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紅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少年兒童的成長發展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青少年除了要在學業上有進步之外,在行為習慣等方面也應該做到有道德、有品格。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科教育中尋找契機和靈感,開展生動多樣的品德教育活動,為促進小學生“少而有德、修養過人”做出積極的貢獻。筆者結合多年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教學策略。
一、為人師表,以教師的品德操守為標桿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將具體的學科知識以及專業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言傳身教等形式,引導學生正確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從而形成對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全方位培養。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需有意識、有目的地融入全新的德育內容,以便促進德育與學科專業化教育之間的融合與發展。教師更需要帶領學生充分感悟德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力。在語文課堂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學科的教育中進行德育,都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品德素養。因為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古人常說:“子不教,父之過。”就現實環境來看,孩子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受到學校環境的影響不分軒輊。教師作為少年兒童接觸最多的成年人,更應該在品德品行方面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品德素養的形成。
例如,在著裝方面,教師要保證穿戴整齊,服裝干凈整潔,不能給人邋遢的感覺;在舉止動作上,應該注意保持教師的儀態風度,雖不至于死板嚴肅到讓人敬而遠之,但也不應語言浮夸、動作輕佻。除此之外,在待人接物、處理事情中,教師更要注意品德管理,要避免亂發脾氣,或者對學生過于苛責,要做好自身的情緒管理,保持良好的執教形象。教師自身作風優良,是對學生最好的德育引導。教師應該端正對德育教學的態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遠遠超過在家的時間,教師應該擔負起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責任。其一,教師應該提高自身修養;其二,學校應該定期開展相關的德育講座,讓教師可以在教學時以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更好地融入德育內容,這樣德育教學效果能夠有所提高;其三,教師應該采取比較好的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相對理想。
二、主題銜接,以教學內容貫穿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筆者認為做好教育內容的銜接過渡是很重要的。教師不能籠統空洞地要求學生講究誠信或者尊老愛幼,要圍繞課程內容合理設定主題,將德育思想靈活過渡到學生的認知中。教師需細心探索德育內容與小學語文學科專業教學內容之間的密切聯系,立足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以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化、個性化的德育內容,并且不斷鼓勵學生探索全面化的德育內容,深層次挖掘學科知識與德育內容的本質與內涵,促進二者之間的融合與發展。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斷引入全新的德育內容,將思想品德教育環節與專業課程教學環節進行對比,帶領學生充分感受德育教學活動的無限魅力。
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換位思考的角度引起學生的探究:“同學們,假如你是陶罐,面對鐵罐一系列的行為,你會生氣嗎?你覺得鐵罐做得對嗎?”在這里,筆者通過提問將學生帶入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思考不良的言行會對其他人帶來的影響,這是考驗學生道德品行認知的過程。一個心理正常、品德素養良好的孩子,肯定有一個明確的道德評判標準,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而這種評判標準會成為學生自我行為的管理準則。教師在進行唐詩宋詞的教學時,可以滲透對學生品行情操的教育。在我國,唐詩宋詞的歷史源遠流長,數量比較多,每篇詩詞中都蘊含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思維、記憶、語言等相關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通過詩詞的學習能夠培養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質,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根據語文教學的內容,教師要篩選出合適的主題進行德育滲透。如,《蜜蜂》中勤勞樸實的精神品質,《童年的水墨畫》中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還有《我變成了一棵樹》中母親對孩子濃濃的愛與關懷,都是很值得挖掘的德育主題。
三、生活化教學,從現實情景觸發德育思考
為進一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教師在正式開展小學語文學科日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巧妙、靈活運用多種多樣教學方法,逐步完善德育工作的具體流程,豐富小學語文學科日常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帶領學生逐步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之中,積極啟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以及思維意識,并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相關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快速發展。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要求教師必須創造出與學生日常學習及生活相關的各種情境,積極鼓勵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學習專業化的理論知識以及各式各樣的教學內容。通過這種形式,不僅可以進一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也可以逐步完善學生的自我成長過程以及自主學習過程。此類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非常符合素質教育的具體教學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不能完全拘泥于書面或者口頭上的宣講,要適當地關聯實際,引起學生的真情實感。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在認知層面上了解怎樣的行為值得提倡,怎樣的行為是不道德的,但在實際行為中未必會按照這樣的認知去做。明知道扔垃圾不對卻亂扔垃圾,明知道不能損壞桌椅公物卻胡寫亂畫的情況并不少見。所以筆者認為,德育的深入需要教師做好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讓思想道德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內心,更好地契合社會發展需要,引導學生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
例如,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現實生活中一些離別的場面作為德育的切入點。筆者會問學生:“有沒有跟家人長時間分別過?有沒有因為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不在身邊而無助過、傷心過?”或者從另外的角度,筆者讓學生回憶自己跟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過生日的時候,爸爸媽媽準備的禮物和美食;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快快樂樂地出去旅行;生病的時候,家人的悉心照料與呵護。這些場景的回顧,讓學生從情感上感知到了親情的美好,感知到陪伴的重要。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品德教育的引導,能讓學生對美好的生活有一份熱愛,對父母家人的陪伴有一份感恩,并且懂得用溫暖、體貼的話語和行為去回饋自己的家人,不讓他們傷心、難過。雖然語文教學的開展是依靠書本進行的,但是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選擇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書本中的內容,還可以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這種道德教育是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中的,往往更具道德品質上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對提升學生的品德素養很有幫助。
四、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進行課外擴展延續德育工作
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育,還要注重德育內容的拓展,將課堂內的德育內容與課堂外的生活相結合。學生在書本中接觸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為他們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讀書的過程中記下優美的段落,并寫用到文章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創作這篇文章時的心理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閱讀一些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這種文章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學生在課后可以自主地進行閱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選擇一些名著讓其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分析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學習文中正面人物的做法,批判文中負面人物的做法,避免在生活中做出令別人厭煩的事情。
(二)開設情境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內容比較多,教師為提升課堂質量,一般都采取講授的方式,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在課后再對相關的內容進行鞏固復習,這種方式下德育教學效果比較低。而開展情景教學時,學生在參與表演和觀看表演中不僅能夠提高對課堂的興趣,還能理解相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理解教學中滲透的思想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這篇文章的時候,讓學生扮演這篇文章中的各種人物,引導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學習文中蘊含的道理,通過演繹老屋這一角色,學生能感受到老屋在別人勸說之后的心理變化——從準備放棄轉變為繼續堅持。從其他角色身上,學生可以學到他們樂于助人的品質。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時不要輕易放棄,應該向身邊親近的人尋求幫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不輕言放棄的思想品質。從其他角色對老屋的做法分析中,引導學生形成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其中既要有成績優異的學生,也要有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采用以強帶弱的方法,使學習好的學生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學困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幫助其他同學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促進師生溝通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意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主動與教師溝通,也要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判斷學生思想上是否存在問題,然后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詢問學生為什么這么做,讓學生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幫助他們逐漸完善自己的品格。
(四)認真了解學生,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如果在教學活動拒絕參與其中、拒絕交流,教學工作就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道德教育也是如此。道德是學生的個人行為,教師的教育不應該代替學生的道德教育實踐,學生只有在德育實踐中才能加深理解、獲取經驗和感受,得到思想、情感上的升華,形成意識形態上的感悟,體驗道德教育在實踐活動中的魅力。教師要重視和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經驗和認知,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達到教育和訓練的目的。今天的孩子在家庭中受父母溺愛的影響,往往不會照顧他人,多以自我為中心,意志較為微弱,不容易滿足。這種現象,給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如果教師不能針對不同學生進行不同的道德教育,教育就會失敗,達不到培養人才的目的。
(五)開展課外活動以提升學生的道德教育效果
課外實踐是測試學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雖然學生對中小學生規范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并不是發自內心地遵守規范,在離開學校等環境后,就會忘之腦后。學生雖然學習了理論知識,但不進行實踐,就不能有效改善思想認知和提高道德水平。在課堂以外進行實踐活動,可以有效解決理論知識和實用化的矛盾,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在養老院做志愿者,和老年人說話,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培養學生尊敬老人的意識。另外,為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學生勞動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在做家務后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還可以組織學生外出觀察野外環境中植物的變化,體驗自然之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總之,道德教育的目標在課堂上的幾分鐘內是不可能實現的,為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作用,擴大道德教育的授課范圍,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必須在各種實踐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
五、結語
總之,立德育人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使命之一。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與健康向上的心理個性,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做好德育的滲透,而不是一味地關注知識點或者語言技能、寫作技能的訓練,更要多措并舉實現德育引導,為小學生的成長指明方向。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