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都有一批重點中學的孩子來咨詢,問題也無非是壓力大,人際關系或父母過于焦慮。每次跟孩子們聊完,我都會跟他們的父母溝通,幫助他們知道要如何理解孩子,需要如何調整自己。父母回家之后,馬上就能執行。在做的過程中,不理解或者效果不好的,第一時間就會給我打電話,詢問如何修正。
也有一些沉迷游戲的孩子來咨詢,同樣我也會和他們的父母溝通教養方式并告知他們如何修正。父母都是用一種無可奈何的態度接受。回家之后,幾乎不太有實質性的改變。不僅如此,遇到了問題,也不詢問,一直到事情再度爆發,又急匆匆打電話來,充滿了對孩子的或者對伴侶的抱怨與指責。孩子的狀況就是持續不斷地反復。有些孩子恨不得一來咨詢就賴在咨詢室不愿意回家。
從大量案例中不難看出優秀的孩子背后是父母的執行力。
我們要相信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沉迷游戲的小女孩的媽媽,簡稱她為家長A也一樣,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從小就是坐在孩子桌子邊上督促她學習,為孩子買學區房,花大價錢補課。但是當孩子慢慢對學習失去興趣的時候,媽媽惱怒了,認為孩子給自己丟人,抱怨和焦慮籠罩著她,她開始不停強調自己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是多么不爭氣,多么糟糕。孩子說出自己的喜好,媽媽就不停地告訴孩子這個愛好是多么不靠譜,這條路多么艱難。到最后,孩子為了逃避媽媽,就只能躲在網絡世界里不出來。這一類情況的家長也差不多都存在這種狀態。
身邊也不乏學霸的父母。好朋友B的孩子小學數學基礎不錯,小學六年級開始,媽媽帶孩子找到一位數學博士,媽媽和孩子一起聽課,回家一起探討,孩子從開始對樂高感興趣到編程,媽媽收入的70%幾乎都投入在這些方面,最后孩子被牛津大學計算機系錄取。好朋友C的孩子從小就有感統失調,反應特別慢,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點名,他要30秒之后才能站起來,視物的范圍也特別窄,讓他去拿杯子,手伸出去拿卻和杯子不在一個方向。她從來沒想過放棄孩子,就一點點訓練,一點點鼓勵。她每天早上5:30起床學習各種課程,因為她的孩子5:30起床學習。現在孩子上初中,常年穩居年級第一。
優秀的孩子背后是父母的耐心、決心和毅力。我常常看到的不是崩潰的孩子,而是崩潰的父母。由于父母崩潰了,孩子充滿了無助與無力。
為了進一步發現這種區別,我開始關注名人或者明星聊自己的爸爸媽媽和他們的成長故事。有一次,我在綜藝節目上看到大張偉講述自己的媽媽。他說在電視里看見搖滾樂手穿著牛仔褲,褲子是破的,他覺得很酷,就告訴了媽媽。媽媽第二天就把他的好褲子也仿照電視上的樣子給剪了一個洞。當年媽媽問他讀高中還是去彈琴,他選了彈琴,媽媽只是確定了他的選擇就給他請了音樂老師,對孩子是尊重與絕對地支持。很多名人、明星的父母皆如此。
不同的父母造就不同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尊重程度、用心程度、個人的精神品質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責任編輯/周小益
冰宇奇
教育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師資),中國教育電視臺特邀心理咨詢師,曾參與國家社科基金“十三五”重大課題《家校共育的政府職能與對策研究》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教育戰略發展協會教育教學創新專委會重大課題研究員,長期從事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案例征集郵箱:183717177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