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
2014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引發了全體教育工作者關于各學科育人功能的思考。《意見》要求研究并落實做好四個“統籌”,即統籌全學段、統籌各學科、統籌各環節、統籌人員力量和統籌課堂、校園、社團、家庭、社會等陣地的同時,必須要重視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課程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它濃縮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就是能夠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的家國情懷,就是一句句引導、一筆筆書寫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
現實中,很多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語言形式上,如我們常見的以語法講授和句型操練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在教師的教學指導案的教學目標項目中除了語言知識目標和語言技能目標外,也有德育目標的語言表述,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做起來往往比較機械和生硬,表現在教師會在課堂教學小結階段出現德育滲透的內容,比如教師語言表述、播放一段視頻或在PPT呈現一句話等,而這些內容很難真正走進學生的心中。還有的課堂教學為了體現德育內容而偏離了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活動呈分散型、碎片化狀態。如何使一節課既能不偏離英語性質,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又能完成課程理念所提出的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是目前英語教學中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實踐教學研究中,為了真正能夠讓英語學科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教育有效開展,從教材文本的分析和解讀中尋求突破,改變過多關注語言形式所承載的功能,從語言內容的角度發現其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實踐與做法值得教育教學工作者思考和實踐。
一、尋找教材文本中的“修身”內容
修身,是修養身心、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是《小學生守則》中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比如:按時上學,不隨便缺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堅持鍛煉身體,積極參加課外活動;講究衛生,服裝整潔,不隨地吐痰;熱愛勞動,自己能夠做的事自己做;遵守學校紀律,遵守公共秩序。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從學習英語最初的指令性語言開始,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學生遵章守規的規范性教育。比如,課堂上的“Stand up, please.”“Sit down, please.”“Look at the blackboard.” “Listen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等。這些課堂基本的指令性語言,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課、遵守課堂紀律。
自我約束還表現在規律的作息制度上。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教材(一年級起點)二年級上冊Module 5 Unit 1 At 7, I get up.為例。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以薩姆(Sam)自述的語氣,以一張海報(A poster)為載體介紹他的生活: At 7, I get up. At 8, I go to school. At 12, I have lunch. At 4, I play football. 以往教師關注的教學內容往往是語法和詞匯,現在我們應該換一種思路,從“修身”的角度來分析教材文本,不難發現主人公薩姆(Sam)是一個遵守紀律、自我約束的好學生。他按時起床、按時上學,遵守學校作息制度并且堅持鍛煉身體。從這個角度分析教材文本,會賦予簡單的四句話豐富的內涵。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并思考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是否有規律、守規范,然后也制作一張規律、規范的海報貼在家里,那么這樣的德育滲透就達到了“潤心無聲”的效果。
“修身”不僅有自我行為的約束,還有在公共場所的自我規范,在不同的教材里都有這樣的教學內容。
以人教版PEP教材(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Unit 6 Work quietly Part B一課為例。這篇對話文本內容如下。
Tom: My name is Tom. Whats your name?
John: Shh. Talk quietly. Im John. I can show you the English books.
Tom:? Thanks.
John: Here they are.
Tom: OK. Can I read the books here?
John: Yes. Of course.
Tom: Anything else?
John: Yes. Keep your desk clean.
Tom: OK, I will. Thanks.
本課教學內容是在Part A基礎上進行拓展,教材圖片提供了對話發生的場景,即在閱覽室。對話中的“Talk quietly.”和 “Keep your desk clean.”兩句話,就在引導學生懂得在公共場所如何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就是英語教材文本在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從小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從小事做起,加強自我的修養。
二、挖掘教材文本中的“齊家”內涵
《禮記·大學》中提到:“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齊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齊”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對于小學生來說,我們不妨將“齊家”解讀為對長輩的尊敬以及對家人、同學、朋友的關心和愛護。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家人的話題,比如介紹自己的家人、展示家人的照片、為家人做事情等。這些富有情感的語言內容一旦沖破語言形式的束縛,我們就會發現英語教材內容不再是機械的單詞記憶和枯燥的語法講解。
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教材(一年級起點)二年級下冊Module 3 Unit 1 Sam isnt tidying his room.為例。教材文本以Mum、Amy和Sam三人對話構成一篇啟、承、轉、接的故事場景。
【啟】Mum: Sam, please do your homework! And tidy your room!
【承】Amy: Mum, Sam isnt tidying his room. He isnt doing his homework.
【轉】Sam: This is for you, Mum. Happy birthday! (A birthday card)
【接】Mum: Are you tiding your room now?
Sam: Yes, I am.
Mum: Good boy!
深入挖掘一下,我們可以看出教材文本中一家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包含于幾句問答之中。主人公薩姆(Sam)心里記著媽媽的生日,并制作了生日賀卡送給媽媽,同時還收拾整理了家;艾美(Amy)一直關心薩姆(Sam);媽媽贊揚了孩子。這種情感對于小學生來說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么,“齊家”的教育便在文字間傳遞到學生的心田。
“齊家”還蘊含著對親人、同學、朋友的關心和幫助。英語教材中常常有問路的對話內容,這其中就是在傳遞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的精神。
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教材(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odule 1 Unit 1 Go straight on.一課為例,本課教材文本內容是主人公艾美(Amy)和薩姆(Sam)在路上看見一只小狗,他們說道: “Look, Sam. Its a dog.”“Its lost.” 兩個人在查看了小狗脖子上掛的信息牌 “Im Doudou. I live at No. 2 Park Road.”之后便開始詢問:“Excuse me. Where is No. 2 Park Road, please?”在得到路人的幫助后,他們把小狗安全送回主人家。
這段以問路(Asking the way)為功能的話題,體現的正是一種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注、關心和關愛。
記得有一次聆聽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龔亞夫老師關于“構建英語教育的核心素養體系”的專題講座時,筆者對龔亞夫老師的一段話深有體會。龔老師說:“我們讓學生學習外語并不僅僅為了讓他能夠與別人交流,而是要從各個方面改變他的生活,改變他的心智,這才是外語教學的目標。教師一定要把學生的興趣、態度和行為方式考慮進去,而這些必須和他們熟悉的文化環境以及他們關心的事情建立起聯系,而不是與他們生疏的外國社區環境相聯系。”這段話提示我們,在研究教材時,教師不應當聚焦遠離學生內心世界和生活的內容,學習一些缺乏思想內容的東西,比如:你想吃點什么?你會爬樹嗎?你們家有幾口人?諸如此類。這種英語表達在實際生活中很少用得上。我們在解讀教材時,應當提升教材文本中的思維性、思考性和思想性,應當從缺乏認知思維挑戰的內容中走出來,讓英語學科教學承擔起真正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學科責任。
三、提升教材文本中的“治國平天下”信念
《小學生守則》第一條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就是學科教學在培養小學生“治國平天下”信念時應抓住的兩點:一是熱愛祖國,二是文化自信。
愛國主義教育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熱愛祖國的大好山河,熱愛祖國的悠久歷史,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以外研社新標準英語教材(一年級起點)六年級上冊Module 1 Unit 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一課為例,文本內容以一張明信片為載體,由大明(Daming)向西蒙(Simon)介紹長城。其中,Its more than forty thousand li long.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兩句話將長城的偉大展現出來。教材在四年級上冊Module 5 Unit 1 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一課中也有這樣的兩句話: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We saw lots of mountains.
除了長城之外,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祖國的城市和名勝古跡,比如Mountain Tai, West Lake等。
愛國主義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強大的精神指引,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于課程性質內容有這樣一段話,同樣也適用于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英語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也為他們未來繼續學習英語或就業提供更多機會。
英語學科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所承擔的教育責任和義務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潛心品讀文本中的家國情懷,就一定能充分發揮學科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