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見春 龍偉

劉詠燕
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共興山縣委黨校副校長(掛職),主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樂園村的“醫”靠》等多項課題。率先探索思政課與智媒深度融合,以網評寫作為突破口,將思政理論與時事熱點、日常生活進行“超鏈接”,引領學生“做時代新人,為時代發聲”;堅持“內容為王”,充分利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教學創新,“沉浸式”思政課教學案例登上學習強國平臺。領銜組建的工作室聚焦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大思政課、“五個思政”等課題,被三峽大學黨委授牌“劉詠燕網評工作室”,是促進思政研究的重要載體。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而“社會實踐活動為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是實施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社會大課堂”。
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能力
思政課教師是辦好思想政治課程的關鍵,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要卓有成效地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思政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提升自身素養。
第一,思政課教師要正視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新課標強調思政課的活動型特征,而學科內容的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在系統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其與教材中的綜合探究相結合,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深刻掌握與熟練運用課堂所學。第二,思政課教師要提升自身素養。有效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教師具備教育基礎知識、本學科理論知識,還要求教師能夠設計有效活動方案。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可以通過學習優秀社會實踐活動案例、參加相關培訓、研讀書籍著作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設計、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第三,思政課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應結合學校、當地的實際,大膽創新社會實踐的形式和樣態,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發展學科核心素養。
遵循教育原則,優化社會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
教師轉變觀念、提升能力是組織好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提,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應當遵循教育原則,優化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實施方案。
第一,遵循目標導向原則,明確活動主題。在確定活動主題時,思政課教師應當遵循目標導向原則,結合課程內容、立足課程標準、扎根學生實際、聚焦核心素養。第二,遵循任務驅動原則,科學設計活動方案。教師應當根據學科核心素養目標以及學生實際情況、興趣所在設計任務,既要確保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又要內容具體、數量適度。第三,遵循主體性原則,關注活動過程。社會實踐活動要 “堅持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的不斷啟發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第四,遵循發展性原則,落實活動效果。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認知特點、心理發展階段等因素,提高活動設計的適配性和具體環節的可行性。以統編教材中的“企業經營理念”內容為例,教師以“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發展狀況”為主題,設計企業經營理念調查、發展現狀調查、經營理念與發展現狀關聯分析、給企業的建議信等活動任務,讓學生組成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數據搜集、實地訪談并及時給予指導,使其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深刻理解企業經營規律。
凸顯育人導向,重視社會實踐活動評價
社會實踐活動在有效組織之后還需要重視活動評價,要進行有效評價,教師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以達成核心素養為評價指標并制定詳細評價標準。教師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評價時應重點關注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是否得到發展,得到哪些方面的發展,得到何種程度的發展,正如新課標中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建議“評價的關注點是學科核心素養能否得到提升,具體要看學習目標是否明確,活動設計是否合理,活動組織是否恰當,活動資源是否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交往能力是否得到增強,學生是否有獲得感、成就感”。第二,評價應當遵循評價主體多元化原則。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應通過多主體互動評價的形式促進發展,“以學生的自我記錄、自我小結為主,兼顧同學、教師、家人、社區工作人員等的評價”。第三,社會實踐活動要采取多種評價方式。以社會調查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例,評價要關注學生的調查結果是否真實有效、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也要對學生進行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進行個體內差異評價。
扎根本土,開發特色社會實踐活動資源
積極開發地區資源有助于提升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性。新課標強調“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要注重通過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與理解”。
第一,精選地區資源。選擇和開發利用地區資源時,教師要結合教材知識與學生實際,選取能服務于教學目標、對學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的地區資源。第二,展現地區特色。發揮本地區獨有優勢,展現特色,才能創造出學生喜聞樂見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三,注重多方參與。地區資源的開發需要學校、地方政府、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在開發地區資源時,專家學者可以提供理論指導,家長和學校管理者給予支持幫助,政府加大對當地資源的開發保護,學校之間加強交流合作,從而形成本地區資源開發的強大合力。以宜昌市為例,宜昌在文化、歷史等方面具有豐富資源可供使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感受屈原文化,在屈原的詩歌、經歷中深植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葛洲壩,從國之重器中體悟新中國發展的輝煌成就;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文化館、紀念館,從家鄉的發展歷程中堅定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投身家鄉建設的決心。
強化支持系統,構建“大思政”社會實踐活動格局
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通過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建好用好實踐教學基地等措施來“善用社會大課堂”,這需要社會多方合力強化社會實踐活動支持系統。
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研機構和學校應給予支持。新課標強調“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機構以及學校要確保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培訓、研討會、交流會等活動,為教師提供學習先進理論知識、交流優秀案例、分享成功經驗的平臺。第二,加強家校聯系,取得家長的支持。學校和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使家長了解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與價值并支持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第三,與政府、企業、社區等進行合作,建立活動基地。如,學校可以與所在地社區合作,給學生提供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還可以在教師講授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相關內容時組織社區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體驗居委會(村委會)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參與社區孤寡老人慰問等活動,深刻感悟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情感體驗,為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提供情境支撐。思政課教師在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效果,培育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楊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