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岳
[摘 ? ?要]依托“微故事”進行班會資源的創新開發與實踐運用應被提倡。恰到好處地運用“微故事”是促進學生成長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需要。作為班主任,應該推遠一點,從經典故事中盤活“微故事”;拉近一點,從身邊小事中積累“微故事”。同時,通過角色扮演加深體驗,通過現實印證強化效果,真正讓“微故事”發生較好的正效應,助力于班會的精彩,助力于德育的創新改革。
[關鍵詞]“微故事”;意蘊價值;班會資源;遴選盤活;運用探析
班會是德育的主陣地。班會的精彩關系到學生的成長、班集體的和諧和學校德育的成效。相對于課程教學而言,過去或時下,班會被弱化的情況較為嚴重:課前不備課、隨意性強、主題不聚焦、班會資源單薄且無更新、理論灌輸多于情境育人……由此,創新班會資源,提升班會育人效果,在今天看來尤為重要。就個人而言,高效的班會促使學生檢視自己成長情況;就班集體而言,精彩的班會是促其凝聚力與內生力產生的前提;就學校而言,充滿活力的班會是其內涵式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初中階段打造搖曳生姿的班會新時空,應該成為一種常態而助力于學生品性的成長。
開發班會資源、創新班會形式、拓寬班會渠道,應被置于初中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其中,依托“微故事”創新班會應被提倡。“微故事”具有“短小精悍、高度濃縮、無痕育人”之優勢,“微故事”在班會中的介入,正是對以往班會無趣、無創新、費時低效等的有力回應。“微故事”不僅僅具有春風雨露般于不經意間育人的力量,同時還以強烈的美學力量而吸引學生。“故事之美,美在溝通、美在呵護、美在扶助、美在提升”。班主任應該挖掘故事中的美學力量助力于學生的成長、班會的精彩與德育的高效,應該“微”中見“大”,“微”中有精彩,“微”中有“活德育”。
一、“微故事”的意蘊與價值
(一)“微故事”是班會創新的需要
悉心觀察,時下的部分班會理論灌輸多,情境育人少;直面批判多,無痕育人少。班主任的“語重心長”固然源自于強烈的使命感,源自好心好意,但學生未必領情,學生的表層體驗與班會的費時低效仍然成為常態。基于此,學校領導和班主任應該深思:新的時代背景下,班會資源是否應該創新?班會的架構與內容的植入是否應該轉變?究竟什么樣的形式才能成就班會的精彩與厚重?能否少一些堅硬、尖銳與陳舊,而多一些靈活、溫潤與情境?基于如上考慮,“微故事”介入班會中成為必然——通過故事的浸潤與感染,實現由理論化于情境化的轉身。
欣慰的是,當下,一些敢為人先的班主任已經邁上由“單向灌注”過渡為“故事育人”的轉化之路。毋庸置疑,當尖銳、剛硬的說教已經走向式微,而具有濃濃故事味的班會形式漸漸鵲起時,學生的轉變與班會的高效就在情理之中。因為“微小敘事則更為注重個體與局部的特殊性”,因而根據學生的實情、班集體的實情而開發“微故事”而成為初中班會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視點。這給我們一個深深的提醒:班主任應該少一些大而化之,而多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故事盤活。如此,從“說教場”過渡為“體驗場”,從“硝煙味”過渡到“和諧味”,必將成為令人欣喜的現實。
(二)“微故事”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班會或德育中常常有如下現象:教師苦口婆心:“你還有沒有上進心?如此低的成績和如此糟糕的學習狀況,你還不改變?你是打算自暴自棄嗎?還有沒有紀律意識與文明意識?違規的為什么總是你?你就是學校的禍害。”教師總是直言學生的種種“不是”,總是直白地流露自己的痛心、無奈與失望。諸如此類的“直白”真的有效嗎?事實證明,學生的違規還是一如既往,其中或有故意,或因為“頑固”因子的作祟,或因為逆反心理……教師過分地指責,很有可能讓學生陷入惡性循環中:“我”就是違規,下次“我”還要違規,既然你們把我劃入這樣的陣營,“我”就如你們所愿如何……
“微故事”介入班會中,能夠有力地杜絕上述尷尬。因為“微故事”不針對具體的學生與具體的事件,不對號入座,不映射個體,其浸潤性是自然而然的,其影響力是不經意間產生的,其辨別與開悟是心甘情愿的,能夠贏得初中生的認可與接受。而且,“微故事”具有潛能作用——并非當時就一定顯示出育人效果,而是慢慢地浸潤學生,潛滋暗長,長時間地內化為學生的精神養料。可見,“微故事”不在于眼前,而在于長遠,是對學生一生的負責,是學生品性成長的需要。
二、“微故事”的遴選與盤活
既然,“微故事”具有多重作用,那么,“微故事”的盤活、重組與開發就顯得不可或缺。教師應該通過“推遠”與“拉近”的方式開發“微故事”。所謂“推遠”,就是引領學生把目光投向過去、遠處,從早就發生的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中進行盤活,讓其與班會產出糅合點,并且具有新的生成點與創新點。所謂“拉近”,就是引領學生聚焦身邊眼皮子底下發生的事件,讓時代性、親歷性和鮮活性成為現實主義力量,助力于學生心理的矯正與班會的創新。
(一)推遠一點,從經典故事中盤活
已經發生并且被大眾認可的經典“微故事”具有權威性,其影響力與浸潤效果不可小覷。相較于“野史”,相較于民間故事,經典故事的說服力與證據力更強,能夠為學生道德的生成提供支撐。選擇經典“微故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生內心的規范變得自然而生。初中班會資源開發中,教師應該做實經典“微故事”的甄別、開發與重組工作,讓精神的傳承與道德的純化變得更有力。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特別經典,特別有影響力與浸潤力:遙遠的東漢時期,一個名喚陳蕃的少年,心懷天下,立志報國,以江山社稷的大局為重任。這樣的理想不可謂不宏大,但在具體的現實中,他卻不愿意做打掃屋子這樣的小事,以致遭到他好友雪勤的質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一問遂成為千古“名問”,遂成為代代相傳的經典“微故事”。這樣的“微故事”指向責任感的建立,指向學生的品性成長,指向班會資源的豐富與創新,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力量。
類似的經典故事比比皆是:“狼來了”的故事指向誠信;“負荊請罪”的故事指向大局觀的建立;“孔子道歉”的故事指向謙遜與正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故事指向知識分子的使命;“映雪囊螢”的故事指向勤奮與堅持;蘇軾“城東不斗少年雞”的故事指向正直與不畏權貴……甄別、聚焦、重組經典“微故事”成為班會德育資源,應該成為創新班會與德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視點。
(二)拉近一點,從身邊小事中積累
“典藏小故事,就是助力學生成長的金鑰匙”。典藏應該從眼皮子底下的小事開始,典藏的過程就是領悟的過程,當然也包括必要的反思,包括情感的豐富與眼界的洞開。從身邊小事入手,從班級輿情入手,班會資源有了新的視角,學生具有親切感,其浸潤效果更好。作為教師,應該“拉近”一點,就身邊的“微故事”進行挖掘與重組,使之更具有針對性,更有鮮活性,助力于班會資源的創新與班級工作的高效。
以下就是身邊的一個“微故事”:一個初中女學生已經從學校教育中明白一個重要的道理:重大公共衛生安全背景下,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應扎堆聚會,尤其是疫情較為嚴重的“高風險區”,更應以安全距離作為交往的底線。但是,偏偏,這里就是高風險區,偏偏,好賭的父親禁不住賭性的誘惑,邀請幾人在家中賭博。初中女學生在反復勸告父親無效之后,拿起電話撥響了公安局的報警電話……女兒的行為對嗎?是對家人的負責嗎?請大家認真思考這個故事中包含的多重意味。
這樣的“微故事”就發生在身邊,其時代意蘊與經典老故事又不一樣,同樣是班會資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領學生理解身邊小事的輿情價值,能夠對班級管理起到預警作用。學生的正向道德生成,有時就源于身邊“微故事”。班主任應該遴選身邊有意義的“微故事”,以學生的印證與成長為過程,讓學生進行溯源性思考,邁出實踐性步伐,蹚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德育之路。
三、“微故事”的運用與印證
(一)通過角色扮演加深體驗
“微故事”遴選好了,并非原封不動地介入班會活動中。適當地變換故事呈現的形式應被提倡,應遵循“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于樂、喜聞樂見的要求”。通過角色扮演是強化故事浸潤效果的方法之一。角色扮演更能讓學生的思維好好地伸展,更能讓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激發。角色扮演中,應盡可能地讓更多學生都有“上上鏡”的機會,尤其應該讓所謂的“調皮生”有一展身手的機會,讓他們也充分地經歷心理暗示、情感滋養和品性純化的過程。當“觀眾”時,因為身處旁觀者的角色,“事不關己”,所以能夠公平合理地進行判斷與思考;當“主角”時,因為有更多的入腦入心的機會,更多感同身受的機會,所以容易產生共情心,容易產生同理心,道德的生成與情感的厚植變得水到渠成。
上述“女兒狀告父親”的故事,可以分角色讓學生扮演“父親”與“女兒”:“你怎么能這樣?把你老爸告進派出所,與你有什么好處?”“爸爸,我為你的長遠考慮。一旦因為扎堆聚會而導致疾病的傳播,你的責任就大了。”“無論如何,你不能告自己的親爸爸啊!”“我不給派出所打電話行嗎?勸告你多少次了,你有一次聽我的了嗎?”“不就是幾個人玩了一陣嗎?有啥大不了的。”“一旦發生事情就晚了……”
這樣的扮演中,學生的責任意識逐漸強化,道德的生成變得容易而有力。這樣的班會,由理論灌輸到實踐體驗,由教師的獨白到學生的互動,完成了一種可貴的轉變,班會的精彩與學生道德境界的提升成為現實。角色表演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更多形式的深入與延伸,如寫一寫針對性較強的反思體會,看一看與此相關的新聞報道,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行為,讓扮演、體驗與反思融為一體,進一步升華道德認知,強化體驗感受,生成正確觀點,得到品性滋養。
(二)通過現實印證強化效果
僅僅讓“微故事”介入班會中是不夠的。班會之后,勇于印證、改變行為、積極踐行等才是德育中更為重要的目標。由開發到運用再到印證行動,不僅僅是打造高效班會課堂的需要,也是學生道德成長的需要。
以下是部分印證活動:
1.“一屋不掃”的故事中,不妨引領學生進行實踐印證活動:“我是否因為學習這個所謂的‘大志向而不做任何家務?同樣的,學生中是否有因為聽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故事后而積極改變自己的行為:再也不因為學習緊張而讓自己的書房變得臟亂差,再也沒有因為要‘定天下而拒絕做一些家務的行為……”這樣的印證中,有學生忽然意識到自己以前太懶了,自己就是陳蕃的“翻版”。進一步使學生意識到: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屋子的清潔開始,才是對學習與生活的負責,才是真正成長的體現。這樣的現實印證才是“微故事”介入到班會創新中最重要的。
2.“女兒狀告父親”的故事呈現后,引領學生進行實踐印證,你自己家中有類似的事情嗎?當個人行為與國家大政不相符合的情況下,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在親情、集體利益相沖突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傾向于什么……引領學生檢視自己的道德認知,檢視自己的公共生活,檢視更大范圍內人們思想與行為的真實情況,以此得到道德上的升華與行為上的正向踐行。
3.“實話實說”活動。下面的每一詞鏈接著“微故事”,利用電腦鼠標點擊這個詞,然后閱讀相關的“微故事”,并就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話實說。為了免除尷尬,保護自尊心,覺得難為情的答案可以通過隱秘的方式進行:
(1)推——一家三口都很忙,于是家務推來推去,并且有“高大上”的理由:兒子——打掃衛生,大人有責;父親:打掃衛生,夫人有責;母親:打掃衛生,家政公司有責。最終,推來推去的結果就是花錢讓家政公司處理。引領學生進行印證:故事中三人的說辭對嗎?你家中有類似的情況嗎?如果有,應該怎么做?
(2)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源于一種使命,源于大理想,源于國家利益。那么,源于你自己的理想,你是否能夠忍受學習的枯燥與單調而一直堅持呢?想想學習中的苦與越王勾踐的苦相比,是不是不值一提?同學中有沒有因為領悟臥薪嘗膽的故事后而變得特別能吃苦的例子?學學他們,以后說到做到。
(3)讓——一家四口去外面干活,突遭大雨。只有一把傘,怎么辦?先是爸爸把雨傘讓出來,理由是自己足夠強壯,接著是媽媽讓出來,理由是還有更弱小更值得保護的……后來雨傘落到了年齡最小的小兒子手中。然而,這不是結局。因為還有更嬌弱的東西,于是,最終雨傘撐開在一朵花的上面……對比現實中的自己,是否不再斤斤計較,而是互相謙讓?如果有,請分享出來,讓大家體會“讓”的境界。
以上實踐印證進一步促進了“微故事”與學生成長后續力之間的聯系,正所謂:“多一些印證,有機會深入;多一些實踐,有機會升華;多一些延伸,有機會鞏固。”微故事介入到班會中,就應該有后續,有張力,有較大的浸潤力。
初中階段的班會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主動解難題、補短板、促發展”,其中,加大“微故事”與學生道德成長之間的糅合點探究,應該成為解難題的標志之一;聚焦學生成長中最緊迫的問題加以解決應該成為被補上的短板之一;促進班級凝聚力應該成為促發展的體現之一。如何讓“微故事”發揮較大的正效應,如何從有益于學生道德成長的角度遴選“微故事”,如何讓“微故事”助力于初中班會的精彩,如何評價以“微故事”為主要形式的班會,值得教師邁出建設性與持續性的現實步伐。
參考文獻:
[1]林亞鳳.故事,向情感更深處漫溯——“微故事”在初中德育中的運用探究[J].教書育人,2020(07):10-11.
[2]孔祥淵.立足情境的特殊性:微小敘事的興起與德育的應有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22(01):92-96.
[3]徐酩皓.典藏小故事 助力學生成長[J].班主任,2016,(2):20.
[4]鄭瓊花.例談“微故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教學月刊, 2015 (09).37-39.
[5]袁洪瑞,王玲.班級管理問題的內涵、價值及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 2022(03).43-47.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