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
內容摘要:江蘇省作為文化大省,孕育和培養出一批實力雄厚的作家,他們的創作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在國內文壇有較強的影響力,也具備了一定的國際聲譽。本文主梳理當代江蘇作家在德語國家的譯介歷程和現狀,分析譯本在目的語國家的接受和傳播情況,旨在對推動當代江蘇文學的外譯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江蘇作家 德語國家 譯介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增強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中國文學的譯介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強省,更是文化大省。縱觀中華文明的發展史,江蘇地區作為發源地之一擁有令人嘆為觀止的優秀文化遺產,而歷代文人墨客也在江蘇寫下不朽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后,江蘇的文學創作更是欣欣向榮,江蘇作家在國內文壇大放異彩。本文中的江蘇作家指的是生于江蘇或在江蘇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張清華(2018)認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新潮文學運動的發源地是江南地區[1]。而長江以南由江蘇、浙江、上海構成的‘三角構架中,江蘇是最為底蘊豐厚,人才頻出,一批批江蘇作家為中國當代文學的進步貢獻了很多經典作品,可以說形成了一個特殊現象,一個群落的奇觀[2]。韓松林(2016)認為,當代江蘇文壇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一是江蘇文學人才陣容整齊,擁有雄厚的創作實力;二是創作門類齊全,各種體裁百花齊放;三是作品的風格多樣,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四是作家作品影響廣泛且影響力突出。總的來說,江蘇作家們佇立時代潮頭,勇挑文學重擔,與新中國同成長,與中國文學共攀高峰,一直在我國當代文學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涌現出代表性作品,極大促進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繁榮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3]。改革開放后,以陸文夫、蘇童、畢飛宇等為代表的一些江蘇作家作品得到一定程度的譯介,使得江蘇不同地區的地域形象、人文特色能夠走向世界。
然而,江蘇在促進地域作家群在海外的譯介尚未有所建樹。放眼國內,迄今只有上海、陜西在促進地域文學走向世界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工作。自2005年開始,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組織并與貝特林克出版社合作發行“當代上海作家小說選”系列,介紹了二十多部上海作家的作品。陜西省于2009年開展“陜西文學作品海外翻譯出版計劃”,已經推介了二十多位當地作家的短篇小說。這兩個項目都由當地政府資助,文化機構組織實施,國內外各界共同參與,在海外世界初步構建了上海和陜西兩地的區域形象,促進地域文學走出去。因此,江蘇在文學走出去方面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本文將梳理當代江蘇文學在德語國家的譯介情況,旨在對推動當代江蘇文學的外譯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江蘇作家在德語國家譯介情況概述
德語國家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個歐洲國家,其中德國是全球第二大出版國,也是引進翻譯作品最多的國家。中國與德語國家在經濟文化領域的交流日益活躍,2009年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2011年、2012年中奧、中德建交40周年系列文化交流慶祝活動,都積極促進了中國文學在德國的譯介。
江蘇當代作家在德語國家的譯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78年中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德國讀者對當代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文學作品的閱讀成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江蘇作家的譯作也出現在一些作品集中。汪曾祺、陸文夫、高曉聲、趙本夫等作家已經聞名國內文壇,而且在英語、法語國家得到積極的翻譯。法國于1987、1989年先后翻譯陸文夫的中篇小說《美食家》、汪曾祺短篇小說《歲寒三友》。而德語國家較為滯后,在80年代尚未出版江蘇作家的作品單行本。1984年,德國柏林人民與世界出版社推出《探求:16位中國小說家》,包括汪曾祺、陸文夫、高曉聲三位江蘇作家作品。1985年,拉穆夫出版社《在黑夜中哭泣:中國當代小說集》,包含趙本夫、高曉聲的小說。1989年,新生活出版社出版《炸裂的墳墓:中國短篇小說》收錄了陸文夫作品。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發的深入,我國與德語國家的經濟合作得到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也促進了雙方的文學交流,因此德國出版社推出了江蘇作家的單行本作品譯本。布洛克邁耶爾學術出版社于1990年推出陸文夫研究專著《蘇州縮影:作家陸文夫與作品》,為譯介陸文夫打下基礎。接著,小說《美食家》于1992年,1993年分別被布洛克邁耶爾學術出版社和第歐根尼出版社引進。后者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高立希·考茨進行翻譯,不僅是德國圖書市場上少有的中國當代文學暢銷書也是難得的長銷書,多次再版,至今仍在書店和亞馬遜網站有售。另一位受德語世界關注的是當代著名作家蘇童,其作品《妻妾成群》(1992)、《婦女生活》(1993)、《來自草原》(1995)、《紅粉》(1996)、《已婚男人》(1997)、《米》(1998)、《罌粟之家》(1998)等均被譯為德語。《妻妾成群》被翻譯之前,經改編由張藝謀導演拍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該片在海外獲得了一系列獎項,如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之后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取得巨大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蘇童作品在國外的譯介。1999年,哈洛韋茨出版社出版《當代東方作家》,收錄了汪曾祺的小說。
21世紀以來,江蘇作家受到更多關注,畢飛宇、黃蓓佳、葉兆言、范小青、葉彌等作家的作品被相繼譯為德語。但是,作為單行本發行的只有畢飛宇的《青衣》(2006)、《推拿》(2016),黃蓓佳的《我要做個好孩子》(2008)、蘇童的《罌粟之家》再版(2000)、《碧奴》(2008),其他作家的小說均被收錄在作品集中。由此可見,在德國受到關注的江蘇作家一般是在國內已經獲得過魯迅、矛盾等文學大獎且持續創作的作家。
總的來說,1978年以來,在德語世界被持續翻譯和推介的江蘇作家主只有陸文夫、蘇童、畢飛宇三位。2016年,江蘇省作家協會組織編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江蘇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叢書》,其中收錄了16位重要當代江蘇作家的系列研究資料,其中趙本夫、范小青、蘇童、葉兆言、黃蓓佳、畢飛宇、高曉聲這七位作家均在德語國家得到譯介,可見在德國得到翻譯的作家都是國內知名作家,且在被英語、法語國家關注后,才被介紹到德語世界。
二.江蘇作家在德語國家的接受與影響
1.蘇童
目前在德語世界得到譯介的江蘇作家共有10位,其中蘇童位于首位。蘇童是中國最著名的當代作家之一,出生、成長于蘇州,其多部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意、韓等多種語言。2007年,蘇童的短篇小說《茨菰》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09年長篇小說《河岸》獲曼氏亞洲文學獎,2011年獲英國“布克獎”提名,2015年蘇童的長篇小說《黃雀記》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蘇童曾多次參加中德文化交流互訪活動,2007年曾參加由南京市與德國有關方面聯合組織的“中德名城·名家·名作”城市推廣交流活動,在德駐留寫作近三個月。2009年,他曾作為中方作家代表赴德出席法蘭克福書展。1992年,由《妻妾成群》改編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并于同年7月在德國上映;同年,《妻妾成群》被翻譯為德語在德國出版。《妻妾成群》的德譯版書名被改為《大紅燈籠》,封面是鞏俐飾演的頌蓮劇照,無形中消減了該書的純文學性;且該書是由法文版倉促譯成,質量不夠理想,德國批評界把該小說歸為通俗文學。《妻妾成群》也被改編成音樂劇《大紅燈籠》,2015年在蘇黎世歌劇院首演,可見該小說的影響力。
德國廣播電臺曾發表胡騰洛赫關于《米》的書評,認為《米》是一部類似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曼創作的布登勃洛克式家族史。胡騰洛赫評論道:蘇童以堅定的決心觸及不可侵犯的價值觀,剖析中國文化的儀式、等級和實例,撕下門面,掘開深谷,還在他的第一部偉大小說《米》中舉起了一面反射出禮俗禁忌捆綁之下的社會的鏡子。蘇童的小說是一部語言,借用了米的意向,象征這純潔、豐收、生命和神圣的命運,人的成長,世間的短暫。該小說用一種激烈的方式揭露了一個充滿尖利的現實碎片的比喻。人物和敘述無情地推進。不左不右,沒有立場,沒有逃離。
德國廣播電臺刊登哈姆對蘇童的《鴉片之家》做出的評述:蘇童筆下鴉片之家的興衰,如同一個中國的寓言,他不刻畫心理,不勸誡,不評價。因此,蘇童的講述是古典中式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現代性。這種特點使鴉片之家非常出色。
約翰·凱澤指出,《碧奴》入選“全球傳奇小說”系列出版計劃,于2006年作為該系列的第五卷在德國出版。“全球傳奇小說”出版計劃由歐、亞、非的35家出版社聯合發起,旨在邀請各國著名作家重新講述各自文化背景里的新傳奇故事。凱澤認為蘇童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他的敘述形式是激烈的、戲劇性的、實驗性的,《碧奴》這部作品的魅力是不可磨滅的。
上述評價都是積極的,但是在德國漢學家顧彬的眼中,莫言、蘇童、畢飛宇等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只是講故事,缺乏思想且過于冗長,根本不算嚴肅文學,只能劃歸通俗文學。顧彬認為,德國的翻譯家翻譯中國的小說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非常困難,簡直要“翻死了”[4],出于上述原因,德國翻譯家只能意譯中國小說,做縮減版”[5]。雖然顧彬的觀點有偏激之嫌,卻指出了中國小說的翻譯難度確實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效果。顧彬作為歐洲著名漢學家在我國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主要研究領域雖然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但需要考量的是,他的主要興趣是對現代詩歌,對其尤為推崇。
對于顧彬的觀點,江蘇作家進行了堅決反擊。范小青認為顧彬對中國文學的看法仍然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顧彬作為詩人與中國詩人群體較為相熟,其認識多少有些狹隘。而蘇童認為中國的文學作品創作可以用“如山如海”來形容,尤其是當代的作品。他認為顧彬教授缺少研究龐大漢語文學體系的精力。蘇童認為中國文學需要評論,更需要優秀漢學家的評論。顧彬與中國小說創作之間存在隔膜,因為他的漢語不是母語,無法理解文學作品語言的精妙[6]。
2.陸文夫
陸文夫,江蘇泰興人,青年時代來到蘇州求學,之后在蘇州度過近60年時光,曾任蘇州文聯副主席,創辦了《蘇州雜志》并擔任主編,由于對蘇州的熱愛和對蘇州市井生活的執著書寫被冠以“陸蘇州”的美名。《美食家》于1983年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是在德國最暢銷的中國小說。據其譯者、漢學家高立希先生介紹,這本書特別受到德國讀者的喜愛,譯者本來不想翻譯這本書,考慮到是瑞士一家有名出版社的委托才接受,后來發現這本小說非常不錯,而且翻譯過程很愉快,非常符合他個人的偏好[7]。而且,高立希先生還親自到蘇州拜訪陸文夫,兩位文人建立了惺惺相惜的友情。值得一提的是,該小說在法國累計銷售近60,000冊[8]。可以說,《美食家》在西歐國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多位文學評論家對該書做出積極評價。《新蘇黎世報》刊發魯特·金恩的評論認為:“通過聞名全球的小說《美食家》,陸文創造出一副頗具地方色彩的風情畫。這篇小說以吃為享受,對美食上癮,代表著人得基本需求。精妙的翻譯使得小說的文字如描寫的美味佳肴一樣入口即化,令讀者回味無窮。”《斯圖加特新聞報》上克林克認為,“陸文夫知道,美食比完美的政體和法規更能鼓舞人。飲食促進和平,且超越一切其他的意識形態。肚子是衡量幸福的測量儀。陸文夫借助精巧的包裝避開審查,批評了中國的政治。”曾是德國電視一臺每日焦點節目的著名主持人維克特認為,“陸文夫的《美食家》提出了一個看似平常卻非常重要的問題:人為什么要吃?吃的目的是為了好好干活還是好好干活是為了吃得好。[9]”
從上述評論可以看出,雖然德語國家的美食傳統不及法國,但是德語讀者對飲食文化也格外關注,美食、城市風情無疑是具有不小號召力的。但是,據趙憲章統計,《美食家》中與“吃”相關的基本詞語占比為18%,政治類詞語則為32%[10]。而從亞馬遜讀者的評論中可以看出,讀者能夠認知到美食及飲食文化只是引出主題的一個切入點,該小說的真正主題是現當代中國政治及社會變遷。此外,譯者對作家、作品喜愛而注重翻譯質量也起了一定作用。
3.畢飛宇
畢飛宇,江蘇興化人,現任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其長篇小說《推拿》獲2011年度茅盾文學獎,并于2014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獲得第64屆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畢飛宇清醒地認為,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的影響力有限,相比之下,莫言和余華較為突出。畢飛宇的作品外譯一般是從法語開始,然后譯為德語、意大利語、土耳其語等其他小語種,迄今已經出版了《雨天的棉花糖》、《青衣》、《推拿》等六部作品的法譯本,數量最多。
2009年3月,畢飛宇與中國作家代表團一起赴德國參加萊比錫書展。2009年5月,他參加了在南京舉辦的“中德作家面對面”活動,和南京其他的一些著名作家一起,與來自德國的作家和譯者進行對話與交流。《青衣》是在法國、德國第一部譯介的作品。法語、英語等譯本都用的題名《月亮歌劇》,只有德語版采用《月神》。在畢飛宇看來,德譯本的題目翻譯跟《青衣》最為接近,他個人也最喜歡[11]。
《德國廣播電臺》的考斯所撰書評對《青衣》做出如此評價:“……除了譯者作跋,通過腳注使讀者有可能極簡地了解中國京劇故事和嫦娥的神話。社會的變化和現代化也沒有被忽視。”“畢飛宇通過簡潔、凝練的語言,格外精準地在160頁厚的小說里拉滿一張大弓,其情節如此緊湊,因此讀者不應輕視這本小書而該多計劃些時間才能讓自己沉醉于那遙遠的異域國度。[12]”
總體來說,當代江蘇作家作品在海外的譯介是較為分散和無序的,在目的語國的接受和影響也各不相同。從數量和影響上看,江蘇作家在法國得到的譯介最為積極,而在德語國家的翻譯較為零散,影響相對較小。下一步,應以地方政府為主導,出版社、譯者、文化機構等進行多方有效合作,更加積極推動當代江蘇作家作品有規模、有組織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張清華.江蘇作家群的精神氣質[N].光明日報.2018-02-07。
[2]張清華.江蘇作家群的精神氣質[N].光明日報.2018-02-07。
[3]韓松林等.江蘇作家群何以引領中國文學潮頭?[N].中華讀書報.2016-10-26。
[4]顧彬.中國當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N].現代快報.2009-02-22。
[5]顧彬.中國當代作家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N].現代快報.2009-02-22。
[6]蘇童等.南京作家回擊顧彬.稱他的看法停留在八十年代[N].楊子晚報.2009-02-27。
[7]杜然.德國漢學家高立希:中國作家的寫作不成熟[N].經濟觀察報.2014-05-06。
[8]許多.中國當代文學在西方譯介與接受的障礙及其原因探析[J].外國語.2017(04):99-105。
[9]宋健飛.德譯中國文學名著研究[M].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8:223。
[10]趙憲章.形式美學之文本調查——以《美食家》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54-59。
[11]高方,畢飛宇.我追求的風格是典雅和純正,有書面語的特征[J].翻譯教學與研究.2017(08)。
[12]本文所引國外對作家的評價,均為作者自行翻譯。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0SJA1412)“當代江蘇作家在德語國家的譯介研究(1978-20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