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佳琪
2020年修訂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了高中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分別在“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和實施,分布在“美術鑒賞”“中國書畫”“繪畫”“雕塑”“設計”“工藝”“現代媒體藝術”七個模塊中。其中,必修課程的“美術鑒賞”重點指向的是“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三個學科核心素養。
縱觀中西方美術史,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燦若繁星,在各自的文化體系中熠熠生輝,共同構建人類文明的璀璨星空。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走近這些優秀作品,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人類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更能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達成高中階段美術課程目標,培養學生獨立鑒賞美術作品的能力及良好的藝術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本文基于筆者長期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實踐和研究,淺談“美術鑒賞的意義和作用”一課的設計、感悟和反思。
一、開宗明義,提高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認識
美術鑒賞課上的大部分內容屬于純美術理論,對于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為了能讓學生提高思想認識,為以后的鑒賞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講好這個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經過長期的高中美術教學實踐發現,如果想達成教育教學目標,首先得讓學生愛上美術鑒賞,而愛上美術鑒賞的前提,是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美術鑒賞”以及“美術鑒賞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只有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教師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美術鑒賞活動。
每個新學年的第一節美術課,筆者都要和學生探討“為什么要上美術鑒賞課”這個問題。學生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意見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有從興趣愛好出發的,也有從知識儲備出發的。筆者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入手,集中思路,為接下來的授課內容乃至整個高中學段的美術鑒賞課教學內容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開一個好頭。在總結并提煉學生的零散觀點之后,筆者最終把教學內容指向“美術鑒賞的意義和作用”這個教學重點,同時還讓學生明白,美術鑒賞不是從個人興趣出發、漫無目的、沒有選擇、沒有針對性地看作品,而是要有選擇、會選擇、有的放矢地鑒賞優秀作品,這樣學生才能在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提高鑒賞能力的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靶向教學,靈活拓展課堂教學資源
教師要想把抽象的美術鑒賞理論講得生動易懂,就要在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拓展相關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讓抽象的理論“活”起來。
(一)借助中央電視臺專題文化節目和紀錄片
中央電視臺有很多大型文化節目或者大型紀錄片,其內容都與中國美術史、文化史緊密相連。比如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國家寶藏》,大型紀錄片《故宮》《人民英雄紀念碑》《世界遺產在中國》等。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截取其中與所授教學內容相關的部分作為教學內容的拓展和補充。“美術鑒賞的意義和作用”這一課,筆者選擇的相關視頻內容是中央電視臺錄制的大型文化節目《詩畫中國》,主持人在每集開場的時候,都會說這樣一句話:“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種站在全新角度對中國畫的描述,把學生帶入了同時進行詩詞鑒賞和繪畫鑒賞的跨學科新境界。而在節目第一集開篇時三位主持人各自說了這樣一段開場白。
撒貝寧:“中華文明如同萬古江河,奔流不息。詩筆與畫筆,共同記錄著發展歷程,傳承著精神血脈,共同描繪了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范迪安:“踏上這條浪漫的詩畫藝術之旅,我們將領略萬里江山的壯美、自然雅趣的秀美、品格高潔的至美、率真灑脫的俊美、匠心獨運的精美、色彩繽紛的華美、還有幸福生活的豐美。在對美的發現與求索中,追尋生命的大美。”
康震:“暢游詩中畫,品味畫中詩,我們在收獲美的同時,也將從中踏尋中華文明的根,筑牢民族精神的魂。”
在重構課程內容框架時,筆者直接引用了開場白中重要的部分。
(二)課堂中展示等比例高仿真作品
在電子大屏幕上欣賞作品的高清圖片與實際欣賞真實作品的鑒賞體驗是完全不同的。然而,由于許多客觀因素導致學生無法欣賞到原作品,所以多數講美術鑒賞課的教師選擇用電子大屏幕展示相關作品的圖片。電子作品可以靈活地選擇要展示的部分,只要圖片的分辨率足夠大,就可以把細節放大到無數倍,直到想看的細節看清楚為止。但是像這樣用現代媒體手段欣賞美術作品,就沒有了古人“展卷細讀”的儀式感,也沒有了“撫卷沉思”的韻味。同時,很多長卷的尺寸是相當可觀的,展開后的作品長度可以是電子作品顯示長度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也有一些作品尺寸小到“巴掌大”,實際尺寸僅是電子作品顯示的幾分之一甚至是幾十分之一。于是,無論是為了看清局部細節無限放大作品,還是為了感受作品整體而無限縮小作品,都忽略了原作品的真實尺寸以及作品真實尺寸帶來的視覺震撼,在欣賞許多西方美術作品時也涉及這個問題。
比如,北宋著名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全長近12米,如果想在電子大屏幕上展示全圖,必然得將作品長度縮小近10倍,于是,當整卷作品全部展開在大屏幕里的時候,什么細節都看不到,只剩下一片青綠。又比如,盧浮宮最小的一張作品,是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維米爾的《花邊女工》,作品的尺寸只有24厘米×21厘米,面積只有0.05平方米。一般教師展示該作品時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看清,至少要把作品放大20倍。放大20倍后,學生雖然能夠看清作品的細節,但卻無法感受作品“精致小巧”帶來的視覺沖擊,也就無法體會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繪畫技巧。
總之,當學生對作品的真實尺寸沒有概念的時候,對任何作品的鑒賞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客觀的。所以,為了能讓學生直觀感受真實作品帶來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教師可以適當選擇等比例高仿作品進行展示,這可以讓抽象的美術理論“活”起來。
三、突出重點,合理構建課程內容架構
依據最新修訂的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20版)》,目前全國一共有七家出版社編寫并出版了《普通高中美術教科書》。不同版本的教材對“什么是美術鑒賞”和“美術鑒賞的意義和作用”這部分內容的編寫,無論是在表述還是在體例上差異性都比較大。綜合各個版本的教材以及相關教學資料,結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和理解能力,筆者對這一主題內容進行了重新建構,形成了適合課堂的“美術鑒賞意義和作用”一課的教學內容架構,用思維導圖把美術鑒賞的過程、目標有機聯系在一起。筆者把“什么是美術鑒賞”和“美術鑒賞的意義和作用”重新整合,變成兩大板塊,即“美術鑒賞的目標”和“美術鑒賞的作用”。兩大板塊是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內容相互關聯、相互包容、相互作用,最終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美術鑒賞的目標
以目標為導向,將“什么是美術鑒賞”和“美術鑒賞的意義”有機融入第一板塊。將“美術鑒賞的目標”設定為“初級目標”和“終極目標”。初級目標指向的是知識和情感,終極目標指向的是價值觀。兩個目標呈遞進關系,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向學生講解這兩個目標的時候,筆者播放了《詩畫中國》節目中的視頻,還把視頻中的部分讀白變成文字作為課件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用這些資料,學生就不難理解“美術鑒賞”的內容、過程以及意義了。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通俗、更感性、更具可操作性,教學重點得以突出,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美術鑒賞的作用
“美術鑒賞”是一個“個體體驗的過程”,既無法用數據指標去量化,也無法從他人的角度去描述,這就導致許多教師在與學生談及“美術鑒賞的作用”時,更多的是理論和理性的表述,過于抽象,甚至有些教師直接忽略此內容。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筆者從學生的視角出發,把教材中“美術鑒賞的作用”這一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總結出“美術鑒賞的三個作用”。
1.獲得知識,豐富人生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人的“讀書”是包含“讀畫”的,“讀畫”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術欣賞,古人把“讀畫”作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只有讀畫,才可以最直觀地還原歷史風貌,讓欣賞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獲得美感,愉悅人生
學生靜心去讀一幅作品,讓思緒跟隨作者的畫筆,或暢游山水之間、或置身市井之中,讓自己暫且忘記身邊的煩惱,走近作品,走近作者,一定會有讀文字史書無法給予的視覺感受和心靈震撼。實踐證明,美術鑒賞對人的心理有十分重要的調節功能。
3.培養創造力,精彩人生
創造力來源于想象力,想象力來源于儲存在大腦中的具體形象,大腦中的具體形象來源于長期對具象事物的觀察,其中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比如列奧納多·達·芬奇,我們熟悉的是他的《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但之前有許多人卻不知道他還是一個發明家,他把他的發明用畫筆記錄下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達芬奇筆記》。在他構想的內容里,飛行器、高效武器、自動供水系統應有盡有,只是這些東西因為當時材料和技術的限制,沒有做成實物而已。
無論是“提高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的認識”“靈活拓展課堂教學資源”,還是“合理構建課程內容架構”,目標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整個課程內容的設計,都圍繞這個總體目標進行教學活動,按照“獲得知識”“豐富情感”“鞏固價值觀”的順序,遞進展開。
以上雖然僅是對“美術鑒賞的意義和作用”一課的教學初探,但其中一些實踐內容是筆者在長期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比如“借助中央電視臺專題文化節目和紀錄片”“將等比例高仿真作品展示于課堂”等做法,不僅可以用于本課,在其他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們也可以嘗試。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