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眼看到《“蔬菜”治愈假“癌癥”》的標題,繼而將目光放在該故事的“加長版”上迅速下移,便了解到學生吳哲的種種“劣跡”,聯想到坊間“談癌色變”一說,不禁預判講述者面對的轉化工作是何等之艱難,便對轉化結果沒有多大的期待,還曾對當事老師閃過一絲同情。然而,故事的結尾令筆者喜出望外,這倒不是因為發現當事老師有“神丹妙藥”或“起死回生”之“秘籍”,而是在當事老師心目中,“從來就沒有過‘癌癥學生”。
若是一定要對這個“秘籍”探個究竟,筆者以為“秘籍”就是營造寬松的育人氛圍。在故事中,講述者引述了單田芳的評書《隋唐演義》中的詩句“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借此表達她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期待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來感染學生。育人環境和氛圍是比較寬泛的概念,針對一個曾經被人“誤判”為“癌癥”的學生,猶如遠水救近火,難解燃眉之急。然而仔細品讀故事,筆者發現正是在“營造寬松育人氛圍”的教育主張之下,當事老師在教育轉化學生的實踐中實施了有效教育策略,其“秘籍”至少有如下核心配方。
配方一:堅持平等看待每一個學生
通常接手新班,了解到班上有淘氣、調皮、“刺頭”學生時,當事老師一般會預設教育策略,靜觀其變或施“下馬威”,警告在前或伺機介入。然而,當事老師聽到同事議論“吳哲就是個‘癌癥,無藥可救”的學生時,沒有先入為主形成思維定勢,而是把他作為普通學生一樣看待,只是在有小學生到班級指認他脫男孩褲子時,才想起“癌癥”這個特殊的說法。筆者以為這并不意味著當事老師反應遲鈍,而是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學生,避免造成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偏差。
仔細觀察數日后,當事老師發現了吳哲的諸多特點,從長相到行為習慣,“目光游離卻很清澈”;從聽課到對待作業的態度,“做作業時,他喜歡環顧四周,但也很下功夫”等,最終形成了當事老師自己的判斷——“在我眼里,吳哲分明只是個孩子”。針對吳哲過往的“劣跡”,當事老師沒有采取任何特殊的措施,甚至都沒有單獨找過他,暗示老師知道他的“過往”。當事老師的這些舉動頗有“無為而治”的特點。相信班級同學已經感覺到老師的態度,并把吳哲當成班級中普通的一員。
配方二:建立寬容平等的師生關系
故事開篇講述了學生入校后不久,就給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取諢名“蔬菜”。作為班主任,當事老師對于班上發生的事一定不能被蒙在鼓里,凡事需要知道來龍去脈。當發現學生沒有任何“惡意”時,當事老師默許了,甚至在隨后的工作中,還多次拿“蔬菜”作自我調侃。
學生給自己的老師取諢名,無論是出于什么目的,都存在“冒犯”老師的風險。筆者曾經聽過有位“俊”老師,被學生在背后喊“俊哥”。起初“俊”老師認為學生沒大沒小,欲加制止,學生卻照喊不誤。一段時間后,有位經常喊“俊哥”的男生有幾日不喊“俊哥”了,這倒讓“俊”老師非常不習慣,推測學生可能對老師有意見。果不其然,個別談話后,該生還真是因為對老師有意見而不再喊“俊哥”。學生對老師的“別稱”“諢名”有時候會成為反映師生關系的晴雨表,提示著師生關系的微妙變化。
在七(2)班,相信同學們已經感受到“蔬菜”的和藹可親,就連常常犯錯的吳哲,也敢在午餐時公開對著老師喊“把您的雞排給我”,有平等的師生關系作支撐,才有吳哲對班主任的這份信任。
配方三:倡導互幫互助的班級氛圍
育人氛圍離不開融洽的同學關系。當事老師利用糾正吳哲跑到小學部“搶肉”的錯誤舉動的機會,底氣十足地號召同學們“在班內調劑余缺”。這樣不僅“不夠吃”的同學能解饞,而且落實“光盤行動”很快就見到實效,更重要的是以調劑余缺為突破口,引導同學們真正實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互幫互助”。
當吳哲多次蹭老師的飯菜時,語文課代表勇于站出來為老師“打抱不平”的原因之一,也許就是她堅信在當時的班級氛圍下,吳哲不僅可以接受她的意見,而且不存在事后遭報復的風險。受到互幫互助氛圍的影響,吳哲想到了自己該為同學們做點什么,以表達對同學、對老師的關心,于是他主動請纓在午餐后打掃教室衛生。也許是第一次全班同學對他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吳哲才感動得“雙眼紅紅的”。
配方四:老師充分理解與誠心感化
從整體上看,當事老師對吳哲的處境以及不良行為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包括如前所述沒有采取施“下馬威”“先入為主”“有色眼鏡”等方式來對待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當事老師的一系列舉動都對吳哲起到了感化作用。老師從未在班上發出任何暗示或預警,要求“個別”同學“收斂”一點,有效地維護了吳哲的自尊;糾正吳哲到一年級“搶肉”的毛病時,老師將自己飯盒的飯菜撥給他,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他“吃不飽”的問題,也傳遞了老師的真誠關心,給予心靈上的安慰;抓住機會在班級“數落”吳哲幾句,老師還把自己也帶了進去,“我這‘蔬菜也跟著‘沾光,已經是‘譽滿全?!?,言外之意是“我”一定與你和其他同學“榮辱與共”;為徹底解決好“大肚漢”午餐“吃不飽”的問題,老師在班上建立了“調劑余缺”機制,巧妙地與落實“光盤行動”結合起來;了解到吳哲的家庭處境,主動送上“定心丸”,家長“負責孩子的衣食住行”,老師“負責孩子的教育”。正如講述者所言,“哪個孩子不熱愛陽光、不求進步”,在寬松、友善、溫暖的氛圍中,吳哲受到的教育與感化不言而喻。
我的建議
在當事老師營造的寬松氛圍下,吳哲的轉變與進步是可喜的,教育已經達到了制止其行為惡化并向好的方向轉化的目的。筆者以為,這只是兌現當初“定心丸”目標的第一步,下一步“負責孩子的教育”仍然有許多工作需要引起重視。
一是分析成因,讓吳哲認識自己的錯誤。顯而易見,吳哲過往的“劣跡”就是典型的校園欺凌行為,“有同學罵他是沒有爸爸的孩子”也構成了語言欺凌。然而,遭遇校園欺凌時,學生不可“以暴制暴”,應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向老師舉報或請求幫助。老師還需明確指出吳哲到一年級“搶肉”解饞的本質看似是在同學中樹立自己的“權威”,實則是在實施校園欺凌。因此,老師很有必要讓其從思想上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將拒絕校園欺凌變為自覺行動。
二是指明方向,促吳哲制定人生的規劃。其父的意外離世,成為吳哲變化的轉折點。他“以暴制暴”的舉動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作為家中唯一的小男子漢,他很有可能感覺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以為自己“強大”便可保家庭平安。當事老師可以此為切入點,在肯定其家庭責任意識的同時,為其當好參謀和導師,指導吳哲盡早樹立人生規劃意識,提前做好學業目標計劃甚至職業發展規劃,用目標引領其求學之道和人生發展之路。
三是用好政策,幫吳哲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從其母忙碌的程度看,吳哲當下家庭生活困難的狀況是客觀的。吳哲“搶肉”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只有學校的午餐才能讓他有機會“吃飽”“吃好”。因此,當事老師和學校要主動關心,用好教育幫扶政策,將對吳哲及其家庭的幫扶工作列入貧困家庭學生幫助計劃,徹底解除吳哲求學路上的后顧之憂,同時讓吳哲及其家庭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增強改變家庭生活現狀的信心。
責任編輯/曹小飛
孫望安
原湖北省教育廳副巡視員,編著有《把脈師方——學校教育實踐案例研判》和《聆聽花開——中小學教育實踐情境案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