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翊
摘? 要:低結構材料投放效果會直接影響幼兒參與區域游戲活動的積極性。教師應當認真思考不同區域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策略。只有重視區域游戲中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投放,才能切實發揮低結構材料的作用,以低結構材料為載體,啟迪幼兒智慧,促進幼兒思考。文章立足幼兒園大班教育實踐,針對大班科學區低結構材料有效投放這一主題進行闡述與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大班;科學區;低結構材料
所謂低結構材料,是指結構松散、可變性強、玩法多樣、方便易得的游戲材料。常見的低結構材料有紙盒、瓶蓋、吸管、飲料瓶等。運用低結構材料,能夠在傳遞節能環保理念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挖掘與合理利用身邊常見的資源進行游戲與探索。也正是鑒于低結構材料的上述突出價值,其合理運用引發了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在教育實踐中,筆者嘗試運用低結構材料組織相關的教育活動,初步獲得了一些認識和看法。下面結合“大班科學區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投放”這一主題進行探討。
一、有效增刪,及時滿足幼兒的科學探究需求
在向幼兒投放低結構材料之后,并不意味著這些材料的種類和數量是不可變化的。相反,其應當根據幼兒科學探究的需求靈活調整與增刪。而要想更好地收到這一效果,勢必需要教師的認真觀察。建立在教師觀察與及時增刪基礎之上的低結構材料,更容易滿足幼兒在科學區游戲的實際需求。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投放竹筷和托盤這兩種生活中常見的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將一根竹筷豎立在托盤上,觀察竹筷是否能在托盤上直立。經過反復的嘗試后,幼兒發現竹筷是無法單獨在托盤上直立的。以此為基礎,教師再引導幼兒利用橡皮筋將若干根竹筷扎成一捆,把竹筷兩頭對齊,這時幼兒會觀察到用橡皮筋捆綁并對齊后的竹筷能夠在托盤中直立起來。同樣的竹筷、相同的托盤,捆綁前后的現象卻對比鮮明,很容易激發幼兒動手探究的興趣。以此為基礎進行的有關壓力和受力面積的科學知識的滲透也更容易被幼兒所接受。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幼兒可能會心生好奇:竹筷被橡皮筋扎成一捆后能發生變化,那其他物品是否也能呢?對于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教師可以為他們投放諸如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其他低結構材料,以供幼兒探究與思考,滿足幼兒科學探究的好奇心。
二、高低結合,引領幼兒科學思維的深度發展
提倡運用低結構材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就必須且只能運用低結構材料。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結合實際情況,當有需要時可以實現高低結合,即確保高結構材料與低結構材料的合理使用。高結構材料和低結構材料兩者各有特點與優勢,有效融合才能確保價值最大,從而推動與引領幼兒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投放大量的一次性紙杯這一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嘗試,探索一次性紙杯在游戲過程中蘊含的壓強原理知識。首先,教師可以為幼兒展示一次性紙杯極易損壞,一個人要想站在一個一次性紙杯上非常困難,很容易就被踩壞。接下來,教師可以為幼兒展示將眾多個一次性紙杯并列排在一起,排成若干排,再在上面鋪上一層硬紙板,人再次站上去,一次性紙杯則不會被踩壞。這其中蘊含著哪些科學知識呢?教師可以由“為什么同樣是一次性紙杯,相同的人站上去卻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一問題入手,向幼兒講解其中蘊含的壓強原理。與此同時,幼兒會好奇:如果換成其他物品是否也可以?對此,教師便可以投放一些高結構材料,如幼兒平時喜歡玩的積木、大塊樂高等,引導幼兒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幼兒的積極配合,以及高、低結構材料的有效融合,讓整個科學探究活動得以有效進行。若干次的提出猜想、加以操作、驗證的過程本身就是幼兒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促使幼兒的科學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
三、尊重差異,融入層次鮮明的低結構材料
不同幼兒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其在游戲活動中的行為不同,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不能統一論教,而應當立足不同幼兒的實際特點,進行有區別且有針對性的精準引導。這一理念應當體現在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作為幼兒感興趣、樂于參與的科學區,教師自然也應當將這一理念有效貫徹、落實下去。教師應當在尊重幼兒差異的基礎上嘗試投放層次分明的低結構材料,讓不同的低結構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科學探究的需求。
例如,教師可以在科學區為幼兒投放塑料尺子、塑料梳子、塑料小勺、塑料吸管、氣球、碎紙屑等眾多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摩擦手中的低結構材料,將其放在碎紙屑上方觀察現象。教師應當尊重幼兒差異化的想法,對于想要知道為什么的幼兒,教師可以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講解,便于幼兒理解;對于想要進一步探究是否還有其他物品能在摩擦之后吸起碎紙屑的幼兒,教師應當給予他們鼓勵,肯定他們的想法,并按照他們的需求準備相關的低結構材料。這樣高度包容與尊重幼兒的做法,既讓科學探究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能從動手操作中感知“摩擦起電”的科學原理,還能讓學有余力、有更多想法且行動力較強的幼兒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切實達到了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科學素養與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發展的良好效果。
四、加強指導,給予幼兒科學探究必要幫助
區角游戲要求教師為幼兒投放相關材料,讓幼兒進行更多的自主探究、感知與體驗。科學探究也是如此,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幼兒去操作、參與。相反,這對教師和幼兒都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在科學區向幼兒投放低結構材料之后,教師應當加強觀察,精準指導,給予幼兒科學探究必要的幫助,這樣才能確保科學區活動順利、有效地開展,而幼兒也能從中切實有所獲、有所得,獲得有效的進步與成長。
例如,教師可以在科學區為幼兒投放若干木板、毛巾和裝滿水的瓶子。這些低結構材料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但是幼兒卻不明確教師投放的具體用途。這顯然會影響幼兒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程度,也影響了科學區域活動的實際效果。由此出發,教師應當及時引導,為幼兒示范這些低結構材料的具體用法:將木板斜放在一定的高度上形成坡度,然后將瓶子從木板頂端放下去,任其自由滑落;在木板上鋪一塊毛巾,再次將瓶子置于木板頂端,同樣任其自由滑落。教師的示范能使幼兒清晰地知道這些低結構材料的用途。幼兒在明白之后會效仿,也會在實際操作與觀察中萌發想要探究導致出現不同結果的科學原因。這樣,原本陷入“僵局”的科學區游戲得以按照預期設想開展,也充分凸顯了科學區依托低結構材料所進行的活動中,教師精準指導的價值。教師要意識到縱使低結構材料易得、可變性強、可塑性高,但其恰當運用也要確保幼兒能理解、易操作的基礎上。而要想確保這一點,教師的精準指導格外重要,且必不可少。
五、結束語
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大班科學區的巧妙投放與運用,有利于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促使幼兒積極展開各類型的科學探究活動。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高度重視低結構材料的投放與合理運用問題。在以后的大班幼兒教育實踐中,筆者將進一步圍繞科學區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投放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旨在引導更多教師能重視低結構材料的運用價值,且能有效投放,促使大班幼兒在科學區中發展科學探究素養。
參考文獻:
[1]李金珂. 淺談大班科學區材料的投放對幼兒創造力的培養[J]. 福建茶葉,2020,42(3).
[2]嚴衍珺. 大班區域活動中低結構材料的投放探析[J]. 讀寫算,2021(29).
[3]張美榮. 小空間里的大世界: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區域游戲中的運用策略[J]. 家長,2022(15).
[4]許吳越. 優化區域游戲中低結構材料收集與投放的策略[J]. 山西教育(幼教),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