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瑄

近日,廣西陸川縣實驗中學家長以“感謝老師”為名組織捐款的消息引發關注。該校高三年級25個班1988位家長捐款70.61萬元。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查實后,捐款已全部退還給家長。
近年來發生了不少起學生家長自發組織給老師送禮的事件,尤其教師節是高發期。去年教師節前夕就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深圳市光明區有關部門反映,當地公明中學初二年級家委會發動所有班級為教師購買禮品。此事后來以學校要求家委會將集資退還家長告終。
如今廣西陸川縣甚至發生了這起“簡單粗暴”的捐錢鬧劇,更令人驚訝的是,家長群還不定期公布捐款學生家長和未捐款學生家長名單,堂而皇之地“催收”。
從處理情況來看,這一組織家長捐款70余萬元“感謝老師”的行為,責任似乎只在個別家長和個別老師。但試問學校,組織捐款的家長底氣從何而來?為什么如此大一筆錢,家長敢送,老師敢收?更何況全年級都存在這個情況,涉及2000多名學生,難道學校領導就毫不知情?
今年教師節前夕,廣西柳州某學校一個家長群被曝出要求家長湊錢給老師購買某美妝品牌禮盒,其中一名家長表示不參加后,被要求退出家長群。這位家長發朋友圈稱,女兒班上去年教師節給老師買水杯,300多元的水杯買了好幾個。?因為每年都不參加班級教師節送禮,這位家長被視為班里的“叛逆家長”。
為此,柳州市教育局發布公開信,呼吁家長主動抵制請客送禮歪風邪氣,拒絕“變相行賄”違規行為,如果遇到假借各種名義向教師贈送禮金禮品等行為,可向市教育局舉報反映。
事實上,反對集資送禮的家長大有人在,但幾乎都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跟風”給老師送禮的緣由,自然是擔心孩子在學校被區別對待。而通過平攤款項,集資送禮看起來仿佛更為“公平”,每個家長都不用擔心別人的禮物超過自己。
家長們渴望孩子在學校獲得平等的教育,或者“多一些機會”不是不能理解,究其根源,“送”的問題還是出在“收”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就明確提到,“嚴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一些中小學校每逢教師節也有“清廉過節、拒絕送禮”之類的提醒,但依然有個別教師違反相關規定,收受家長的禮品禮金。對此,有的學校秉持“家丑不可外揚”的立場,態度模棱兩可或者對問題高舉輕放,結果是讓更多家長擔憂自己孩子可能面臨的境遇,繼而形成送禮收禮的“破窗效應”。
說到底,大多數家長恐怕都不會真的“自發”送禮。“別人送了,我得送;別人不送,我也得送”的思想慣性,表面上是“關心孩子”“尊重老師”的善意,其實是家長們無處安放的焦慮,這些不得已的“自發”行為都源于收禮者的“心安理得”。
要解決這個問題,光勸家長們別送禮是不夠的,從學校到老師都必須亮明態度,以身作則,堅決抵制送禮收禮之風。同時,教育部門要加大糾察懲治和公開通報的力度,督促學校管好老師的言行,培育良好師德師風,讓家校關系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