園共育中,必須以教師教導為主,家庭引導為輔,為幼兒營造良好生活環境,確保幼兒身心能夠在純凈環境中得到成長,形成良好道德品質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重要理念,為后續教學的有序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表現性活動區深度學習‘場建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XQ21-066)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