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俊 王思敏 唐金造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實現共同富裕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中國城鄉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促進農民幸福、農村繁榮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實現共同富裕、解決城鄉差距的必經之路。本文介紹了廣西毛竹山村推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主要做法和發展經驗。
關鍵字:毛竹山村 鄉村振興 共同富裕 產業振興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重要論述指導下的‘壯美廣西鄉村治理研究”(20FKS005)和2021年度廣西高校“千骨計劃”人文社會科學類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研究”(2021QGRW0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來,廣西毛竹山村將發展葡萄產業作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根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條破解三農難題、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途經毛竹山村時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是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南一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位于全州縣城以西,地處G322沿線,屬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9℃,全村總面積約900畝,其中林地430畝,耕地280畝。截至2022年4月,該村現有常住人口共46戶156人,黨小組1個,黨員12名。毛竹山村曾經是“泥磚瓦,生活苦,南瓜湯,有女不嫁毛竹山”的窮山村,依托葡萄產業發展成了如今“穿新衣,住新房,生活變了樣,桂北的吐魯番,有女就嫁毛竹山”的富裕村。全村種植葡萄320余畝,南玉、溫克、金手指、陽光玫瑰等優質品種深受消費者青睞,每年吸引周邊縣市觀光采摘游客上萬人,成為全縣優質葡萄種植示范基地。2021年毛竹山村人均純收入增長至3.5萬元,先后獲得自治區文明衛生村、廣西綠色村屯、桂林市十佳魅力新農村、桂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一)“農文旅”融合發展促增收
毛竹山村農產品多樣,同時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農文旅融合發展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毛竹山村將農文旅融合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遵循農旅結合、以旅促農、農旅互動發展思路,依托鄉村文化底蘊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特色文化體驗村,逐步實現農村增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一方面,該村積極打造“農旅融合”的生態農業綜合體,建立葡萄采摘體驗、農村食宿等休閑旅游一體化消費模式。2021年葡萄種植戶王德利向來村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介紹自己通過種植葡萄,擺脫了過去一年僅5000元左右收入的窘境,2020年僅一年就收入14萬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如今,一年過去,王德利的生活更是發生了巨大變化,總書記與家人合影的地方已成為游客的免費打卡勝地,自家三層小洋樓也被改造成接待來訪游客的農家樂,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便利了游客。在毛竹山村,游客可以感受到鄉村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愜意自得的生活狀態,可以吃到自己親手采摘的無公害葡萄,當地的禾花魚、醋血鴨、金槐茶、桂林米粉等土特產也是讓游客贊不絕口的美味,大量游客的前來帶動了當地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另一方面,持續深入挖掘當地人文歷史、紅色革命和少數民族等文化資源,將壯族“三月三”、“湘江戰役”、“長征精神”等文化資源融入到鄉村旅游工作中,實現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有力融合。借助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愛國教育基地,有組織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2021年毛竹山村共接待前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學員超30萬人次,全州縣共接待游客726.39萬人次,同比增長24.73%,其中旅游收入76.6億元,同比增長30.3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6%、10.9%,實現經濟逆勢增長。
(二)科技興農促產業提質增效
新時代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亟需依托科技賦能,實現創新驅動和內涵式增長。在培植葡萄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地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科技投入作為推動葡萄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注重引資、引智和引技相結合,特別是加大科技特派員人才下沉力度,為村民提供更高效的技術指導和科技服務,推動葡萄提質增效、產業健康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據統計,2021年以來,桂林市共選派658名鄉村科技特派員深入縣、鄉、村提供技術服務和開展創新創業,服務基地面積超100萬畝。
為提高葡萄產量與質量,村干部多次邀請國家級葡萄專家進村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因地制宜推廣紅地球、金手指、溫克等葡萄品種。縣鎮兩級的農技站技術人員每年都會為毛竹山村的葡萄種植戶提供專業技術培訓,幫助群眾解決病蟲害、管護等種植難題。據統計,2021年毛竹山村共舉辦葡萄種植培訓班8期、受訓500余人次,在政府幫扶、科技特派員下沉到村以及農民積極配合的共同合力之下,毛竹山村葡萄種植實現平均年總產量100萬斤以上,總收入超350萬元。
(三)能人帶動促產業發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鄉村振興中,鄉村能人隊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最強勁的內生動力。充分調動鄉村各類能人志士在基層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發揮好模范帶頭作用,是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產業、富裕一鄉農民的重要抓手。
一是毛竹山村注重在鄉人才培育,積極為鄉土能人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推廣致富能人的發展模式,致力于實現“培育一人、帶動一片”的良性循環示范效應。二是毛竹山村加大能人引進力度,鼓勵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參選村兩委,用知識、能力充實黨支部,更好帶領群眾致富。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愿意返鄉創業就業,一大批返鄉青年充實到村兩委班子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和強勁動力,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王軍榮等返鄉人才傾力付出、大展才華。
(四)穩步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毛竹山始終將“農民滿不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是關注農民的錢袋子。近年來,毛竹山村以增加村民收入為中心任務,一方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農民葡萄種植成本。2022年,葡萄種植協會決定對葡萄品種進行更新升級,劃出40畝地作為試驗田,將小棚種植轉為更為優質高效的鋼架大棚種植,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滴灌技術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節本優質的高效栽培技術。對于葡萄價格,協會組織會議進行統一定價,進行產品價格保護,限定產品最低售價,保證農民最低收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毛竹山村靠近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的區位優勢,聘請專業團隊體統規劃毛竹山村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發展紅色旅游。依托葡萄種植園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構建田園綜合體,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擴寬村民的收益渠道。
二是優化鄉村人居環境。農村環境的優美是農村長遠發展的基礎條件,直接關系到村民的生活品質。在村民黨小組的引領下,毛竹山村成立黨群理事會,鼓勵和引導村民投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風貌提升行動中,通過政府補貼和村民自籌,實施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改造廁所50余座,建成進村道路3.5公里和環村道路0.75公里,建成村民文化活動室等一批基礎設施。如今,毛竹山村的環境更加整潔,生態更加優美,景色更加靚麗,并榮獲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榮譽稱號。
(一)“產業興”與“生態美”相統一,增加農村高質量發展“含綠量”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過去環境差,村民生活苦的毛竹山村,現如今已變為交口稱譽的富裕村。這一重大轉變的背后,離不開逐漸蓬勃發展的葡萄產業,也離不開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的落實踐行,這是推進村莊“產業興”與“生態美”的有機融合的生動體現。其發展路徑:一是靠村民的艱苦創業、敢于創新。因地制宜選擇農產品是發展富農產業的關鍵一步。毛竹山村葡萄種植帶頭人王海榮等人多次外出考察,學習葡萄種植技術和開展試種探索,嘗試改良葡萄品種,最終在毛竹山村試種成功并在兩年內收回成本。這一成果穩定了民心,創造了希望,使得越來越多的村民愿意加入葡萄種植隊伍,經過多年發展,葡萄已成為毛竹山村的支柱產業。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舉辦毛竹山葡萄節云上推介會,開拓電商銷售渠道;另一方面,根據市場需求,發展新品種,增加消費者更青睞、價格更高的陽光玫瑰等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示范并帶動周邊村莊的葡萄種植和銷售,不斷擴大產業規模。
二是抓住新機遇,發展農業新業態。依托葡萄產業,毛竹山村正在將簡單的傳統種植業加速向綜合性的種植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活環境宜居化的思路,毛竹山村以葡萄為基礎產業,合理規劃鄉村山、水、林、田、土整體建設,營林造林四百余畝,制定保護生態環境的“村規民約”,形成葡萄、毛竹綠道等農旅有效結合的新景觀,發展葡萄應季采摘體驗、農業觀光旅游、鄉村生活體驗等,連片的葡萄基地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銀行”,促進了村莊美和環境美的有機融合。
(二)“文化興”與“民風淳”相統一,提升鄉村社會文明新素養
鄉村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綿綿用力,下足功夫”。近年來,毛竹山村一直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開展各種形式的文明建設活動,不斷提升鄉風文明,以助力鄉村振興。
一是多種形式弘揚時代新風。依托鄉村文化廣場宣傳陣地,開展各類獨具地方特色的宣傳活動,邀請鄉鎮文化名人、鄉賢等有群眾基礎和群眾號召力的各界人士共同參與,以小品、歌舞表演、民間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社會道德、家庭美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落地生根。開展“道德模范”“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比活動,推出一批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新時代農民典型模范人物,傳播正能量,讓群眾學有模樣、趕有目標。建立道德講堂、移風易俗講堂,微型黨課進禮堂,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聽小故事學大道理,讓文明新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二是傳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制定村規民約,規定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另一方面,用好優秀紅色文化資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傳承紅色傳統、紅色精神。利用“互聯網+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方法,借助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文字、動畫、視頻等的方式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組織穩定合格的紅色文化宣講隊伍,積極策劃紅色文化遺址保護、紅色文物展示、紅色文化紀念園、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項目,發揮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功能,提升紅色文化資源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導村民全心全意聽黨話、矢志不渝感黨恩、堅定不移跟黨走。
(三)“人才興”與“科技強”相統一,推進鄉村產業體系現代化
當前,鄉村農業生產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階段,堅持科技興農要求在現代農業推廣、農業技術、科學管理等領域充實農業技術人才,開發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二者缺一不可。為走好科技興農這條路,毛竹山村堅持人才和技術兩手抓。
一方面,開展技術培訓,培育鄉土人才。毛竹山村充分利用桂林市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和科普示范村的有利條件,成立葡萄種植協會,組織科技特派員、農業技術專家、農業種植能手以及志愿服務隊定期對農戶開展全方位培訓,從育苗選種、種植技術、品種優化、產業管理以及產品銷售,面對面指導,手把手示范,將“農業課”開到田間地頭,以導師制結對幫扶、小灶班培養的形式培育和儲備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土人才。此外,積極組織村民開展電商直播培訓,幫助種植大戶、返鄉青年迅速成為玩轉直播的帶頭人,運用電商模式,拓寬葡萄銷售渠道;充分利用全州縣黨建“云互動”視頻系統,使村民能隨時隨地參與線上葡萄種植技術培訓,及時與專家在線交流互動。
同時,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該村在葡萄種植技術和品種上不斷更新換代,提升葡萄品質,提高經濟收益。
(四)“穩就業”與“渠道廣”相統一,提升農民群眾生活幸福度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農民在農村能否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在農村工作的收入能否滿足其除了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質生活和勞務消費之外的其他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直接關系到農村留不留得住人以及農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下,毛竹山村人依托葡萄產業,以發展葡萄采摘體驗、農業觀光旅游為新的奮斗目標,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發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民生福祉。一方面,不斷改善葡萄種植品種、種植條件以及種植技術,組派葡萄銷售運營隊伍,通過引進優強企業、舉辦葡萄節、葡萄展銷會等,著力提升葡萄品質及展銷價格,使得種植的葡萄能更大限度地運用于發展農事體驗旅游和電商銷售。
另一方面,毛竹山村有著毗鄰湘江戰役紀念館的地理優勢,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過后亦是使得毛竹山村名聲大增,來到毛竹山村的游客絡繹不絕,有來毛竹山學習黨建引領鄉村產業振興工作經驗的,有來毛竹山村采摘葡萄、休閑度假的,也有從湘江戰役紀念館參觀結束后探尋鄉村特色美食的等等。源源不斷的來訪游客推動了毛竹山村餐飲業的發展,部分村民開辦了農家樂,發展了新的增收渠道。此外,毛竹山村還有針對性地為村民提供直播帶貨、廚藝烹飪等職業技能培訓,多方向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五)“黨建+”與“三治”相統一,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有效性
近年來,毛竹山村積極探索“黨建+”與“三治”相統一的基層治理新實踐,加強農村基層治理的有效性,提升農村基層治理水平。
一是搭建村民自治平臺。為暢通民意,進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黨小組向群眾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獲取在村民心目中既有威信又有能力的黨員群眾名單;召開農村戶代表會議,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產生毛竹山村振興黨群理事會,日常協助村“兩委”管理村內的產業發展、公益事業等各項公共事務。同時,縣委組織部、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也抽調人員組成指導專班,定期深入毛竹山村指導黨群理事會開展工作,確保黨群理事會有序有效運轉。黨群理事會的創建使得毛竹山村從“村干部管理”變“村民自治”。
二是常態化開展鄉村普法活動,建設平安鄉村。黨小組領導并成立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小組,協同黨員群眾形成合力,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確保社會治理無死角。獲得桂林市律協、九宇律師事務所的幫助,免費培訓村干部成為鄉村法治帶頭人,讓村民足不出戶即可學到普法知識、獲得法律幫助。
三是推深“黨建+文明創建”機制。黨小組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引導廣大村民講文明、懂禮貌、棄陋習、揚新風,黨員帶頭踐行愛國、誠信、友善、尊老、愛幼、和睦等傳統美德,引導群眾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引導村民自覺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巧用“紅黑榜”引導群眾踐行文明風尚,營造人人講文明的良好氛圍,弘揚文明新風尚。
參考文獻:
[1]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當實干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N].人民日報,2021-04-28(001).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9.
[3]習近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J].求是,2022(7): 4-17.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責任編輯:李麗君